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勞動力結構“空心化”視角下河南糧食安全問題研究

2022-05-13 00:55楊利平
現代農業 2022年2期
關鍵詞:空心化勞動力農民

楊利平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121)

河南省作為“國家糧倉”之一,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及輸出大省,長期以來,在滿足全國人民口糧需求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表1 數據可以看出,近10 年(2012—2021)來,除了2016 年和2021 年河南省因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導致糧食總產量稍有減產外,其他年份的數字都比較樂觀,總體呈逐年增加趨勢。

表1 2012—2021 年河南糧食年產量 單位:萬t

同時,從表2 數據看出,近年來,作為農村人力資源輸出大省,河南省的農村家庭全年純收入逐年增加,較為突出的特點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家庭工資性收入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二是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三是轉移性收入的絕對數和相對數均在逐年上升,這個上升趨勢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家庭外出從業人員寄回或帶回收入的逐年增加,因此,“務工經濟”改善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經濟狀況。

表2 河南省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及其構成 單位:元、%

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的城鎮化轉移,使農業從業者結構發生了扭曲,造成農村“386199”留守隊伍的形成,男工女耕、少工老耕,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女性化”“老年化” 甚至后繼乏人、出現斷層的“空心化”狀況。 盡管河南糧食產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不改善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現狀,必將使作為河南省主導產業之一的農業面臨危機。

1 勞動力結構“空心化”與河南省糧食安全問題現狀

1.1 留守婦女是家庭農業勞動力的主力軍

農村留守婦女是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由于農村收入空間狹窄,各種生活成本上升,無法滿足家庭的各項剛性開支,農村人口不得不尋求城市發展,但不少家庭由于多種原因難以實現舉家城鎮化遷移。 于是,一方面是城市的收入誘惑拉力與邊緣化推力,另一方面是農村拮據的經濟推力與家庭溫暖拉力,處于不斷糾結之中的農村家庭權衡利弊,不得已選擇了夫妻分離,丈夫為避免無產而務工,妻子為避免無家而留守。 由于這種特殊的家庭職責分工,留守婦女在丈夫外出務工時,角色由“半邊天”變為“頂梁柱”,成為家庭農業勞動力的主力軍。

課題組成員于2021 年5月在河南農村進行了分地區配額抽樣調研,采用留置及代填問卷、訪談等形式調查了237 名年齡在30~60 歲的留守婦女,通過多項選擇形式,詢問他們的留守原因,結果如圖1 所示。

從圖1 可以看出,留守婦女留守農業的原因中占比例最大的為照顧老幼和耕種莊稼,其次是個人的年齡、技能、文化程度等人力資本因素,再次是農村也能提供各種增收或就業機會,既可以在農閑季節賺錢,又可以顧家,還可以種地;還有一些緊跟時代潮流的留守婦女,駐扎農村,做三農領域自媒體,宣傳新農村、分享農村生活,還有對家鄉優質農產品進行直播帶貨,獲取的收益遠高于外出務工。

1.2 農業勞動力呈現出“老齡化”傾向

老年人尤其是年齡超過70 歲,由于年齡、健康等條件的限制,無法順利進行勞動力轉移,加上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從而成為農村留守隊伍中最龐大的群體。 課題組成員大多來自農村,對家鄉大量老年人仍在從事著農業勞動見怪不怪,尤其是耕種和收獲季節,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老年人忙碌的身影。 特別是一些低齡老年人,仍是農忙季節時家里的主力。 甚至也有一定比例的中高齡老年人,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城鎮化務工造成的農業勞動力缺口,使其仍在從事著力所不能及的農業勞動; 也不乏有部分農村老人,即使子女給了足夠的養老費用,并堅決反對他們繼續種地,但務農一輩子的他們,往往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一直不愿放棄土地。種種原因,導致農業勞動力呈現較為明顯的“老齡化”傾向。

1.3 耕地利用效率降低

調查中發現,河南農村耕地撂荒,且連續撂荒現象并不罕見;有的耕地雖未撂荒,但兩季變一季,比如出現兩季稻變一季稻、小麥與玉米每年選種其一等情況,復種指數下降,耕地利用效率降低。

