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播新聞專題價值提升的有效路徑探究
——以《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為例

2022-05-05 08:36
中國廣播 2022年6期
關鍵詞:廈大專題報道芳華

☉ 林 軍

新聞專題報道在輿論引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大眾傳媒新聞報道的重要體裁。新聞專題報道通常是指新聞媒體圍繞突發事件、典型人物、重大題材及社會熱點等特定主題所進行的報道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新聞專題報道兼具時效性及深度、廣度,具有聚合性強、容量大、形式多樣、全方位立體化等特點,能夠概括反映新聞事件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體現了新聞媒體在應對各種新聞事件時所表現的及時、準確、全面的能力,是提升其權威性、影響力、傳播力的有效途徑。

一、《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的生產與傳播特征

2021年,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廣播中心(以下簡稱廈門廣播中心) 發揮地方主流媒體的優勢,圍繞“賡兩個世紀跨越,逐兩個百年夢想”這一重要主題,推出《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報道,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廣播新聞報道實踐,引發社會反響并獲得廣泛認可,成為踐行“四力”、推進媒體融合的一個范本。

(一)主題鮮明、選材典型,報道凸顯新聞價值

這組系列新聞專題報道共10 篇,時間跨度從1921年到2021年,整組報道站位高、主題鮮明、選材典型、意義深遠。從陳嘉庚先生“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殫精竭慮、傾家興學到“鐵衫”校長薩本棟在抗日烽煙中帶領廈門大學師生奮發自強、弦歌不輟;從羅揚才烈士不懼犧牲、舍生取義,到王亞南老校長、陳景潤教授求索真理、萬難不屈;從揚帆遠航、服務我國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事業的“嘉庚”號,到長途跋涉遠赴北疆戈壁、用青春奉獻愛心的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報道充分展現了100年來廈門大學秉持嘉庚先生立校志向以及廈大人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初心和情操。

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給西北貧困地區的學生上課

系列新聞專題之一《大漠與?!爮B大研究生支教團講述支教故事》以小切口、大主題緊扣國家重要戰略決策,秉持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創作理念?!伴}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從1999年到2021年,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22年不間斷支教,不僅給西北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了知識,更讓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主創人員敏銳抓住“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這一重大選題,主動設置議題,從廈大研究生支教團不斷續寫“山海攜手 閩寧情長”的事跡入手,由多個側面、多個角度來寫人寫事。通過對多位在不同年份參與支教的廈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記錄下他們在支教過程中的所見、所聽、所感、所悟,通過精準刻畫,呈現了專題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每一件生動的扶貧扶智故事、每一位平凡的支教團成員、每一句樸實生動的話語、每一個暖人的瞬間是“小切口”,但都具有值得回味的象征意義,生動闡釋了“東西協作,攜手扶貧”重大主題,展現出廈大人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同行,用青春詮釋責任擔當、用奉獻譜寫扶貧畫卷的精神風貌,不斷續寫“山海攜手,閩寧情長”的贊歌。這既契合了時代情緒,又凸顯了時效性、接近性、顯著性等新聞價值要素。

(二)謀篇布局,巧妙構思

在《南強芳華——百年廈大》之《感動中國的廈大“洋”教授——潘維廉》專題報道中,主創人員經過梳理,采用既寫人物的堅守定力,又突出人物的選擇,闡發人物的動機和志向,將專題寫深、寫細、寫精、寫出特色。作品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潘維廉在廈門從“小潘”變成“老潘”、從“老外”變成“老內”、從“廈門通”變成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事實;用平實細膩的筆觸和洗練溫情的表達去深挖這位“最不見外的老外”背后的真摯情感,解析出他和廈門大學、跟廈門這座城市、與中國這片土地結下的深深不解之緣。

如果說《大漠與?!爮B大研究生支教團講述支教故事》是通過不同個體串聯來表現主題,那么《感動中國的廈大“洋”教授——潘維廉》則是以時間為維度,以主人公不同階段的故事來推進故事發展,在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中,構成了完整的敘事結構。其中,主創人員在兩次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不惜筆墨加以強化,又將故事結構自然地拆分開來,在達到主次錯落、深化主題目的的同時,實現了讓受眾清楚人物在“做什么”“為何做”“怎么做”的正向引導目的。

總的來說,《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具有結構布局清晰、敘事節奏起伏、情節“微視角”呈現以及“敘事+現場+訪談+資料”編排等特點,這些都正向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善講故事,引發共情

找到“好故事”,將“好故事”講好,是新聞專題增強傳播效果、吸引受眾注意力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受眾的有力手段?!赌蠌姺既A——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擺脫了刻板的話語模式,遵循故事化敘事和口語化敘事的原則,將“主題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等理念注入每一篇報道中,以此強化專題報道的故事性、真實性和感染力。

