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育視角下的幼兒園美育課程新探

2022-05-30 10:48張世萍
早期教育(美術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美育幼兒園兒童

張世萍

為了實現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我園始終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應該開展什么樣的藝術教育,才能最大限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這個問題在貫徹與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過程中逐漸找到答案。我園教師在讀懂兒童中進一步確立兒童觀,在不斷豐富兒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中更新游戲觀,建構了“親近自然——融合藝術——對話生活”的藝術化園本課程育人行動路徑,大美育觀初步形成。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提出“美育”一詞,揭示了美育是關于“人”的教育,而非僅關于“美”的教育。美育的首要目的是讓人成為“人”,讓人具有其本真的生命特征與情感生發。美育作為人格的教育,應該以美育人、以情感人,調節感性與理性,使人成為完整人格、高尚品格的人。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以美育促進五育并舉,強化美育育人功能,豐富美育文化內涵?!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也強調藝術素養的培養?!吨改稀犯菍⑺囆g作為幼兒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藝術教育的價值導向,讓我們堅定了“大美育觀”。

一、“兒童觀”的再認識——讀懂兒童

對兒童認知的變化,源于對兒童的理解。我們始終堅守用“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的教育信念建筑園本化的美育道路,凸顯兒童的主體地位,喚醒和激發兒童本身就具有的藝術潛能,促進其整體和諧發展。

(一)認識藝術的靈性與兒童游戲的重合

藝術是幼兒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來說,藝術就是“一百種語言”。兒童游戲的過程也是進行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的過程。在游戲中,兒童往往能夠沉浸在自由想象和直觀的體驗中,這種自由的想象解放了兒童的思維,激發了兒童的動手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獲得的快樂便是伴隨著快感的審美愉悅。游戲和藝術同宗同源,藝術就是游戲的最高形式,藝術的靈性與童年的游戲精神重合。所以,我們認為,對于兒童來說,與美游戲便是最好的美育活動。

讓我深受感動的一個“日?!彼囆g活動:我們把過去只有部分幼兒的合唱隊變成了屬于所有幼兒的合唱隊。這個合唱隊不是在六一兒童節表演,也不是在藝術節中表演,而是成為每個孩子的“日?!北磉_。每天由全體大班幼兒組成的合唱隊用嘹亮的歌聲在幼兒園門廳里迎接小班的幼兒入園。每一個幼兒都將開心和活力唱在臉頰上、眼角上,唱進心坎里。我們認同,這樣的歌唱是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是具有游戲精神的。組建該合唱隊的價值是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一個想唱的幼兒唱在每一天,讓每一個想聽的幼兒聽在每一天。

(二)重建成人和兒童的關系

游戲精神強調對話,教師與兒童不是主客體的關系,而是“我”與“你”的關系、成長與成長的關系。教師與兒童之間是一種平等、自由、真誠的雙向關系,我們正在建設這樣的關系,向兒童致敬。正如同杜威所說,成人應像兒童一樣積極生長。

1. 戲劇表演《西游記》中的“我”與“你”

在戲劇表演活動“西游記”中,皮影戲區域成為孩子們最愛的小角落,我引導教師思考:孩子們喜歡該區域的原因是什么?這其中蘊含怎樣的教育價值?孩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們通過課程審議,讓每一個孩子表演經典戲劇的構想付諸實踐。從12月起,園長、教師與孩子們相互指導、相互陪伴、相互傾聽,在與兒童共同生活的親密關系里產生共情,這是一種良好的關系,也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激發課程活力的催化劑。

2. 摘錄教師觀察日志

王老師:當幼兒自由地在沿河棧道樹叢里玩起西游記的游戲,我突然發現,一個自然的游戲場景能孕育出更多的想象、更完整的表演、更真摯的伙伴關系、更旺盛的探究欲望。

高老師:我們的課程給男孩子的空間有多大?感謝《西游記》讓男孩子們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當我們大2班所有男孩子人手一根自制金箍棒表演孫悟空時,明亮的眼神閃著自信的光芒……

我們觀察記錄每一位孩子、教師、家長,一起沉醉在“西游記”里,同享美好時光。在這期間,教師的兒童觀變了,教師看見了兒童,懂得了尊重兒童和向兒童學習的意義,實踐性智慧與日俱增;幼兒變了,他們更加自信與積極,能在活動中迸發出無限想象和創造,“泥坑里的清明上河圖”“和凡·高一起畫植物”“池塘邊的小莫奈”等一則則由幼兒發起的活動,無不透射出幼兒的感受和體驗、想象和創造;家長也變了,許許多多的家長成了志愿者、參與者、親歷者。

二、“游戲觀”的落地——走向自然場景的美育空間和可能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說,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和支持兒童的生長。兒童的生長空間可能性有多大?有限又無限。有限,是因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可能超越規律;無限,是因為在遵循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挖掘一切可能性,給予兒童更多的機會和挑戰。

