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學專業文學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析

2022-03-23 12:14張春輝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新聞學文科課程思政

劉 暢 張春輝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2019年4月29日,“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的出臺意味著新文科國家戰略正式拉開序幕。新文科“是在大范圍內實現文科與理科、文科與文科之間各個專業的交叉融合,并對現有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理念、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等進行重新認識或結構重塑”。[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會議指出,新文科建設在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四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文科國家戰略穩步推進的同時,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努力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一、固本培元——新聞學專業文學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與價值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并且將“好的文藝作品”的標準概括為“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文學是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于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文學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一個杰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

(一)新聞學專業文學課是積淀人文底蘊的有效途徑

新聞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一般均會設置《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文學》與《大眾文學專題》等系列文學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可以提升新聞學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字表達與語言溝通能力、文學創作能力,以及文學藝術鑒賞與分析能力,為其打下堅實的文化功底。此外,文學類課程還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起到陶冶學生的理想、情操和美感的作用,進而促使他們熱愛并傳承全人類優秀文化,并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先進文化,形成豐富的人文底蘊。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一種重要的功能,即“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正如《阿Q正傳》中阿Q的形象讓中國人開始反思民族劣根性,《祝?!分械南榱稚┯肿専o數讀者看清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與腐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正是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在國家轉型、民族自救的關鍵時刻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所以,郁達夫曾這樣評價魯迅的作品,“要想通過閱讀來了解中國,只有一條捷徑,就是讀魯迅,讀懂了魯迅,也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列寧也稱贊托爾斯泰“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不僅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而且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并稱贊他的小說是“俄國革命的鏡子”。

文學是社會與人生的鏡子,所以,文學課通過對文學經典的鑒賞、品讀可以讓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廣大、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豐富,當然也可以了解到人性的深刻與社會的復雜。而上述對于社會與人生的深入認知形成之后,可以自然而然地化作新聞報道的廣度與深度,也可以成為新聞評論的立論基礎。

(二)新聞學專業文學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對于大多數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文學經典中的深刻思想內涵不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因此,文學課“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還需要精心的教學設計。例如,在《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筆者將冰心、蕭紅、張愛玲三位女作家的生平、創作題材與風格進行比較,通過分別講述“冰心-以柔婉之筆寫人類之愛”“蕭紅-以凄涼之筆寫人間之悲”“張愛玲-以犀利之筆寫人性之惡”,讓學生首先通過對作品創作背景的解讀,了解到中華民族曾經歷盡艱辛才實現了思想文化的自我更新,完成了從古代封建社會向現代國家的轉型,由此達成課程思政在“國家意識”層面的宏觀目標。進而再通過一幅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看到不同畫面的圖片進行引申,引導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后得出結論:三位女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使得她們站在了不同的觀察維度,從而對于人生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是,她們的文學敘事只是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側面,只有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綜合評判三位女作家的作品,才可以洞悉人生的真相,進而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就是說,既要了然人性的復雜,也要以堅毅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艱辛,更要相信人類之愛可以移山填海,可以創造奇跡,從而達成“人格養成”的課程思政微觀目標。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教育雜感》中曾說,“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學家”。他的理由是:文學家是構建精神世界的人,而文學的精神感染力是永久的。所以,文學課教學應該“充分注意到課程思政元素,規避不良文化影響,潛移默化地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如沐春風般的文學之美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2]

普利策曾言,“塑造共和國未來的力量將掌握在未來幾代記者的手中”。作為未來的新聞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將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的守望者,他們的未來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所以,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樹立起正確的信仰與信念是極其重要的事情?!霸谖膶W課程中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在引導學生對于文學經典篇章系統和深入學習的同時,還能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并因此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3]具有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文學課程可以對課程思政的內涵進行多角度闡釋、多層次挖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鹽溶于水般融進教學內容中,并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正確引領?;谏鲜隼碛?,新聞學專業的文學課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礦山數量和從業人數雙減少。2017年河北省持證礦山企業數量較上年減少138個,從業人員減少2.14萬人,實現了礦山數量和礦山企業從業人員雙減少,與全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勢相一致[7]。這是河北省礦產資源主管部門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綠色礦山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減量化管理的成效。

