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理學正名

2022-05-29 07:45吳冬梅
江淮論壇 2022年2期
關鍵詞:朱子理學

摘要:朱子繼承、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集理學之大成。重回經典,在理之觀照下,系統闡釋朱子各個方面的思想,論述理與其整個思想體系各個層面的關系,可知朱子思想始于理、成于理、歸于理,一“理”以貫之。理具有本體性、主宰性、參與性和歸宿性等特性,而心不具備這些特性。理作為本體,是主宰者,主宰一切(包括心在內)、參與一切,是一切的唯一歸宿。朱子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圓融的、不斷循環、從不停息的流轉圖式,它貫通朱子思想體系。朱子思想是理學,不是心學。為明確厘清理學與心學的界限,朱子關于心的論述應該稱為心論。

關鍵詞:朱子;理之特性;“理”以貫之;理學

中圖分類號:B24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2)02-0099-007

朱子思想博大精深,將朱子思想稱為理學,是毋庸置疑的。(1)然而,有學者為了引入“責任倫理學的概念范式”來探討朱子思想而干脆稱其為“朱子心學”[1],有學者因其他各種原因而言“朱子心學”(2),也有學者在言“朱子理學”的同時又說“朱子心學”(3)。顯然,“朱子心學”概念有混淆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傾向。有鑒于此,本文以“始于理”“成于理”“歸于理”為內蘊,系統論證理而非心具有本體性、主宰性、參與性和歸宿性,分析、概括理各種特性之間的邏輯聯系,證明理是貫通朱子思想始終的主線;朱子關于“心”的論述是心論,不是心學,不能因其心論(4)非常豐富而誤以為朱子思想是心學而不是理學。為避免誤會,有必要為朱子理學正名。

一、具有本體性的是理而非心

理具有本體性,是指理是本體,具有本體的特性。某一種思想中某個范疇具有本體性,表示這個范疇是這種思想體系的本體。如果說朱子思想是理學,那么理就應該是本體、具有本體性。如果朱子之理不是本體、不具有本體性,那么朱子思想就不能稱為理學。在朱子思想體系中,理是否為本體、具有本體性?“理生氣”“無生有”“理為體”和理為“形而上者”,都說明理是本體,具有本體性?!袄砩鷼狻鳖愃啤盁o生有”,“理為體”和理為“形而上者”,它們都是理作為本體所必備的重要特征。因此,從本體論意義上來說,朱子思想是理學,不是心學。

“理生氣”表明了理具有本體性。在朱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理與氣的關系可以表述為:理本氣末、理先氣后、理主氣從、理寓于氣、理生氣。雖比較復雜,但都不離理之本體地位。朱子直接指出:“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而今且從理上說氣?!盵2]114“或問‘理在先,氣在后’。曰:理與氣本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后相似?!盵2]116朱子如此描摹“理生氣”的宇宙生成論模式:“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其性其形雖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間分際甚明,不可亂也?!盵3]2755這與老子道生萬物的模式相似。通覽朱子的著作,從沒有言及“心生氣”,也沒有心生萬物的意蘊,心不是本體?;诖?,老子因道而為道家,其學為道學;朱子因理而為理學家,其學為理學。

陳來在1983年寫了一篇文章專門考證“理生氣”的出處,最終解決了“‘理生氣’問題”[4],確定“理生氣”源自朱子。張立文在《朱熹大辭典》中直接采用了陳來的考證結果,認為“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出自朱子的《太極圖說解》。(5)吳震系統梳理了朱子“理生氣”思想,又以陳來的考證為佐證,得出“‘理生氣’確是朱子親口說的話”[5]的結論,并且也認同“‘理生氣’是朱子對周敦頤《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這段話的一個解釋”[5]??梢?,由“理生氣”而認定朱子之理具有本體性,是有據可依的,而且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