(一)開發自然的場景,把美育融入目光所及的每一處

回歸自然是培養兒童審美感知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自然中學習,能培養幼兒健全的體魄、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用身體思考、實現身體與精神和諧統一的狀態,正是康德對審美的核心認識。隨著大風赤腳奔跑、朝著水面大喊,甚至是躺在草地上發呆做夢……在這些時刻,縱使兒童可能還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但身體與自然同步的行動會讓他們在潛意識中體會到“天人合一”的和諧與愉悅,體驗到康德所說的“美”。

幼兒園的空間,尤其是戶外空間,是支持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自然的場域。開發自然的空間環境,能讓有限的環境產生無限的可能性。在園內,我們向下半米,挖掘 “小豬佩奇的泥坑”,幼兒能隨心所欲地在泥漿里打滾嬉鬧; 十多臺空調外機位置向上移動2米,拓展墻面空間;開辟沿河棧道“撒哈拉沙漠”,實現幼兒建造百米京杭大運河的夢想; 向上伸展2米,在樹上搭建“瞭望臺”,滿足幼兒與白鷺聊天的愿望。園子里目光所及的每一處都盡可能回到自然。此外,我們還引導幼兒“越過”圍墻,穿過馬路,去叢林探險。

與自然一起學習并非為了實現任何目標。幼兒在泥坑里踩水的愉悅在于踩泥漿本身,站上瞭望臺只是為了離藍天更近,能看清楚飛過的白鷺。這些沒有特定目的、不涉及利害、完全自發的自然游戲活動,會帶兒童進入美的世界——一種沉浸在一個事物中達到忘我境界的感覺。這種體驗應該就是最初的審美經驗。在自然中學習,最初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啟蒙也開始了。

(二)營造幼兒園的場所感,在自然里“共情”

自然教給兒童最為重要的審美能力要素之一:共情。共情為兒童提供了體驗同生和共感、感受關愛與共存、學會呵護與尊重的機會。

1. 爬上一棵“班樹”,游戲和探險

自然為兒童提供了感知與想象的天地。我園種植了各種樹木,和樹在一起,幼兒知道了嫩芽何時生,蜂蝶幼蟲咬過的樹葉有什么樣的洞,陽光幾點透過樹梢和墻上我們的畫重影……持續地感受一棵樹的變化,兒童情不自禁地開心、擔憂、希望甚至哀愁……

福祿貝爾說:“爬上一棵樹對孩子來說,就像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p>

9月中旬,孩子們對幼兒園里的桂花樹產生了疑問:“怎么過了中秋節,桂花樹還不開花?”“因為還沒到桂花樹開的時候?!薄翱赡芄鸹湟人?,你看地上的泥土都干了?!?/p>

10月14日,雨后散步時,孩子們觀察到桂花樹中的星星點點?!斑@是桂花嗎?”“哇,這一定是桂花的花苞?!薄翱隙ú皇?,一點香味都沒有?!薄肮鸹ㄊ屈S色的,花苞怎么是綠色的呢,還這么小?!标P于這星星點點的小綠點是不是桂花的花苞,誰都不確定。

10月18日,滿園的桂花樹競相開放,幼兒園被香氣彌漫著。這是飽含了共同期待后,幼兒得到的情感滿足。孩子們爬上桂花樹看個究竟。沐陽說:“為什么后花園的桂花樹那么香,但操場上的沒有香味呢?”小杜說:“為什么一個花苞沒有香味,一簇花苞就很香?”星星說:“大操場的花苞最小,中操場的稍微大一點,后花園的花苞最大最香?!苯衲甑墓鸹ㄩ_放時間雖然遲了,但教師和孩子們一直在觀察、期待、探索、發現、尋找、比較、分析……兒童在循環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累積自己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從發現并記錄桂花樹前期的“毫無動靜”,到發現“有點動靜”卻不敢確定和最后“滿樹驚喜”的變化,我們用“情感”打開了兒童學習的大門。

2. 親手孵出一只小雞,關心和陪伴

在“天鵝湖”主題活動里,當孩子們親手孵出一只只渾身濕漉漉、瑟瑟發抖的小雞、小鴨,每天輪流帶回家照顧時,他們慢慢走出自我世界,意識到自己是生命世界中的一份子。他們逐漸理解動物、植物是有生命的,是有感受的,與之共情。這種共情能力,是審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們就這樣,在幼兒園里與兒童一起呵護和感恩自然,營造幼兒園的“場所感”。這種場所感連接著兒童與自然,編織著兒童與自然的情感 。兒童需要與自然互動,需要照顧一棵樹長大、安排一只小鴨的生活、感知季節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感知美、欣賞美,還將學會呵護美、創造美,并最終成為一個溫暖且滿懷驚奇之心的人。

