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事件背景下加強青年學子愛國情懷教育的法治保障

2022-05-16 07:13韓韞澤王森陶祉序張曉東
錦繡·中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法治保障愛國情懷新冠疫情

韓韞澤 王森 陶祉序 張曉東

摘要:加強愛國情懷教育的法治保障意味著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法治軌道進行約束和規范。愛國主義入法的關鍵在于以法治承載愛國情懷,加強對愛國主義的制度支撐,使法律法規樹立鮮明的愛國主義導向,規制不當言行,弘揚愛國精神,并貫通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遵法守法的全過程各方面,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科學性、權威性及可實施性。

關鍵詞:青年學子; 愛國情懷 ;新冠疫情 ;言行規制 ;法治保障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缎聲r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作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制度及法治保障的要求。[10]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部分留學生的不當言行凸顯了將青年學習愛國情懷教育納入法治軌道的必要性、緊迫性。為推動青年學子的愛國情懷教育更具針對性,有必要對突發公共事件背景下部分青年學子不當言論的進行樣本剖析,分析典型案例折射的社會治理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將青年學習愛國情懷教育納入法治保障的邏輯理據和實踐路徑。

一、實證考察:新冠疫情下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行情況分析

馬克思指出,問題是反映時代的口號,亦是表現精神狀態的最為實際的呼聲。[11]列寧也曾說過,分析形勢,不應從可能而應從現實出發。[12]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部分留學生的不當言論,剖析其內在根源,無疑能夠展示“一滴水可以折射整個世界”效果,也更具現實性和針對性。

(一)樣本分析:以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行為案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部分留學生多次在互聯網上發布涉疫的不當言論,因涉及辱國、侮辱抗疫英雄而被廣大網友罵上熱搜,引發了各官媒和廣大自媒體的關注。這反映出發言者欠缺愛國情懷,挑釁民族感情,毫無集體意識和大局觀念,反映出他們對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欠缺正確認識,絲毫沒有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國家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無數革命先輩的奮斗犧牲。在廣大醫務工作者逆行出征的關鍵時刻,他們散布不實消息,發表辱國言論,抹黑廣大醫務工作者為抗擊疫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甚至在“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搶救期間,發布喪心病狂的不當言論,毫無人性,公然侮辱抗疫英雄。

(二)折射問題: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行反映出社會治理問題

1.疫情下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論的原因剖析。一是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生活環境變遷的考驗??嚯y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天然因素,艱難困苦往往能夠激發斗志和愛國熱情。[13]但對遠離苦難、家境優渥的留學生而言,往往使其意識不到危機意識,主觀上認為好的條件是自己的父母的人脈和金錢創造的,難以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加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二是全球化對青年學子愛國情懷的培養形成強大沖擊。全球化進程中各國人員加速流動,各種文明交流互鑒,生活方式的選擇更具多樣性,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模糊了青年學子的國家意識,特別是留學生易受腐朽文化和敵對意識形態斗爭的影響,甚至對愛國主義教育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三是市場經濟使公民個體更具選擇權和發展權,但同時也淡化了民眾對國家的依賴感,在網絡平臺發布不當言論的情況時有發生,且屢禁不絕,此次留學生不當言論事件即為一個典型的例證,更有甚者通過侮辱革命先烈嘩眾取寵、吸引眼球,牟取非法利益。

2.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論折射出的社會治理問題。一是反映出學校德育教育抓得不到位,德智體美勞未能做到全面發展,優秀學生的評價機制不健全,一味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愛國情懷教育。有的專家學者在分析原因時,一針見血指出“唯成績論成為主流形式,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14]二是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內容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傳統的以動機評判行為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念和說教式的刻板教育模式難以深入學生內心,欠缺生動性,不能達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結合的效果。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內容設計不夠,自尊自信、理性包容的愛國心態的倡導和養成上做的不夠。三是愛國主義教育法治保障不足?,F行法律雖然對愛國主義教育有規定,但大多屬于倡導性條款,沒有相對應的法律責任,導致教育部門和學校等執法主體欠缺可靠的執法手段。對危害愛國主義行為的懲處治理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此類行為的發生。部分留學生的不當言論雖然傷害了群眾感情,損害了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但因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錯誤言行得不到制裁而更加猖獗,雖然網絡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冷卻,但對網友的愛國熱情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挫敗在很長時間內將難以得到修復。

