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鄉音鄉情背后的歷史傳承 講述四海同根的家國記憶
——中國之聲《聲音里的中國》創作手記

2022-05-05 08:35武俊山馮會玲晁向榮鄭時培
中國廣播 2022年6期
關鍵詞:運城衢州方言

☉ 武俊山 馮會玲 晁向榮 鄭時培

編者按: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聯合全國多家廣播電臺及新媒體平臺,共同策劃推出系列歷史文化節目《聲音里的中國》,從2022年7月11日起在各大平臺推出,共播出100 集。以下是4 位作者講述的創作經歷,用他們的“聲音”還原《聲音里的中國》。

用聲音講述中華歷史之美、文化之美

武俊山:《聲音里的中國》從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方言、地方戲以及獨特的聲音記憶入手,以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對我們身邊熟之又熟的事物進行記錄和觀察,探尋鄉音鄉情背后中華文明四海同根、天下一家的家國情懷,重溫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共同文化記憶,進而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對家鄉、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

特別報道《聲音里的中國》巧妙地將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融入系列報道中,采訪團隊走近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人,探尋方言、戲曲以及民謠等文化脈絡及其背后的歷史變遷,發現鄉音鄉情背后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并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如在開封篇中,通過介紹豫劇祥符調、宋詞樂舞和開封堂倌響堂幾種標志性的開封聲音,講述了宋朝的市井文化如何為白話文的興起奠定基礎,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語言文化走向,同時提出公眾感興趣的文化問題:今天的開封話是否就是當年標準的中州韻?又如在杭州篇中,通過介紹杭劇以及演唱所使用的老杭州話,講述了宋室南遷的影響至今猶存的現實,比如老杭州話里會有北方話才有的兒話音,杭州的建筑和飲食文化至今仍有千年前開封的影子?!堵曇衾锏闹袊肥冀K堅持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以及背后的歷史淵源,使得100 集的系列報道成為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有聲歷史人文畫卷。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的報道氛圍中,既需要吹響聲振天際的嘹亮號角,也需要潤物無聲、娓娓道來的細致講述?!堵曇衾锏闹袊凡邉澲苊?、構思巧妙,在推出之前就確定了堅持原創、不做資料性復述的原則,因此每一期都首先提出一個公眾感興趣的文化之問和歷史之問,并以此為線索,形成推動環環相扣的講述;形成一條串連起每座城市地理、歷史、人文、藝術的紐帶。如,同為一省,為何陜北、關中和陜南之間的語言和文化有天壤之別?在皖北方言和天津話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歷史淵源?江西的婺源為什么流行徽???浙江的衢州為什么沒有那么多的浙江味?今天看似已不押韻的古詩詞為什么用客家話、閩南話讀起來朗朗上口?每一個地方都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聲音里的中國》并沒有采用平鋪直敘、平均用力的講述方式,而是找到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展示這個地方獨特性的那條線,提出一個大家都關心、都好奇的問題,然后一路追問下去,把這個“你不知道的”故事講好講透。這條主線就是方言,以最能引人共鳴的家鄉話這樣一個線索去講述地方戲與方言的關系、歷史上的移民活動與方言的關系、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方言形成的關系,等等。每一期節目都采用這種穿插、勾連的方式,最終形成別具一格、引人入勝的講述風格。在100 期節目中,《聲音里的中國》也提出了100個既具有文化水準又讓公眾感興趣的歷史之問,讓整個系列報道具備了較高的專業水準,同時也形成了春風化雨、入腦入心的社會傳播效果,在各新媒體平臺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聲音里的中國》堅持從純粹的聲音角度去講述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這個聲音可以是藝術性的,如非遺戲曲、音樂樂器、民歌民謠,也可以是生活性的,如方言、吆喝聲、叫賣聲,總之是能代表這一地區最獨特品質的聲音記憶、有著千百年歷史傳承的聲音記憶?!堵曇衾锏闹袊芬恢眻猿肿屄曇粽f話,盡可能多地展示聲音的魅力,只在必要的時候才做文字和邏輯上的勾連和敘述。每一期節目都是從聲音開始,出新出奇,引人共鳴;以聲音結束,余音繞梁,回味無窮?!堵曇衾锏闹袊访恳黄诠澞坷镏辽俣际珍洸⒊尸F四到五種標志性的聲音,并以此建構一個讓人身臨其境的聲音世界,讓人能夠從一個純粹的聽覺系統去完整感受中華文明的歷史之美和文化之美。

