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及其影響*
——基于主體體驗視角的自我民族志研究①

2022-03-17 22:19鐘勇為韓曉琴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落后地區信息化經濟

鐘勇為 韓曉琴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江蘇 鎮江 212013)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家脫貧攻堅工程的深入推進,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亦不斷發展。在我國教育信息化歷經電化教育階段和1.0階段正走向以智慧教育為主要形態的2.0階段的當下,我國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狀況正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亦引發了一些研究者的關注。然而,現有教育信息化研究往往拘囿于管理層面探討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模式、環境建設等,缺乏微觀主體視角。這種“冷酷”的宏大敘事,盡管需要但是不利于引發相關方面的共鳴和促成視域融合。而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旨在通過回顧過去構建當下和未來,通過自我敘事來邀請讀者參與理解和交流[1]。在“自我”的層面上,只有自己才能全面地寫出自己的真實經歷,其獨一無二性沒有人可以取代。由于“欠發達地區”代表的是弱勢群體,很多經歷者在主觀上難以克服再述自卑體驗的心理,而非經歷者又無法深入理解個體的生命體驗,因而由“我”來敘述自身真實經歷,可更加凸顯注重自我體驗和自我認同的研究意義。且在這時候的“自我”并非僅僅是自己,而是身處特定區域,聯結特定區域文化,由種種關系結成的社會“自我”。這就表明,當以“自我”的主位視角來敘述教育信息化之于“我”個人的影響時,其背后蘊含著的是在“情境定義”之下的文化影響,故而有利于相關各方的“視域融合”。

盡管在“敘事”層面上,自我民族志采用講故事的表達方式,但它又不僅僅只是講自己的故事,其背后是在后現代學術思想的影響下,強調自我的重構,強調學術的照拂,以此完成對當下的構建和對未來的期許。它要求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投入—抽離”,時刻保持自身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可能給研究帶來影響的反思性[2]。在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歷程中,“我”既是曾經的“局內人”,也是當前研究的“局外人”。這種雙重身份,既可以“局內人”的視角回顧過去,又可以“局外人”的理性構建當下與未來,可將自我的意識、文化的解讀、學術的追求融為一體。鑒于自我民族志突出了對人際對話、情感和自我意識的故事性描述[3],本文嘗試采用自我民族志即“闡釋自己的故事”或“研究者與自己對話”的研究方法,以經濟落后地區的受教育者這一主體身份視角,去闡述自我生活經歷與教育信息化的過往,進而揭示教育信息化對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的影響。

一、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的主體體驗流變

(一)遙遠而新奇的教育信息化

古語云:眼界廣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小。雖然這句話有些絕對,然而絕對的背后也透露著些許現實,尤其是對于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的人們而言。在這里,盡管城區相較于農村條件稍好一些,但依然與其他發達地區有很大差異。我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那時候網絡技術迅速普及,再加上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聯結不斷受到重視,開始出現教育信息化的提法。然而對于身處山西省左權縣一個偏遠農村的人們而言,村子里不論是少年期的學生還是未曾走出過這片土地的中青年,當時都還不懂信息技術所謂何物,更不會加以重視。但令人欣喜的是,小山村的人們自身文化程度雖然不高,對孩子的教育卻較為看重。當時我所在的村子里沒有幼兒園只有一所小學,教師和學生的人數并不多,后來村民們為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輾轉將孩子送到城區里的學校讀書,所以村子里的學校也就因生源不足停辦。不過對于我來說最幸運的是父母自我出生起便在城區租房子,陪我在城區的學校讀書。因而從幼兒園起我接受到了較為規范的學前教育,記憶中在幼兒園已經開始學習拼音和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相較于當時貧困縣里的鄉村而言,城區學校的教育質量顯然還是有些優勢的,但這時候依然未接觸到信息化的教育,還是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和黑板、粉筆這樣傳統的教學工具。就這樣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我所接受的教育一如既往是“你講我聽”,知識的獲取除了書本就是老師的教誨。

