?

《孟子》陶冶記述及其思想意涵

2022-03-14 07:00路學軍
陶瓷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孟子曰賦稅禮器

路學軍

(平頂山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0 前言

戰國時期,社會激蕩變遷,經濟長足進步,而與之對應,在陶冶生產、流通領域,與前代相比,變化也至為明顯,對此《孟子》一書進行了一定記述,形成了特有的陶冶書寫,不僅體現了當時陶冶發展的某些情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孟子的思想意涵。

1 《孟子》所見戰國陶器交易

西周時期,工商食官為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制度,也就是說,大多數手工業門類都被納入官府管理的軌道,不僅工匠、生產場地歸屬官府,由官府統一安置,就是生產產品也統由官府調度。陶冶業為“百工”之一,因此陶冶匠人自然在“食官”之列?!抖Y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盵1]對此鄭玄注云:“土工,陶、旊也?!盵2]由此可知,所謂“天子六工”即為當時手工業的主要門類,也是“工商食官”的基本組成部分,而其中的“土工”即為陶冶工匠,作為“六工”之一,無疑也歸屬“食官”之列。墨子也曾論及“工商食官”制度:“是故古者圣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盵3]在這里,墨子指出陶冶為古代“圣王”所管理的“百工”之一,意即歸屬官府管理,因此陶冶匠人“食官”屬性也就毋容置疑了。

一般來說,“工商食官”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為滿足宮廷和官府之需。不過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食官”所生產的產品,在滿足宮廷和官府需求的同時,也會有些剩余,而這些多余產品有時就會拿到市場銷售?!吨芏Y·考工記》載:“凡陶瓬之事,髺墾薜暴不入市?!盵4]可見,百工所生產的產品除了大部分供國家調遣使用外,尚有部分能夠在市場流通。不僅如此,這些允許在市場流通的“食官”產品,一如既往對其質量有嚴格要求,不允許因為在外流通而降低標準,這也體現出食官體制之下,官府對手工業的管理從各個方面都十分嚴格。由于陶冶器具需求量浩大,因此西周時期,在陶冶生產方面,除服務于官府的陶冶匠人外,尚有一些私人手工業也有存在,以滿足平頭百姓的用陶需要。此外,民間用陶除購買途徑外,有些家庭還保留家庭自制陶器的傳統。事實上,陶冶生產本就以家庭為主,甚至到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傳統仍然在一些地方頑強保留,尤其在鄉村地區更是如此?!赌印份d:“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盵5]可見,直到戰國初期,民間家庭自作陶器現象尚存。

春秋以降,隨著工商食官體制的衰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私人工匠數量和生產的手工業品產量顯著增加,及至戰國時期,陶器制品的交易已經相當頻繁,成為當時商品交易的重要內容。在《孟子》中,對陶器交易記載頗為集中。

《孟子卷十二告子章句下》載: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痹唬骸胺蚝?,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盵6]

白圭為魏惠王大臣,善于經營,主張降低稅收,他曾向孟子詢問二十而取一的賦稅政策。孟子則以陶冶設喻以為不可行。從孟子的比喻中可以看到,國家或城邑用陶是依賴專業陶工,其交易性質相當明確?!疤找怨?,且不可以為國”,此處陶顯然指的是陶工,其數量多寡甚至成為國家是否穩定的重要因素。

《孟子·滕文公上》載許行與孟子的對話不僅記述了陶冶交易本身,更清楚展現了當時陶冶交易范圍的廣泛性: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薄耙运谝仔灯髡?,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盵7]

許行是戰國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人人應參與農業生產,反對不勞而獲,提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盵8]許行和他的學生也身體力行,親事稼穡,躬身農耕。從經濟價值趨向上,許行無疑是提倡自給自足,傾向于自然經濟的。但即使如此,許行學派也無法脫離商品交換,需要購買陶器等器具。更為重要的是,此段記載也說明當時陶冶交易不僅在城市,而且在廣大鄉村也普遍存在,生動反映出戰國中期,商品生產的長足發展以及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力。

2 孟子賦稅觀在陶冶文獻中的體現與意涵

總體上,孟子主張減輕賦稅,孟子說:“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9]可見,孟子是希望通過減輕賦稅以達到富民目的,并進而為百姓知禮明德奠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中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孟子也重視商業發展,為促進商業流通,孟子甚至提出“關譏而不征”的主張,即雖然設立管理商業的關卡,但卻只負責稽查而不征稅,孟子曰: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盵10]

盡管孟子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提出減低賦稅,甚至是取消稅收的主張,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孟子的理想。事實上,孟子雖然主張薄稅斂,但也主張要維持一定的稅率。

