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氮素吸收利用及產量的影響

2022-05-11 06:47羅德強蔣明金江學海姬廣梅李立江周維佳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氮素利用率氮肥

李 敏,羅德強,蔣明金,江學海,姬廣梅,李立江,周維佳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6)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1],提高水稻單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但隨著水稻單產持續提高,氮肥施用量也不斷攀升,造成水稻生產成本增加、倒伏風險加劇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2-4],減少水稻氮肥施用量已然十分迫切,但低于水稻品種最適施氮量進行減氮,水稻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氮素虧缺現象[5-6],造成減產。鑒于我國人多地少以及始終要把糧食安全放在首位的具體國情[1,7],水稻減氮條件下仍需保證較高的產量水平,因此,采取合理栽培措施調控減氮后水稻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減氮條件下物質生產總量變小以及群體穎花量不足是水稻產量降低的主要原因[7-8]。因此目前普遍采取的水稻減氮栽培調控措施是增加移栽密度。較多研究顯示,增加移栽密度可有效提高低氮條件下水稻群體生長量[9-15],一些學者對直播粳稻[12]和機插雙季稻[14]進行了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合理的減氮增密并未顯著降低水稻產量。但也有研究[7,12]指出,增密雖顯著提高了水稻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量,但干物質在營養器官分配量較多,向穗部轉運率降低,收獲指數明顯下降,從而限制了產量進一步提升??厮钦{節水稻生長的另一重要手段,水稻生長過程存在明顯的水肥耦合效應,尤其干濕交替灌溉技術近年在水稻生產中逐漸得到應用[16-24]。相關研究表明,干濕交替灌溉可促進水稻碳水化合物由營養器官向籽粒轉運[19,21],改善弱勢粒使灌漿充實[20],提高收獲指數[19]。但采用干濕交替灌溉(控水)與增密共同調控水稻減氮后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研究鮮見報道,干濕交替灌溉可促進水稻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轉運[18-21],但對氮素的吸收與轉運的研究尚不清楚。本研究選用西南稻區廣泛應用的2個雜交秈稻品種,研究了減氮、增密及控水栽培模式對水稻根系生長、氮素吸收利用及產量的調控效應,為水稻減氮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選用雜交秈稻品種成優981和宜香優2115,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試驗農場 (27°76′N,107°50′E) 進行定位試驗,前茬為冬閑田,土壤為黃壤土,耕作層土壤理化性狀為有機質13.88 g/kg、全氮1.2 g/kg、堿解氮86.7 mg/kg、速效磷32.8 mg/kg、速效鉀87.7 mg/kg,pH為6.22。

2016—2017年進行預備試驗,在濕潤灌溉條件下,分別設置5個施氮總量(0、150、187.5、225、262.5 kg/hm2)和 3個移栽密度 (16.0×104/hm2、20.0×104/hm2、24.0×104/hm2),2 個品種均在施氮量187.5 kg/hm2、栽培密度20.0×104/hm2時產量最高,將其作為常規高產栽培的最適施氮量和最佳密度。

2018—2019年在預備試驗及前期研究[7]基礎上,以常規高產栽培(T0)為對照(濕潤灌溉、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設置3個栽培模式處理(表1):單一減氮 (濕潤灌溉,密度不變,僅減氮量10%,記為T1)、增密減氮(濕潤灌溉,密度增加到24.0×104/hm2,減氮10%,記為T2)、控水增密減氮(輕干濕交替灌溉,密度24.0×104/hm2,減氮10%,記為T3),另設氮空白區以測定氮肥利用率,各栽培模式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9 m2,重復3次,小區間單獨作梗隔離,保證單獨排灌。

表1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處理Table 1 The details of the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采用濕潤育秧,拉繩打點人工移栽,單本栽插,T0和T1處理的行株距為30 cm×16.7 cm,T2和T3處理的行株距為30 cm×13.9 cm。濕潤灌溉處理為全生育期保持1—2 cm淺水層,中期擱田,收獲前一周斷水。輕干濕交替灌溉:從移栽至返青建立淺水層1—2 cm;返青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N為水稻主莖總葉片數,n為伸長2 cm左右節間數,下同) 前2個葉齡期 (N-n-2) 進行間隙濕潤灌溉;(N-n-1) 葉齡期至 (N-n) 葉齡期進行排水擱田,低限土壤水勢為-20 kPa,并保持1個葉齡期;(N-n+1)葉齡期至抽穗后45天進行輕度干濕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勢為-10 kPa。用水分張力計監測各小區15—20 cm深處土壤水勢,于每天12:00讀取水勢值,當水勢達到預設閾值時即灌1—2 cm淺層水,自然落干后達到預設閾值時再灌水,用水表準確記錄灌水量,各處理全生育期平均灌溉用水量見圖1。本試驗地上方搭建透明玻璃頂棚,保證水稻生長期內不受降雨因素的影響,頂棚高度4.0 m,試驗區四周空曠通風。

