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鄉的年俗

2022-04-05 02:20陳志鋒
三月三 2022年1期
關鍵詞:柴火年糕臘肉

記憶里的那些年俗是在每年的寒假拉開序幕的。

放下書包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打柴火,年前打柴火是為烘制臘肉做準備,上好的木柴煙火烘制的臘肉色澤金黃、香氣濃郁。懸崖峭壁上的柴火水分含量少,質地堅硬,熱值高,是烘制臘肉的上好薪柴。要砍到這樣的木材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敏捷的身手,還要膽大心細。為了砍到好柴,山里的孩子從小練就本領,面對險峻的高山沒有人退縮,人人都有好身手。待到房前屋后堆了一座座柴山,年便一天天臨近了。年前打的柴火實際上用于烘制臘肉的并不多,大部分是為全年的燒火做飯準備的。如今人們用上了清潔能源,加上多年的退耕還林,那些光禿的山頭又恢復了原先的容貌,每每想起過去對環境的破壞,我心里總會泛起一縷愧疚之情。

柴火砍夠了,接下來要燒過年的木炭。桂西北冬天比較寒冷,炒的菜還沒上桌很快就涼了。一桌暖暖的熱菜蘊含著年的溫馨祥和,家鄉人吃過年團圓飯喜歡打邊爐,風爐和炭火是打邊爐的絕配。我們在屋邊的空地里挖出深坑,把砍好的木柴碼在坑里,炭坑一頭蓋上生雜草,埋上一層厚泥土,留兩個排煙孔,在另一頭用干柴燒火,等到坑里的生柴點著了埋好炭坑。木頭在沒有明火的坑里燃上兩三天,等到沒有濃煙冒出了再把煙孔封死,炭火熄滅后就可以把黝黑的木炭挖出來,備過年之需。

山村里各家各戶從小年開始殺年豬,家鄉人居家過日子離不開豬油,為了得到更多的肥肉煉油,年豬須養上兩三年,長到兩三百余斤。殺豬要在堂屋進行,以示告慰和祭祀祖先。

做活血是殺年豬隆重而不可或缺的一道儀式,取一個盆子,放適量的鹽,用筷子不斷攪拌,讓鹽與豬血盡快融合,防止凝結。豬的軟骨、瘦肉、小腸等煮熟后起鍋,剁碎,拌以炒花生、香芝麻,佐以芫荽、蒜米、姜蔥、一品鮮等配料制成活血的底料。在大桌擺上幾十個小碗,分裝適量的底料,澆上一兩湯匙的生豬血,再淋上四十來度的豬肉鮮湯,順勢快速揮動筷條攪拌五六圈,靜置三四分鐘,鮮肉湯、豬活血和底料像變魔術般凝結成果凍狀,散發著迷人的香味。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兒,趁熱吃上一碗活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仿佛都凝聚在這碗活血上。缺了這碗活血,年就算不上殷實,缺乏年味。

做豬龍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龍捧是壯話的說法,用蕎麥面或糯米拌豬血,佐以配料,灌入洗凈的豬小腸,一環一環地綁好,放入鮮肉湯文火慢煮。久不久用牙簽穿刺,排去腸里的熱氣,隔一段時間撈起冷置,然后再回鍋繼續煮至熟透。煮的過程中火力過猛過旺龍捧會裂開,龍捧里的釀料會像豬拉屎一樣一節節地被擠出??椿鸬娜藭_玩說:“豬拉屎了豬拉屎了,龍捧不能吃了!”年幼無知的小孩信以為真,有的會急得哭起來,老人順勢切一節晾涼給他們“救火”,孩子得了豬龍捧破涕為笑。過年過節有這樣的一段小插曲令人難忘。

每年的年豬宴是從村里殺第一頭年豬開始的,這是過年最隆重的節目之一。不論是誰家殺年豬,村里人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參與。盡管大家養的都是清一色的黑毛豬,喂的是一樣的玉米、南瓜、紅薯、薯藤、瓜葉、米糠、野菜和殘羹剩飯,豬肉的味道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是山里人對邀請叔公族侄、親朋好友一起品嘗年豬肉的熱情不改。祖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遺訓在年豬宴中演繹得淋漓盡致。年豬宴氤氳出的厚重年味,凝聚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從第一戶殺年豬開始,村里人不再生火做飯,誰家殺年豬,大家都被請去吃年豬宴,宴席中你大可不必拘束,你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高聲歌唱,開懷暢飲。主家要的就是這樣的氣氛,盼的就是這份喜氣,越熱鬧越好。一村男女老少圍著通紅透亮的爐火打邊爐,從早吃到晚,從天黑吃到天亮,第二天同一班人馬又轉移到另一塊陣地。鄰里鄉親的情感因年豬宴而難舍難分,醇厚得像一壇壇陳年老酒,越喝越醉人,越喝越純樸本真。