二、重新審視:青年學子愛國情懷教育融入法治建設的邏輯理據

(一)愛國情懷教育融入法治建設的現行法依據

《憲法》是根本大法,該法在序言中蘊含著確認愛國統一戰線的邏輯體系。該法第二十四條明確強調,在人民群眾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際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教育。該法第五十一條,明確要求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自由和權利。此外,該法中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結構形式等內容也都貫穿愛國主義的邏輯主線,這為強化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奠定了憲法根基,當然也為青年學習愛國情懷教育入法、規制不當言行提供了憲法依據?!稇椃ā吠瑫r明確,個人行使自由權利是有邊界的,其邊界止于他人自由、權利,亦即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以及個人的權利?!缎谭ā返诙倬攀艞l明確,侮辱、誹謗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情節嚴重的,要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睹穹ǖ洹返谝话侔耸鍡l明確,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督逃ā返诹鶙l中明確,國家對受教育者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等關于國家象征的法律,以及《英烈保護法》《文物保護法》等無疑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律規定。上述法律規范為愛國主義入法以及規制言論提供了現行法律依據。63112B04-0033-4315-8EBE-70BE01B015DD

(二)愛國情懷教育融入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

1.契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愛國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態度。馬克思主義是建立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指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偉大理論中雖未直接使用愛國主義的術語,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基本觀點和態度。馬克思主義強調愛國主義是歷史性存在的,列寧也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15]。

2.人民意志為愛國主義入法提供法理正當性。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法的概念的闡述,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特定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意志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發展目標為目的的制度規范體系。[16]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經由國家制定、認可進而上升為國家意志,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其目的是維護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發展目標。而愛國主義強調的是個體成員對國家的心理認同、情感歸屬、政治忠誠和利益維護??梢灾v法的本質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所維護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即為廣大人民的意志。愛國主義教育入法意味著將愛國主義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核心要義是法律對愛國主義進行規定、弘揚以及保障。法與其所依賴的國家政權在階級屬性上的一致性為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法治建設提供了法理正當性。[17]

(三)愛國情懷融入法治建設的現實必要性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內核,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美國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國家認同危機在當前已成為各國所面臨的普遍性問題。[18]對愛國主義價值觀的重新塑造是國家構建和治理中一個極其重要且緊迫的重大基礎性問題,影響著個人與其所屬政治共同體之間的道德要求、政治服從以及法律規范。加強對青年學子愛國情懷教育的法治保障是應對前述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論行為折射出的社會治理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愛國主義入法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將愛國主義新時代內涵外化為強制性要求,明確愛國主義的權利、義務、責任,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的言論和行為進行嚴肅懲處;其次,引導公民在“法治”的框架內理性愛國,不得假借愛國之名義損害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合法權益;再次,意味著愛國主義的法律規范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特別是要嚴懲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不當言行,通過對不當言行的有效規制,而避免雖有法律規定卻泛化為實際上的道德約束的治理窘境,推動法律真正落實到位。

三、進路探尋:加強青年學子愛國情懷教育法治保障的初步構想

加強對青年學子愛國情懷教育的法治保障,應聚焦規制不當言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開展,推動形成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鏈條閉合保障機制。

(一)不當言行規制立法保障

立法是法治保障愛國情懷教育的邏輯起點和制度基礎。法治對愛國情懷教育保障的首先就是將其上升為法律制度規范,從而實現有法可依。有學者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立法進行分析,建議明確立法主題為愛國主義教育,立法思路為融入現行法律法規之中,納入制度化軌道,并在法治思維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嚴厲打擊破壞愛國主義教育的行為。當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已經實施多年,基于愛國情懷教育的迫切性,當前以對現有制定法律進行修改完善為原則,如明確加強愛國情懷教育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不當言行的規制手段,使其更具強制性和可操作性。放眼長遠,宜將愛國主義作為單獨的立法主題,而不應將主題僅僅局限于愛國主義教育,因為青年學子接受愛國教育絕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而是接受整個社會的教育,同時不僅僅青年學子需要接受教育,全社會都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立法形式以制定一部專門的愛國主義法為宜,通過法律明確愛國主義的方向、主體、載體、義務、責任等,特別是要列明危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序良俗等不當言行的法律后果,將愛國主義轉化為具體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進而使愛國成為普遍性的行為規范,使規范言行成為行動自覺,而絕非偶爾的善行之舉。當前,愛國主義法的立法形勢緊迫、條件已趨近成熟:首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迫切需要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凝聚全民族的愛國熱情,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其次,應對西方意識形態斗爭,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的迫切要求,特別是高等學府更應加強青年學子的愛國情懷教育。再次,中共百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和啟示為加強愛國主義立法提供了有益經驗,比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堅持以歷史文化和時代主義教育為重點內容等等。[19]