在與白圭的對話中,孟子話語不僅反映出當時陶瓷流通的頻繁,也通過陶冶交易,闡述了他的賦稅觀,而更為重要的是,從中還可一窺孟子仁政思想的更深層意涵。

作為以善經營而著稱的人物,白圭主張通過壓低賦稅刺激商業流通,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但當他向孟子詢問采取“吾欲二十而取一”的賦稅之舉是否可行時,孟子指出此舉未能考慮地域差別,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痹谶@里,孟子指出:“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币簿褪钦f,貉地社會經濟落后,人口稀少,用度有限,故采用“二十而取一”的低稅賦可以滿足當地需求。而中原地區,人口眾多,社會結構復雜,情況則完全不同,因此孟子才會說“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11]

事實上,在一些傳統研究中,白圭與孟子的這段對話,其蘊含的經濟思想以及更深層的意義未被充分重視。必須看到的是,孟子作為一代儒家代表人物,其既有倡導輕徭薄賦,主張降低乃至取消賦稅的一面,但同時孟子思想中也包含因地制宜,維護賦稅平衡的思想,這對完整理解孟子經濟思想,乃至于孟子仁政觀顯然是很有裨益的。在這里,孟子通過借用陶冶說明其賦稅觀,體現陶冶作為當時在市場上充分交易的商品,人們普遍較為熟悉,故孟子隨手拈來,而聽者亦可容易理解,這也再一次印證了當時陶冶發展的水平之高。

3 《孟子》所見陶禮器與實用器的分野

眾所周知,陶器自誕生以來,不僅是生活用具,也很早就被作為禮器使用。從種類、器型等方面看,在原始社會末期,陶禮器就已經相當完備,而在青銅器廣泛出現后,二者之間又互取所長,相互承襲。

夏商周三代以降,尤其是到商代和西周,由于以王族為代表的高級貴族在祭祀、隨葬等禮制活動中使用青銅禮器較多,故使得陶禮器的影響有所下降。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地位較低貴族中和一些庶民中,陶禮器的使用開始更為頻繁。

值得注意的是,到戰國時期,隨著陶器流通的更加廣泛,陶器交易更為頻繁,不僅民間生活陶制器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陶禮器在使用范圍上也有了相當顯著的變化。

無論是出土文物還是文獻都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以往更多被用作禮器的一些陶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具,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以“豆”為例,“豆”的數量較多,多用陶器制成,既為禮器,也可作為日常用具?!吨芏Y·考工記》載:“瓬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實三而成觳,崇尺。凡陶瓬之事,髺墾薜暴不入市。器中膊,豆中縣。膊崇四尺,方四寸?!盵12]

在《論語》中,凡二處涉及“豆”,均與禮制相關: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13]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百薅怪?,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盵14]

而在《孟子》中,涉及“豆”共三處,均與日常用具相關。

其一: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5]

其二: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16]

其三: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盵17]

可以看到,與《論語》所記載明顯不同的是,《孟子》所載“豆”與禮器均無關,而皆與實際生活有關,可見戰國中期,原多為禮器的陶冶制品,在保持其禮器功用的同時,更多進入生活領域,應該說這也是陶冶生產與流通發展的具體顯現。

再以“壺”為例,實際上,在出土文物中“壺”的數量較多,在《孟子》亦有關于壺的相關記述: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18]

君子實玄黃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辈恍型跽茽?。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19]

戰國時期的“壺”兼有銅壺和陶壺,在出土文物中,陶壺數量多,器型、紋飾種類繁多,尤其是在民間,陶壺數量更是占據明顯優勢,《孟子》所云“簞食壺漿”中的“壺”為百姓所用之“壺”,故此多數應當為陶器制成,其用途也為日常使用。

從《孟子》之中可以看到,這一時期,陶器不僅多有與青銅器相互參照的現象,而且與生活用具也有較多交融。事實上,不僅“豆”“壺”如此,從大量同一時期出土文物來看,仿青銅的陶器在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業已蔚為風氣。

總之,隨著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變遷發展,在陶冶生產流通領域也出現了顯著變化。通過《孟子》的記述,可以看到戰國時期陶冶流通交易已經相當普遍,以往多用于禮器的一些陶器,隨著陶冶生產和流通的發展,在民間日益普及,而從《孟子》一書的陶冶記述中,也能看到孟子流通觀、賦稅觀的多重內涵,這對于完整理解孟子經濟思想,乃至于仁政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孟子曰賦稅禮器
清代以來《禮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為善·為利
當代陶瓷禮器創作中的多元化審美趣味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論新泰周家莊遺址春秋時期青銅禮器墓的等級性
攘雞
論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發展變化中的若干關系
唐玄宗開天時期宮廷的賦稅性供給物資研究
明代杭州府北運白糧征收考辨
段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