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環節關鍵點與教學有效性的聯系

2022-04-25 01:52雷華勇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教學環節有效課堂

雷華勇

摘? 要:有效課堂的前提是教師要設計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數學素養的學習活動環節,要把這些學習活動環節有機串聯起來,就必須抓準、用好每個教學環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課堂知識系統性、遞進性呈現給學生,從而達到積極有效的教與學的效果。

關鍵詞:有效課堂;教學環節;環節關鍵點

一、環節關鍵起點要有效銜接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教學片段:一、復習引入鋪墊。師:同學們,上節課已認識了整萬數和萬以內的數,下面教師讓大家來看幾道題,有信心做對嗎?1. 讀一讀下面的數:5239、2500、3060、8004。師:這些數都是萬以內的數,你能聯系剛才的幾個數說一說萬以內的數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讀的?2. 下面這幾個整萬數,你能準確地讀一讀嗎?52390000, 25000000,30600000,80040000。問:誰能聯系這幾個數說一說整萬數是怎樣讀的?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復習只解決了萬以內數和整萬數的讀法,對于數的組成和多位數的分級復習整合不到位,不利于學生對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的理解認識,從而對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的讀寫法的學習造成影響,也不利于進一步掌握分級讀、寫多位數的方法??傊?,對于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充分發展的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既抽象又難以掌握重點。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嚴密、系統性強。數學的學科特點了決定數學教學環節必須做到環環相扣,新課的每個新知識點和相關的舊知識點緊密聯系,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數學新舊知識點之間就像一根根鏈條一樣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原有的知識點就是新課新知的基礎點和發展點,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設計前應該明確本課教學任務和學生原有基礎知識情況和學習狀態,精心設計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點,把它作為教學環節的關鍵點,積極組織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遷移整合、拓展發展,以舊引新、舊中蘊新,以確保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時能夠融會貫通,有條不紊地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環節關鍵點要環環相扣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教學片段:教師從“CCTV”“撲克牌”等生活實例導出撲克牌游戲“24點”的計算,引出“J、Q、K”表示特定的數;然后用一張空白的撲克牌來猜可能會寫什么數,讓學生在不斷的猜想中明白初步理解可以用字母任何變化的數更簡單;再用猜一猜教師的年齡讓學生學會用字母來表示數。在這些環節中,從生活情境提取撲克牌,從撲克牌中導出游戲“24點”的計算,接著用空白牌猜數,再猜教師的年齡,一環緊扣一環,最后用一個關鍵問題:“這些字母都表示數,它們表示的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把后面三個小環節有機結合一起——“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在對比、討論、交流中使學生的知識生成形成系統性。因此,此問題就是這個環節的關鍵點,既讓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又把課堂還給學生。

本環節通過游戲、猜謎活動讓學生討論交流和質疑問難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在探索知識的樂趣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悅,教師語言不多卻又達到極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一節課的環節設計過于隨意、教學目標游離,學生的知識生成沒有系統性,不能循序漸進,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從教學的效果和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規律上看,抓住環節關鍵點使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三、環節關鍵點要精準高效

蘇教版三年級“認識幾分之一”教學片段:在初步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通過辨析哪些圖形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從圖形引出四分之一后設計了一個操作環節:用一張正方形紙折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接著通過問題:“這些幾分之一誰大誰小呢?”引出例二:其結果第一次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四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大,通過析疑后還有20%左右的學生還是這樣的認識;再次析疑后還有3個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教師又再一次引導。這一環節雖然最終完成教學目標,但花費了太多時間,教學自然不夠高效。那為什么學生的新知生成讓教師出乎意料呢?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關鍵點在哪里呢?

個人認為該環節教學不高效的原因,關鍵是教師在設計“折出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環節的目的不夠周全,原目的僅讓學生通過動手對折后大小一樣來進一步理解平均分;通過折出不同大小的圖形讓學生認識不同的幾分之一;通過學生上板展示講解,說明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通過激勵評價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但教師只關注到學生前面環節學習的知識運用,對下一環節學生學習未進行周密思考,對學情預估不到位,環節關鍵點的設計未精準到位,導致環節設計出現缺陷,前后環節不緊扣,學生環節知識生成出現誤差,致使教師又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引導,無效時間相對較多,這就是本課教學低效的原因所在。

那么,這一環節的關鍵點應該是什么呢?其實,教師只要在學生個人折出幾分之一的基礎上增加“把折出的幾分之一”進行同桌、小組比一比的過程,問題就迎刃而解。因此,“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就是這一環節的關鍵點,它不僅是前后兩個教學環節銜接自然流暢,又讓學生知識生成符合學生思維形成發展的規律:直觀對比(折紙)——平面圖形——抽象比較,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效果。 因此,教師對教學活動如何有序開展的思考,環節目標要思慮周全,要從眾多子目標中找準環節關鍵點,有利于突破教與學的重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四、環節關鍵點要動靜結合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環節一:教師運動會“趣味套圈”活動,怎樣讓更多的教師能同時參與,又能保證比賽公平?教師從學生發言、討論中引出“圍成圓形”,接著讓學生安靜思考:“你對圓有哪些了解?”學生在靜靜思考的過程中有了對圓的初步印象,之后運用學生生成的知識點,讓學生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逐步探究認識圓的相關知識,最后又用一個問題:“xx同學提出參賽教師圍成圓形進行比賽的建議合理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完整地說出理由?”讓學生在“靜”中進一步提升對圓的認識;教學環節二:為“趣味套圈”活動畫一個圓:想一想,平時是怎么畫圓的?讓學生先思考再回答,從中引出畫圓的工具——圓規,從任意畫、定點畫、定大小畫的動手操作中逐步學會用圓規畫圓;最后讓學生想一想怎樣畫一個直徑四米的圓來進行“趣味套圈”比賽活動……這樣利用“趣味套圈”活動環環相扣的一節課,教師不僅注意適時留給學生一定思考和考慮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思考、想象、生成,更讓學生有動態的操作和討論交流的過程,“動”“靜”結合使整節課的教學節奏張弛有度,同時也符合學生身心和學習的發展規律,從而讓課堂教學更顯高效。

有效課堂需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如何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就必須設計出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數學素養的學習活動環節,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從教學的效果和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規律上看,抓準環節關鍵點使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讓各種教學活動隨著教學環節的變化不斷展開,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 袁志剛. 課堂教學有效性應抓好的三個環節[J]. 現代教育科學,2009(02):94+113.

[2] 耿云. 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 新課程,2022(05):147.

猜你喜歡
教學環節有效課堂
初中科學教學“興奮點”創設的探索
“萬丈高樓”由此始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積極性缺失對策研究
實施高效課堂有感
實現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洗去浮華,回歸本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