殺年豬,除了請長輩族侄、鄉親鄰里吃年豬宴外,剩下的豬肉都拿來腌制臘肉。老家人飲食講究原汁原味,腌制臘肉不添加其他任何配料,只需把分割好的肉塊過一次鹽,然后放在瓦缸里腌制兩三天,待鹽浸透后,用竹篾串起,掛在火塘上煙臘。煙火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人們忙于過年或做工,家有老人的久不久加柴火,沒有老人加柴的只好用耐燒的堅硬木頭。因此,年前砍柴火就尤顯重要。夜里還須守夜,一是半夜要加柴火或防火災,二是防賊或饞貓。過去山里人住的是吊腳樓,房子的建筑材料大多數是木頭,臘肉在臘制過程中受熱滴油,火塘上如果沒有鍋頭等物件遮火,油滴直接滴到火塘上極易產生火災。白天容易發現,深更半夜人們都睡著了,火勢小的也許會燒去幾掛臘肉,火勢大的可能連屋子都會被吞沒。有經驗的老人喜歡用生柴,把生柴埋入火灰里,像燒制木炭一樣,既有火熱散發,又有火煙升騰,既能烘制臘肉又保安全。

烘制好的臘肉,一部分走親訪友送禮,另一部分供過年過節和日常之需。臘肉烹飪前,先用火烤脆肉皮,用熱水洗去外面的煙黃,切成薄片,焯一回水,起鍋瀝干,然后再佐以姜、蔥、蒜、料酒等回鍋炒,臘肉味在熱鍋里氤氳開來,繞梁穿窗,一直飄到村外。如果你是外鄉來客,尋著這臘味而來,你一定能找到一桌豐盛的臘肉宴。遠在異鄉,逢年過節,這臘味會情不自禁地在我的嗅覺里萌動、生長、澎湃,成為一縷濃濃的鄉愁,縈繞在我心間,難以割舍。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蹦旮庵C音“年高”,寓意金銀財寶年年高,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老家的年糕選大糯谷為原料,這種長在深水田里,漚艾草、板藍、香椿、青蒿等中草藥為基肥種出的糯谷,植株硬朗,不易倒伏,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米粒潔白如玉,香味濃郁,蒸熟后粘合力強,口感好,深受父老鄉親的歡迎,是制作年糕的原生態食材。過去山里沒有碾米機,臨近年關,女人們用石臼舂糯谷,然后簸去谷糠,放在瓦缸里用掛紙密封。臘月二十八九,女人們把密封的糯米倒出來淘洗。她們聚集在水井旁邊,一邊淘米,一邊唱淘米謠或山歌,那熱鬧的場面簡直是歌的海洋。細心的人還會發現,未婚的姑娘唱到情深處,美麗的笑臉不知不覺泛起紅暈,猶如含苞待放的桃花,大概是想念心中的情郎了吧。糯米淘好后要浸泡一天一夜,米粒中的淀粉吸足了水分,通過木桶慢慢蒸熟,糯米的黏性慢慢展現。倒在木臼里,用木杵不斷地沖杵,糯米的黏性不斷發揮,米粒之間不斷地黏糯,不斷地粘連,難舍難分。蜂蠟是去黏的絕佳材料,人們把溶解的蜂蠟涂抹在手上,抓起拳頭大小的糯團,包上炒香的芝麻粉拌紅糖作餡料,兩手擠壓團圓后,咬上一口,糯米的糯香夾雜著芝麻和蜂蠟的芳香,還有紅糖的清甜,簡直讓人欲罷不能。吃過家人制作的年糕,那味道便會在味蕾的記憶上生根發芽,離家越遠長得越茂盛,年關越近長得越瘋狂,成為一股神奇的力量,驅動回家的腳步,令人無法抵抗和阻攔,這大概就是鄉愁的滋味吧!

