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2022-05-13 05:24王藝霏
文化產業 2022年12期
關鍵詞:佤族意蘊民歌

王藝霏

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部分民族的傳統聲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云南省佤族傳統音樂文化卻正燦爛生輝,而且傳播態勢非常良好。

云南佤族簡要概述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佤族,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省滄源、永德、雙江等地方,在緬甸境內也有一小部分人數。佤族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通過文字傳承,也就是說佤族文化沒有用史書進行記載,但這不代表著佤族人沒有自身的語言。佤族人是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的,其民族語言是佤語,佤族的文化傳承主要使用佤語表述,通過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此外,民族歌曲也是佤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音樂貫穿于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與生產勞作等方方面面,這也決定了佤族是一個古老神秘、能歌善舞的民族。佤族音樂獨特的風格,是純樸而熱烈的,是粗獷而開朗的。勞動之歌、情歌等是云南佤族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歷史長河中,佤族人民一直用音樂來表達生活和勞作中的喜怒哀樂。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簡要概述

云南佤族人民對自己的描述是,從出生就開始會唱歌,只要會呼吸、會吃飯、會喝水就會唱歌,這也可以看出音樂文化對于云南佤族人民的重要性。在云南佤族,隨處可以聽見佤族人民的歌聲,無論是在吃飯、勞作還是表達愛意,都熱衷于用音樂來表達,音樂已經流淌在佤族人民的血液中。古老的佤族音樂也在佤族人民的口耳相傳中被傳承下來。換句話說,云南佤族音樂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實際上也是佤族人民的一種生活記載。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概述

目前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主要有四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對英雄、祖先以及大自然的崇拜

前文也有說過,云南佤族文化沒有史書記載,音樂文化的傳承都是通過佤族人民的口口相傳。這雖然看起來是一種劣勢,但實際上在此過程中,給予了云南佤族音樂更多的發展空間。云南佤族音樂中的許多內容都是與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哲理等相關的,這從側面反映了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對大自然、祖先及英雄的崇拜。如《江三木落》是為了紀念英雄江三木落而作詞作曲的;而《月亮調》展現了佤族人民對自然的尊重和關注;佤族民歌《司崗里》則具有非常濃厚的自然宗教色彩。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佤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習慣

佤族音樂對其人民世世代代所遵循的行為規范進行傳遞。佤族獨特的風俗習慣,除了長輩向晚輩口頭傳遞外,也通過云南佤族音樂來進行傳承。這種寓教于樂的表達方式對云南佤族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意義。民歌占據了云南佤族音樂很大的一部分,云南佤族人民日常的迎娶新娘、辦酒席、蓋新房等情形中都會有民歌的出現。佤族人民已經習慣了將佤族民歌作為一種表達內心喜怒哀樂的方式。像《送葬調》具有很強的悼念性,是哭喪和守靈時唱的,《敬酒歌》則充分展現了佤族民眾熱情好客的特點和待客的禮儀規范,《賀新房》顧名思義,就是云南佤族人民齊心協力蓋新房時唱的歌。這些佤語民歌展示了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也展現了佤族獨特的民俗習慣。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狩獵和農耕是佤族人民比較擅長的,因此云南佤族人民通常以唱歌的形式來表達勞作時的熱情與激情。比如《放牛調》《撒谷種》等都是佤語人民在辛勤勞作中唱的調子,有著質樸而熱烈的曲調。其不僅能夠愉悅大家的精神,也能提升佤族人民勞作的積極性。不僅如此,云南佤族音樂也喜歡以愛情為主題,佤族民歌中也有一部分是歌頌愛情的。云南佤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向往愛情,渴望愛情,他們喜歡用佤族民歌來表達對愛慕對象的喜愛之情、對戀愛自由的向往之情。像《相思調》《春天情歌》等經典的愛情歌曲,講述了愛情中青年男女思念、離別和感傷之情?!缎牡怼泛汀都s把底》則是佤語青年男女新時代愛情觀的折射,唱出了他們對愛情生活的態度??偠灾?,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云南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和情感的向往和憧憬。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

