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層螺旋CT低劑量容積掃描技術在小兒鼻竇炎檢查中的應用

2022-03-16 12:17費曉冬王兆清邱士勝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22年3期
關鍵詞:鼻竇鼻竇炎低劑量

費曉冬,王兆清,邱士勝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3)

鼻竇炎病變是指在單一或眾多鼻竇中發生的炎癥,這是一種在兒童發病中相對常見的一組疾病,以上額竇發病率最高,多發生于每年的冬春季節,通常病因是由于免疫力低下、鼻竇發育不全、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等諸多因素聯合造成,主要表現癥狀是頭痛、高熱、鼻塞、流膿涕等,其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易相區別,若患兒發生呼吸道感染持續時間≥1 周且治療后未取得任何有效改善,則要高度警惕鼻竇炎的可能[1]。在CT沒有問世之前,鼻竇炎的影像檢查主要是以X光拍片為主,但鑒于鼻竇組織中解剖構造的復雜性以及部位的特點,常規拍片檢查往往要求用不同的投照角度來完整地表現各部分的構造特點,而在實踐中,不管被照的鼻竇X線平片有多規范,多清晰,都因為其圖像密度分辨率相對較低,且各組構造之間往往彼此交叉,所以在表現鼻竇的解剖構造和疾病過程中,圖像存在嚴重的不足之處,需要完善,所以攝片逐漸被CT取代。目前,CT容積掃描技術是檢查鼻竇炎的優選方法,它可以更全面直觀詳細地表現出鼻竇的解剖學構造,在臨床的使用也十分廣泛,但由于CT檢查仍存在著一定的輻射性,相比X光攝片,它的輻射劑量顯著加大。既往研究報告顯示輻射劑量每增加1 Sv,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將增加約4.1%。兒童正處在一個生長迅速、逐步發育完善的階段,對CT所產生的輻射更為敏感,在照射過度的情況下會危及甲狀腺、晶狀體等鄰近組織,甚至會導致遠期癌癥的后果。所以,在做CT檢查時,降低患兒的輻射劑量顯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選取我院42 例鼻竇炎患兒進行CT容積掃描,現報道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1年7月—12月我院收治的鼻竇炎患兒42 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男13 例,女8 例,年齡2~9 歲,對照組男9 例,女12 例,年齡3~9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和臨床癥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我院GE 64排螺旋CT進行掃描,在保證其它各項檢測掃描條件和設備指標均不變的前提情況下,觀察組管電流采用20 mA進行掃描,對照組管電流采用60 mA進行掃描,兩組管電壓均為80 kV。去除患兒頭頸部皮膚表面的金屬高密度物品,安撫受檢患兒,消除患兒過分緊張等情緒,對不配合的患兒給予水合氯醛肛門灌腸,使其在睡眠狀態下檢查?;颊哐雠P置于檢查床正中線上,掃描基線為聽眶線,檢查范圍從額竇上緣至上頜牙槽,頜部下及全身均用鉛衣加以有效覆蓋保護,掃描參數為層厚3.75 mm,層間距3.75 mm,螺距0.969 mm,掃描工作完成以后,將原始圖像進行冠狀位影像重建,最終把所得出的圖像全部傳至PACS系統,由3 名主治以上的診斷醫師通過雙盲法對所有病例圖像進行綜合評估與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CT掃描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比較 在保證其余參數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將管電流由原來的60 mA降低至20mA,CTDIvol與DLP的值相應地明顯降低,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種劑量對比結果

2.2 圖像表現與分級 對照組患兒圖像均是良好圖像,圖像比較清晰,均勻性很好,能有效滿足診斷要求。觀察組圖像中,有20 例患兒圖像屬于良好圖像,有1 例患兒的圖像屬于一般圖像,這一例圖像均勻性稍下降,圖像顆粒度稍增高,噪聲稍大,但不影響診斷。觀察組沒有不合格圖像,同樣能滿足診斷要求。下降的輻射劑量幾乎不影響圖像質量,兩組患兒在圖像質量上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圖像表現與分級

3 討論

兒童副鼻竇炎是一種臨床上相對常見的多發病,在小兒時期患病率達20%~40%[2]。其屬于鼻部感染性疾病,4~7 歲的兒童特別好發,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隨著患者年齡越來越趨向低齡化,兒童鼻竇炎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兒童鼻竇功能尚未發展成熟,鼻竇竇口面積相對較大,病菌容易通過竇口侵入鼻竇,引起鼻竇感染。由于學齡前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在病變出現早期階段,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發病相對隱匿[3],經常由于頭痛、高熱、鼻塞、流膿性鼻涕而來就診。CT作為目前檢查鼻竇炎的優選方法,能夠全面、直觀地顯示鼻竇炎以及周圍組織的嚴重程度,在臨床中運用很普遍。不過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兒童全身功能都還沒有充分發育,對各種放射線的敏感性也會大大高于成人,因此CT的放射效果對兒童整個個人的健康無疑形成了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檢測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覆蓋到眼球晶狀體,而晶狀體又對輻射特別敏感,受過度的X線輻射可能會造成眼睛通透性的顯著降低,乃至出現白內障的產生。所以,電離輻射帶來的問題愈來愈被受到關注,低劑量CT掃描是大勢所趨[4]。

在設定掃描參數時要多考慮如何使用ALARA原則,它也是全球醫學與物理輻射安全規劃的重要指導準則,根據這個指導原則,在檢查時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CT掃描過程中所接受的射線,也不影響圖像的質量,同時又能達到診斷的預期效果,減少患者受到的輻射傷害。按照輻射防護ALARA原則,目前用于減低輻射劑量的方法主要有降低管電壓、降低管電流、增加掃描螺距等方法[5]。有研究報告[6]顯示,降低管電壓會使X線的穿透力減弱,被檢者吸收的X射線反而增加,圖像質量下降;而通過增加掃描螺距可使同一范圍內掃描的時間縮短,輻射的劑量減低,但層厚的增加,可能不利于發現小的病灶,容易引起漏診[7];另據其它研究[8-10]顯示,管電流與輻射劑量呈線性關系。故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的患兒在管電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使用管電流20 mA,患兒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比對照組下降66.68%,在這種只降低管電流的低劑量掃描下,CT掃描結果依舊能清晰顯示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以及各鼻竇與其相鄰區域的細微結構。兩組影像質量沒有明顯區別,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注意的是,切莫盲目為了降低對患兒照射劑量而單純地降低掃描條件,以避免圖像噪聲增加,從而影響圖像質量和檢查結果。

由此可見,在鼻竇炎的診斷中,低劑量螺旋CT容積掃描技術與常規CT掃描相比,能夠更為安全和有效地降低輻射劑量,同時圖像無明顯區別,不影響圖像質量,能夠滿足診斷要求,還能進一步延長CT球管的使用壽命,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好,值得研究與推廣!

猜你喜歡
鼻竇鼻竇炎低劑量
鼻竇內窺鏡在耳鼻喉病變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分析
鼻竇炎中醫外治十法
張贊臣的鼻竇炎神方
鼻腔、鼻竇神經鞘瘤1例
16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腹部中的應用
IL13 與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組織中的表達
微波在鼻內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中的應用
自適應統計迭代重建算法在頭部低劑量CT掃描中的應用
低劑量輻射致癌LNT模型研究進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狀動脈低劑量掃描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