通過親歷者的角度折射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感動,極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觀眾能夠從人物身上感受到真情實感,折射出濃濃的人情味?!赌蠌姺既A——百年廈大》之《陳景潤》專題中的被采訪對象是陳景潤先生的外甥孫女宋凌。作為陳景潤先生的親人,宋凌分享了舅公的“小故事”。這里的“她視角”傳遞出她和主題人物的貼近感和真實感,凸顯生活感與煙火氣,讓陳景潤先生的人物形象更顯飽滿、動人,其高尚的情操不斷觸及受眾內心,報道的厚度和溫度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深化。

不論是《南強芳華——百年廈大》之《廈大兩代人》的第一人稱視角,亦或是《校主陳嘉庚》的廈大人群體視角,都帶來了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觀察點、不同語態各自鮮明的表達,使每一篇報道都形成了不同風格,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相同的是,這些視角都抓住了報道對象身上的特質,呈現出完整的故事鏈條,以貼近生活的語言直面受眾敘事,讓受眾沉浸在有血有肉有真實情感的故事里,既消融了距離感,也實現了心理在場,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引起廣泛共情。

(四)發揮廣播特色,運用聲音元素

廣播是以聲音為傳播介質的媒介,《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運用音響來構筑主體結構,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善用錄音音響、巧用聲音元素、活用片花音效、重用講述采訪。通過這些清晰真實、具有現場感、場景感和畫面感的聲音元素,有效地發揮了廣播的聲音特色。

被稱為廈大第五校區、“海上”廈大的“嘉庚”號是廈門大學擁有的一艘3000 噸級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為更好地呈現廈大人和“嘉庚”號科考船之間的故事,系列新聞專題之《揚帆遠航“嘉庚”號》安排了一位資深主播擔任解說,其娓娓道來、親切溫和的講述風格以及科考船起航音效和現場環境音等聲音元素,讓整個專題剛中帶柔、生動形象。

專題《大漠與?!爮B大研究生支教團講述支教故事》引入熱播劇《山海情》中的人物原型素材和聲音元素,收錄了受訪者講述過程中發出的“笑聲”“嘆氣聲”“喘氣聲”?!洞竽c?!吩瓌摳枨卧鰪娏藢n}的可聽性和場景感,而恰如其分的背景配樂則強化了專題的整體意境。

(五)運用融媒傳播方式,擴展專題傳播效果

《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針對不同終端的特點,多終端組合發力,對傳播內容進行差異化的制作和輸出,節目除了在廈門廣播中心旗下的綜合廣播及廣播微信小程序同步播出外,還以組合推文的方式在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新媒體矩陣進行發布,實現二次傳播。

短視頻、音頻、組圖、原創海報、H5 等多種媒體元素的融入,加之專題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元的人物故事、生動溫情的講述方式,覆蓋了數量更多的受眾群體,形成了有效的立體化傳播。

從點上來看,“小海報”能發揮“大作用”,“小視頻”能帶來“大流量”,“小H5”能帶來“強互動”;從線上來看,故事有了更多展開的可能,所形成的產品更符合小屏、豎屏和短時間的不同場景需要;從面上來看,產品主題更鮮明,結合更多元和深入,從而具備更強的驅動,助力增強傳播的長尾效應。

通過“廣播+新媒體”有效融合,這組新聞專題在傳播方式上開拓創新,實現了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的最大化。

二、系列新聞專題生產制作的啟示與思考

新聞專題報道離不開精心策劃、扎實采訪、用心制作、特色融合和創新傳播,也講究巧妙的新聞結構、精巧的敘事視角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等。近年來,廈門廣播中心先后推出《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真實記錄》《老物件里的流金歲月》《家有黨員》等一系列新聞專題、融媒體專題,打造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并在新聞生產傳播過程中,找到了突出重圍和價值提升的有效路徑。

(一)堅持“內容為王”是媒體長期堅守的價值所在

廈門廣播中心在新聞內容生產上始終堅持“內容為王”。一是加快建設全媒體內容供給體系,加大移動端內容制播力度,加強融合產品的供給;二是策劃有功力、情感有張力、傳播有效力;三是重選題、重策劃、重謀篇布局;四是做到內容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五是提高定制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高質量新聞報道供給能力,提供專業化、垂直化、場景化的新聞內容產品服務,提升新聞報道的受眾轉化率、覆蓋率和影響力。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科技如何發展,人們對高品質新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會改變,“內容為王”理應成為廣電媒體始終秉承的理念,也是其長期堅守的價值所在。

