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

2022-05-16 06:10王夢茹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工匠校園文化問卷

邵 敏 王夢茹 張 璇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經貿旅游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改革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對社會經濟增長和加快產業轉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職業教育改革要求高職院校要深化辦學機制和育人機制改革,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有利于落實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1]。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不容樂觀,高職生工匠精神培育應基于問題有針對性地采用相關策略,將工匠精神植根于學生心中。

1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

1.1 調研方法與內容

在查閱國內外大量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設計了“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工匠精神內涵、工匠精神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職業能力現狀、職業道德素養等方面。為了保證本研究的科學性和代表性,問卷調查選取了安徽省8 所高職院校為對象,其中公辦高職院校7 所,民辦高職院校1 所。共發放學生問卷980 份,回收有效問卷964 份,有效回收率98.4%,其中教師問卷發放95 份,回收有效問卷95 份,有效回收率100%。在研究過程中運用Spss19.0 軟件對回收的964 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被試者的基本特征如表1 所示,其中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調查人數占40.9%,省級示范高職院校調查人數占35.9%,普通高職院校調查人數占23.2%。調查學生中男生占比53.3%,女生占比46.7%,調查涵蓋了文、理、醫、農、工等不同類型學校(見表1)。

表1 基本特征分析(N=964)

1.2 研究方法

運用Cronbach's 系數對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學生問卷量表Cronbach's 值為0.692,教師問卷量表Cronbach's 值為0.764,兩份問卷的信度系數值均大于0.60,說明研究結果符合要求,量表具有可靠性。效度分析KMO(Kaiser-Meyer-Olkin)值顯示,學生問卷量表的KMO 值為0.735,教師問卷量表KMO 值為0.642,兩份問卷的KMO 值均大于0.5,說明問卷具有效度。

1.3 結果與討論

1.3.1 對工匠精神內涵和了解途徑的認知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工作執著、追求極致的職業精神,是技能型勞動者對產品品質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2]。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認知偏低,由表2 的問卷調查結果可知,能正確說出“工匠精神”內涵的學生僅占14.63%,能大概說出的占31.32%,對“工匠精神”內涵不了解的占54.05%,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學生還不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見表2)。

表2 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認知度

在“你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了解主要通過什么方式?”的問題回答中,有68.4%的人選擇“通過網絡多媒體、新聞宣傳報道”;有16.2%的人選擇“通過課堂教學、專業實踐”;有9.3%的人選擇“通過學校網站、校園文化建設”;有6.1%的學生選擇“其它”途徑(如圖1 所示)。在“你認為工匠精神與專業技術學習的關聯度”的問題回答中,有39.72%的學生認為“緊密相連,非常重要”,42.37%的學生認為“有關聯,重要性一般”,17.91%的學生認為“沒有關聯,只需認真學好專業課”。

圖1 高職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徑

1.3.2 對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情況的調查

在“未來就業你的職業理想是什么”的問題答案中,回答“做一名普通工人”的學生占35.46%,回答“做一名技術工人”的學生占41.32%,回答“做一名技藝精湛的技術工匠”的學生僅占14.71%,回答“其它”的學生占8.51%。在“你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是什么?”的問題答案中,回答“緊跟時代潮流選擇熱門行業可以隨時轉行”的學生占36.18%,回答“不考慮自己的術業專攻,僅選擇薪水高的行業”的占33.62%,回答“綜合比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行業,然后扎根下去有所成就”的占18.45%,選擇“只要待遇好,做什么都無所謂”的占11.75%。在“你認為工匠精神對你未來的職業影響程度有多大”的問題答案中,回答“影響很大,非常重要”的學生占25.74%,回答“影響一般,有點重要”的占36.82%,回答“影響不大,只需學好專業課”的占23.41%,回答“沒有影響”的占14.03%。