“無生有”也表明了理具有本體性。有理才有陰陽,理生陰陽。朱子曰:“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如言太極動是陽,動極而靜,靜便是陰;動時便是陽之太極,靜時便是陰之太極,蓋太極即在陰陽里。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則先從實理處說。若論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里。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始有陰陽也。其理則一?!盵6]2564“又問:‘無極而太極’,因‘而’字,故生陸氏議論。曰:‘而’字自分明。下云:‘動而生陽,靜而生陰?!f一‘生’字,便是見其自太極來。今曰‘而’,則只是一理?!疅o極而太極’,言無能生有也?!盵7]3119劉述先這樣理解朱子的“理生氣”:“故‘理生氣’只是虛生,‘氣生物’才是實生,兩個‘生’字斷不可混為一談?!盵8]吳震的理解是:“朱子學的理首先是一種絕對的、永恒的普遍存在,它并不會隨著物質世界的消亡而消亡;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學是一種理性主義哲學,它不會贊同任何宗教意義上的‘末世論’,而是對‘理’充滿了一種信念,因為理就是終極實體,永恒而超越?!盵5]理生氣,亦可謂理生陰陽之氣,類似無生有。由此,愈加可見理之本體性。

“理為體”也表明了理具有本體性。理與氣是體與用的關系,理為體,氣為用。朱子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體用關系:“問‘道之體用’。曰:假如耳便是體,聽便是用;目是體,見是用?!盵2]116用之于體,是派生與被派生的關系。程頤“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體用論思維模式是:作為用的氣必然依照理這個體而生出。朱子深受程頤體用論的影響,他參照彼而重建自己的理氣論?!爸熳訉W的體用觀涉及天道與性命兩個方面,屬于理學本體論的建構?!盵9]同樣,由“理為體”也可見理具有本體性;反之,心不為體,不具有本體性。

理為“形而上者”也表明了理具有本體性?!皢枺骸扔欣?,抑先有氣?’曰:‘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后!理無形,氣便粗,有渣滓?!盵2]115“‘動而無靜,靜而無動者,物也?!搜孕味轮饕?。形而下者,則不能通,故方其動時,則無了那靜;方其靜時,則無了那動……‘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此言形而上之理也?!盵7]3160理為體,似道,是至微者,也是形而上者,屬形而上的范疇;氣為用,似器,是至著者,也是形而下者,屬形而下的范疇。雖然朱子贊同體用一源,但并沒有否定體、用分別屬于形而上、形而下的不同范疇。因此,朱子曰:“形而下即形而上者,《易傳》謂‘至微者理’,即所謂形而上者也;‘至著者象’,即所謂形而下者也?!w用一源,顯微無間’,則雖形而上、形而下,亦只是此個義理也?!盵10]2227“至于形而上下卻有分別,須分得此是體、彼是用,方說得一源;分得此是象、彼是理,方說得無間。若只是一物,卻不須更說一源、無間也?!盵10]2227“體用一源”與“形而上下”并不矛盾,明確體與用之別、明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別,反而更能凸顯體用一源;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別是以“體用一源”為前提的分別??梢?,理為“形而上者”與“理為體”一樣,均表明了理具有本體性;反之,心不為形而上者,不具本體性。

如上所述,“理生氣”的宇宙生成模式,類似無生有的模式;理是本體,所以能生氣、萬事萬物及其他一切,包括心、性、情、美、善、經、史等等?!袄砩鷼狻薄袄頌轶w”與理為“形而上者”等又是息息相關的。這些都證明了理具有本體性,是本體,而心不是本體,朱子思想是理學而非心學。理之本體性,又注定了其必有主宰性;非有主宰性,不能印證理之本體性。

二、具有主宰性的是理而非心

因為理是本體,所以具有主宰一切的特性。理之主宰性是理作為本體必然具備的,理主宰著世間萬事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主宰著世間最高主宰者君主之心,主宰著真善美等道德規范,主宰著社會、歷史、歷史人物及其價值評價,還主宰著富貴貧賤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各個重要方面。世間的一切都無所逃于理的規定與控制,也證明了朱子思想是理學,而不是心學。如果朱子思想是心學的話,那么主宰一切的就應該是心,而不是理。既然朱子思想體系中主宰一切的是理而不是心,那就應當稱朱子思想為理學。

理規定著萬事萬物及其運動變化?!坝钪嬷g,一理而已?!盵3]3376理在生成氣后,又不能徹底與氣分離,理的運行需要借助氣來實現,“理搭于氣而行”[7]2134-2135。理生成宇宙萬物的過程,是通過陰陽二氣的運動實現的,宇宙間的一切變化都由陰陽二氣運行而形成,陰陽二氣運動不息,宇宙也變化不停。天地間萬事萬物及其運動變化都離不了陰陽,“天地只是一氣,便自分陰陽,緣有陰陽二氣相感,化生萬物,故事物未嘗無對”[11]3128。理生氣,氣分陰陽,陰陽為氣的固有性質。正因為氣有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有了氣的變化無窮,萬物得之而生生;萬物之生長是陰陽二氣的消長,天地間一切變化運動,又都可以用陰陽之變來囊括。因為氣由理而生,所以這些運動和變化,歸根結底是由理主導的運動和變化。

