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轉向探索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彝學22002211年度研究報告
——基于網絡數據平臺檢索相關文獻的統計分析

2022-03-22 08:12王小豐王明貴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彝族年度文獻

王小豐,王明貴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1.組織部 2.彝學研究院,貴州 畢節 551700)

2022年,公開數據平臺上可檢索的數據顯示,以CNKI為主要檢索平臺,時間限定為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檢索到“彝族”主題文章總量為1142個(檢索時間為2022年2月10日,較上一年推后10天),“彝族”研究相關文章數量與上一年度(1127)幾乎持平,絕對數量僅增加15個,增長0.01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立項13項,較上一年度增加2項,稍有回升。[1]

一、“彝族”研究相關文章

通過對“彝族”這一主題詞的檢索,總庫中文文獻共1132篇,較外文文獻10篇來說占絕對優勢,且這10篇外文文獻均為外文期刊上發表的中文文獻的譯文,本質上仍舊屬于中文文獻,故此處以總庫中文文獻為重點論述對象。

(一)“彝族”研究文獻相關主題

2021年度關于“彝族”主題的文章中,時政方面的關注異軍突起,在本年度研究主題中占比較高。在主要主題分布中,尤其以主題詞“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數量居首如圖1,計40篇;“涼山彝族”39篇;其余有“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排名第三,有38篇;“鄉村振興”排名第五,計24篇;“人大常委會”排名第九,計16篇;“成員名單”排名十一,計14篇;“委員會”排名十二,計13篇;“中國共產黨”排名第十三,計11篇;其他還有“人民代表大會”、“中國民族共同體意識”、“本級預算”、“優秀黨務工作者”,各計6篇。上述幾者與時政相關的文獻合計共180篇,占據中文總庫所收集文章總數的15.90%。

圖1 “彝族”研究主要主題分布(TOP 35)

與此同時,區域研究仍舊保持一貫領先地位,以四川尤其是涼山地區研究,以及云南研究為重點,涼山彝族、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云南彝族、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區、涼山彝族地區、喜德縣、玉溪市這13個主題下發表文獻數合計192篇,占中文總庫列舉文獻總數的16.96%。

而彝族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方向也保持研究熱度,彝族服飾、彝族刺繡、彝族舞蹈、彝族漆器、創新設計、彝族文化、《遲到的挽歌》、火把節幾大主題發表文獻共計76篇,占中文總庫列舉文獻總數6.71%。

結合次要主題分布數據如圖2,可以看出,傳統的區域研究及文化藝術熱度不減,但與時政與國際形勢結合更加緊密,2021年度新興研究熱點圍繞時政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延展到各個細化領域,緊跟時代步伐與國家政策,從獨立的民族學科走向大同領域,這也將是彝學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2]另外,在本年度文章中,還有11篇關于吉狄馬加的研究,雖較上年13篇稍有回落,但針對個人的專門研究連續兩年保持熱度,這與吉狄馬加的持續創作密切相關,繼長詩《裂開的星球》后,又發表長詩《遲到的挽歌》并獲2020年度瓜亞基爾國際詩歌獎,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亞洲詩人,由此在2021年度引發熱議。[3]

圖2 “彝族”研究次要主題分布(TOP 35)

(二)“彝族”研究文獻涉及學科

從“彝族”研究涉及的學科排名前十位來看如圖3,音樂舞蹈居首,共計119篇;中國文學106篇;農業經濟103篇;輕工業手工業76篇;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61篇;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60篇;文化57篇;建筑科學與工程44篇;旅游42篇;中等教育40篇。從排名前40的學科來看,社會科學類仍占絕對優勢,計三十一類。作為主流研究方式,除了延續近年來以藝術、教育、文學、歷史、法學幾大學科的探討,社會科學類中也出現了新的學科研究方向,尤其以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政黨及群眾組織幾大類最為新穎,體現出新一年來彝學研究對于國策與時政局勢的關注熱度持續上漲。

圖3 “彝族”研究學科分布(TOP 10)

與此同時,自然科學類的學科分類也涉及了更專深的領域,在歷來關注的醫藥科學門類,中醫學、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共占38篇,而工程與技術科學門類中,輕工業手工業位列學科總分類第四,計76篇,建筑科學與工程位列類第八位,計44篇,其余如地理、工業通用技術及設備、生物學、計算機,也名列分類前四十之中。