圖1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下雜交稻生育期灌溉用水量Fig. 1 Irrigation amount of hybrid indica rice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stage under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氮肥分4次施用,基肥∶分蘗肥∶促花肥∶?;ǚ?30∶20∶30∶20,基肥于移栽前施用,分蘗肥于移栽后5天施用,促花肥于倒四葉葉齡期施用,?;ǚ视诘苟~葉齡期施用;磷肥 (P2O5) 施用總量為112.5 kg/hm2,全部用作基肥;鉀肥 (K2O) 施用總量為187.5 kg/hm2,分基肥和拔節肥兩次等量施用,病蟲草害按高產栽培嚴格管理。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根干重及根系α-萘胺(α-NA)氧化量 參考魏海燕等[25]方法,于水稻拔節、抽穗和成熟期對各小區進行根系取樣并測定根干重,采用α-NA 氧化法測定根系對α-NA 的氧化量。

1.2.2 根系傷流強度 于水稻拔節、抽穗和成熟期,按每小區平均莖蘗數選取代表性植株 3 穴,于下午6:00時在各莖離地面12 cm處剪去地上部分植株,將預先稱重的脫脂棉放于留在田里莖的剪口處,包上塑料薄膜,于第二天早上8:00時取回帶有傷流液的脫脂棉球并稱重,計算傷流強度。

1.2.3 植株氮素的測定 于拔節、抽穗和成熟期,分別每小區取有代表性植株4穴,105℃殺青,80℃烘至恒重后測定各器官(莖鞘、葉片和穗)及全株的干物質重,植株粉碎后,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氮素含量。

1.2.4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于成熟期,按照各小區定點標記的30穴,計算平均有效穗數,并選取代表性植株5穴,測定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并實收小區產量。

1.3 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進行數據計算和圖表繪制,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根系形態生理特征

2.1.1 根干重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水稻根干重有較大影響(圖2)。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的水稻根干重在各生育時期均有顯著降低(P<0.05)。增密減氮栽培(T2)和控水增密減氮栽培(T3)較T1在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根干重顯著增加(P<0.05),但與T0處理沒有顯著差異,T2和T3處理間也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減氮必需配合增密才能保持水稻生育中后期較大的群體根系生長量。

圖2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根干重的影響Fig. 2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root dry weight of hybrid indica rice

2.1.2 根系α-NA氧化量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水稻根系α-NA氧化量也具有較大影響(圖3)。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水稻根系α-NA氧化量在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有明顯降低(P<0.05);增密減氮栽培(T2)較T1在各生育時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進一步降低,兩品種兩年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平均分別降低4.14%、4.88%和14.76%??厮雒軠p氮栽培(T3)較T2在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系α-NA氧化量平均分別提高8.18%、17.06%和54.29% (P<0.05),且在成熟期顯著高于T0。說明增密、減氮措施降低了根系的α-NA氧化量,而控水有利于保持水稻生育后期較高的根系活力,抵消減氮和增密對水稻根系活力的負效應。

圖3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根系α-NA氧化量的影響Fig. 3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root α-NA oxidation of hybrid indica rice

2.1.3 根系傷流強度 圖4顯示,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的單莖根系傷流強度在有些生育時期有顯著降低(P<0.05),增密減氮栽培(T2)的單莖根系傷流強度在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進一步下降,較T1平均分別降低32.01%、23.49%和24.05%。減氮控水增密栽培(T3)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單莖根系傷流強度均高于T1、T2,且2018年在成熟期顯著高于T0,表明控水可抵消減氮、增密對根系傷流強度的不利影響,維持生育中后期根系吸收和向地上部運輸養分的能力。

圖4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單莖根系傷流強度的影響Fig. 4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root bleed intensity of hybrid indica rice