總臺記者劉濤采訪陜西商洛民俗專家周宗奇

《聲音里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策劃發起,聯合全國各地廣播電臺全媒體推出,成功實現全國電臺及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同一部反映重大主題的媒介產品?!堵曇衾锏闹袊愤€將節目內容充分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除在總臺的央視新聞客戶端、云聽客戶端和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同步呈現之外,還在學習強國等傳播平臺建立專區,節目所原創的H5 產品也被再次深度開發傳播,成為各大平臺講述人文歷史、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公開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不同方言的背后對應的是中華文明多元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方言保護工作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聲音里的中國》節目還聯手科大訊飛公司共同推出“方言保護計劃”,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方式創新留存方言形式,合力推進傳播優秀文化的歷史傳承。

《聲音里的中國》充分發揮聲音傳播優勢,通過對各地方言、戲曲和非遺故事的生動講述,以獨具特色的聲音和語言,挖掘共同的文化根基,吸引大批聽眾和網友的關注。正在推進的“方言保護計劃”也已發展成為積累珍貴語料、覆蓋廣泛群體的方言公益平臺,并且仍在不斷探索保護方言的路徑,拓寬傳承文化的空間。在這個內容豐富的空間里,受眾不僅能感受到精彩的聽覺盛宴,還會擁有極強的參與感,通過掃碼就能在小程序中親耳聆聽、口述分享、跟讀互動,用實際行動在新時代講好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穿越歷史隧道 尋訪鄉音之源

馮會玲:參與編輯《聲音里的中國》,仿佛讓我打開了一本語言與歷史的百科全書。我們從各種歷史資料當中找尋那一方土地曾經發生過的很多事情——戰爭、遷徙、交匯、融合……我們無法完全還原千百年前的鄉音是什么樣的,但能夠清楚地了解今天的鄉音為什么是現在的韻味。

之前,只知道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言各不相同,不少地方都是十里不同音,通過參與編輯《聲音里的中國》才知道,南北西東的很多地方,看起來隔了千重山萬道水,細細了解才發現,它們之前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方面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比如皖北的宿州方言和天津話非常相似,廣西的梧州從民俗到語言都很“廣東”,河南洛陽的叫賣聲會讓廣東梅州的客家人倍感親切,陜北的方言里有著濃重的山西味……我國第一代女鋼琴家巫漪麗的先生、錄音師楊四平說,他仔細聽了100 個地方的聲音,聽到了上千個故事,一天不落,感覺非常過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薄堵曇衾锏闹袊分剡x取的是方言和戲曲,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我們一次次被采訪對象講述的場景所打動。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李小鋒回憶,到國外演出秦腔,總會碰到陜西的觀眾等在舞臺下叫他一聲“鄉黨”,握著他的手感慨:“聽了陜西話,聽了咱的秦腔,一下子感覺回到了西安?!鄙轿鬟\城的蒲劇表演藝術家武俊英至今難忘,臺灣的一位聽眾拿到她送的一套蒲劇音像資料時激動地說:“聽到蒲劇,就等于“見”到家鄉了”。很多地方的藝術家幾乎都有著類似的經歷,很多聽眾也在節目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鳴。節目組一位編輯的朋友在聽到介紹長沙方言的那一期節目后,特別興奮地打來電話說,在北京做北漂十幾年,突然在電波里聽到小時候媽媽經常給她唱的童謠《月亮粑粑》,感覺很是親切,忍不住在電話里就哼唱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告訴編輯,希望國家電臺能夠宣傳方言的獨特與美好,希望孩子們在學說普通話的同時,也能夠不忘鄉音。鄉音的力量就是如此,哪怕離家千萬里,哪怕很少有機會說起家鄉話,但只要一句“鄉黨”、一首童謠、一段地方戲曲,都會讓人仿佛瞬間回到故鄉,回到童年。

《聲音里的中國》講述的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語言,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聲音,于是我們就竭盡全力尋找各種聲音元素,戲曲、叫賣、童謠、民歌……短短四分鐘的節目,容納了多角度的專家解讀,多種聲音元素有機串聯在其中,讓每一座城市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聲音標簽,而且還都是立體的標簽。究竟什么樣的聲音才能進入寶貴的四分鐘節目,每一種聲音元素的尋找都是精挑細選的。項目負責人為了尋找最能表現秦腔慷慨激昂特色的唱段,連著兩天仔細聽過了近百段秦腔后,終于找尋到一位老人“吼”秦腔的聲音,雖然最后用到節目中只有短短的幾秒,但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是最陜西的秦腔。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方言,講述城市的故事,也讓《聲音里的中國》有了不一樣的厚度。所以,對專家的選擇也是非常謹慎的,既要講得有深度,同時表達還要形象生動。很多記者的前期采訪常常多達一個多小時,詳盡地了解了當地語言形成的歷史脈絡,再從采訪錄音中精中選精,最后挑選出非常簡練但又最有廣播特色的解讀內容。