在童年期的家庭生活中,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后就是和鄰居家孩子在院子里玩樂,到寒暑假就是回到老家和同齡的小孩在村子里跑跳。那時候所有的娛樂項目都是人和人交流的樂趣,家里僅有一臺破舊的黑白電視機也經常因為信號不好轉播不出清晰的畫面。因此,我的童年并沒有寓教于樂的動畫片,沒有充滿教育意義的少兒節目的陪伴,只有和小伙伴共同玩樂的身影。

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孩子而言,如果把“接受什么樣的教育資源”比作一道選擇題,那么,現實中其選項并不多。家長對于孩子接受的教育資源感到滿足,孩子對于生活境遇亦存幸福感,或許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我們有如井底之蛙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沒有可能看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媒介。從一開始的起跑線,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因為經濟的原因已經被落在了隊伍之后,然而,這一切隨著政策的扶持在慢慢地得以改變。

(二)粗淺滿足的教育信息化

進入21世紀之后,信息技術的發展更為成熟,國家也開始關注一些經濟落后地區信息技術推廣的進程,著力推進這些地區義務教育現代化。而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是建設教育信息化所需的硬、軟件基礎設施[4],如校園網的建設、多媒體教室的設施建設等,也正因為如此,在我的小學生活里漸漸出現了多媒體的影子。電腦作為多媒體的載體,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的課程表上出現了電腦課,課程的安排是一周一節課,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成為我和同學們最快樂的時光。在此之前,我們也只是在思想品德課本上對電腦這個神奇的東西有所耳聞,能夠有機會親自體驗真算得上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上課時,因為學校資金不夠充足,電腦數量還很少,再加上一個班人數眾多,接近60名學生,一人一臺電腦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只能安排兩個人甚至是三個人共用一臺。就那樣我們擠在一把椅子上開始了我們對信息時代最初的體驗。

小學階段電腦課是不考試的,而且那時候沒有專業老師,哪位老師稍微懂點電腦便兼帶了這門課程,學習的內容就僅僅是簡單的開機關機,再之后就是自己玩自己的。當時的電腦還沒有聯網,我們能玩的也只是一些自帶的單機游戲,但上電腦課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因為這一課程帶有娛樂屬性且不夠成熟,故經常被一些主課占用,尤其是要期末考試的時候,更是直接將之取消。小學五年級,學校開始給班里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計算機、投影儀、幻燈、展示臺等),但也礙于資金不足,沒辦法讓每個班都擁有,只能一個年級選一個班先行配備。學校為了公平起見,便決定根據第一學期末的班級整體成績排名決定哪個班最先能擁有多媒體設備。很遺憾,我當時所在的班級沒有第一時間享受到這一資源,幸運的是在半年后,我升入的六年級教室是一間裝有多媒體設備的教室。

然而事實上,雖然有了這一設備,很多老師也并沒有將其很好地使用起來。我們的語文老師會偶爾打開電腦查找一些課外資料,給我們拓展一下知識面,但也僅此而已。講授新課時她依舊是按教師參考用書上的教學過程進行,黑板上的板書也依然是我們獲取知識的老地方。而其他老師則幾乎不會用到這一設備,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英語聽力時使用的是老式錄音機,音樂老師教唱歌曲時也還是使用錄音機,這就顯得那些多媒體設備頗有幾分擺設的意味。其實教育信息化的問題不僅僅是設備有無的問題,更是會不會利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育的問題。彼時不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捉襟見肘,不能很好地開展信息化教學,讓我的教育信息化初體驗不夠美滿——畢竟未感受到教學手段的科技化和教學方式的現代化。