(三)“彝學”研究發表年度

在平臺檢索時設置限制搜索時間為2021.1.1-2021.12.31,得到數據為,2021年度文獻發表篇目1122篇。

(四)“彝學”研究層次

該分類標準來源于檢索平臺(知網)所顯示的研究層次一欄中列舉的分類信息,所分類別較多且包含不同層級及相互交叉不易分類情況。如圖文中所列應用研究,雖為總數第一,但可繼續細分的文獻又另列為應用研究、行業研究、應用研究·業務研究,同時也有交叉分類如開發研究、業務研究,故未能列舉窮盡,僅摘取前面數據。本年度研究層次分布主要集中在應用研究領域,共計108篇如圖4,其次是工程研究,共計29篇;第三是技術研究,共計23篇;第四為應用基礎研究(科技)共計21篇;第五為應用基礎研究(社科),共計17篇;第六是開發研究,共計13篇;第七是技術研究·臨床研究,共計11篇;第八、九是開發研究·行業研究和開發研究·政策研究,均為8篇;第十、十一分別是技術開發和基礎研究,均為4篇。從數據可以看出,研究層次絕大部分是應用研究,在研究層次方面缺乏廣度,涉及層次有限。

圖4 “彝族”研究層次分布(TOP 11)

(五)“彝族”研究涉及文獻類型

本年度發表文章仍以研究論文為主,計275篇;其次是資訊類,計22篇;第三為綜述類,計5篇如圖5。與歷年文獻類型分布比重相當。

圖5 “彝族”研究文獻類型分布(2020-2021)

(六)“彝族”研究主要文獻來源

2021年發表文章來源中,刊載彝族研究文獻5篇及以上的機構有37家。非高校類機構高居榜首,排名第一的涼山日報(漢)多達50篇,第二的楚雄日報(漢)緊隨其后,也有48篇如圖6。而往年發表成果較多的高校及其出版學報在本年度同樣表現優異,機構總入榜數與文獻總篇數均有所增加。分列排名第三、四、六、七、八、九、十的機構及刊載文獻篇數分別為:云南師范大學32篇、西南民族大學22篇、四川師范大學17篇、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6篇、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16篇、云南藝術學院15篇、紅河學院學報15篇。這延續了一直以來彝族聚居地云貴川的地方機構、地方高校及其發行學報作為支持彝學研究重地的現象。此外,藝術類機構也是重要刊載平臺。

圖6 “彝族”研究文獻來源(TOP 10)

但與上一年度相比,2021年度各文獻來源的刊載文獻篇數與排名有較大起伏。連續幾年穩居前三的紅河學院學報在2021年度僅刊載15篇(2019年度26篇、2020年度31篇),位居第十;而楚雄師范學院學報、今日民族、民族音樂、戲劇之家則是三年來首次排名跌出前十。2021年度藝術類機構在高校及其發行學報的崛起下呈現相對退步的局面。

(七)“彝族”研究文獻主要作者

2021年度發表3篇及以上相關研究文獻的作者有21位如圖7,較2020年度少了7位,且沒有出現發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2020年度3人、2019年度3人)。發表4篇的八位作者中,龍倮貴(紅河學院)、王明貴(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兩位長期從事彝學研究;而同樣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張亞池、楊丁、汪莉君三位則是4篇均為共同成果,研究方向是彝族主題下的家具及室內裝飾;其余三位分別是余剛(四川省涼山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呂建華(四川農業大學)、葉輝(云南藝術學院)。發表3篇彝族研究文章的作者則有杜春蘭(重慶大學)、王菊(四川省涼山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淑娟(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陳銘(四川農業大學)、吉克春農(四川省涼山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世武(云南大學)、高莉莎(云南大學)、路菊芳(樂山師范學院)、李平平(楚雄師范學院)、令狐雅琪(西南民族大學)、王麗瑩(西南民族大學)、楊柳(內蒙古師范大學)、楊靜。

圖7 “彝族”研究作者分布(TOP 21)

(八)“彝族”研究相關機構

本年度排名前三十的機構發表文獻總計404篇如圖8,較2020年度總數453篇有明顯減少。其中發表5篇及以上的機構有31家,比2020年度多一家。本年度排名第一的云南師范大學發表篇目則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46篇);上一年度排名第一(58篇)的西南民族大學本年度發表篇目驟減11篇,降為第二,這可能是機構改革及政策效應的體現;而排名第三的云南藝術學院較上一年(21篇)有較大的增長。排名四到三十一的機構分別為:四川師范大學、西昌學院、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大學、楚雄師范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大理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樂山師范學院、四川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紅河學院、四川農業大學、昆明醫科大學、貴州民族大學、成都師范學院、西南大學、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四川省涼山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師范大學、六盤水師范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省楚雄州文聯、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前三十一機構中,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和四川省涼山州疾病控制中心的上榜體現出彝學研究團隊中醫學力量的壯大,而文化藝術機構表現相對上一年勢頭減弱,僅云南省楚雄州文聯一家入榜。