從采訪到編輯,再到最后的制作,整個節目組努力在每個環節都充分挖掘每一個城市的獨特氣質,用聲音來給城市制作一張獨一無二的名片。100 期,是很多聽眾每天盼望聽到的聲音,是中國之聲留給每個城市的一份聲音禮物,是2022年整個節目組都很難忘的一件事。

根植文化沃土 用聲音解讀中國

晁向榮:“報道已聽,節目編得不錯,你們是下了大功夫(的)?!边@是年近80 歲的《運城日報》原總編輯、著名語言學者王雪樵老先生收聽完《聲音里的中國——運城篇》后給記者發來的一條微信。

今年7月,記者一行來到山西運城,用5天的時間,拜訪了文化學者、大學教授、戲劇演員、地方戲編導、市井商販等群體,記錄下那里的文化和風情,解剖當地方言的內核,王雪樵老先生就是此行的主要采訪對象之一。

運城,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處,因位于黃河東側,古稱“河東”,這里有關公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王老先生對以運城為代表的河東方言片區研究頗深,著有《河東方言語詞輯考》一書,自然也對河東方言所承載的河東文化富有感情。

“你們為什么會想到做河東方言?”采訪前的交談中,這位既富有書卷氣又性格耿直的新聞界老前輩率先發問。滔滔黃河水孕育了黃河文化,也造就了河東人質樸熱烈、豪邁大方的個性,這是運城人的特質。

這個問題正是我們到運城前反復問自己的問題。

探尋一個地區的文化脈絡,方言是最直接的“證據”。比如,明明地處山西,為何河東方言卻與晉語有著巨大差別;再比如,河東話為何至今依然保留著大量古語、古音。在這里,狼吞虎咽地吃飯叫做“咥(die)”,這樣形象的說法源自《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蓖跹╅岳舷壬f,這正是方言與文化的關聯,而濃厚的鄉音道出的是河東地區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幻。

采訪中,王老先生多次提到他的一位老朋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蒲劇表演藝術家武俊英。

蒲州梆子發源于河東地區,以河東方言為基調,也處處體現著河東方言的獨特之處,如今的蒲劇仍然保留著腔高板急、激昂慷慨的古樸風韻?!段鲙洝分小凹t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古蒲州,也就是如今運城永濟的普救寺。崔鶯鶯這個角色,武俊英老師不知道演過了多少次。而如今已經卸下行頭的武老師,此刻正在熱情地給我們準備水果。

“蒲劇對您意味著什么?”

“鄉情?!蔽淅蠋熁卮鸬脭蒯斀罔F。

多年前,武俊英隨一個藝術交流團到臺灣省進行藝術交流,一位生活在臺灣的山西老鄉非常想念家鄉,請武俊英帶一套她錄制的蒲劇光碟送給他?!敖拥绞趾?,他說,我回不去了,而這就等于是見到家鄉了?!蔽淇∮⒅v完這個故事,用顫抖的手,擦了擦眼淚。

總臺記者在著名語言學者、《運城日報》原總編輯王雪樵家中采訪

有人說,文化的本質是“自然的人化”,如果是這樣,那文化的傳承則是繼承者們的贊嘆、自豪和熱愛。這一次,走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田野岸邊,我們時常在想,究竟該如何根植這片文化沃土,用聲音來讀懂它,王雪樵、武俊英兩位前輩給了我們最佳的答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世世代代傳承的聲音也最容易引起所有人的共鳴。我們還在整個錄音中貫穿了多重的聲音元素,這里有市井的吆喝,有悠遠的號子,有清脆悅耳的鸛雀樓風鈴,這些運城的歷史文化符號與川流不息的黃河水一同流淌至今。

一位運城的朋友看到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的推送后對我說:“原來我說的運城話里還有古語,看來我的孩子雖然在北京長大,也不能忘記家鄉話啊?!?/p>

讓人們能夠聚焦于這些文化的內核,用共情來鼓勵所有人做優秀傳統文化最忠實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這恐怕就是我們根植文化沃土、用聲音解讀中國的意義所在吧。

喚醒聲音里的記憶

鄭時培:今年3月初,我參與了總臺中國之聲《聲音里的中國》衢州篇前期的采訪。當時,我們認為這類采訪不難,結果不到4 分鐘的節目,用時跨度近3 個月,成為從業幾十年來相對耗時最多、修改次數最多、出稿速度最“慢”的采訪,其中的許多細節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記。