理規定著君心之正?!罢摹笔抢碓谡螌用鎸π牡囊幎?,朱子講究天理君權,認為君臣之理規定著君臣,君主和臣民都要順應天理,“此言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7]3204。他強調“正君心是大本”[7]3511,也即是說,在政治層面理同樣起著決定性的效用,君主之心順理則天下大治,反之,君主之心逆理則天下大亂。

理規定著美、善、惡。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不同類型、不同種類的美都來源于理。善屬于倫理道德的范疇,美屬于情感的范疇,有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和作用。然而,善與美相一致,“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12]92,因為善,所以美。亦即,與理一致的即美,與理不一致的即惡。因此,美、善、惡,都由理來決定,而不是由心來決定。

理也決定著歷史、歷史事件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理是永恒的,先于天地萬物,又不依賴天地萬物的存在而存在。世間的一切都與理有著密切聯系,理在萬事萬物生成之前,制約著萬事萬物,支配和決定著萬事萬物的變化。同樣,人類歷史也不能逃脫理的支配和決定。理雖然是形而上的,但是又與形而下的歷史密切關聯。朱子溝通理與史,使理落地為倫理道德——“三綱五?!?,理因而滲透于人的出入起居、應事接物和人際關系,支配、決定著世界的產生、人類歷史的發展、歷史事件的評述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等。

理規定著富貴與貧賤。在朱子看來,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取決于理。君子與小人對財富都有同樣的訴求:“欲富貴而惡貧賤,人之常情,君子小人未嘗不同?!盵12]678但獲取財富的手段必須符合理(道):“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盵12]93安貧賤的實質是安于理,“設言富若可求,則雖身為賤役以求之,亦所不辭。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則安于義理而已矣”[12]123。在取舍富貴、貧賤時,要以是否合理為標準,而不以是否符合心為標準。

如上所述,理之本體性賦予了理而非心以主宰性,“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2]117。理之主宰性決定了朱子思想體系其他各個方面的內在規定性(6),左右了它們的發展趨向,決定了朱子之學是理學而非心學。理之主宰性又表現于理之“參與性”,理之參與性非但沒有削弱理之主宰性,反而顯示了理之主宰性的巨大威力。

三、具有參與性的是理而非心

在理主宰一切的同時,它也參與一切,包括參與心。從形式上看,這些對象是理的載體。因此,在理參與心這種情況下,似是理在心中,容易使人本末倒置,誤以為理為心所生,心是本體,理不是本體。而事實是,理參與心、具于心時,顯示的只是其參與性,理仍然是本體,其本體性沒有改變,也不會被改變。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理之參與性也證明了朱子思想是理學,而不是心學。因為理參與心最易給人造成誤會,所以在此主要分析理參與心時的四種情況,包括“理一分殊”“理具于心”“心統性情”和圣人悟得之理得以呈現的載體——經,以說明理之參與性也證明了朱子思想是理學。

“理一分殊”[2]240表明了理具有參與性。理孕育、生成、滋養萬物,萬物又是理的載體,體現著理,最后都復歸理。具體而言,人與萬物都以理作為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或物都稟賦了理,萬物各自所具之理是具有統一、普遍性特征的本體之理的體現,即“理一”;人與萬物一樣雖各有一個理,但由于所稟之氣粹駁不齊,造成了理在萬物那里或偏或全,“理絕不同”[2]183,造就了人之理與物之理的“分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同理,心亦是如此,心也以理作為存在的根據,其所稟賦的理為心之體——性,性與理具有一致性,理善,性本善。由于氣有清、濁和偏、正等不同,而使得心之用——情,復雜多變。心及其體用都是因理而形成的;無理,則無心,亦無心之體用。