1.3.3 學校是否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調查

在“你所在的學校教師在教學中有滲透工匠精神的內容嗎?”選項上,有9.38%的學生選擇“有滲透且滲透的很好”,57.83%的學生選擇“有滲透但滲透的不多”,21.46%的學生選擇“沒有滲透”,11.33%的學生選擇“不知道”。在“你所在的學校經常開展‘大國工匠’等系列主題活動嗎?”選項上,選擇“經常開展且活動較多”的學生占10.21%,選擇“正常開展,活動一般”的占38.99%,選擇“偶爾開展,活動較少”的占41.56%,選擇“從未開展”的占9.24%。在“你所在的學校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情況如何?”選項上,選擇“理論課教學時間大于實踐課教學時間”的學生占21.39%,選擇“理論課教學時間和實踐課教學時間差不多”的占46.07%,選擇“理論課教學時間小于實踐課教學時間”的占32.54%。

1.3.4 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在教師問卷調查過程中,專業課教師占比56.3%,公共課教師占比21.4%,實驗實訓課教師占比22.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你經常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嗎?”選項上,選擇“經?!钡慕處熣?1.6%,選擇“會滲透但不經?!钡恼?2.5%,選擇“沒有滲透過”的占15.9%。在“學校開設實訓課時會結合企業文化精神進行交流學習嗎?”的選項上,選擇“經常介紹并開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學習”的教師占28.7%,選擇“偶爾會介紹并開展交流學習”的占57.4%,選擇“很少介紹未開展過企業精神的交流學習”的占13.9%。在“你認為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最薄弱的環節是什么?”的選項上,選擇“思政課程中體現”的教師占16.3%,選擇“專業教學中滲透”的占17.9%,選擇“校園文化中貫穿”的占31.4%,選擇“校企合作中體現”的占34.4%。

2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2.1 校園文化建設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度不夠

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的長久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沒能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將工匠精神融入和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大部分學校組織開展活動涉及到工匠精神的內容較少,造成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沒能充分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特點,不利于學生良好職業素養和職業態度的形成。

2.2 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傳統、學生自身基礎薄弱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是順延傳統的人才培育觀,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的培養,沒有結合實際建立適合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課程體系,導致培養的學生功利主義思想嚴重,對擇業和就業定位不明確,有盲目跟風的擇業心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對職業發展僅僅理解為找一份掙錢的工作,沒能從職業精度和職業深度上去思考自己的職業方向[3]。

2.3 教學過程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度不夠

在學生和教師問卷調查中發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專業課程教學、公共課或是實驗實訓課程,教師對工匠精神內容的滲透不夠,學生沒能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塑造和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教師要懂得教學的藝術性,不能單調刻板教學,要用自己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去影響學生。

2.4 “工匠型”“雙師型”教師欠缺

教師的職業行為和職業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高職院校要想將工匠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必須建立一支“工匠型”雙師教師團隊。調查結果顯示,有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工匠精神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責任意識淡薄。很多教師只是忙于考證,“雙師型”教師的身份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缺少系統的企業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教師自身對工匠精神體會不深,很難在課堂教學中將工匠精神教育落到實處。

3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

3.1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氛圍,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形式的教育資源[4]。高職院??赏ㄟ^櫥窗、展板、宣傳欄等定期向學生宣傳大國工匠、時代楷模等優秀工匠人物事跡;也可通過建設校園文化廣場、校園文化展覽館、校園文化柱等將歷屆優秀校友事跡、模范教師事跡、典型的工匠人物事跡展現給每位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5]。將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合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還可以增強新時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綜合素養。

3.2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要想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就要轉變人才培養理念,改革現有的培養模式,引進新觀念、新理念[6],在授課計劃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論和實踐教學中,使學生在課堂教學、專業實踐中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效果[7]。學校應定期安排學生深入生產一線,參與企業的制造和生產過程。學生在企業學習和考核的成績可兌換學分,學生通過在企業的深度學習最終能夠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從而形成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

3.3 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

無論是專業課、公共課或是實驗實訓課,教師應根據課程性質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內容[8]。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同時,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進行課程設計,真正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教師還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聯系,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去,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4 打造“工匠型”“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相關的技能證書,還應有深入企業、深入一線學習鍛煉的經歷,以具備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學校要加強對“工匠型”教師隊伍的培育,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考評,為“工匠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平臺。二是利用學?,F有的教學資源不定期開展教學觀摩、教學能力大賽、學術交流、教學研討等活動,促進教師技能水平的提升。三是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提升自身工匠精神。高職教師只有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猜你喜歡
工匠校園文化問卷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工匠神形
問卷網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工匠贊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問卷大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