(三)摸索中推進的教育信息化

到了初中,我所在的中學每個班都配備了多媒體的教學設備,這一設備被使用的頻率也漸漸增多。那時候語文老師上課就經常會用幻燈片來引導我們學習,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學習《核舟記》《活板》這兩篇文言文,老師通過播放一張張生動的圖片讓我們感受刀痕盡顯、核色生輝的奇跡,領略活字印刷古老發明的偉大和創新的力量。盡管這兩課是有些枯燥晦澀的文言文,但那天卻學得格外有趣。在遇到一些需要朗讀的詩詞時,老師就在網上搜索一些著名朗讀大師的音視頻文件播放,以便于我們更好地感受詩詞所傳達的意境。從聽到看到感受,多感官的應用不僅讓我快速地掌握了以前覺得有難度的知識,而且讓我在感受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時真正喜歡上漢語言文學。在這一時期,多媒體教學設備不再成為擺設,而是真正走進課堂,融入課堂,在老師的精心備課后帶給了學生許多和以往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在這個時期,學校的電腦課不再是閑散的玩樂,而是請一些熟悉電腦的老師教授學生具體的操作應用技能。政治課上我們學習到了正確認識網絡的相關知識,教導我們要學會分辨信息、具備信息道德的素養。遺憾的是,礙于家里經濟條件不足,在周圍同學家里陸續配備上電腦的時候我只能投去羨慕的眼光。且當我和父母表達想擁有一臺電腦的意愿時,他們的說法則是電子產品不僅貴還會影響學習,讀書期間并不需要。實際上到了初中時期,作業難度加深,父母也輔導不了我的功課,做作業時不會做的題沒有可以咨詢的地方和人(那時候課外輔導還沒有現在這般普及)。我就只能利用周末到有電腦的朋友、親戚家查一查資料,以解決我學習上不懂的問題。再到后來,學校將電腦課改為信息技術課,聘請了專業的信息技術老師授課,在這一課程中我不僅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培育起我的信息意識以及獲取、分析、處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交流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階段,學校的信息化設備不斷增添,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我的信息化意識都在不斷提升。

(四)資源助力成就的教育信息化

時光轉而到了我的高中時代,這時候學校的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各科老師使用多媒體授課也更為頻繁。語文老師會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的片段和歌曲,讓我們感受名著的魅力,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在課下積極主動地去閱讀《紅樓夢》;數學老師為了更好地講解幾何圖形的證明,使用動畫效果逐步培養了我的空間想象能力;英語老師用精彩的課件來系統條理地講授知識,讓我對英語逐漸增加了幾分興趣;化學老師通過互聯網播放化學實驗的演示視頻,讓我這個初中化學不太好的人也慢慢學習到了好多知識……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化亦無處不在。高二那年,家里決定買臺筆記本電腦方便我查找資料,此時父母的信息化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也是學習的輔助工具,只要不沉溺于網絡,使用得當是很有好處的。但是那時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由于剛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電腦,面對精彩的網絡世界,我時常會經不起誘惑,以查資料為名玩游戲,致使自己不僅視力快速下降,還影響到了學習成績。好在后來及時反思,未出現更嚴重后果。到了高三,我又有了人生中第一個智能手機,這一時期正值人生的重要階段——準備高考,在這些現代設備的助力下,我可以輕松地獲取一些所需知識,比如地理上不太懂的名詞、數學上不會解的題……網絡搜索讓我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可獲得一些書本以外的知識,教學視頻資源讓我在家就可聽到大城市優秀老師的微課,有時還會和朋友在網上一起探討試題。高考結束后填報志愿,選擇合適的目標院校同樣離不開這些信息技術工具。再到之后的考研,獲知考研資訊、了解考研動態、和所要報考學校的學姐取得聯系,以及視頻課的學習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不得不說,信息技術及各種網絡化的移動學習設備確實讓我的求學之路走得愈發輕便。更重要的是,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我而言,它讓我以較低的成本縮小、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二、教育信息化對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的影響及其限度