圖8 “彝族”研究相關機構分布(TOP 31)

(九)“彝族”研究相關支持基金

2021年度提供項目基金的支持單位共39家總計237篇(項)如圖9。其中提供2項及以上支持的有15家單位總計213篇(項),較上一年20家261項的數量有大幅下降。歷年來獨占榜首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在數目上也較上年減少27篇(項),而全國藝術規劃課題取得重大突破,取得6項基金支持。

圖9 “彝族”研究基金分布(TOP 15)

(十)“彝族”研究資源類型

有關“彝族”研究的文獻共1142個。其中,中文總庫分類下,各有學術期刊555、學位論文189(博士5,碩士184)、報紙154、會議16(國內會議13、國際會議3)、學術輯刊11;外文總庫分類下,僅有學術期刊6、會議4,均為譯作。

二、“彝族”研究相關課題

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官網2022年2月25日顯示相關數據,可檢索到2021年度相關項目共13項??倲导百|量均較上一年有所增長。其中有5項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民族融合共存的課題。

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立項1項:《川滇黔彝族古歌調查與研究》(宋阿依姆,四川大學,民族學)如表10;

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立項10項,其中體育學、中國文學、哲學各1個,其余均為民族學:藏羌彝走廊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及路徑研究》(謝衛,成都中醫藥大學,體育學);《藏彝走廊視域下的歷代西藏紀行文學研究》(王若明,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國文學);《彝族醫藥文化價值及現代轉型研究》(胡奇志,貴州中醫藥大學,民族學);《彝族古籍文獻中各民族相互依存關系研究》(楊樹美,云南師范大學,民族學);《社會治理共同體視域下四川藏羌彝區相對貧困人口重大生活決策能力提升路徑研究》(陳璟,成都師范學院,民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的彝漢文化交融實證研究》(高翔,貴州財經大學,民族學);《基于脆弱性分析視角的涼山彝區鞏固脫貧成果與后續幫扶機制研究》(張克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明清時期藏彝走廊中華符號的多民族共享研究》(王海兵,浙江理工大學,民族學);《分子人類學視域下的藏彝走廊民族遷徙史研究》(范光耀,紹興文理學院,民族學);《彝漢審美交融與中華文化認同研究》(肖國榮,云南師范大學,哲學)。

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個:《基于清代譯音文獻的彝語歷時音變研究》(聶鵬,江西財經大學,語言學);《鄉村振興背景下涼山彝族村寨“景村”空間融合的機制與模式研究》(李念,四川農業大學,社會學)。

彝學研究立項項目種類連續兩年呈現類別縮減的情況,仍需提升研究實力,拓展選題領域,再續2019年課題立項的門類與數量齊頭并進的盛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課題研究也需要密切關注相關政策及國情變動,與時俱進找準正確研究方向。

圖10 “彝族”研究相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2019-2021)

三、“彝族”研究相關著作

著作部分的分類參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I文學;J藝術;因數量不多,故將后兩類合并在一起。

截止2022年3月12日(與2021年度同期),在讀秀網上輸入“彝族”檢索2021年度圖書,共計49部。同時,其他渠道檢索到《新平年鑒(2021)》(中共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委員會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編,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部。

2021年度著作合計49部,除去1部明顯與彝族研究無關的文學作品,較2020年度相比增加18部,但其中有大量文學藝術類、譯作及教材工具類著作,主要是資料價值而缺少學術性。而在近兩年熱門的史志年鑒著作一類,則僅檢索到一部。但文化研究及區域發展研究著作數量均有所增長,持續研究熱度。

(一)區域發展

區域發展研究是“彝族”研究的一個重點,2021年主要聚焦個案研究,包括農民流動、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著作有:《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研究叢書春去冬回涼山彝族農民的流動生活》(羅木散,知識產權出版社);《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的四川實踐案例研究》(裴澤慶、郭叢倫,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威寧模式貴州省基層人工影響天氣模式》(李能、黃浩雋編,氣象出版社);《云南少數民族鄉村振興調查研究(2017-2018)》(何明、鄭宇編,人民出版社)。彝族區域發展研究以四川涼山地區為重要樣本,與云貴二地研究側重不同,這與其自然條件、歷史背景及發展現狀密切相關。

