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代教養對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影響研究

2022-03-27 10:36楊樂梅
文學天地 2022年2期
關鍵詞:隔代祖輩父輩

楊樂梅

摘 ?要:目前,隔代教養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它對幼兒生活、個性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隔代教養;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

提及到隔代教養國內學者在對其定義上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李晴霞看待隔代教養,是相對于親子教養而言,主要是由祖父母承擔了對孩子的教育、撫養的責任。王麗認為隔代教養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便一直存在,在當代,經濟社會迅猛變革、發展,孩子爸媽在孩子身上可以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不得已選擇把孩子交由其祖輩教養的越來越多,這種類型的教育方式便是“隔代教養”。段飛艷和李靜寫到,隔代教養,也稱為隔代教育,是祖父母和孫子女朝夕相處,生活在一起,同時承擔撫養和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筆者認為這些看法相對有一些是狹義的隔代教養的涵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父母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無暇抽出大部分時間教養孩子,改由孩子的祖輩家長一起完成孩子的教養義務,祖輩家長負責孩子的日常飲食、上下幼兒園、作息等一系列生活問題,這種家庭教養方式在我國大中小城市也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現象,這種教養方式屬于廣義的隔代教養。 筆者的研究更傾向于把隔代教養的概念界定為祖輩與孫輩在一起生活,并且祖輩承擔教育和撫養孫輩的責任,更傾向于狹義的隔代教養,當然研究也涉及廣義的隔代教養而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反映幼兒與同伴成功交往的一種社會能力,它是與幼兒受歡迎程度、同伴影響和同伴交流敏感性有關的一種能力。我國研究者在綜合國內外有關幼兒同伴交往研究的基礎上,將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界定為: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感受、適應、協調和處理同伴關系的能力的總和。筆者使用張元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概念的定義,認為幼兒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與自己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過程中感受、適應、協調和處理同伴關系的能力的總和。同伴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與非語言能力、社交主動性、親社會性、社交障礙這幾個方面。所謂語言與非語言能力主要指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各種語言及各種肢體動作的技能。社交主動性則是指幼兒積極主動進行交往的程度。親社會性則是指幼兒能否幫助理解同伴的各個方面。社交障礙則是指幼兒在交往過程中不善于與人交往合作,甚至在也理上具有一定的孤僻及抵觸交往心理。

在我國,孩子的年齡越小,他們由祖輩幫助教養的隔代教養在當代已然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養形式,不過這種形式也只是相對于父母教養而存在的,其優點和弊端也常被拿來議論。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時代的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已經超出了現在家長的素質,很顯然,祖輩家長的素質更是遠遠落后。幼兒教養問題越來越受到專業領域的重視,近些年關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研究逐漸增多,但真正擁有實效并且可以指導實踐的研究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匱乏,因而對于幼兒教養問題的研究應作為專業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王極盛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參與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教養的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 100%。很明顯,隔代教養無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來看,都是弊大于利。但是,我們不可全盤否定隔代教養。對它幼兒的生活、個性以及未來發展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通過分析隔代教養對幼兒的利與弊、隔代教養觀念、方式等對幼兒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祖輩對幼兒同伴交往的態度會間接性的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以及祖輩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好壞也會影響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由此提出了以下相應策略。

(一)轉變祖輩觀念,提高教養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祖輩對幼兒同伴交往的態度會間接性的對幼兒的同伴交往產生影響,祖輩不重視幼兒同伴交往,將不利于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

因此祖輩應利用充足的時間不斷的學習,轉變教養觀念,能夠意識到幼兒同伴交往對幼兒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與同伴交往,同時在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給予正確的指導。提取自己人生中正確的生活經驗,保持原則,不對幼兒過分的寬容與溺愛,從而發揮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正確看待隔代教養現象,不要隨意“扣帽子”,積極鼓勵祖輩在教養幼兒的過程中學習進步,豐富他們生活及教育經驗。

(二)父母加強與親子溝通

父輩教養與祖輩教養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即祖輩教養效果稍差于父輩教養,且父輩的人際交往能力優于祖輩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不可一味的否定隔代教養。

在一定程度上,祖輩幫助父輩教養幼兒,這大大減輕了年輕父母的壓力,有利于家庭的幸福。但在家庭教養方面,父輩應盡可能的親自教養幼兒。因為隔代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代替親代的教育和陪伴,即便需要祖輩的幫助和支持,也要讓幼兒經常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要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即使不能每天見面,也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聊視頻,了解孩子的變化,聽孩子講講學校里發生的趣事,常溝通聯系,才能促進感情。同時兩代教養觀念一定要保持一致,這對教養幼兒至關重要。祖輩起好紐帶作用,聯系好父輩和幼兒,促進幼兒對父母的感情,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社會的進步。

(三)注重家園合作,改進隔代教養方式

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長會的機會,讓家長認識到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建立起積極的發展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觀念,讓其建立一種幫助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發展的自覺意識,促使其在家庭教育活動中積極的關注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此外,幼兒園也有對家長進行幼兒教養知識方面的相關培訓,提高家長的幼兒教養知識水平,為其實踐運用創造條件。幼兒園也要與家長及時進行溝通,發現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幼兒園與家長的共同努力,解決幼兒同伴交往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促進幼兒的全面健康成長。

(四)完善社會制度

幼兒同伴交往能力能得到良好發展,但教養情況遠不如父母教養,因此,政府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努力改善這一狀況。

首先對隔代教養的幫扶教育活動,不斷學習教養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新知識新要求,加強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其次,社會應努力減輕父輩壓力,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建立相關保障制度,使父母能夠盡可能的陪伴幼兒成長。最后政府應盡可能的采取措施減輕年輕父輩的生存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寬松的環境來教養孩子、贍養老人;同時社會各界多加關注這一問題,避免造成社會隱患。因此,除了制度建設外,整個社會要不斷營造重視教養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段飛,艷李靜.近十年國內外隔代教養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2).

[2]張珊珊.隔代教育的利與弊[J].學園,2012(3).

[3]高原.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5(1).

[4]李艷菊,姜勇.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結構與發展特點[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7).

[5]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張璐璐,高東慧.班級幼兒同伴交往的特點與原因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5(4).

[7]沈衛華.論祖孫關系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5).

[8]江川.對隔代撫養的思考[J].老年人,2005(4).

[9]李炎.農村“隔代教育”調研[J].四川教育,2003(21).

[10]盧樂珍.隔代教育: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J].家庭教育,2004(10).

[11]路陽陽.隔代教養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5.

猜你喜歡
隔代祖輩父輩
父輩們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
爺爺奶奶來“聽課”
父輩和祖輩的情感故事,分外美麗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調查
助教帶動“夕陽”之愛
兩只小貓
隔著代,相親愛
隔代家長怎樣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