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2022-03-23 10:10
四川工商學院學術新視野 2022年4期
關鍵詞:媒介輔導員互聯網+

李 亞

(四川工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眉山 620000)

引言

科技飛速發展,伴隨著因特網的普及,我國開始步入了信息化時代?;ヂ摼W+這個概念的產生,是時代的發展,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教育方面,高校要承擔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尤其是高校輔導員,更是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線。從傳播學的觀點來看,思政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網絡文化的傳播過程,而作為思政教育主體的高校輔導員就是網絡文化傳播的載體,思政教育的內容則是網絡文化傳播的信息,而大學生則是思政教育的對象,是網絡傳播的對象?!盎ヂ摼W+”并非單純地將互聯網與某個產業或某個領域相結合,而是要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高校輔導員應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使其正確識別和處理網絡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網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加強網上思想政治建設。

1 “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引導力的產生背景

1.1 逐漸改變著大眾的思維底層邏輯

融媒時代的媒介環境是復雜多元的,相較于早期的網絡媒介環境,當下網絡媒介環境的數字化程度是更深入、更智能,受眾的信息需求更精細、更多元化的數字化媒介環境。數字化的理念已經逐步融入了人們思維方式的邏輯底層,成為融媒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字化帶來的信息長效化、碎片化、易復制、易傳播等特點,直接影響了信息的傳播速度,這種影響既對正面信息有效,也對負面信息有效,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需要高校輔導員要提升網絡思政引導力,使傳播正能量成為網絡思政的主流。

1.2 正在形成信息需求的閉合環路

信息生產和獲取的渠道越發多元,信息內容就會呈現出“數量大”、“質量雜”、“種類多”、“更新快”等特點,這些變化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創造新的信息需求。在多元化信息需求的背景下,人們往往會不斷重復接受相近的信息,陷入自我創造的“信息繭房”之中。

1.3 線上線下的互動交互越發明顯

高校輔導員要能主動適應這種教育環境的變化,快速轉換身份,主動融入場域,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融媒時代中媒介的融合不僅僅是傳統媒介的簡單組合,而是信息生產、編輯、傳播過程的底層邏輯的深度融合,是思維和觀念的革新。這種革新依托互聯網技術的迭代,使得教育場域發生了“線上”、“線下”的雙向延伸。線上的教育活動通過與現實社會中的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落地,讓學生穿透“次元壁”,在現實世界中真切地感受到虛擬世界的教育活動;線下教育活動通過各類網絡軟件和直播平臺實現線上融合,使得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再受現實“時空”的限制,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接受教育信息[1]。

2 高校輔導員開展“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時代意義

2.1 開展網絡思政是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創新發展

運用因特網技術進行大學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高校輔導員專業化、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學會運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技術,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間的局限,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過程,可以促進輔導員對思政教育規律和方法的深入思考,促使輔導員形成在網絡育人方面的特色工作和典型經驗。

2.2 互聯網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必然路徑

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移動電話是獲取信息最多的一種新型媒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以線上教學為主,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較為落后,難以適應當前高校學生充分運用互聯網進行時政知識的實際需要。目前,網絡教學在各個年齡段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網絡教學已經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所接受。為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積極探索網絡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途徑,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必然[2]。

3 “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工作的SWOT分析

3.1 優勢分析

因特網使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更方便、更有效。而“互聯網+”則是讓大學生通過網絡更加容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高校輔導員還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更加有針對性,而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

3.2 劣勢分析

部分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不高,導致網絡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目前,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普遍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輔導員信息加工意識不強。大部分輔導員在面對復雜的媒介信息時,不能對媒介信息進行深入地剖析與整合,沒有經過信息再加工就轉發給學生,更不能與學生針對某些問題展開深入地交流和探討。部分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缺乏價值引領,學生參與和互動的積極性不高當前新媒體平臺推出的思政內容,不乏邏輯清晰、充滿吸引力、鮮活的網絡思政文化產品。部分輔導員對新媒體的運用缺乏陣地建設意識,對新媒體的使用多為模仿其他輔導員成功案例,沒有形成對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手段的規律性認識,多數輔導員沒有打造固定的網絡思政教育陣地,網絡思政工作零散、隨機性較大,網絡思政陣地建設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3.3 機遇分析

網絡是最好的信息傳播媒介,各種信息可以通過網絡聚集起來,各種信息可以在網絡上流通,利用網絡的這種特點,可以極大地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網絡的信息融合,讓輔導員能夠得到更多的信息。相對于傳統媒介,因特網擁有更多的信息量,而它的數據更新速度也是驚人的,人們可以通過因特網來查詢和收集各類數據。在網絡環境下,輔導員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拓展自身的知識范圍,提供最新、準確的資訊。

3.4 風險分析

互聯網絡是西方文化滲透的主要途徑。在中西文化差異呈現西強東弱的格局下,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優勢、技術優勢,占據了世界輿論的制高點,把西方的價值觀念、商業文化、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看作是世界性的、有領導的價值觀念,并強制傳播到發展中國家。

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文化入潮,會給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因特網的便利特性,使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甚至產生社交障礙。很多大學生上網成癮,整日沉迷于網絡,思想和行為習慣受到西方強烈影響和沖擊。