(二)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歷來是“彝族”研究的主要領域,所以歷年取得的成果也比較突出?!稕錾揭妥迕窀枧c民俗研究》袁艷、陳建林、鐘繼剛,民族出版社;《彝族文化與三官彝寨》謝定國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當代涼山彝族漢語詩歌意象研究》葉俊莉、朱秀英、毛曉英、吉洛打則,中國農業出版社;《彝族醫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論與實踐》徐士奎、羅艷秋,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云南少數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91-94卷彝族》起國慶、趙石定總主編,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少數民族儀式詞譯輯》昂自明,民族出版社;《涼山彝族社會文化百年論述》馬林英,民族出版社;《彝族北京方言區文獻選譯女性敘事詩卷》摩瑟磁火、沙友富、秦艷,民族出版社;《西南民族文化節叢書集體記憶的消解與異化涼山彝族火把節儀式的現代反思》張建、張艷、薛文忠,四川大學出版社;《涼山熱土彝鄉變遷紀實》麻世強,四川文藝出版社;《字在云南基于民族文字的字體設計研究》向云波,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土掌房文化及審美深描城子彝寨》王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觀物取象中國本原哲學體系的葫蘆崇拜及圖示研究》胡繼寧,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第5輯》阿牛木支、馬燕春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研究(上下)》多洛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阿詩瑪〉的英譯與回譯一個人類學詩學回譯個案》王宏印,民族出版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報告建水蘇家坡墓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建水縣文物管理所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彩云綺夢云南二十六個民族的偉大跨越》孔祥庚,云南人民出版社;《旅游影響下的阿細女性實踐對可村的的研究》蔣如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西南民族村落信息貧困研究小世界生活情境的視角》楊峰、張小倩、張月琴,經濟科學出版社;《彝學服務發展研究》王明貴,民族出版社。有專家評論,《彝學服務發展研究》“能夠把許多‘道理’和‘真理’糅合起來,把‘本來就有’和‘無中生有’融會貫通,滿足各方需求”“該書通過彝學研究的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對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良性互動’的一個具體行動”[4]。

(三)文學藝術

文學前此未納入“彝族”研究成果統計,這不利于對彝族研究的整體認識,因此本年度對出版的作品擇要作了統計,主要有:《識記撒梅》錢鳳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西行影記》馬曉峰、莊均,四川美術出版社;《爨字韙書璞玉光》王明貴主編,三江文藝出版社;《彝文格律詩新探新澤西花園》王明貴,民族出版社;《火焰上的辯詞吉狄馬加文集》吉狄馬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生為兄弟》呂翼,安徽文藝出版社;《云端小學》遲慧,春風文藝出版社;《歸山圖》英布草心,作家出版社;《支格阿魯歌謠故事集(上)(下)》安天榮、李幺寧主編,貴州民族出版社;《金沙滾滾》饒紅梅,云南人民出版社;《走出懸崖村》陳杰、劉旻,中國工人出版社;《羊群里的孩子》李姍姍,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文藝創作方面,在本年度持續詩歌創作熱潮,散文及小說多著眼于反映彝族生活及教育現狀。

(四)其他專著、教材工具及譯作

沒有歸類到前述3類的著作有:《彝語涼山話語法標注文本》馬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彝醫方劑學》張吉、方文才、王敏,民族出版社;《藏彝侗壯民族多形態胡琴音樂集成》席玲玲、譚勇、韓利,民族出版社;《中國南方民間文學典籍英譯叢書梅葛漢英對照》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鄧之宇、張立玉譯,武漢大學出版社;《中國南方民間文學典籍英譯叢書彝族民間故事漢英對照》張永祥、H.W.Lan作;湯茜、張立玉譯,武漢大學出版社;《中國南方民間文學典籍英譯叢書查姆漢英對照》張永祥、郭思九、陶學良、H.W.Lan;楊柳譯,武漢大學出版社。

四、“彝族”研究相關會議及活動

除了專業性較強的學術研究之外,一些學術研討會議、學術(學會)機構的建設、節會中的文化展示與交流、有關的培訓會(座談會)、一些學會組織的常規活動等,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支撐或基礎,在此作一概要介紹。主要情況如下。

一是學術研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西南地區2021年會暨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工作研討會在成都召開,特設“彝路相伴”分論壇學術研討會(11月13日),“彝路相伴”是易地搬遷及安置新型社區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旨在開啟搬遷群眾新生活。[5]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建院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畢節舉行,出版發行了《爨字韙書璞玉光》,對10周年的項目、著作、論文、發明專利、獲獎等作了統計(12月7日)。