1.4 耕地細碎化經營,流轉率較低

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積少,平原地區耕地細碎化經營大量存在,至于丘陵與山地等不適合規?;N植的,土地流轉率更低。 如果小塊連片耕地能合理流轉到種植大戶手中,采用專業化、規?;N植,使得邊際成本降低,往往會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果;同時,作為稀缺資源的耕地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2 勞動力結構“空心化”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

勞動力結構“空心化”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化轉移“雙刃劍”的另一面。 可以說,正是農村青壯年大量向城鎮化轉移,被抽走農業勞動力“中堅力量”的農業從業人員結構才呈現出了“女性化”“老齡化”特征。那么,對于原有的種地農民來說,他們為何拋棄祖輩經營的土地和熟悉的農村,義無反顧地選擇到人生地不熟的城鎮的陌生領域就業,原有的種地農民“擇優遷移”源于著名的推拉理論,其中,“谷賤傷農”就是其中的推力之一,而農業對已轉移的勞動力的拉力又不足,從而導致農業勞動力結構的扭曲。

2.1 “谷賤傷農”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術語,意為越是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越低,即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經濟學上解釋是由于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缺乏彈性,豐收年份的供給增加,但需求由于取決于個人飲食習慣而基本不變,從而導致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大于農產品均衡數量的增加幅度,必然導致農民辛苦經營一年的總收入減少。

“谷賤傷農”在很大程度上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盡管政府對農產品實施保護價收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和降低農業經營風險。但在近年來外出務工就業渠道增加、 門檻逐漸降低、工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從事農業勞動的機會成本大大增加,所以不少農民義無反顧地“逃離”了經營風險較高的農業種植領域。

2.2 農業對務工族返鄉務農的拉力不足

筆者與所在課題組成員通過電話、網絡、實地訪談調查了259 名河南外出農民工,研究對接主要涉及建筑業、物流業、制造業,調查對象年齡介于20~60歲,訪談主題以多選題的形式,詢問影響農民工返鄉務農的主要因素。 結果如圖2 所示。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農民工不愿回農村從事農業,主要是因為農村收入低,認為農村太落后,待在農村沒什么前途;其次是同村的青壯勞動力大都選擇外出,如果自己留守農業顯得不務正業甚至沒出息,還有不少務工族新生代認為從事農業沒面子,而且認為待在農村與時代脫節;也有年齡偏小的農民工從來沒種過地,也不會種地,自然不愿回農村。

2.3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托幼政策的不完善

勞動力結構“空心化”的產生與社會老齡化及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有關,盡管近年來,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對農村老年人口發放一定數額的“老年補貼”,“新農合”也能保障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基本相同的住院報銷比例,同時,一些地區還享有慢性病藥物報銷一定數額的政策,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老年人的經濟負擔。 但由于多種原因,這些惠農政策仍不足以讓沒有養老金的農村老年人放棄農業勞動,本應退出耕種的他們仍在力不能及地耕種“口糧地”以糊口;而托幼政策的不完善,又導致了青壯年農村婦女難以脫身農村家庭羈絆而外出務工。

2.4 土地流轉制度尚不完善

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不但有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農村全要素生產率、保障糧食安全,同時也有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健康完善的土地流轉政策,可以實現多主體多贏,在農村勞動力結構“空心化”的背景下,土地合理流轉更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但通過項目組成員在樣本點的調查訪談(136 戶),結果發現河南農村的土地流出率并沒有預料中高,筆者綜合了農戶對有自主決策權的細碎化土地不愿流轉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1)土地情結。 認為“不種地的農民不算真正的農民”;(2)價格不合理,不值得流轉;(3)土地流轉合同周期可能長達10~20 年,未來不可預測,其間可能存在比如打工不能賺到錢等各種不確定性風險,而有地就有飯吃;(4)觀望他人及市場變化。 現在種地不怎么賺錢,不代表以后也不賺錢;(5) 種植什么有自主權,甚至可以種一季荒一季,家有耕地,心里不慌;(6)城郊土地等待升值等。所占比例如圖3 所示。