云南佤族音樂蘊含著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主要體現在對小孩子的教育,也就是體現在兒歌中。像《巖追的爸爸》《媽媽織布我來學》《搖籃曲》等都是佤族人民給小孩子唱的兒歌,這些兒歌大多朗朗上口,音調歡快,既能讓小朋友很快學會,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佤族兒歌基本描繪的是花草樹木、白云藍天等,很符合兒童的世界。由此也可以看出佤族兒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于幼兒的關懷,體現了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智慧。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傳承的優勢

地理環境穩定

地理環境穩定是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傳承的最大優勢。前文也有說過,佤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一小部分生活在緬甸。目前云南佤族主要居住在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這個地方的分布特點為小分散、大聚居。云南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層巒疊嶂,平原稀少,交通非常不便利,這也決定了云南佤族人民不能及時地與外界溝通以及交流。正因如此,這種穩定的地理環境使得云南佤族人民形成了穩定的音樂圈層。云南佤族人民一直按照祖輩傳統的生產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著,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正是因為穩定而完整的居住環境和分布特點,當地人在佤族居住地很少使用其他語言和漢語,往往會使用當地的佤語。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一種語言的存在也意味著其音樂文化擁有自己的原生態文化機制。佤族人民可以一直用佤語進行交際,而佤語是佤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傳承和創造的原生機制和環境也相對穩定,這也是世代相傳佤族民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云南佤族人民對于音樂文化的認同感

全球化時代到來,許多民族音樂文化或多或少受到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使其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而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很好傳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云南佤族人民對于自身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對于佤族音樂文化,佤族人民非常自豪和驕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一直生活在村寨里的佤族人認為佤族民歌就是最好聽的歌。毋庸置疑,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必然會使不同類型的音樂傳入佤寨中,但是對于普通的佤族人民來講,他們更喜歡自己的民歌。正是因為他們充分熱愛自己民族的民歌,所以普通的佤族人民才會在兒童教育、蓋新房、婚喪等各方面使用佤族民歌。他們認為,只有傳統的佤族民歌才能夠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只有傳統的佤族民歌才能夠完成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普通的佤族人民自豪于自身民族的文化,這樣才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這樣對于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是小時候生活在佤族村寨,后來走出村寨的佤族人對于佤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佤族人走出村寨,接受高等教育,成為有文化、高學歷的人才。他們會從佤族音樂文化的現狀來反思目前佤族音樂文化存在的不足,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促進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像趙富榮教授就是佤族人,他所創作的《中國佤族文化》就收錄了許多佤族民歌,他用自己的方式對佤族音樂文化進行傳承。許多佤族人都像李富榮教授這樣,在接受其他音樂文化熏陶的同時,堅定認同本民族音樂文化,給普通的佤族人民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極大地促進了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三是當地政府對佤族音樂文化的扶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當地政府在重視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意識到了佤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價值,對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予了大力扶持。像滄源縣,雖然經濟比較落后,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因此而放棄佤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即使處在較大的經濟壓力下,滄源縣政府仍然保留著佤族藝術團,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樣不僅鼓勵了佤族人民傳承和弘揚佤族音樂文化的信心,同時也營造了很好的文化傳播氛圍。這也是云南佤族音樂文化得以傳承的積極因素之一。