(三)打破幼兒園的時間結構,讓時光慢下來

沒有一個孩子能拒絕泥巴地里的“魔法”,他們常常會玩到忘記時間。我們打破幼兒園的時間結構,把選擇與游戲的自由還給兒童,避免由于“忙碌”“著急”而使他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慢下來悠閑對話,改變一切都要跟著計劃表或者教師的安排?!懊β怠倍爸薄钡臅r間無法讓人安心,當所有活動都變成“蜻蜓點水”時,幼兒的心靈便無法從中得到滋養。因此,我們保障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專注玩泥、玩沙、搭帳篷,讓他們在時間的原野上漫步。

我們采擷課程游戲化精神——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種子,具體落地為我們的“游戲觀”,并創設好玩、真玩的游戲場,不斷豐富兒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讓其有充足的時間玩真正的游戲。這正是最初的生命意識——“物”之生命與“我”之生命間的感應和共鳴。

三、“課程觀”彰顯價值追求——課程育人

如何育人,藝術應發揮怎樣的價值?《意見》中提出:學校素質教育應以美育促進五育融合。以美促美,通過美的事物開展審美活動,促進受教育者進行愉悅的審美體驗,以獲得美的感知。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我們在大美育觀的關照下,進一步凝練了“愛你、愛美、愛未來”的美育文化。愛你,建立“我”與“你”的關系;愛美,培育美的課程生態;愛未來,關心兒童當下的生活,為未來做積極準備。

我園的十三五省規劃課題“《指南》視閾中幼兒藝術行為觀察與評價研究”是對《指南》的學習和深入理解。五年的時光,我們真正一點一滴地把時間、把目光由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幼兒,以科研的精神踐行《指南》,推進課程游戲化。這是深度變革的五年,也是讓教師逐漸收獲藝術教育自信的五年。

我們依據《指南》要求,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滲透音樂、戲劇游戲、視覺藝術等方面的觀察,借鑒高瞻課程觀察記錄與評價,對每一條觀察指標所對應的觀察和記錄方法的適宜性提出建議,形成了《幼兒藝術行為觀察參考指南》和《幼兒藝術行為觀察分析表》。開發幼兒藝術行為觀察與評價體系,為幼兒園美育課程提供支持性工具。我們定期邀請專家參與我們的教研現場,每學期實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持續指導,給予教師觀察與評價的專業支持。我園課題研究成果呈現出觀察方法科學嚴謹、觀察工具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第一,觀察指標表述以客觀行為描述為主,避免模棱兩可和主觀臆斷的詞匯,幫助教師客觀了解和分析幼兒當下的發展水平。第二,為每條觀察指標舉例并匹配詳細的解讀,便于教師理解并應用。如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會產生相應的聯想和情緒反應”這一指標下,舉例匹配了幾個軼事:六六在欣賞《吉田勝的街道》系列作品時說:“畫家用了大片的黃色,我感覺這是明亮的街道,很多人都愿意走到這條街道上來?!痹谛蕾p音樂《加速度圓舞曲》時,青青說:“我是魔術師,看我聽音樂做魔法水?!钡谌?,梳理形成《幼兒藝術行為觀察參考指南》,教師對每一條指標進行解讀,對使用方法以及指標對照展開直觀的案例闡述。

由此,我們開始自信地實踐課程游戲化,自信地踐行我園的美育課程。從2016年的微課程項目研究開始,我們每一屆都在持續、不斷積累、抽取共性的要素豐富課程經驗。師幼一起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和真實的態度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關注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科學與藝術的種子在生活的土壤里萌芽。如每到中秋節,觀察“月亮”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進而生成了微課程項目主題。

去年9月17日(農歷八月十一日),孩子說:“我看到了月亮?!崩蠋熣f:“今天晚上我們都去看看月亮的樣子吧?!?接著,孩子們陸續帶來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用不同方式表征記錄月亮行走的軌跡,形成了自己的“月亮日記”?!霸铝痢闭n程中的孩子是愛思考的,家長的陪伴讓孩子有了心靈的互動,賦予學習更多可能性。農歷八月十五,家長群里面出現了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月亮。主題活動開展一階段后,當幼兒欣賞凡·高的《星月夜》,和藝術大師手拉手,表現與創造進入高潮。他們用木片、樹枝、狗尾巴草、毛線、紐扣等創作自己的《星月夜》。藝術不是空泛的行走,而是生活的發現與創造。孩子們的審美力會為他們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帶來更多生活的趣味和養料。他們長大以后會記得這些月亮,不僅把月亮看成“科學”“藝術”,月亮里還有孩子的故事和夢想,有“科學”的種子開出的五彩的花……

童年,我們拿什么送給孩子?正是由于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讓我們跟隨《指南》,對話“藝術”,建構一個幼兒園的“美育地圖”。在“愛你,愛美,愛未來”的園本文化里,我們將善良、溫情、熱愛、信任、創造等美好的元素播種。我們一起探究著:什么是美,生活是為了什么,美好的人生應該有什么,如何發現、壯大自己的夢想……我想,這是大美育觀給我們的啟示,不斷促使我們追求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美育幼兒園兒童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愛“上”幼兒園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六·一”——我們過年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