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

2022-05-26 03:52劉訓王極配田浩袁智瑩薛詩樂
當代體育科技 2022年11期
關鍵詞:指標運動素養

劉訓 王極配 田浩 袁智瑩 薛詩樂

(1.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陜西西安 710128;2.西安市長安一中 陜西西安 710199)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總體素養的基礎[1],而高中階段又是培養學生學習各類生理健康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及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階段。然而,數據統計顯示,高中階段學生將更多的時間精力都投入于文化課學習,在進行體育鍛煉方面所投入的時間非常匱乏,這使得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大大增加,而這種現象的出現顯然與教育的初衷相偏離。體育課是現階段各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而優質的體育教學更是支撐“立德樹人”育人任務實現的重要途徑。同時,現階段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是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的核心要務[2],所以認真剖析高中體育課程所存在頑疾,積極探索創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為促進體育課程深化改革注入新鮮活力。而由美國體育教育家達里爾·西登托普經由游戲理論教學而總結提煉出用以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新興教學模式在被廣泛驗證后獲得良好的反饋。因此,該研究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高中籃球課堂,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對比傳統教育模式、運動教育模式對高中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健康行為模塊的影響,探討兩種教育模式對高中學生健康行為的培養效果。

1 概念辨析

1.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經由體育課程學習,所能掌握與形成的體育健康知識、運動技能與方法,同時能夠增強自身體質、頑強的體育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質及合作與溝通能力,具備安全的運動意識,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3]。

1.2 運動教育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是20 世紀90 年代由美國體育教育家達里爾·西登托普經由游戲理論教學而總結提煉出用以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的新興教學模式。其以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理念,教師通過讓學生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形式來組織學生課堂合作學習,通過這種課堂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游戲和運動比賽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學習關系,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對運動規則的修改使得教學內容和運動方式更貼近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培養學生逐漸成為具備運動熱情、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的人[4]。

1.3 健康行為

2017年頒布實施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健康行為解釋為: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鍛煉、飲食、作息和衛生習慣,同時能夠控制自身體重,甄別和遠離不良行為嗜好,具備預防運動損傷和疾病,且保持良好心態,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等[5]。健康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鍛煉習慣、情緒調控和適應能力[6],如表1所示。

表1 健康行為評價指標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該研究通過西安外國語大學圖書館、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及中外文期刊等渠道,按照研究的框架結構,將所匯集的材料梳理解析,甄選出研究所需的文獻資料,為研究進行理論支撐。

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研究內容的需要,采用問卷調査法進行相應研究,同時嚴格遵循問卷調査法的使用要求,該研究中《健康行為調查問卷》的設計嚴格遵循問卷設計的基本查共發放問卷160份,第一次和第二次各發放80份,共回收16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60 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2.3 實驗法

2.3.1 實驗對象

該研究以長安一中高中部高二學生為實驗對象,選兩個班,共80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班各40人。

2.3.2 實驗時間及地點

實驗時間:2020—2021年度第二學期。

地點:長安一中籃球場。

2.3.3 實驗分組

此次教學實驗采用的是組間對照法,在兩個教學班中隨機確定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則采取傳統教育模式。

2.3.4 實驗控制

在實驗過程中,讓實驗班與對照班在相同教學條件下開展教學實驗,保證兩個班級在教學實驗過程中的場地、器材、課時量及教師等完全相同,并且學生都沒有參與其他課外的體育活動。在實驗開始時,采用單盲實驗,即事先未告知學生相關實驗,進一步保障實驗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兩個班級在所有的評定測評中,測試內容、判定標準、測試人員等盡可能保持一致。

2.3.5 實驗流程

實驗流程圖,見圖1所示。

圖1 實驗流程圖

2.4 數理統計法

通過Excel、SPSS 等軟件對研究數據統計分析,獲取研究所需數據。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教育模式實驗前后對學生健康行為培養對比分析

3.1.1 不同模式教學實驗前后對學生鍛煉習慣影響對比分析

通過表2 可以看出,對照組試驗后三項指標中僅有K3(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水平)指標有顯著提高,其他兩項指標提升不夠明顯;在實驗組實驗后的三項指標中K1(鍛煉效果和情感體驗)、K3(對體育鍛煉重要性和價值的認識水平)都有顯著提高,而K2(克服惰性及自制力)指標具有非常顯著性的提升。

表2 實驗前后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情況

3.1.2 不同模式教學對學生情緒調控的影響對比分析

通過表3 可以看出,對照組試驗后三項指標中K4(運動焦慮的合理發泄)、K5(團結協作提升)指標有顯著提高,但K6(對運動目的及比賽成績的重視程度)指標提升不夠明顯;而實驗組實驗后的這三項指標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

表3 實驗前后學生情緒調控的培養情況

3.1.3 不同模式教學對學生適應能力的影響對比分析

通過表4 可以看出,對照組試驗后三項指標中K7(融入集體能力)、K9(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指標有顯著提高,但K8(鍛煉文化)指標提升不夠明顯;而實驗組實驗后的三項指標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

表4 實驗前后適應能力的培養情況

實驗組比對照組對學生健康行為的培養效果更好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運動教育模式是以分組和角色扮演的游戲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這極大地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研究表明,與他人交流互動能緩解人的焦慮和壓力,同時讓大腦分泌一種令人愉悅的物質“多巴胺”,這種物質能讓人產生愉悅感,還會令人“上癮”,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運動體驗。其次,運動教育模式能充分調動“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因為小組內所有人的都成績都與組內成員相關聯,這要求大家團結互助的同時,又是一種隱形的激勵與敦促,大大增加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與動力。再次,運動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迅速地融入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對運動產生掌控感,培養了學生運動的自信與運動熱情。最后,運動教育模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組織比賽、執裁等模塊,讓學生對運動有了更加地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例如,對運動的規則、賽事的組織、比賽的欣賞等,極大地擴大了學生參與運動的深度與廣度,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運動素養。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經研究可知,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內外教育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基礎,具備相應完善成熟的應用體系,在高中籃球教學中引入該模式具有可行性。

(2)通過實驗證明,傳統教育模式和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健康行為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提升效果,但運動教育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健康行為培養更加全面、效果更佳。

(3)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高中籃球課程教學,改善了學生的鍛煉習慣、情緒調控和適應能力,促進了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健康行為的養成。

4.2 建議

(1)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到高中籃球教學中,探究其對核心素養中的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表明,該模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健康行為的提升效果更佳。建議依據不同運動項目特征,并結合教師、學生及學校實際情況在其他體育課程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

(2)后續應繼續驗證運動教育模式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他方面的影響效果,探討優化出更適用于高中課程教學的運動教育模式。

(3)至少以學期為周期,開展運動教育模式,讓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適應運動教育模式,進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行為的養成。同時,也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在應用和推廣運動教育模式時,任課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性,同時加強與學生課下的溝通,積極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督促與引導,與課上學習相呼應,進一步促進學生運動習慣與興趣的培養。

猜你喜歡
指標運動素養
抓住本質重理解基于素養活應用
多思少箅彰顯素養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一節踐行核心素養的數學拓展課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追本溯源提升素養
不正經運動范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