良好的語言氛圍

自古以來,云南佤族人民交流時使用的就是民族特有的語言——佤語。佤語的使用營造了良好的語言氛圍,再加上在佤族民眾之間的口口相傳,使得現在的佤族音樂與文化依舊是原汁原味。新中國成立以前,佤族人是沒有通行文字的,但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協助與扶持下,云南省佤族人民終于有了一種通行的拼音文字。如此一來,書面用語和口頭傳播語的運用有效推動了良好民族語言氛圍的營造,這也就為云南省佤族音樂文化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機制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離不開佤族人日常的生活,即使到了今天,佤族民歌也滲透在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云南佤族交通不發達,消息比較閉塞,因此云南佤族音樂文化很難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這使得佤族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作為佤族傳統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佤族音樂文化也一直得以傳承。直到現在,云南佤族人民婚戀、喪葬、慶祝節日、祭祀等一些傳統的活動,都會使用佤族的傳統音樂。由此可見,佤族的音樂文化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婚戀自由是佤族人民一直倡導的,云南佤族青年大多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自由戀愛。佤族的“串姑娘”活動就是適齡青年尋找自己心愛姑娘的活動,這個活動在云南佤族音樂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活動時,青年男女需要對唱《開門調》,在得到佤族姑娘的同意之后,佤族小伙才可以入內與佤族姑娘們一起唱情歌。這個時候,佤族青年大多都圍著火塘進行才藝表演。為了得到佤族姑娘們的青睞,佤族小伙會使出渾身解數將才能展現出來,佤族人大多都認為有能力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人。這種“串姑娘”活動不僅能夠幫助青年們找到愛情,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將佤族音樂文化傳承下來。青年男女確立關系之后就需要訂婚、結婚,而對于訂婚、結婚佤族人民有許多規矩,對于演奏的歌曲也有一定的要求,歌曲必須是佤族民歌,同時是歡快的佤族民歌。在迎賓的時候主客需要對唱《迎賓曲》《送客調》,在婚禮舉行的過程中,佤族人民會唱起《加林賽》等歡快的民歌,對于佤族人民來說,沒有民歌的婚禮根本稱不上婚禮。這樣的習俗促進了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同時佤族喪葬也有嚴格的規定,不僅需要跳舞也需要唱哀樂,喪葬過程必須要按照佤族習俗進行,在把去世的人放進棺材時,需要跳《棺材舞》《掃地舞》等。在喪葬過程中吹奏的哀樂,佤族有明確地規定,必須要吹佤族祖輩傳下來的哀樂。這樣也進一步促進了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不僅如此,佤族人民在傳統節日的慶祝以及祭祀過程中,也需要歌唱佤族的傳統民歌。佤族人民認為,佤族傳統的民歌舞曲不僅能夠給自身帶來快樂,而且還能夠“娛樂神靈”。由此可見,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是在傳承佤族民俗活動中形成的,這對于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貫穿于佤族人民生活、勞作等方方面面。古往今來,佤族人民一直用音樂來表達生活中、勞作中的喜怒哀樂。云南佤族音樂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實際上也是佤族人民的一種生活記載。云南佤族音樂文化蘊含著對英雄、祖先以及大自然的崇拜,蘊含著佤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習慣、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傳承的優勢在于地理環境穩定、良好的語言氛圍以及云南佤族人民對音樂文化的認同感。云南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是在傳承佤族民俗活動中形成的。這對于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以上種種因素都是能夠促進云南佤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積極因素。在日后的發展中,豐富多彩的云南佤族文化也能夠借助這些優勢不斷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楊寶.云南滄源佤族音樂文化發展變遷研究[J].大眾文藝,2021(24):99-101.

[2]劉瀠霞.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J].時代報告,2021(04):76-77.

[3]楊松.分析云南佤族音樂的多民族文化特色體現[J].北方音樂,2019,39(02):86+90.

[4]娜漢木.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與文化價值探究[J].中國文藝家,2018(11):101.

[5]楊松.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J].黃河之聲,2018(13):15-16.

[6]舒婷.云南佤族音樂的傳承及其文化意蘊[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133-134.

[7]張宗紅.佤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中的積極因素[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85-88.

猜你喜歡
佤族意蘊民歌
干將莫邪傳說演變路徑及文化意蘊
南閘民歌 留住鄉愁
云南滄源佤族木鼓音樂文化研究
發掘動漫創編的德育意蘊——兼以“疫情防控”主題動漫德育劇為例
為句承諾,守邊1720年的少數名族
滄源佤族民歌音樂形態特征研究
學校德育要植根于學科知識的意蘊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蘊的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探尋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