2.2 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2.2.1 氮素積累量 圖5顯示,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各生育時期和少數生育階段的氮素積累量顯著降低。增密減氮栽培(T2)較T1顯著增加了少數生育時期和少數生育階段的氮素積累量,拔節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平均分別增加14.77%、9.48%和8.87%??厮雒軠p氮栽培(T3)在拔節期的氮素積累量較T2有所降低,但抽穗至成熟階段的氮素積累量與T2、T0相當。因此,單一減氮會降低水稻群體的氮素積累量,而增密可以彌補減氮造成的水稻群體氮素積累量降低的不利影響,控水主要提高了水稻生育中后期的氮素積累量。

圖5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氮素積累量的影響Fig. 5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hybrid indica rice

2.2.2 氮素轉運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水稻氮素轉移特性也具有較大影響(表2)。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抽穗期和成熟期莖葉氮素積累量顯著降低(P<0.05),氮素轉運率得到提高。與T1相比,增密減氮栽培(T2)的莖葉氮素積累量顯著增加,而氮素轉運率兩年兩品種平均降低8.25%,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與T2相比,控水增密減氮栽培(T3)的莖葉氮素積累量減少,氮素轉運量和轉運率均不同程度提高,兩年兩品種平均分別提高3.45%和4.67%。說明增密會降低氮素運轉率,而配合控水可以有效促進氮素由營養器官向穗部轉運。

表2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下雜交秈稻莖-鞘葉中氮素的轉運量和轉運率Table 2 Nitrogen translocation amount and rate in stem-sheath and leaves of hybrid indica rice under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2.2.3 氮素分配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成熟期水稻氮素分配的影響見圖6。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降低了成熟期各器官(莖-鞘、葉、穗)的氮素分配量。與T1相比,增密減氮栽培(T2)各器官的群體氮素分配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增加了在莖-鞘和葉片中的氮素分配比例,而降低了穗部的氮素分配比例。與T2相比,控水增密減氮栽培(T3)降低了莖-鞘和葉片氮素分配量,而顯著增加了穗部的氮素分配量和分配比例。表明單一減氮會降低成熟期群體各器官的氮素分配量,增密雖然增加了全體的氮素分配量但主要增加了在營養器官的分配比例,只有配合控水才能在增加氮素分配量的基礎上,提高氮素在穗部的分配比例。

2.2.4 氮肥利用率 表3顯示,單一減氮栽培(T1)較T0提高了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產效率和氮肥偏生產力,而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農學利用率顯著降低。增密減氮栽培(T2)較T1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顯著提高,與T0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產效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基本相當,氮肥偏生產力顯著高于T0??厮雒軠p氮栽培(T3)較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產效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種栽培模式間,T3具有最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說明合理的控水增密模式有利于減氮條件下水稻氮素的高效吸收與利用,促進減氮高產。

圖6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氮素分配量及分配比例的影響Fig. 6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nitrogen distribution of hybrid indica rice

2.3 產量及其構成

表4表明,4種栽培模式的產量表現為T3>T0>T2>T1。與常規高產栽培(T0)相比,單一減氮栽培(T1)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顯著降低,而結實率和千粒重略有提升,2018年成優981和宜香優2115的產量分別降低8.05%和4.63%,2019年分別降低7.17%和5.38%,平均降低6.37%,差異均達顯著水平(P<0.05)。與T1相比,增密減氮栽培(T2)有效穗數和群體穎花量顯著增加,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總體呈降低趨勢,2018年成優981和宜香優2115的產量分別增加7.71%和2.94%,2019年產量分別增加6.01%和3.69%。但T2較T0兩品種兩年均表現為減產??厮雒軠p氮栽培(T3)與T2相比,有效穗數有所降低,但兩個品種兩年的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不同程度增加。T3水稻產量較T2提高,其中2018年成優981和宜香優2115的產量分別增加2.74%和4.13%,2019年分別增加3.69%和3.82%,較T0平均提高1.78%。表明增密帶來的產量增加不能完全彌補減氮對產量的負效應,需配合控水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產量效果。

表4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雜交秈稻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N-reduction cultivation models on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hybrid indica rice

3 討論

3.1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關于減氮后水稻產量變化,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為減產[7-8],也有少量研究報道為增產[4],結論有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是否基于品種最適施氮量進行減氮[2-3],以及減氮后是否采取合理的栽培調控措施[7]。本研究基于水稻品種最適施氮量進行等量減氮,3種減氮栽培模式的水稻產量具有較大差異。