3 勞動力結構“空心化”視角下,解決河南糧食安全問題的政策建議

糧食作為一種戰略物資,糧食安全問題必然也要上升到戰略角度,因此,也必然要求將糧食安全作為一項長期化、系統化工程去開展。 基于我國國情及河南省情,在“空心化”視角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河南糧食安全問題。

3.1 合理調整農業勞動者結構

耕地和耕種者是當前糧食生產的重要生產要素。農業勞動力關系到“誰來種地”的問題。農業勞動力結構的失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改善。

3.1.1 培養專業化的新型農民隊伍。重點培養終生從事主要農產品特別是從事糧油生產的專業戶、 重點戶、專業合作組織,并及時跟進諸如“普惠+特惠”金融服務、免費高效的技術培訓、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規模額外補貼和規模災害保險等支持政策。

3.1.2 加快培育和合理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主體,通過諸如“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 等模式進行糧食產業化運營[1]。 政府要對種糧大戶從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政策指導、信貸扶持、農業保險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

3.1.3 輿論引導,收入保障,政策支持,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 加強輿論引導,著力培養更多“三農”新聞及自媒體人才,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尚和未來藍圖;圍繞各地現代農業發展亟需的關鍵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及市場信息等開展教育培訓,采取送教下鄉、教師進村等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辦進合作社和農業企業[2];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緊缺實用人才培養計劃,鼓勵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經營農業,并通過相關政策給予他們不低于城市就業的收入水平及其他福利;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經營收入。與此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發展糧食生產。

3.2 加強社區建設,實現農村的集約化科學管理

農村社區化建設,有利于村莊治理,節省耕地,提高農民住房質量,社區內擁有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幼兒園、健身場所、超市、游樂場、文化站、銀行等,可解決孩子入托入學、老人養老、婦女身心健康等一系列問題。

其中,解決現有的農業勞動力“空心化”狀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社區化建設中,要著力創建高質量的社區養老托孤機構,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使幼有所育、幼有全育、幼有善育,提升農業留守人員的幸福指數。

3.3 狠抓嚴管,把控糧食質量

食品安全是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把農產品質量抓好[3]。 糧食安全,要從“產”和“管”入手,同時加強種糧農民的知識培訓,定期或不定期邀請農技人員為農民進行科普,比如:各種化肥、農藥的成分、作用機理,以及對生物的危害等,鼓勵農民種植綠色無公害糧食,并加強過程管理,對質量高、有機生態化的健康產品制定有差別的收購價格。

3.4 完善糧食的可持續發展

3.4.1 堅持完善糧食價格保護政策。 為了避免“谷賤傷農”的悲劇,綜合考慮農業生產成本變化、農民生產收益以及物價指數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糧價的合理水平,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做到增產增收。

3.4.2 完善強化“四補貼”政策。健全農業補貼政策框架,繼續完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四補貼”政策,增加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

3.4.3 推行重大技術推廣項目招標與獎勵補貼政策。比如,由于糧食作物的收成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息息相關,因此,結合省情,依靠先進的信息化水平和人才優勢,向全省及全國科研院所或相關主體進行重大防災技術項目的招標,對于能對重點地區、主要糧食作物、關鍵農時的防災減災、增產穩產、節本增效的優良項目,要在項目策劃及運作階段給予相關資金、技術與人才支持,并對經實施推廣獲得重大成功的項目給予高額獎勵,從而鼓勵更多優良項目的產生與應用。

3.4.4 保證糧食產銷環節的暢通和低成本。通過對化肥生產企業減稅、低價向農民提供良種等方式,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加強對金融、農資市場的監管和調控,打破農資市場的壟斷和市場壁壘,確保農產品能自由流通,并通過現代物流手段及政策措施,降低農產品流通的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

3.4.5 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大力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 同時,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4]。

猜你喜歡
空心化勞動力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饸饹面“貸”富農民
鄉村振興視野下貧困山區村莊空心化特征及驅動機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縣為例
基于國企集團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問題及對策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鄉村旅游視閾下農村空心化問題治理探討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獨聯體各國的勞動力成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