“理具于心”也表明了理具有參與性。相對于“理一分殊”,朱子提出了“心與理一”[2]219。心與理一,是經過了理一分殊之后的心與理一,不是天賦的心與理一。朱子強調人心中因本體理而稟賦有分殊理,通過格物工夫,就事物之理加以格致,繼而達到對理的體認,“心包萬理,萬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2]306。不可否認,朱子既言“心,主宰之謂也”[2]229,又云“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2]117。就心理學意義上來說,心確實有主宰的意味,不過它所主宰的對象是性、情,不是本體理,且這個主宰只是現代所謂的主觀能動性。主體認知的主觀能動性很重要,但真正的主宰者是理,而不是心?!爸祆溥@種以‘心’為意識的立場,與心學要求設定純粹主體、設定意識現象之后的心之主體的立場是不同的”[13],“朱子之‘心’也就不具有本體的意義”[14]。因此,無論心的能動性有多大,其顯現的都是心理認知能力,而不是心之本體論意味??梢?,心有體認理的能力,只是證明了理作為本體的廣泛參與性。

“心統性情”[7]3304也表明了理具有參與性?!靶慕y性情”,呈現的是心理調節能力。在朱子的心性論中,心是標志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的一個范疇。朱子從心的活動內容、特點、狀態、功能作用等方面揭示了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特點。心活動的內容顯現了人心與道心之別,其特點是虛、靈與神明,其狀態是未發與已發、動與靜、感與寂,其功能作用是知覺、思慮、記憶、認知。理在生成萬物的同時,也賦予了萬物以性。一般性的性與理一致,特殊性的性是物的個性?!靶慕y性情”之性是特殊性的心之性,是由理派生的性?!靶慕y性情”主要表現在兼、主宰兩個層面,“統猶兼也”[7]3304,兼指性、情都包含在心內,“性,其理;情,其用。心者,兼性情而言。兼性情而言者,包括乎性情也”[2]704。性是心之體,情是心之用。心兼性情,指心通過各項功能而協調心的活動狀態,以達到未發與已發、動與靜、感與寂的對立統一,使之具有虛、靈、神明的特點;最終,心主宰性情,使性之發用(情)皆能中節,發作得恰到好處,保持善性不變,“未感物時若無主宰,則亦不能安其靜,只此便自昏了天性”[10]1979。如心的主宰功能是由理所賦予一樣,“心統性情”亦是在理的觀照之下進行的,描述的是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因而說明了理具有參與性,而不是對象性。如果沒有理,心就無從而來;沒有理的參與、形成心之體——性,也就沒有“心統性情”可言。因而,“心統性情”并沒有證明心的本體性或主宰性,而是證明了理之參與性??梢?,“心統性情”亦不能說明心是本體、朱子思想是心學。

“理蘊含于經中”也表明了理具有參與性。經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經源于理,經是從理中來。也即是說,圣人悟得的理,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些文字以書籍的形式流傳下來,成為后世的“經”。從經的形成過程來看,它們是文字對理的描述,是理的一種表現形式。朱子正是參透了圣人悟得的理原本就被圣人寫作時埋藏于經中而有待發掘的道理,因而注重對經中理的闡發??梢?,理不僅參與無形之中,如心;也參與有形之中,如經。無論于無形還是有形之中,理都是本體。

如上所述,理而非心之參與性,是理而非心之本體性、主宰性的具體實施。理所參與的對象,包括心,正是其本體性、主宰性具體實施的載體。無形體的心和有形體的經都是理的安頓之處;除氣、心、經之外,其他一切由理派生的無形、有形的派生物或象都是理的載體。由此而言,朱子之學是理學而非心學。如果只有參與性,沒有本體性、主宰性,那么參與性就無源可溯、無本可求。而本體性、主宰性、參與性之間的邏輯聯系,又注定了理應該有其“歸宿性”,即朱子思想體系的各個層面對理都有一種趨向性,都以趨同于理為目標,最終達到與理“一”的理想境界。