與常規高產栽培相比,單一減氮栽培水稻產量顯著下降,表現為有效穗數和群體穎花量顯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量減少、群體生長量不足[7],這也與湯國平等[8]報道的低氮條件下水稻的氮素虧缺現象基本一致。說明不采取栽培調控措施的減氮方式將以顯著降低水稻產量為代價。本研究觀察到,與單一減氮栽培相比,增密減氮栽培和控水增密減氮栽培均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相關研究表明,合理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數[13]。吳培等[12]研究認為,適當增密減氮有利于協調改善水稻群體結構,同時水稻產量未出現顯著降低;朱相成等[14]研究認為,增密減氮可維持較高的產量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增密減氮栽培較單一減氮栽培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通過大幅度提高有效穗數從而增加了群體穎花量??梢?,適當增加移栽密度可以彌補減氮后的水稻產量損失。盡管適當增密會一定程度上增加用種成本和移栽成本[14],但減氮本身能抵消部分增加成本,且隨著近年來水稻機械化生產不斷發展[9-10,15],采用機械化栽插和同步深施肥技術,既能有效減少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數,還能在保證增密的前提下降低人工成本,且有利于水稻生產綠色發展,因此在機械化種植條件下合理的增密減氮栽培技術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不同區域、不同土壤類型條件下不同品種的增密減氮技術參數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

同時,本研究兩年兩品種的結果一致,表明增密減氮栽培產量雖較單一減氮栽培顯著提高,但始終低于常規高產栽培,原因在于增密減氮栽培雖提高了有效穗數,但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這與已有的水稻增密減氮研究結果[12-15]也基本相符,說明合理的增密減氮栽培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節氮穩產,但難以實現節氮高產。

控水增密減氮栽培運用了干濕交替灌溉技術,其產量較增密減氮栽培進一步提高。關于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產量的影響[16-18,26-30]前人結論不一,主要原因在于設置的土壤落干程度有所差異,楊建昌等[19]研究指出,土壤耕層15—20 cm處的土壤水勢控制在-25 kPa以內,水稻光合作用不會受到明顯抑制,褚光等[23]建議將-15 kPa 作為在水稻干濕交替灌溉中土壤落干程度的安全土壤水勢指標。本研究將干濕交替灌溉的低限土壤水勢設置為-10 kPa,結果表明,與增密減氮栽培相比,控水增密減氮栽培的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得到協同提升,這與付景等[27]采用干濕交替灌溉對超級稻品種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中控水增密減氮栽培2個品種2年的產量均超過了正常施氮條件下的常規高產栽培,說明適度控水(輕干濕交替灌溉)進一步改善了增密減氮對水稻產量的調控效應。

本試驗條件下,與常規高產栽培相比,控水增密減氮栽培實現了節約灌溉用水18.3%、節約氮肥用量10.0%,并提高了水稻產量。在我國水稻生產面臨水資源緊張、氮肥用量大、產量仍需持續提高的大背景下[4-5,19],控水增密減氮栽培能為水稻可持續綠色高產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參考。由于該栽培模式運用的輕干濕交替灌溉技術需要使用水分張力計監測土壤水勢,對生產實際中推廣應用增加了難度,研究明確土壤水勢與不同土壤類型的外觀形態指標之間的對應關系,有利于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本研究設置的減氮方式為各時期均衡減氮,施氮時期和施氮比例不變,主要原因是冬閑田條件下稻田年度間土壤肥力變化較小[31],按照精確施氮技術,保持基肥、分蘗肥、促花肥、?;ǚ适┑壤秊?0∶20∶30∶20,有利于維持各時期水稻氮素需求和供給平衡,塑造較好的群體結構,獲得較高產量[2,7]。徐文波[31]在前作為冬閑條件下研究了不同減氮方式對雜交秈稻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均衡減氮(各時期平均減氮)較基肥減氮、蘗肥減氮、穗肥減氮的產量更高,也說明本試驗常規高產栽培各生育時期氮素施用的冗余現象不明顯。但在水旱輪作制度下,稻田土壤肥力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減氮方式有所不同。如龍瑞平等[32]研究認為,在油菜-水稻輪作體系中,稻田土壤肥力顯著增加,第一年水稻生育前期不施基蘗肥只施穗肥仍然能實現穩產,第二年則需適當補充基蘗肥氮,以保證水稻穩產。王慧等[33]報道,在湘北雙季稻區,前茬種植紫云英翻壓還田,氮肥減施常規量40%能夠實現早稻穩產,晚稻則有所減產,主要原因是紫云英還田后氮素迅速釋放,直接為早稻季提供養分,而晚稻季時養分已基本耗竭。此外,較多研究[3,6,16,31]一致認為,適當減少穗肥施氮量可有效提高稻米食味品質,在優質水稻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水稻減氮途徑應在充分考慮水稻生長的營養需求、土壤肥力變化以及優質豐產生產目標等多種因素基礎上科學確定。