4 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

4.1 部分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不高

到目前為止,高校輔導員通常沒有做好充分的工作準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輔導員信息加工意識不強

大多數輔導員無法對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概括,并在不經過加工的情況下將其轉交給學生,更不用說在某些問題上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了。

(2)輔導員與大學生媒介信息互動有限

大多數輔導員可以通過聊天軟件獲得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基本信息,但是在網絡上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卻是少之又少。

(3)輔導員針對網絡思政教育的科學研究能力較弱

學生們在校期間的大大小小所有事務通常都是由輔導員來協助完成的,輔導員在一天的工作當中,耗時最長的就是學生日常生活事物的處理。有很多的高校,會對輔導員的授課工作進行相關的要求,這也就導致了輔導員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去進行專項工作的研究探討。對于網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沒有更深入的講授了,只是停留在表面,同時也忽略了學生們對于教育效果的相關反饋,進而導致了輔導員網絡思政的相關教育沒有更好地發展。

4.2 部分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缺乏價值引領

目前,一個新的媒體平臺引入了思政教育,有許多邏輯清晰、有吸引力和新鮮感的互聯網產品。當一些高校輔導員了解政策的內容時,理論知識的思想和政策、黨的路線方針或新聞直接進入QQ 或微信進行轉發,在網絡思維和組織中沒有深入的信息分析和處理。此外,一些輔導員使用新的媒體來教授網絡思維和政治學,其中主要關注學生的日常事務,缺乏系統和有價值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缺乏高質量、有針對性的網絡思政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輔導員提供的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這削弱了他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動。

4.3 部分高校輔導員缺乏陣地建設意識

目前,大多數輔導員使用學生經常使用的新工具開始他們的思政教育工作,滿足學生的要求,使用新的媒體培訓,實現思政教育的無限拓展。與此同時,一些輔導員對新媒體的使用了解不足,新媒體主要被用來模仿其他輔導員的成功例子,而且對網絡知識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式沒有定期的了解,大多數輔導員在網絡思維和政治技能方面沒有固定的立場,網絡思政工作是分裂的,更隨機的,沒有科學或系統的。

5 提高高校輔導員“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具體措施

5.1 提升媒介素養

傳播學理論認為,個人的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個人在互聯網上選擇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還包括對不同媒介的使用能力。輔導員應主動了解新媒介的特點與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到互聯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主動學習大眾傳播學中涉及信息選擇和理解的理論知識,提升網絡思政能力。輔導員要正確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工具,更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互聯網。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最活躍的用戶群體,對信息的選擇和判斷能力有限,輔導員作為最貼近學生的老師,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導學生樹立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新時代信息傳播的優點和缺點,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網絡多學習新知識,及時了解時事政治、最新政策,正確行使自己的網絡話語權,通過媒介平臺準確表達自我,增強負面信息的免疫力[3]。

5.2 注重實踐鍛煉

輔導員需要注重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講善講,充分激發個體創造力,發揮他們語言風格的親和力,讓學生能夠透徹地了解相關內容;同時還需要注重實踐鍛煉,到網絡輿情事件的一線,感受輿情事件發展的現實狀況,掌握運用網絡傳播理念,學會處理輿情,巧妙化解風險的能力,提升網絡思維能力,增強媒介使用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媒介素養。高校需要從校級層面建立起工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各級各類信息發布平臺的傳播效能,通過整合校園網絡媒體資源,打造跨媒介的融媒體平臺,實現工作體系協同、資源保障協同、內容生產協同、信息發布協同等,實現編輯的多元發布和多渠道傳播。同時,要利用輔導員及時關注信息的反饋與交互,構建思政教育活動全數據記錄、思政教育管理全生命周期、思政教育工作全流程賦能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5.3 加強網絡思政陣地建設

傳播學認為信息傳播過程中會形成“意見領袖”?!耙庖婎I袖”可以影響信息的傳播方向和傳播模式。輔導員要正確認識和運用互聯網技術,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學會運用各類新媒體平臺,主動加強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建設,不斷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輔導員要樹立“互聯網+”的理念,通過創新網絡思政內容、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加強網絡思政陣地建設等途徑,加強大學生的網上思政素質,健全網上育人機制,切實提高大學生網上德育工作的質量。在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手段等方面的規律認識,深入學習和了解新媒體的作用,建立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改變思政工作零散、隨機的現狀。大學生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學生中的信任優勢,充當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引領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媒介信息時,時刻保持高度的網絡安全意識,能識別和分析各種信息的正面價值和不良影響,增強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構建輔導員的思政教育陣地建設,可以通過建設特色思政教育專題網站、校園網專題欄目或運營個人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將管理學生的具體事務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利用宣傳陣地有計劃地開展系統性的網絡文化傳播活動,逐步形成具有網絡思政教育特色,符合國家政治需要的德育人才培養機制。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完善“三全育人”體系,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已成為高校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高校輔導員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思維和政策的能力在學生的智力和政治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輔導員應建立互聯網+的創新理念,提高網絡意識形態和政治能力的創新思想和政治內容的網絡媒體,提高質量,增強建設網絡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大學網絡教育機制,改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識形態和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

猜你喜歡
媒介輔導員互聯網+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以人為本做好輔導員工作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校外輔導員的一天
數年如一日的義務輔導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