二、開而弗達——新聞學專業文學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三個目標

“新文科教育”建設的核心內涵指向于“回歸文科教育的育人本質”,并具體體現為:培育“有價值引領的人”,創生“突破邊界”的文科課堂,打造多樣而靈動的“育人共同體”,構建“超越績效”的成長性評價?!靶挛目平逃苯ㄔO的實踐路徑是“觀念和行動的協同展開”,并具體表現為:要在觀念上樹立“價值引領、文化自信、開放包容”的文科理念,要在行動上落實“關聯實踐、創新活動、資源投入”的實施策略。[4]

因為新聞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有《新聞寫作》等專業寫作課程,所以文學課的教學與考核重點是文學史與作品賞析等理論內容,對于文學創作實踐重視不夠。但是,“實踐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的有效手段”[5]。

新聞人才的培養,須以實踐為導向,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戰能力。所謂“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在文學課的教學和考核評價過程中應該加大寫作實踐的比例,例如設計小說創作項目,并使該項目的創作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和考核環節。筆者曾在文學課上帶領全班學生共同完成了一部小說的創作。全班48名學生,分為12個小組。每組按抽簽順序接龍完成兩輪寫作。每組既要延續上一組學生埋下的伏筆和寫作線索,又要為下一組學生布置三個必須完成的寫作任務。這樣設置的目的,既是為了增加寫作的難度,也是為了增添一些寫作和閱讀的樂趣。此外,也是為了防止學生從網上找來一些內容隨意拼湊。學生們的表現是令人“驚艷”的,特別是結課進行創作總結的時候,幾乎每位學生都深入詳實地談了自己的創作體會與得到的啟示。在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反思之時,筆者深深體會到:這樣的文學創作項目是可以達到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教學目標的,并在實現這三大目標的同時,也在較高層次上達成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從虛擬場景到現實社會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專業課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6]

普利策把記者比喻為社會守望者,喻國明教授也提出,新聞學子心中要有一份“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問題單”。所以,新聞學子應該具備關照社會現實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應只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灌輸所得,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也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或校園這樣的環境中。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能夠獲得的社會實踐機會較少,這樣,就必須拓寬實踐教學的場景和維度,讓學生在多維視野中,通過多種途徑認識社會,并樹立服務社會的理念,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相比理工科類人才,文科類人才常需要在易變的環境中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處理并協調各種工作事務。[7]恩格斯說文學創作要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在文學課中加入小說創作等實踐內容,并在創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創作內容進行分析,例如,為什么在這樣的場景或者情節中,人物如此言行是不對的?因為這不符合現實社會場景與行事原則,或者是因為與這個人物的身份、背景與知識層次不相符。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適當彌補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的缺陷。

課程思政要求在教學設計、課堂講授、課后反思中,都應當融入“育人的元素”。當學生將復雜的社會與人生百態訴諸筆端之時,既是在推演小說中的人生,也是在模擬未來的職場與生存環境。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在現實社會交往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與處事原則。同理,這樣的創作過程也是磨煉交流溝通與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過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有些創作小組還將社會上一些關注度較高的事件改編進小說中,這對于學生而言,將課堂所學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也是認知社會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技能目標——從人物塑造到人物報道

新聞寫作是新聞學專業基本的業務技能。文學寫作與新聞寫作雖然在寫作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具體的寫作原則與技巧上是異曲同工的。在新聞寫作的發展過程中,曾經盛行一時的“新新聞主義”就曾主張把小說的創作手法引入到新聞寫作當中,以此來提高新聞稿件的可讀性。