四、具有歸宿性的是理而非心

理具有歸宿性,指的是作為本體的理具有主宰性,也具有參與性,在參與一切之后,又使一切都返回理;理的派生物有朝著理無限趨近的傾向,最終復歸理,達到與理合一的理想境地。朱子主張的“心與理一”與陽明的“心即理”迥然不同,不能將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混為一類?!靶呐c理一”的理論前提是“性即理”,因為性與理具有一致性,理生性,理善,性也善。雖然性時常受到氣的干擾而被蒙蔽,但是善性自始至終都在,通過教與學最終可以達到“心與理一”。教與學可以“變化氣質”,祛除氣對性的遮蔽,使氣質之性恢復為天命之性,也即“心與理一”。而“反其本”,即由惡返回、復歸本體——理,再次回到“性與理一”的至善狀態,亦是“心與理一”。因而,理具有歸宿性證明了理作為本體的強勁吸引力,正說明了朱子思想不是心學,而是理學。

“心與理一”表明了理具有歸宿性?!笆ベt氣象”是性對先天之理的回歸,心、性、情與理相一致,表現為“圣賢氣象”,標志著進入了“心與理一”的境界。朱子的境界論吸收了周子“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明道“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中的合理因素,重新詮釋了“吾與點也”“孔顏樂處”,闡明了“圣人之樂”為“心與理一”之樂,認為“圣人之心,則天理渾然”[10]1916,是自然而然心與理的完美統一,“是‘現實’與‘超越’的和諧統一,是‘自覺’與‘直覺’、‘有’與‘無’、‘實’與‘虛’、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15]?!霸谥熳?,他根據自己的理學理路,雖然認定在工夫境界的意義上,有必要最終指向‘心與理一’的實現,卻不能在存在論意義上認同心與理具有‘當下如是’的直接同一性,更不能承認在人心意識之外,存在另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心體,這就與以‘心即理’為基本信念的陽明學形成重要對立?!盵9]可見,朱子之“心與理一”與陽明心學之“心即理”不僅完全不同,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對立的,這證明了朱子思想是理學,不是心學。

“性即理”也表明了理具有歸宿性。性即理,并沒有背離理之于性的先天性。理與氣的關系落實到倫理層面,呈現的是理與性的關系。從生成論的意義上來說,性與理是一致的,可以說是性即理,而不是心即理,故朱子說“性即理也”[2]229,“性者,人生所稟之天理也”[12]395,“吾之性即天地之理”[7]3312。然而在實際中,性給人的感覺是有善有惡、可善可惡、善惡相混,使人誤以為性與理時刻有背離的可能。究其原因,是性為體、情為用,情因氣的影響而豐富、多變,擾亂了人們對性的認識。如此,“變化氣質”[16]3851顯得尤為重要,使性與理趨于一致,而不是使性與心趨于一致。

“變化氣質”也表明了理具有歸宿性。變化氣質,祛除氣對理的遮蔽,可以達到“心與理一”的目標。天命之性,是性之于理的完美體現;氣質之性,源于氣對性之理的遮蔽;“變化氣質”,即祛除氣對性之理的遮蔽?!白兓瘹赓|”的理論根據是“性即理”“人性善”,性有返回、復歸理的必要和可能,此亦是朱子教育理論的前提。具體來說,“變化氣質”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存天理”與“滅人欲”是道德修養時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天理和人欲中任一方的削弱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增強,“克得那一分人欲去,便復得這一分天理來”[11]1454?!白兓瘹赓|”指向的目標是理,而不是心。

“反其本”也表明了理具有歸宿性。惡有反本的可能性,起因于其含有理的基因。惡是美的變種,“濁者清之變,惡者美之變。以其本清本美,故可易之,以反其本。然則所謂變化氣質者,似亦所以復其初也”[17]4814。朱子肯定弟子的說法,并解釋道:“善惡皆是理,但善是那順底,惡是那反轉來底。然以其反而不善,則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惡皆理也,卻不語可道有惡底理?!盵7]3270-3271以理學本體論思想為前提,朱子認為,只有善之理,而沒有惡之理;順理而為善,逆理而為惡;惡是反轉的理,與善一樣,也與理息息相關,遺傳了理的基因,由理規定。因此,可以變化氣質而抑惡揚善,使惡返回、復歸其本體理。

如上所述,無論是心、性、情,還是美、善、惡,除理之外的朱子思想體系的各個層面(7),它們源于理、脫胎于理,卻始終未能擺脫理。理參與其中,主宰它們、規定它們、控制它們,使它們一刻不停地無限趨近理,最終回歸理。如此等等,都證明理而非心是朱子思想的本體,朱子思想是理學而不是心學。