3.2 不同減氮栽培模式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

單一減氮條件下,水稻各生育時期的根系生長量和氮素積累量顯著減少,不能滿足高產群體的生長需求,雖然提高了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籽粒生產效率和氮肥偏生產力,但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農學利用率顯著降低,其產量顯著低于常規高產栽培。較多研究顯示,合理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水稻地上部吸氮量[7,13-14]。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單一減氮栽培相比,增密減氮栽培各生育時期的氮素積累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均顯著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增密后各生育時期具有更大的群體根系生長量,從而增加了根系吸收表面積[24]。本研究還觀察到,盡管增密減氮栽培的水稻根系生長量增加,但根系活力有所降低,且抽穗至成熟階段根系衰亡較快,這可能與較大群體條件下的根系生長冗余、個體生長難以獲得充分營養有關[24],導致抽穗后氮素轉運率和氮素在穗部的分配比例顯著降低,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產效率難以提高,產量低于控水增密減氮栽培和常規高產栽培。相關研究曾經報道,增密減氮后水稻干物質在營養器官滯留較多,而向穗部轉運率降低[7],說明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積累轉運具有密切的相互促進關系,促進碳氮同化物向穗部轉運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增密減氮條件下水稻產量水平。

控水增密減氮栽培運用了輕干濕交替灌溉技術,與增密減氮栽培相比,其生育中后期具有更大的根系生長量,并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且抽穗至成熟階段的根系氧化力和根系傷流強度均高于常規高產栽培。張自常等[16]、褚光等[23]也曾觀察到,適度干濕交替灌溉可提高水稻結實期根量和根系活力。由于根系既是水分和養分吸收的主要器官[25],又是多種激素、有機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場所[19],因此根系形態和生理特性改善對水稻營養吸收及產量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徐國偉等[34]研究認為,輕度干濕交替灌溉能協調水稻根冠生長,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觀察到,控水增密減氮栽培在抽穗至成熟階段的氮素積累量高于其它3種栽培模式,因此能充分滿足水稻生育中后期對氮素營養的需求,為水稻高產創造了條件。王維[26]曾觀察到,采用適度土壤干旱的方法可以促進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轉運,但能否協同促進營養器官中氮素向籽粒轉運還未見進一步研究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增密減氮栽培相比,控水增密減氮栽培不僅促進了抽穗至成熟階段氮素吸收,還提高了抽穗后氮素由營養器官向穗部的轉運量和轉運率,說明輕干濕交替灌溉有效促進了碳氮同化物向穗部轉運。4種栽培模式中,控水增密減氮栽培具有最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農學利用率和氮肥偏生產力,說明合理的控水增密不僅有效提高了減氮條件下水稻的氮素吸收,也有利于氮素的合理分配與高效利用,最終促進水稻減氮高產。

本試驗主要研究了減氮條件下控水、增密對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產量的調控效應,其對稻米品質的調控效應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氮肥施用次數、施用時期、施用比例、施用方法等都會影響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產量形成[2,4-6],尤其是在不同種植制度條件下稻田肥力變化較大[32-33],因此在減氮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優化施氮策略也有待深入研究。

4 結論

在較為適宜的施氮量下進一步減少氮肥的施入,會降低根系生長和活力,影響水稻的氮素營養和產量。增密減氮能增加水稻群體根系生長量和氮素積累量,通過提高有效穗數一定程度上彌補水稻減氮后的產量損失,但其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不強,抽穗后氮素積累量和轉運率較低??厮雒軠p氮栽培在保證較大群體生長量的前提下,顯著提高抽穗至成熟階段水稻根系生理活性,增加抽穗后氮素積累量,并促進氮素向籽粒轉運,庫容充實度好、氮肥利用率高,促進了水稻減氮高產。

猜你喜歡
氮素利用率氮肥
氮肥市場月度分析
一季度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74.9%
氮肥市場月度分析
預計今年氮肥消費或將增加
氮肥市場月度分析
不同產量潛力小麥品種氮素積累與轉運的差異
硅基膜材緩控釋肥在紅壤中的氮素釋放特征研究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種氮素積累特性研究
施氮水平對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積累和分配的影響
2020年煤炭采選業產能利用率為69.8% 同比下降0.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