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5]。教育信息化的這些年,從以“我”為主體的體驗流變過程中可以看出,自幼兒園起到大學為止,這一時段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對該地區的學生、教師以及學校教育教學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以主體的體驗流變為參考拓展開來,可進一步探究教育信息化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影響及限度。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發展越來越好,在這一過程中亦會時刻革新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從而助推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然而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同樣有其局限性。

(一)影響評價:促進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現代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為構建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提供了支撐。公平、高質量是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促成教育現代化這一旨趣特征。教育信息化一個重要特點便是開放共享。有了教育信息化的搭臺,區域之間的教育交流便有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正如我高中和大學時期利用網絡獲取學習資源,使用電子設備便捷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一樣,因為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使得我可以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由此可見,隨著跨地區資源的迅速流動,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享有了更多和發達國家與地區類似的教育資源,從而讓這些“井底之蛙”有機會跳出“深井”,欣賞到外面更精彩、更豐饒的世界。而我的老師們則感受到了更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洗禮與沖擊,亦有了更多可供開發和拓展的課程資源,就像我初中時期的老師在探索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過程中,逐漸豐富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這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教師而言,有利于其由“教書匠”向“反思性實踐家”轉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地區與網絡信息企業等機構合作,通過打造統一化的身份,全域打通和應用數據,打破教育信息壁壘和數據“煙囪”,一定程度實現了教學的公平化、精細化和優質化,為構建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提供了支撐與典范。

其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提速機。從教育屬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6],其表現為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實現遠距離雙向溝通,要求形成完全的教育信息互通。在我幼兒園以及小學時期的學校教育中,各種信息資源都很閉塞,還堅守著較為傳統刻板的教育模式,而隨著經濟落后地區信息化設備的完善、教師專業化的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相關管理者在創建、分享更多優質資源的同時,也在借鑒發達地區教育的某些經驗與方法,探索更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盡管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如一些創新的信息教育理念還有欠缺,但是惟有經濟落后地區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創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現代化人才。如此在加速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為教育現代化儲備后續力量。當前,伴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科技對于教育的助力,正在邁向對教育效率和品質的“雙項提升”。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加速落地,將使教育服務更精準、更高效;另一方面,科技的應用也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成長、教師的持續發展和管理的科學有效。當然,今后如何以場景化教學工具為抓手, 構建高效、便捷的教育應用體系, 仍任重道遠。

縱觀教育信息化的這些年,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飛速的發展,雖然總體進程和發達地區仍然不能相提并論,但它確實已經改變了這片相對貧瘠的土地。教育信息化席卷經濟落后地區, 帶來的不僅僅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更有前沿的教育理念, 這也給教師帶來了一種莫大的壓力與動力, 為經濟落后地區實現教育脫貧, 推動教育全面變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二)限度分析:受制于區域經濟、教育傳統且亦存風險

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發展而言,教育信息化并非一劑“萬能藥”,也有其無法解決或不能完全解決的“癥結”,且在推進過程中也伴隨著某些風險。

首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區域經濟提供必要支撐。生產力的水平高低決定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信息化的覆蓋面很廣,而方方面面的推進與變革歸根結底都需要經濟實力提供必要的基礎與保障。對于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來說尤為如此——無論是信息化儀器設備添置等硬件設施的完善,還是師資信息化素養的培訓等“軟件”建設,都有賴于地方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因此,沒有強大的區域經濟實力做后盾,教育信息化便缺乏物質基礎,亦難以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師資隊伍。教育信息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資源跨地區流動,有利于填補和縮小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經濟鴻溝、教育差距,但教育信息化投資變現的周期性較長且具有一定的隱效性,對于直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果不夠突顯。因而,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容易受到區域經濟與地方主政者理念的雙重制約。