(二)創新是優質新聞報道生產和傳播的活力和命脈

創新的根本動力在于理念上與時俱進,實現創新不應囿于傳統新聞的創作思路、生產流程以及傳播模式,而是要打破壁壘、推陳出新。近年來,廈門廣播中心秉持融合創新理念,在生產端、傳播鏈、受眾端三方面持續發力。

首先,以“云里”廣播融媒體云平臺為抓手,運用新方式、新技術及新流程生產新聞內容,實現資源、人才、機制的全融合。例如:《南強芳華——百年廈大》系列新聞專題采用項目制運作模式,由中心統一指揮調度,整合各方力量,協調新聞采編、播音主持、新媒體技術、視音頻包裝等小組成立集成報道項目組,在“云里”平臺統一推進采集、編發、播音、技術、制作等工作,開展一體化的創新策劃、多媒體采集、聚合式加工,打造廣播新聞生產新方式。

其次,用好“i 聽廈門廣播”新型傳播平臺,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服務號+微信社群構建而成的微信生態系統上發力,融合傳播包括新聞專題在內的各類新聞報道,打造廣播新聞傳播新優勢。

最后,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強化與受眾的交互。創新新聞專題報道,不僅要做到向受眾提供新聞信息,滿足受眾獲取新聞的需求,還要吸引受眾參與,收集反饋用于新聞實踐。例如:《真實記錄》融媒體專題集納了15 篇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報道,主創人員通過新媒體平臺設置話題,與受眾進行雙向互動,收集受眾提供的身邊平凡人、身邊典型事,再將信息反饋到接下來的專題報道中,實現邊采集、邊互動、邊反饋的交互式循環,打造出了廣播新聞互動新樣式。

(三)“四力”是新聞從業者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四力”是新聞媒體的生產力和戰斗力,更是新聞從業者的核心競爭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作為廣播新聞從業者,要把握輿論主導權,提升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報道能力,讓新聞報道吸引人、打動人,叫得響、傳得開、傳得遠,必須練好看家本領,深入踐行“四力”。

首先,要鍛煉腳力,練就行走基層的“飛毛腿”。廣播新聞從業者特別是地方廣電媒體從業者,要立足本地、深耕本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沉下身子走入基層、走進群眾,不斷去摸索、去貼近、去扎根生活,注重將現實性、貼近性、真實性、社會性、積極的價值觀根植于內容,讓新聞報道接地氣、有溫度,生動、直接、有力,努力實現本地本土新聞內容的可持續高質量輸出。

其次,要磨煉眼力,練就發現新聞的“千里眼”“順風耳”。廣播新聞從業者要把敏銳性、洞察力融于日常采編和后期制作的過程中,做到緊跟形勢,把握時代脈搏,吃透權威發布,摸清最新動態;時刻關注新聞熱點、新鮮題材、新聞動向;要圍繞新聞作品創作的周期規律,不斷提高發現高價值選題的策劃能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再次,要錘煉腦力,練就洞察事物的“雷達腦”。廣播新聞從業者要不斷尋求自我錘煉、自我突破。在錘煉中改不足、在錘煉中有作為、在錘煉中長本領,既要讓新聞報道向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更要不斷去強化策劃意識、創新意識、融合意識、精品意識,致力于內容創新、表達創新和傳播創新;致力于在話題設置、敘事策略、語言風格、作品結構、傳播渠道等方面推陳出新;要在內容優化、敘事差異化、互動強化上下功夫。

最后,要歷練筆力,練就“馬良神筆”。廣播新聞從業者要提升講故事、講“好故事”、將故事講好的本領。既要學會寫好人寫好事、抓情節抓細節,又要領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精髓,力爭通過故事和情感的可感性、可品性,讓新聞信息的傳遞更加清楚和透徹,讓新聞的感染力和可信度更強,讓受眾聽得到、愿意聽、聽得進、聽得懂,塑造出與受眾對話、共鳴的空間。

三、結語

挑戰與機遇促使地方廣播媒體不斷調整優化,提高內容制作能力,生產出更多符合時代價值觀的、反映人民生活的、塑造主流價值觀的優質新聞專題報道;推出更多交互式、服務式、情感式、參與式、場景式傳播形式。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要求,也是大勢所趨。

地方廣播媒體要在新理念、新視角、新模式、新形態、新路徑等實踐層面用心探索,全鏈條著力、全要素聚力、全環節發力,以不變的初心和專業精神生產出與受眾同頻共振的優質內容,如此才能做到與時代同行,彰顯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

猜你喜歡
廈大專題報道芳華
絕代芳華
“國難期中學校應有的覺悟”——《廈大周刊》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
百年芳華
專題報道
專題報道
專題報道
廈大碩士創業新一站 賣鹵味
執此長情
馬伊琍的芳華
專題報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