五、理之流轉圖式

“流轉”是朱子常用的一個詞,表示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終,錯綜復雜,動靜結合,不斷循環,永恒不息,無法用確切的語言文字描述,只能用心體悟、用身體驗。具有代表性的論述有兩處:“動之前又有靜,靜之前又有動。推而上之,其始無端;推而下之,以至未來之際,其卒無終。自有天地,便只是這物事在這里流轉,一日便有一日之運,一月便有一月之運,一歲便有一歲之運。都只是這個物事滾滾將去,如水車相似:一個起,一個倒,一個上,一個下。其動也,便是中,是仁;其靜也,便是正,是義。不動則靜,不靜則動;如人不語則默,不默則語,中間更無空處。又如善惡:不是善,便是惡;不是惡,便是善?!盵16]3660“所謂易者,變化錯綜,如陰陽晝夜,雷風水火,反復流轉,縱橫經緯而不已也?!盵7]3187本文借用“流轉”來描述理參與構建朱子思想體系的內在邏輯路徑的運動方式,以顯示其系統性、玄妙性與永恒性。

其一,理為朱子思想體系之始。理生氣,具有本體性。理生氣,以至于萬物,理猶如老子的道,生成了一切,包括氣、心、性、情、美、善、惡、史、經、法等等。因此說,朱子之理具有本體性,朱子思想“始于理”。理是本體,亦是主宰者。無論是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在心理、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思想方面,理都具有主宰性,是本體,其“至上地位”不可動搖。理之主宰性是由其本體性衍生的,因而,理之主宰性同樣也說明了朱子思想是“始于理”的。

其二,理為朱子思想體系之成。一方面,理具有至上性,不易言說,只有落實到比其更加具體的心理、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領域,才易于理解。另一方面,理生氣、生萬物之后,并沒有消失,也沒有脫離萬物,而是參與其中,時刻不離。理是一個如影隨形的參與者,無論是在朱子思想的哪個方面,都能見到理的印跡,沒有理,也就沒有構建朱子其他各方面思想的筋脈。因此說,朱子之理具有參與性,朱子思想“成于理”。

其三,理為朱子思想體系之歸宿。理是終極目標,具有歸宿性。理既是朱子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又是其目的地。理屬形而上范疇,是道。相對于理來說,氣、心、性、情、美、善、惡、史、經、法等都是形而下的范疇,是器,它們最終可期望上達的理想境界還是理。因此說,朱子之理具有歸宿性,朱子思想“歸于理”。如上所述,朱子思想始于理,成于理,歸于理。

其四,構建理之流轉圖式。理之本體性,決定了理具有主宰性。理之本體性,使理異常霸道,參與理所生成的一切對象的性質、運動、變化,決定它們的趨向、命運與歸宿,由此形成了理之參與性。參與性不但沒有削弱理之本體性和主宰性,反而凸顯了本體性和主宰性的強勁干預性和無法背離性?;诖?,理所生成的一切,在兜兜轉轉之后,均只有唯一歸宿,那就是返回、復歸理,此即理之歸宿性。因為理是本體,所以它是主宰者,主宰一切,參與一切,又是一切的唯一歸宿。如此,朱子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圓融的、不斷循環的、永不停息的理之流轉圖式。

總之,朱子思想始于理、成于理、歸于理,理貫穿朱子思想之始終。一“理”以貫之,故朱子思想是理學而不是心學,不能因各種原因而不顧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將朱子關于心的論述稱為心論,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由此,理之特性及其流轉圖式足以為朱子理學正名。

注釋:

(1)馮友蘭明確指出,朱子思想屬理學一派:“二人(程頤與程顥)之學,開此后宋明道學中所謂程朱、陸王之二派,亦可稱為理學、心學之二派。程伊川為程朱,即理學,一派之先驅,而程明道則陸王,即心學,一派之先驅也?!保T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869頁)李承貴、朱漢民、蔡方鹿、董平、吳震等學者亦全面討論了朱子理學與陽明心學,明確對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作了區分。(李承貴,等:《新“鵝湖之會”高端會講——朱子學與陽明學的現代交鋒》,《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賴尚清論證了朱子理學是對張載和二程以來理學的繼承與發展:“仁心來自天地生物之心,不僅具有了普遍性、超越性,也建立了仁心粹然至善的天理本源,大大發展了孔子仁學、孟子性善論,也是對張載及二程以來理學思想的創造性綜合?!保ㄙ嚿星澹骸吨熳右浴皭壑怼薄靶闹隆庇枴叭省钡膬群捌湟饬x》,《哲學研究》2020年第12期,第55頁)