其次,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受制于教育傳統。先進技術可以用更低成本為更多人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教育,但技術卻無法突破教育隱性的圍墻,這堵圍墻是制度、習慣和相關的社會資本集結而成的歷史產物[7]。這個歷史產物實際上就是教育傳統。教育信息化有兩層含義,不僅包括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還包括提高信息素養。而教育信息化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指向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人。因此,教育信息化進程中若教師缺乏信息化素養,學生缺少正確的信息化理念,教育變革就難以成功。在教育變革的道路上,教育信息化能否發揮作用以及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受制于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傾向和價值理想。教育信息化到底能否提升師生參與信息化教育變革的意愿與能力,目前仍缺乏更多、更有力的實證研究成果的支撐。從實踐來看,教育傳統的力量仍十分強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構成了一定的阻抗。

再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亦會帶來某些教育風險。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使得信息技術和教育緊密結合的同時,也讓人們增加了直面網絡的機會,而網絡的負能量信息也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尤其對于未成年的學生而言,自律性和分辨信息的能力還不強,在相對開放的網絡世界中,很容易就會受到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就像我高中剛擁有信息化學習設備險些誤入歧途。此外,受復雜的網絡環境影響,學生發生各種網絡安全失范行為的風險不容小視。教育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作為教育變革過程中的方向保證,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共同呵護與監護。盡管我國出臺了一些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的法律法規,但對那些普遍缺乏信息安全觀念的經濟落后地區師生而言,如何堵住教育信息化安全的“漏洞”進而保證教育最大程度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亦是任重道遠。

教育信息化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影響限度也正是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的差距所在,受制于區域經濟水平較低則教育信息化設備不健全,受制于教育傳統保守則教育信息化觀念較落后,受制于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不完善則整體教育信息化素養較欠缺??傊?,教育信息化的確給經濟落后地區帶來了很多的福祉,但影響人和地區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化也有其難為之處。其實,教育水平是一個多種因素、多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經濟落后地區更需要在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克服其自身惰性與局限性,促成教育內部和外部的良性互動,以實現教育面貌煥然一新。

三、發現與啟示

(一)主要發現

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從有到被接受,受到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最開始,教育信息化處于設備空白狀態,然后在發展初期,物質設備的添置和人員的信息素養出現錯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對信息化設備的反應迥然不同,學生的“興奮"“新奇"“欣喜"受到教師的“不會"“不想"“不愿"的沖擊,故教育者遲緩發展的信息素養致使兩者均發展受滯,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裹足不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儀器設備的添置與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應該齊頭并進,才能共享資源,篩選資源,利用資源,也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信息化的設備使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取更為便捷,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的廣泛聯結,為學生將來走出大山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信息化素養提高和新的學習理念的認同與內化,讓師生主動篩選所需要的資源并為我所用。因此,教育信息化盡管不是經濟落后地區教育快速發展的直接決定性因素,卻是幫助經濟落后地區教育變革,實現人才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與眾多身處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一樣,我是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學校期間,我最先接觸到信息化的設備,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到了許多專業的技能;體會到多媒體打造的鮮活課堂,萌發了對許多事物的興趣;建立起信息化的意識,樹立了遵守信息道德的自覺。在家庭生活中,雖然稍顯遲到的教育信息化讓我在高中時期的學習軌道上差點偏離航線,但在父母所認可的“學習是出人頭地唯一出路"的思想灌輸(這也是落后地區絕大多數家庭父母所持的固有觀念)下及時糾正,進行了正確的選擇構建。相比這一小插曲,家庭教育信息化帶給我的更多是積極主動解決未知問題的自覺、充分利用信息化獲取學習資源的便利以及培養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信息素養。當然,能夠一步一步往更美好的未來前行,更多也源于自我的不懈努力,源于自我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人生正確方向的把控,但是正如初高中語文老師利用信息化技術激發了我對文學的熱愛,致使我在大學期間毅然輔修了漢語言文學雙學位而豐盈了自己的知識寶庫一般,教育信息化或無形或有形地在影響著我當下及未來的人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助攻下,我也因此能真正走出大山,見識到更加廣闊的世界,向自己的理想逐漸靠近。