新聞的核心要素是事件,而事件都是人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所以在新聞寫作中要求“見人見事”。那么,在教學設計上,就可以將文學創作中的人物塑造與新聞報道中的人物報道相結合,將文學創作中用細節描寫和場景襯托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置換到人物報道的寫作之中,讓學生能夠從這樣的寫作實踐中實現知識的遷移。這個過程類似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只不過實驗場景不是搭建于網絡電腦中,而是借助想象力構建于學生的頭腦中。

除了寫作能力,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還須具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出色的觀察能力。有人就曾提議“要做福爾摩斯那樣的新聞記者”。所以,在新聞學專業的文學課中設置推理小說的“讀寫”實踐就是希望借此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學生在描寫案件的發生與偵破過程時,就必須運用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將推理過程寫得滴水不漏才能說服讀者。而刑偵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又恰恰是來自他們平日里對生活的細致觀察。

陸游在其詩作《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聞學專業的文學課中做上述教學設計,還可以讓學生在文學作品所構建的虛擬場景中,把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新聞采寫技巧運用到寫作實戰當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的過程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也隨之加深,并且將上述兩大能力運用到對典型人物的報道中,也可以使他們從典型人物身上發現更多的閃光點,獲得更多的感悟,從而獲得更多心靈洗禮的機會。

(三)情感目標——從心理描寫到自我反思

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8]而根據布盧姆的理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分為接受、反應、價值評價、價值觀的組織、價值體系的性格化等五個等級。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教師需要用理性分析與感性鼓舞的語言,引導學生首先接受“文學創作”這一實踐項目。然后學生開始收集資料,品評同類型作品,摸索創作方法與技巧,討論作品結構。在此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開始表現出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包括最初持排斥態度的學生。之后,再將該實踐項目與課程考核相結合作為約束,并將作品發布到公共平臺以得到更多讀者的反饋作為激勵,從而提高學生完成項目的積極性,并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對于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文學創作與新聞寫作,雖然在“事實”與“文采”兩方面的側重點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相通的。比如,推理小說家蔡駿認為推理小說的本質有三點:未知、命運與人性。而新聞記者的筆也是在寫人、寫事、寫命運,兩者都將敘事的焦點匯集到了人性與命運方面。所以,他們在構思小說情節,描寫社會場景,分析人物命運走向,進行人物心理描寫,特別是分析犯罪心理時,也是在對個人原有的價值標準進行重新審視,并且在重構個人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也就是說,學生在展示人性,進行人物心理描寫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其自我心靈的一種反思、一種洞照。他們借書中人物之口對罪行發出的一聲聲質問,又何嘗不是他們心中對丑惡的鞭撻與斥責,對正義的向往與贊美,對弱者的同情與悲憫!在推進小說感情線的時候,男女主人公欲說還休的愛情故事,以及那些微妙的心理與情緒變化,又常常帶著這些年輕的作者們其本人對于愛情的理解與期盼,散發著他們的青春氣息與愛意萌動。這說明,文學創作實踐已經通過前四個階段的內化之后,他們所獲得的認知與觀念已成為自己統一的價值觀,并融入到性格結構之中。

“課程思政”是充分發揮課程德育功能的科學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在這個過程中,單向的信息傳遞與意義表達很難通過情感與價值觀認同的途徑達到心靈洗禮的深層次教育效果。所以,只有通過“雙向深入,融于一點”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即,由學生一方經過“感性認知—自我覺察—情感認同”三個階段的自我領悟,由教師一方通過“理性分析—認知導向—價值觀認同”三個步驟的意識引領,從而在“情感認同+價值觀認同”的雙重效應下達到心靈洗禮的思政主題升華。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體現在教學的頂層設計上是應該將人的思想政治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目標放在首位,并與專業發展教育相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引導學生具有國家意識,產生政治認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強化大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從而推動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猜你喜歡
新聞學文科課程思政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旅游類本科院校關于《新聞學概論》的教學改革與特色建設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孫文科
新聞學理論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當代新聞學的網絡化發展
社會進程中的新聞學探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