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及心理干預策略

2022-04-29 19:16王萌趙偉
江蘇教育·心理健康 2022年4期

王萌 趙偉

【摘 要】改善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是一個涉及學生、班級和學校的系統工程。通過對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現狀進行探討,從中發現班級氛圍、學校歸屬感和道德判斷能力是影響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的重要因素,通過構建影響因素模型,并從班級氛圍、學校歸屬感、道德判斷能力3個角度提出相應的心理干預策略。

【關鍵詞】校園欺凌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心理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2-0043-03

【作者簡介】1.王萌,喀什大學(新疆喀什,844008)教育科學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在讀;2.趙偉,江蘇理工學院(江蘇常州,213001)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校園欺凌行為指學生在校期間所遭受或實施的一種故意的、有傷害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通過肢體暴力、言語侮辱、人際關系破裂或者網絡等形式實施。[1]校園欺凌行為不僅會擾亂學校的學習環境,而且也會破壞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校園欺凌行為易導致受欺凌者出現消極人格特征、學業適應困難及社會化障礙等問題,也易導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出現社會化障礙及攻擊傾向等。[2]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在這一階段他們仍然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初中生對校園欺凌行為缺乏應有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道德判斷能力較低等。其次,教師對校園欺凌行為缺乏相應的問題干預能力,不少教師在遇到欺凌事件時,缺乏敏銳的覺察力和相應的問題處理能力,無法進行有效干預,難以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最后,學校對校園欺凌行為缺乏完善的預防機制,缺乏對全體師生關于認識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教育和對教師相關技能的培訓[3],反校園欺凌預防機制不完善。

本研究以班級為背景環境,通過學校歸屬感和道德判斷能力等因素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心理干預策略。

一、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班級氛圍指班級所有組成人員在持久的人際互動中構成的一類想法以及感情狀況上的心理偏向或共有的特征[4],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歸屬需要,并且也會影響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筆者通過2個實證研究對班級氛圍、學校歸屬感、道德判斷能力和校園欺凌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探究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

研究一采用《學生感知的班級人際和諧問卷》《學校歸屬感量表》《道德判斷能力測驗問卷》和《中學生校園欺凌調查問卷》4個量表對534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初步探討班級氛圍是如何通過學校歸屬感和道德判斷能力影響初中生的校園欺凌行為。

研究二通過情景實驗研究的方法實現對自變量班級氛圍的操縱,形成高班級氛圍和低班級氛圍2種操作水平,因變量校園欺凌行為通過問卷所得分數體現,對220名初中生施測,驗證班級氛圍對學校歸屬感、道德判斷能力和校園欺凌行為的影響,學校歸屬感和道德判斷能力在班級氛圍與校園欺凌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平行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發現:班級氛圍對學校歸屬感、道德判斷能力和校園欺凌行為的主效應顯著,學校歸屬感、道德判斷能力在班級氛圍和校園欺凌行為之間存在平行中介效應,即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通過學校歸屬感和道德判斷能力影響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見圖1)

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通過2條路徑影響初中生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第一,班級氛圍、學生歸屬感對欺凌行為的影響路徑。良好的班級氛圍會使初中生之間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可以滿足初中生的歸屬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班級氛圍會使初中生感到被認可和接受,提升了初中生的學校歸屬感,初中生會更努力、上進,更加熱愛學校和班級,因此,產生校園欺凌行為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第二,班級氛圍、道德判斷能力對欺凌行為的影響路徑。和諧的班級氛圍可以營造良好道德風尚,初中生受環境影響,會增強他們對正確的價值觀的道德認同程度。這種價值觀會使初中生在面對沖突事件時,對即將發生的行為產生一種道德判斷,進而控制自身行為,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二、改善校園欺凌行為的心理干預策略

1.創設良好的班級氛圍,提供初中生內生動力。

建設班級文化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營造良好班級氛圍的重要手段,也是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有效途徑。創建和諧的班級氛圍、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班級文化,能夠讓初中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意識,找到應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正確方法,學會依靠溫暖融洽、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應對校園欺凌行為,從而為初中生預防校園欺凌行為提供內生動力。應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級文化活動促進班級文化建設,這既能培養初中生的多種能力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也能提升他們的積極情緒。開展“友善”“積極”“合作”等心理健康主題班會,讓初中生在參與班級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接受教育,促進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積極展開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如,讓初中生參與養老院或社區的志愿服務,這不僅可以培養初中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還能夠激發初中生的愛心、同情心,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營造和諧良好的班級氛圍,如,開展“輕松交友,愉快相處”的團體心理輔導,探討如何化解與同伴間的矛盾,學習與同伴相處的方法,更好地維持友誼,促進良好班級氛圍的形成,從而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2.培養健康生活素養,增強初中生的學校歸屬感。

“健康生活”素養是初中生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健康生活表現在初中生認識自我、發展身心、珍愛生命、承擔各項責任和義務等方面。教師培養初中生的健康生活素養,提高初中生學校歸屬感,就是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生活意識,珍愛生命,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幫助初中生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學校要對初中生開展生命教育。幫助初中生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從而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如,對初中生進行“善良教育”,讓初中生通過飼養小動物去感受和體驗善良品質,進而同情弱者、寬容待人,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學校還可以根據初中生的特長、興趣和愛好等,組建各種合作小組和學習社群,讓初中生積極參與各項團體活動,發揮初中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初中生都獲得成就感,進而幫助初中生進一步形成對學校的歸屬感。

3.建立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提升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關鍵在于培養他們道德判斷的自主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道德知識。這就需要師生之間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只有當師生關系從“獨白”走向“對話”,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時,才能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如,教師在與初中生日常交流中要注意避免“話語霸權”,尊重學生,形成人生意義和價值共享的師生關系,進而影響初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初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初中生的身體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并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初中生獨立思考道德問題。[6]如,運用案例分析法、比較鑒定法、道德困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初中生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堅定道德操守,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從而增強初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2):43-50,118.

[2]章恩友,陳勝.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3-17.

[3]李潔,潘寶紅.小學校園欺凌現狀、成因及預防對策探析——基于呼和浩特地區的調查[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1,36(4):74-81.

[4]陳斌斌,李丹.學生感知的班級人際和諧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25(2):41-46.

[5]韓相勤.中學生“健康生活”素養培養的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10):28-32.

[6]盧燦. 論初中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培養[D].重慶:西南大學,201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