對于教育信息化所面對的未來而言,站在未來教育的風口浪尖,面對著諸如理性認知沖擊、教育功能拓展、知識表征方式等各種挑戰。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之下,教育信息化存在于不同的地區,一方面均衡著地區間的教育資源,但另一方面也會進一步拉大地區之間教育的發展速度和差距。正是得益于教育信息化在當時貧困地區的落地,使得許許多多像我一樣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可以跨越時空的場域與發達地區的學生同享名師課程,聯通更遠的世界獲取更多的外界訊息。然而經濟的差距導致區域的差距,區域的差距具象化為家庭的差距,進而演變為個人的差距。當我走出那片土地接觸到不同地域的同齡者,才發現經濟差異、文化差異、信息化差異、思想差異是一道巨大的鴻溝,落后與發達地區之間大相徑庭。因而,經濟落后地區要大力發展經濟,只有在經濟基礎上才能盡快縮小和發達地區的差異,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奠定基礎。當然,經濟落后地區也要增強文化軟實力,讓信息化觀念深入人心,這樣才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根在經濟落后地區扎得穩、扎得牢、扎得久。面對未來的風雨洗禮,才能形成面對考驗的資本和經得起挑戰的底氣。

(二)幾點啟示

首先,“軟"“硬"結合,協同提升信息化設備及其使用者的現代化水平。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作為“硬件”的信息化設備須與作為“軟件”的使用設備的人結合起來,協同推進,共同完善。經濟落后地區的信息化設備在政策扶持下已有所改善,但同發達地區相比尚存較大差距。目前有些學校未更新設備,依舊沿用十多年前的老舊多媒體設備,已經出現嚴重卡頓,影響教學效果。有些農村家庭依然沒有電腦等現代化學習工具,學生課后缺乏及時輔導。有研究表明:“信息技術能夠減弱家庭背景等先賦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這意味著,學校信息化可以成為縮小學生先賦條件差異影響的有力工具?!盵8]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推進仍勢在必行。譬如,地方政府有意識地將資金向教育傾斜,投入專項資金及時更新學校的信息設備,打造區域集約型信息平臺,并出臺科技下鄉政策,推動信息化教育設備向農村普及,為農村家庭帶來福祉,以此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打牢基礎。學校也可同社會組織建立聯系,接受社會的捐贈,讓學校的資金來源多樣化。此外,加強宣傳,印發一些通俗易懂的信息技術手冊,讓普通民眾提高文化素養,增強信息意識。在“信息素養正在成為教師的‘雙核’之一”[9]的背景下,加強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確有必要。更何況據宋乃慶等人的調查表明,“西部地區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狀況整體較弱”[10]。因而,加強西部經濟落后地區教師的信息技術一體化培訓勢在必行。要促成從教師職前培訓到在職培訓,將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育貫穿其中,屆時可邀請發達地區優秀教師舉辦講座,以此激勵新老教師提升自身信息化素養。

其次,區校聯動,探索本土化、創新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教育信息化服務于不同地區的同時也深深根植于不同地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技術發展道路,既是彰顯中國教育技術特色的客觀需要,也是“創建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學派的需要,更有利于體現中國教育技術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11]。中國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未來勢必會更加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契合中國的國情發展。同樣,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也要緊密聯系地區特征,鋪就地區特色教育信息化之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須在認識與把握教育信息化發展一般規律基礎上,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摸索出本土化、創新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衫眯畔⒓夹g的聯通優勢,邀請專家學者及當地一線教師根據地域特色文化,共同研制地區特色教材,打造獨特區域文化課程,促成學校特色發展。而打造地區特色,促進學校特色發展,要“關注學校特色凝聚、強化與凸顯的過程,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與手段,找準學校特色的類型”[12]。學??沙珜П镜亟處煂W習發達地區有經驗的一線教師的實踐,尋求將學科教育和信息技術有機整合,進而結合本地區特色和學生的文化背景,以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統化、體系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風格,創新構建各學科的技術課堂模式,以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發展的優秀人才。