守歲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古已有之,其寓意因地域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共通之處是辭舊歲迎新年。蘇軾的《饋歲》詩云:“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痹娋浼扔袑θ缢湃サ臍q月表達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三十,一家人一大早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上燈時分,親人們無論在天南海北都已趕回來吃團圓飯。廳堂里擺上幾個大圓桌,圓桌中間開有圓孔,下面放著火爐,先放幾塊點燃的炭火,然后把年炭加上去,撒一小把生鹽,用扇子輕輕扇幾下,木炭噼里啪啦地燃燒起來?;疱伨头旁诨馉t上,熊熊燃燒的炭火映紅了人們的笑臉,暖意融融。大家圍著爐火噓寒問暖,互相了解一年來的生活、工作和收成,聊一聊來年的打算和計劃。孩子們趁還沒開飯,在大人中間穿來跑去,嬉戲追鬧?!俺匀獠蝗绶排?,放炮不如孩子鬧”,有孩子鬧的大年夜更顯得和諧幸福,充滿希望。所有的菜都上桌了,該到的人都已到齊,年夜飯正式開始。坐序有講究,正位坐最年長的老人,左側依輩分高低、年齡大小坐男丁,右側以同樣次序坐婦女,晚輩小孩坐在正位對面。晚輩給長輩夾菜、敬酒,以示孝順,祝老人健康長壽;長輩也給晚輩夾菜,敬酒還禮,祝后生健康成長、學習進步、事業有成,大家相敬如賓。三代同堂吃年夜飯是幸福的,四代五代同堂更是幸福滿滿。我奶奶今年105歲,由艱苦的歲月一天天地走到今天的小康社會,如今五代同堂,兒孫繞膝,奶奶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笑容,寫著滿滿的幸福。

年夜飯一般不收席,會伴著時鐘的嘀嗒一直持續到新年到來。大年三十的團圓飯實際上也是守歲飯,先吃飽的女人們移動椅子到旁邊的火盆旁,一邊烤火,一邊唱山歌,由酬謝唱到感恩,由恭賀唱到祝歲。男人們則繼續劃拳猜碼,行令敬酒。孩子們玩夠了,鬧累了,紛紛上床睡覺,幼小的不愿自己睡覺,一頭躺在母親的懷里睡個香甜。守歲總是熱熱鬧鬧,喜氣洋洋。

過去守歲以雞叫第一聲為號,雞叫就寓示舊歲已去新年到來。大年初一這一天,山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起個大早打乞巧水。據說打乞巧水的娃仔聰明伶俐,將來學有所成;賴床不起的人會長得愚鈍,呆頭呆腦,學無所成。孩子們不甘落后,紛紛前往。打乞巧水前先祭拜水神,在水井旁邊擺上供品,點上香支紅燭,繞井三周,然后三跪三拜,祭祀過程中人們默默無語,唯恐驚動水神。祀罷,由年長者授水,喝下新年的第一口鮮水,然后把自家的水缸挑滿。如今山里修起了家庭水柜,安上了水管,大家再也不用辛苦挑水了,而打乞巧水儀式已成為一種水崇拜文化鐫刻在我的鄉愁里。

解晦氣是大年初一要做的第二件事。解晦氣是由小孩自己獨立完成的一項祭祀活動,哥哥姐姐或背或牽弟弟妹妹到屋外偏僻的地方,在地上擺好紅雞蛋、年糕、糍粑、湯圓等祭品,點上香支紅燭,然后一起念長輩口授的咒語,清除過去一年里所有的晦氣。

送年是大年初一天黑前的最后一項活動,據說年從東方來,回到西方去,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年從東方來回到西方是三百六十五天,對于小孩來說是很漫長的,小孩子們天天盼望年的到來,而大人卻怕年的到來,年一到人又老了一歲。為了讓年能高高興興如期回來,人人必須恭恭敬敬地把年送回去。這工作一般交給小孩子去完成。因為小孩最盼望年到,可以約上同伴,一路燃放鞭炮,一直把年送到西邊的山坳。

遠離家鄉在外謀職,每一年年關,緊趕慢趕回到家鄉,有時是年三十晚上,有時已是大年初一初二,有時甚至不能回去。那些年俗漸行漸遠,化作縷縷鄉愁,在我心中不斷地滋長、蕩漾、噴涌。

作者簡介:陳志鋒,壯族,廣西東蘭縣人。梧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梧州日報》《西江都市報》《河池日報》《右江日報》《老年知音》等。

猜你喜歡
柴火年糕臘肉
臘肉飄香
閑話“臘肉”
年糕
打年糕
父親的柴火 母親的年
吹了七天七夜的臘肉
弄柴火
媽媽菜的柴米油鹽——兼品二毛《媽媽的柴火灶》
臘肉香,故土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