衢州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從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以聲音的形式呈現其文化精髓,極具挑戰性。作為土生土長的衢州人,我平時也喜歡看點文化類的書,自認為對衢州的歷史文化還是有點研究的,沒曾想,剛開始采訪就“翻船”了:衢州的文化精髓是什么,如何用聲音展現?面對這個問題,我竟然無從下手,陷入長時間的思考中。在中國之聲資深記者的悉心指點下,才勉強理出大致的采訪提綱:以南孔文化的大宗南遷為基礎,采擷方言、飲食等最具地方特色的聲音,呈現不一樣的古城衢州。

提綱有了,接下來是一個艱難的采錄過程,需要找到與音響相符的場景。到達預想的現場,還是遇到問題:大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極少在現場找到相符的聲音。比如,原先籌劃采一段“大姐大南門賣大蒜”的現場音響,這是體現衢州方言最好的例子,其中的三個“大”字分別讀作da、du、dai(大致讀音,聲調很難標注),最能體現衢州方言文化,也非常有意思。但很遺憾,這樣的音響在現在的“大南門”已經不會出現。大南門一帶,已經建成遺址公園,更多的是休閑、觀光的人群,而不是小攤小販賣大蒜的場所。這是城市發展進步的體現,但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對方言沒有很好的保護和記錄,那些有著千年傳承的聲音就會慢慢消失在我們身邊?!堵曇衾锏闹袊氛窃谟靡粋€又一個問號,解答人們有關方言、有關歷史文化的疑問,將保護和傳承藏在答案里。

《聲音里的中國》衢州篇需要呈現的正是六千多年文明史濃縮成的當下的衢州文化精髓,用聲音呈現衢州的歷史文化印記。

記者鄭時培與《衢州話》編著者王世范先生(右)交流衢州方言的發音特點

事不親歷不知難。原以為懂十幾種衢州方言,支撐這個采訪綽綽有余,嘗試過后,卻感覺到自己的知識不夠用?,F場采訪時,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方言特點一知半解,很難準確捕捉到生動又有內涵的聲音。采訪迅速轉變為學習,在與專家學者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中,我驚奇地發現衢州幾乎是一鄉一方言,有的區域、鄉鎮同時在使用的竟然有幾十種方言,比如廿八都古鎮,幾千人的小鎮卻在同時使用十余種方言,這些方言既是居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木偶戲、山歌等的基礎語言,千百年來還融合出當地“官話”,成為當地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于是,我們嘗試去廿八都古鎮采訪。

確定采廿八都的音響時走了不少彎路,片面追求“方言”兩字的字面意思,加之平時缺少方言知識的儲備和對當地居民生活場景的了解,我們想當然的認為熱鬧的生活場景隨時可見,加上當時因為疫情管控,廿八都古鎮游人很少,只有集市還算正常,很難采錄到需要的音響,我們只好在集市蹲守,成為集市早到、遲走的“顧客”。經過幾天蹲守,終于等到幾位賣銅鑼糕的小攤販,我們欣喜萬分,立馬從不同的角度、采訪機與聲源不同的距離,將整個的場景聲音錄制下來。為了幾十秒的這段音響,我們先后四次進入廿八都古鎮,尋求縣市、鎮村的支持,最終通過蹲守完成錄制。

這樣的經歷,在《聲音里的中國》衢州篇的采訪中成為日常。我們始終堅持捕捉真實場景中的真實聲音,堅定認為只有現存的聲音才能呈現衢州的文化印記。比如,其中的童謠、誦讀聲,我們先后在北門文化街、柯城的多家幼兒園以及孔氏家廟等地錄制了數十人的版本,然后在微信群讓聽眾選擇出最自然的聲音。

《聲音里的中國》衢州篇播出后,湮沒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印記被突然喚醒,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我們的采訪對象、《衢州話》的作者王世范給我們打來電話說,他的多位學生從全國各地打來電話告訴他,聽到了他在節目中的聲音,希望老師能夠繼續關注衢州方言,傳承千年文化;不少衢州人的抖音號、微信公眾號自發制作、轉發中國之聲播出的音頻,出乎意料地形成衢州方言熱,傳播效果和影響力遠遠超出預期。

新聞工作者身心永遠在路上。這次采訪,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在專家學者那里學到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在和中國之聲同行的工作交流中提升了采寫能力,是一次經受歷史文化洗禮的過程,同時也看到了基層群眾的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加深了內心深處的歷史文化印記,這必將成為我職業生涯中一段最深、最美的記憶。

猜你喜歡
運城衢州方言
方嚴的方言
運城面粉、運城蘋果、運城蔬菜 “三個運城農業品牌”打造運城新名片
方言
點贊!李克強總理山西運城趕年集
運城清廉地圖
山西運城:冬日鹽湖色彩斑斕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衢州爛柯山
鐵拳剿劣 亮劍斬污 衢州環保堅決打好護水保衛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