(2)為便于比較或為證明朱子學包納了陽明學,而稱朱子理學為心學:“象山心學與朱子心學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而不是像錢穆所說的朱子完全包納了象山?!保惔妫骸跺X穆的朱子心學論評析》,《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第74頁)“錢穆從心學入手的朱子學研究,既不同于以往對于朱子與陸王的調和,也是對那種把朱子學簡單界定為理學而忽略其心學的補充,是一種更加全面而綜合的研究,對于當今的朱子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保窅蹏骸睹駠鴷r期錢穆的朱子學研究及其創新——從朱子心學入手》,《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第33頁)

(3)在同一篇論文中,既稱朱子理學,又稱朱子心學:“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朱子學代表了理學形態,陽明學代表了心學形態?!薄霸谥熳永韺W的內部構造中,并不缺乏諸多有關‘心學’問題的關注和探討,同樣即便在陽明心學的理論系統中,也不缺乏對‘天理’及‘性即理’命題的認同?!保▍钦穑骸端蚊骼韺W視域中的朱子學與陽明學》,《哲學研究》2019年第5期,第69、70頁)

(4)關于朱子的心論,參見拙著:《朱子心論——“心與理一”與“超凡入圣之”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吳震也有獨到的朱子“心論”研究:“本書所收的《‘心是做工夫處’——關于朱子‘心論’的幾個問題》則是嘗試從如此眾多的朱子‘心論’的復雜表述當中,找出其核心的觀點以及問題的要害所在?!保▍钦穑骸吨熳铀枷胙芯咳绾位貧w文本與問題?——<朱子思想再讀>自序》,《孔學堂》2019年第1期,第16頁)

(5)《朱熹大辭典》“理生氣”條目下有“‘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太極圖說解》)”(張立文:《朱熹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191頁),表明張立文對陳來“理生氣”考證的認同。

(6)理除了規定上述五個方面之外,還規定了性本善,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好壞,規定了經的本質,規定著法應該如何施行,等等。因為理之本體性、主宰性、參與性、歸宿性在朱子各方面思想中的呈現是互相糾纏和聯系的,并不是完全獨立和分開的,所以,本文為了避免重復和行文平衡,此部分主要論述了以上五個方面,其他部分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于關鍵處重點論述。

(7)譬如,朱子主張“借經以通乎理”(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0頁),從經中可以參悟理。讀經、解經的過程,是一個逐漸接近理的過程。當參透了經的微言大義,也就能悟到圣人之道——理。這證明了讀經、解經的歸宿也是理。還有,朱子曰:“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保ㄖ旖苋?,等:《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3頁)主張在合法的前提下,依據理、照顧情,“上合法意,下慰民情”(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615頁)??梢?,法也需要無限趨近理。

參考文獻:

[1]涂可國.“心”與“事”——朱子心學責任倫理[J].求索,2019,(5):179-187.

[2]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2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陳來.關于程朱理氣學說兩條資料的考證[J].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2):85-89.

[5]吳震.朱子學理氣論域中的“生生”觀——以“理生氣”問題為核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67-175.

[6]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644.

[9]吳震.宋明理學視域中的朱子學與陽明學[J].哲學研究,2019,(5):67-75.

[10]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陳來.朱子哲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50.

[14]李亞奇,文碧方.論錢穆、牟宗三關于朱子心觀的分歧[J].中華文化論壇,2021,(2):19-30.

[15]吳冬梅.“心與理一”的圣人之樂——朱子對“孔顏之樂”與“曾點氣象”的重釋[J].廣西社會科學,2017,(10):89-95.

[16]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18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7]朱杰人,等.朱子全書(第2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吳 勇)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孵化項目(AHSKF2018D68);2020年度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AHSKCX20209)

作者簡介:吳冬梅(1980—),女,安徽樅陽人,哲學博士,南京曉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朱子學和宋明理學。

猜你喜歡
朱子理學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文理學人
《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多肉
《吉林大學學報( 理學版) 》征稿簡則
朱子對《詩經》學舊說的自我完善
My Diary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
《朱子家訓》(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