(二)不當言行規制的執法保障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治保障愛國情懷教育要求執法者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如不能有效落地落實,就如同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權威可言。首先,要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當前愛國主義教育法主要是規定政府部門及其管理的各類學校設置的法律規范,故愛國主義教育執法應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為主體而推動實施。當然,也包括其他政府部門,如管理紀念館的文物部門,管理烈士陵園的民政部門等等。當然,愛國情懷教育還有賴于社會教育機構等的積極參與。其次,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要做法依法管理,嚴格遵照法律規定實施,引導樹立法律權威。愛國主義教育立法需要明確規定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法定義務,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學校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法律規范,自覺履行法定職責,同時要加強聯動協作,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形成管理合力,從而確保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持久進行,推動不當言行得到有效規制。再次,嚴肅懲處違反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行為和言論,特別是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序良俗的不當言行,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對侮辱國歌、國旗、國徽等國家象征的言論和行為,對侵害英雄烈士的言論和行為,對破壞污損愛國主義教育場所設施以及宣揚、美化侵略等言論和行為,必須依法依規嚴肅處理。63112B04-0033-4315-8EBE-70BE01B015DD

(三)不當言行規制的司法保障

對法律義務的不履行或不當履行會導致法律責任。司法保障愛國情懷教育的實施主要體現在對違反法律規定損害國家、集體和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打擊懲處上,主要是嚴格依法對違法者的不當言行課以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其中行政責任主要是通過政府行政部門進行實施,而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則主要通過司法機關進行實施。以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論事件為例,由于法律機制的不健全,導致部分留學生的言行難以被追究法律責任,特別是在啟動對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行的打擊上存在機制上的障礙?!睹穹倓t》第185條,明確侵害英雄烈士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當承擔民事責任;2018年4月27日出臺了《英雄烈士保護法》;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第185條保留了《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通過上述立法分析,對愛國主義的弘揚和對非法言行的打擊主要是針對侵害英雄烈士的言行,就部分留學生不當言論事件而言,其雖未有明顯侵犯英雄烈士的言行,但其言行無疑傷害了群眾的愛國熱情,損壞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納入打擊范疇。如何啟動對此類言行的打擊,檢察公益訴訟是一項有效的制度安排。該項制度能夠彌補侵害公共利益的治理漏洞,充分發揮維護公益的司法效能,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20]《民法典》1260個條文中,11處包含“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關鍵詞,除英雄烈士保護條款外,也包括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這些規定都為拓展檢察公益訴訟的范圍、規制不當的言行提供了法律依據。

(四)不當言行規制的守法保障

正所謂言由心生。立法、執法、司法保障強調的是外部因素,而加強愛國情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因,即青年學子大力弘揚愛國精神,自覺做堅定的愛國者,自覺抵制不當言行。首先,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只有堅持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社會主義中國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現實載體,歷史和現實已經反復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1]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最偉大的愛國者和實踐者,青年學子要深刻認識其中的歷史必然性,自覺做到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其次,涵養形成開放包容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不是狹隘民族主義,而是具有開放包容性的理性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堅持立足民族,而又面向世界。作為新時代的愛國青年,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廣泛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文明和經驗,用以建設偉大的祖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也要提高警惕,強化意識形態意識,就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要自覺抵制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堅決杜絕不當言行。再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不斷升華愛國主義情操。深刻感知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和醫務工作者共同鑄就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操,[22]積極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中,胸懷愛國愛民之情,樹立家國情懷,做堅定的愛國者。

新時代加強愛國情懷教育法治保障是一項全新課題,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新時代愛國主義入法,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深入研究愛國主義入法和不當言行規制的必要性,對愛國主義立法的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研究,推動將愛國主義和不當言行規制轉化為法律義務,以法律責任引導規范公民的言論和行為,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韓韞澤(2000.6——),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合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王森(1999.11——),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合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張曉東(2000.05——),男,漢族,安徽阜陽人,本科在讀,合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陶祉序(1999.6——),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合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注釋:

[10]參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載中國政府網網址為http://w ww.gov.cn/z hengce/2019-11/ 12/content_5451352.htm,2021年9月12日訪問。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列寧專論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余玉花:論愛國主義教育的法治保障,載《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3期。

[14]朱應開:“精神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載《中國科學報》,2020年4月7日第7版。

[15]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5版,第83頁。

[17]陳融:論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法制建設的邏輯理據與實踐策略,載《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第9期。

[18][美]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譯者:程克雄.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19]蘭美榮、盧黎歌:中共百年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與啟示,載《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20]胡衛列、蘭楠:民法典對公益訴訟制度的實體法支持與價值指引,載《法制日報》2020年6月17日第11版。

[21]趙華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22]吳文杰:將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中國高等教育》2021年第10期。

63112B04-0033-4315-8EBE-70BE01B015DD

猜你喜歡
法治保障愛國情懷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視閾下感悟“四個自信”國家共識
“心理成長任務包”助力學生安度疫情
關于疫情對地區經濟金融影響情況的調研
新冠疫情對縣域脫貧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議
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 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
論MOOC教師角色定位與重塑
以法治保障鄭州航空港的建設與發展問題研究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
淺析張元干詩詞的愛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