再次,縱橫交融,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體系。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中監督和管理應該貫穿其中,時刻保證教育信息化行進方向的正確性。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人們而言,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且普遍較低,更容易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工作或學習活動時出現偏差。尤其對于未成年學生群體而言,處在一個良好的信息化環境對其以后人生發展更是極為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手段,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治理體系,保證經濟落后地區青少年成長在一個安全健康的教育信息化空間之中。地方政府需更新管理理念,并組建一支專業的監管隊伍,而后根據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發展特點出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標準,嚴控教育信息化進程。專業監管隊伍需根據監管實踐,科學構建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狀況進行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校正方向。完善從社會層面到學校層面再到家庭層面的縱向監督體系,還需橫向融通,建立起多樣化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利用信息化監督信息化的教育運用:學校搭建校園網平臺,提供科學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教師搭建具有班級特色的管理平臺,通過線上匿名小黑板的形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方便管理;家校通過智能應用程序一線牽,達到教師同家長的實時互動,發現問題及時聯動,同時可監督學生網絡使用時長防止學生沉溺網絡,家校共育避免學生被不良信息誘導。整合各平臺管理力量,全面凈化信息化的教育應用環境。

四、研究的貢獻與局限

(一)可能的價值

從研究方法看,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呈現個體的時空體驗,進而揭示教育信息化對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之影響,在此類研究領域較為新穎。自我民族志不僅僅是講“自己的故事”,它還應以自身的生命體驗驗證或發展現有的理論以及提出對個體和群體有益的建議[13]。自我民族志具有自身無可替代性,通過實踐性的事件描述,衍生出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的改進建議,從實踐出發確認理論,豐富理論,讓理論更加“接地氣",增強理論的實用性和結論的說服力。也因而,與其他的質性研究相比,本研究呈現的整個探究過程和探究者的認知評價,將會為教育信息化研究乃至教育研究提供一種個體化的闡釋方法和案例。從研究內容看,關注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就是在關注教育公平,關注教育現代化進程,關注教育可持續發展。本文深入經濟落后地區內部最真實的生活,敘寫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鮮活的人與事,得出具有反思性和體驗性的結論和啟示,對教育信息化這一影響經濟落后地區教育幫扶的因素進行探究,為中國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一些特別的素材。用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勾勒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樣態與圖景,是在以局內人的視角見證國家教育“幫扶戰役”的歷程,總結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變革,可為未來教育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提供借鑒。

(二)局限

盡管本文通過既描述又解釋的“深描”,揭示了“我”在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變化及其意義,并對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生態”予以主位意義的解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建構這一自我民族志的目標任務。但由于召喚讀者進行理解、交流的意識與技巧尚有待提升,對于自我民族志另一目標任務即召喚讀者加入,則難說完滿實現。此外,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由于往往用大量的筆墨記述個人的生活經歷,在越來越注重教育研究定量化、學術化的當今時代,這種研究方法尤其顯得文學氣息過重,人文色彩太濃,故而,在敘事的真實性和研究的信度與效度上都遭遇很多質疑,甚至它也很難用傳統的評價標準來判斷該項研究的質量[13]。第一人稱的描寫,難免會加入個人的思想情感,帶有個人表達方式的局限。而且,本文研究的主題是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信息化進展問題,這一問題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而言,通常有著不同的體驗與觀感。因此,本研究提出的觀點見解純屬一管之見。當然,隨著關于經濟落后地區教育信息化個案研究逐漸增多,人們可以從中歸納、挖掘出更大的共性價值。

注釋:

①論文乃基于韓曉琴的主體體驗并在其導師鐘勇為指導下撰寫完成的,作者署名次序乃根據各自的論文貢獻度而定。

猜你喜歡
落后地區信息化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少數民族地區縣級圖書館管理面臨的問題及措施
落后地區教育要注意培養家長的素質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