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勞動與技術創新教學研究

2022-03-17 23:39■文/汪
陜西教育·教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衣架絲網勞動

■文/汪 丹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指向現實生活,重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技能以及身邊的資源完成勞動任務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突出創新,旨在讓學生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陧椖繉W習開展小學勞動與技術創新教學符合課程的本質特征,能夠依托真實的任務讓學生體驗動手、動腦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提升教學質量。

一、活用教材,發掘項目創新空間

在教材中提供了許多開展項目學習的線索,如蘇科版教材中,每課都包含了一個項目任務。教師可以活用教材,從不同的維度發掘項目創新空間,在教材的基礎上予以適度拓展,進而形成創新教學的策略。

(一)材料創新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的許多項目都是運用材料制作物品,通過對材料的恰當使用和加工,使學生實現勞動技能的掌握。教師以“材料”為切入點展開創新教學,鼓勵學生使用新的材料制作同類物品。如在制作“便攜衣架”時,教師可以向材料維度創新,除了課本中用鐵絲制作的方式以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紙板制作便攜衣架。又如,“儲蓄罐”是利用廢舊包裝盒制作出來的,在選擇原材料、裝飾等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新材料的性能發生了變化,但是物品的基本結構并未發生變化,基于材料創新的項目學習,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解決問題。

(二)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對實踐過程中運用的技術進行調整,使之以其他方式實現操作目的。通過技術創新可以節約資源、提升效率,或者增強產品的功能表現,使之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以技術創新的方式開展項目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形成開放性思維,養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的習慣。在蘇科版教材的內容中,我們就可以發掘技術創新的空間。如在“紙編花籃”項目中,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盤編法”編花瓶,感受其與“三股辮編織法”之間的差別。在“編織網袋”項目中,教師可以引入其他物品,引導學生根據物品的大小,嘗試改良編織技術,進而編織一個更為實用的網袋。

(三)設計創新

設計創新是指在實踐過程中對物品外觀的創新,在生活中設計上的創新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因此設計創新能力是創新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設計的角度予以創新。如制作“絲網花”時,設計創新是主要的創新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作更多造型的絲網花,讓學生熟練掌握這項勞動技能。在“翻蓋垃圾桶”項目學習中,教師可以附加設計創新方面的要求,鼓勵學生設計出有別于教材的新型樣式,如將筒蓋設計為向日葵,將筒身裝飾為可愛的小動物等。在推崇STEAM教育理念的當下,設計創新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也是勞動與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

二、巧妙導學,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項目學習要求以實際的任務為牽引,以完成任務為基本目標,讓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提升。融入創新性任務的項目,要求學生以創造性的方式展開學習,這樣的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學會巧妙導學。

(一)注重啟發,拓展學生思維

項目學習中的各種創意要由學生提出,學生自身是實踐活動的推進者?!叭绾巫觥辈皇怯山處熤苯痈嬷獙W生,而是由學生自己發現。教師可以充當啟發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學生,提問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普遍原理。例如,在開展“自制便攜衣架”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問:“在用鐵絲制作便攜衣架時,你們是如何做到讓衣架隨意折疊展開的?”提出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觀察已經做好的鐵絲便攜衣架。學生會發現,連接部位的設計起著關鍵作用,這個部位使得衣架左右不能移動,但可以上下翻轉。學生對實踐規律產生認識后,教師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如何將紙板作為材料,在操作中運用同樣原理予以制作。經過對前期經驗的思考,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他們開始研究“如何使用一塊單獨的紙板充當掛鉤與架臂之間的連接部位”等問題。學生的思維是實踐的牽引,只有當學生形成自主思維,才能夠找到完成任務的方法。

(二)引導合作,促進創意生成

項目學習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提供交流平臺。學生個體的思維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合作中學習,就能夠讓學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對其他學生有著參考作用的影響,進而也能促進學生間彼此創意的生成。在開展項目學習時,教師可將學生設置為六人合作小組,開展擬定計劃、討論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例如,在開展“編織繩網”項目中,教師讓學生準備大小、重量不同的物品,嘗試用新的方法編織繩網。本項目活動在課外實施,學生在小組間展開討論,擬定編織計劃并予以實踐。教師全程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了解學生面臨的具體困難,幫助學生適時解決困難。如一個小組準備的物品較重,他們認為繩網比較結實才能承重,因此學生選擇較為堅固的麻繩作為材料,而且仍使用課本中打相鄰結的方式編網,但編出來的繩網還是不夠結實。在教師的建議下,學生將兩條線一結改為四條線一結,這樣繩結和繩網都更為有力,承重力更強。小組合作為項目學習提供了有利支撐,學習中的交流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讓他們能夠更快地實現創新與突破。

(三)有效輔導,突顯個性差異

在項目學習活動中,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不一定能夠實現這些設想,這時就需要教師提供輔導。項目學習是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對實踐方式沒有固定限制,因此教師在輔導中要突顯個性差異,做到有針對性。如在“制作絲網花”的項目學習中,學生有多種多樣的設計想法,如有的學生想用絲網做重瓣玫瑰,有的學生想用絲網做蝴蝶。每種設計創新的背后,都需要一定的技藝來支持,這就要求學生關注實際問題并設法解決。教師要重視傾聽學生的問題,針對學生在制作中的具體困難提供輔導。如對制作重瓣玫瑰的小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細心運用工具,表現出花瓣的流暢感。我們可以通過示范,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尖嘴鉗、剪刀等勞動工具;對制作蝴蝶的學生,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如何表現蝴蝶身上的斑點,如將部分絲網予以染色表現彩色斑點,使用亮珠加強設計效果……在個性化的教學中,教師的輔導不再是統一化、均質化的,而是要幫助學生完成自設目標,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

三、多元評價,培養勞動創新意識

評價是項目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選出優秀作品,也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實踐過程,并突出重視創新的價值維度。教師要重視兩個方面的評價,以深化學生的勞動創新意識。

(一)交流評議,共享成果

在勞動與技術課程的項目活動中,學生通過思考與實踐完成了作品,他們期望展示作品的同時,也期望看到其他學生的作品。如此,教師就可以開展交流評議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重點介紹自己作品中的創新點和自己的實踐心得,同時接受其他學生的點評。對于師生公認比較出色的作品,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詳細談一談自己的創作來源。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展示與評價的過程,這樣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其他的創新方法,進而形成開放性的思維品質。

(二)評價過程,深化體驗

對項目學習過程的評價至關重要。在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付出了許多努力,如果教師對學習過程展開積極評價,能夠表達教師對學生的肯定,進而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如在“制作絲網花”活動中,有些學生不拘泥于“花”這個范疇,他們想到要用絲網做蝴蝶,教師便可以評價:“你們的想象力很豐富,而且有決心和耐心將創意付諸實施,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痹谶^程評價中,教師要突出對創新精神的評價,認可學生求新、求變的實踐態度,鼓勵學生在勞動中展現獨創性,以強化樂于創新的態度。

總之,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注重實踐與創新,開展項目學習能夠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平臺,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挖掘項目學習中的創新空間,注重實施科學的引導與評價,促進學生創新素養的發展。

猜你喜歡
衣架絲網勞動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最后一抹紅》
跳舞
《見證·壹》
天生衣架
衣架“變形記”
熱愛勞動
在這樣的地方使用絲網印刷——走進日常生活的村上
基于PLC的絲網印刷機控制系統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