二是機構建設:四川省彝醫醫院正式掛牌(3月18日),貴州省六盤水市社會科學院彝族文化研究基地成立(7月9日),云南省南華縣彝族服飾傳習所掛牌成立(2月3日),昆明市蟠龍區雙龍街道烏龍社區彝族民俗文化展廳建成開放(9月),深圳鹽田區文化館彝族文化分館開展體驗(12月)。機構建設方面雖數量有限,但形式多樣,有利于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及文化傳播。

三是節會:“中國·雙柏2021彝族虎文化節”開幕(3月22日),“秀美馬邊·彝茶飄香”2021中國樂山·馬邊第四屆小涼山采茶節文藝晚會暨“中國彝茶之鄉”彝茶公共辨識標準發布會舉行(4月3日),“中國峨邊·北京宣傳周”舉行(7月30日),四川省第六屆彝漢雙語演講比賽頒獎典禮在西昌市邛海賓館舉行(9月28日),中國樂山·馬邊彝族風情狂歡節暨“孟獲達斯”摔跤大賽在馬邊縣體育館圓滿落幕(10月3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會議(COP15)在昆明舉辦,在COP15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館的彝藥展塊(10月11日至15日)。新媒體傳播形式的加入為探尋民族研究新路徑提供一定參考。[6]

四是座談、培訓: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在貴陽市舉行“牢記囑托、接續奮斗,書寫貴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年會暨發展彝族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企業家座談會(7月24日),楚雄州2021年彝族服飾(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在楚雄開班(9月29日)。

五是常規活動:貴州省赫章縣彝學研究會(1月15日),云南省巍山縣彝學會(2月4日),四川省雷波縣彝學會(6月25日)分別召開了年度工作會。其他彝族聚居區域的地方性常規活動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未見報道。

由于疫情持續影響,2021年度學術討論會議活動有限,部分文體類活動也選擇線上活動形式,較往年會議活動國內國際兩開花的局面大為沉寂。但個別文體類活動采取的線上互動形式取得不錯效果,這也許是疫情時期各項會議活動值得借鑒的開展形式。值得重視的信息是,非滇川黔桂彝族傳統聚居區域的深圳市鹽田區,其文化館設置了彝族文化分館,體現出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張力,以及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文化包容性。[7]而彝醫作為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有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臨床醫療實踐的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二個彝醫醫院。

五、關于“彝族”研究的討論

本研究受搜索手段局限,部分彝文文獻著作未能通過“彝族”主題詞搜索呈現,同時介于各報刊媒體及書籍出版有延遲,在搜索日期之后仍可能出現未被收入本研究的2021年度出版文獻著作等。雖不能窮盡所有本年度彝文文獻及著作,本研究大體也可反映2021年度中國彝學研究基本情況。

2021年時政類文獻異軍突起,源于本年度是地方黨委、紀委和人大、政協換屆期間,州市一級黨委、紀委、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名單要在州市級報紙上公布,是少數民族的要標注民族成份,所以在相關文獻檢索中都會呈現。這在涼山日報(漢)和楚雄日報(漢)的文獻量大幅上升中得到印證。如果減去這類非研究型資訊和信息類文獻,2021年度彝學研究文獻的數量相比于2020年度有所減少如圖11。

圖11 “彝族”研究文獻發表年度分布(2000-2021)

從文章發表數量連續三年的負增長現象來看,彝族研究正處于學科研究方向轉型關鍵期。過去,彝族研究主要有兩個傳統方向,一是以彝族聚居區為例的彝族民生醫療為重點的自然科學研究,一是以彝族文化傳承為重點的社會科學研究。無論是哪一種,都更多地關注彝族本民族人民,針對性及代表性強,但層次單一。所幸在2021年度,此類將視野落于單一民族的研究形式已有所突破,出現更多關注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的作者,彝族研究正積極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探索發展新途徑。

2021年度彝學研究,在學術方向上做了重要轉向,政治站位更高,大局意識更強,研究者響應國家號召,從單一民族的研究開始轉向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并與此前熱門的涼山彝族、醫療衛生、文化傳承等研究方向相結合,開辟了新的研究發展路線。繼脫貧攻堅全面完成之后相關研究也告一段落,接續的鄉村振興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有關鄉村振興的研究繼而成為新的研究對象。與此同時,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新媒體傳播手段對文化傳播和傳承產生的影響,從短視頻、直播、“云”傳播等角度思考彝族文化傳承、創新。[8]從彝學研究文獻發表年度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高速上升與穩定發展階段后,彝學研究進入階段性回落時期,未來發展如何,還需長期持續關注。

猜你喜歡
彝族年度文獻
年度新銳之星
年度創意之星
彝族海菜腔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年度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年度采購盛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