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兒童,以美育人

2022-05-30 10:48董娟
早期教育(美術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美育美的兒童

董娟

一、項目緣起:突破幼兒美育瓶頸,探尋幼兒美育路徑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提出:要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審視當下,我們發現,幼兒美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 美育等于藝術集體教學活動。有的幼兒園組織開展的美育活動往往被視為藝術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以美術或音樂等集體教學活動來替代美育活動。2. 美育等于藝術區域活動。從室內到戶外,幼兒園設置專用的美工室,班級開辟專門區域,投放供幼兒欣賞、繪畫、做手工的工具和材料,將實施美育等同于美術、音樂等區域活動。3. 美育等于藝術技能的練習。聚焦幼兒園藝術集體活動或藝術區域游戲可以發現,有的活動局限于幼兒藝術技能的練習,忽視了與當下活動主題的連接、與其他領域的滲透,忽略了幼兒對自然美、生活美的追求,尚未充分認識到審美教育的內涵及其在兒童生命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當前,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背景下,探討美育與幼兒發展的關系,以情感美化、趣味提升、創造激發、個性涵育為內涵,尋找幼兒美育的發展方向,以自然教育、藝術教育、生命教育為載體,構建科學的幼兒美育課程,進而促進幼兒生命主體的全面、和諧、自由發展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項目內涵:站在幼兒立場,蘊育審美生命

美育即審美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美育是指通過美學知識、觀念、技能等的教育和實踐,提升個體的審美常識與素質,培育個體基本的審美觀、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廣義的美育是指通過自然、藝術、生活等審美活動,幫助個體培養審美態度,提升審美趣味,陶冶審美人格,涵育審美生命。

“看見兒童”的觀念源于德國教育家伯特·海靈格在《真愛的發生》一文,意指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了解并關心孩子行為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感受,看見孩子的真實內心。本文提出的“看見兒童”,強調以兒童發展為本,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權利,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方式、情感和社會性發展要求?!翱匆妰和?,以美育人”,就是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了解并關心兒童行為背后的需要和感受,看見兒童的真實內心,以美育為媒介和方法,促進兒童全面而生動的發展。

(一)以美潤德

德育中融入美育,能使理性說教變得生動形象。3~6歲兒童正處于社會交往的初級階段,他們往往不能以“主客二分”的理性方式看待萬事萬物,而是以“推己及物”的同情方式與事物互動。在他們眼中,一切皆有生命,他們與小草、小花對話,把小狗、小貓當成伙伴來對待?!耙魄椤钡姆绞绞沟赖陆逃D為情感熏陶,進而喚醒了道德自覺,培養了孩子的愛心、耐心、責任心。美育中融入德育,使兒童的作品煥發情感溫度。將美育作為德育的有力手段,可以激發和培養兒童的道德情感,如借助耳熟能詳的兒童寓言故事,在愉悅審美中孩子能自然接受道德教育。美以真、善為內質,經由美育的中介作用,幼兒的道德情感會進一步轉化為道德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善的,也必然是美的。

(二)以美啟智

3~6歲兒童的思維發展偏向具體形象性、藝術性、審美性,美的事物對于兒童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利用美育能引導兒童的認知發展,促進其智慧開發。如兒童詩中優美的語句、朗朗上口的韻律,會讓兒童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自然地學習知識。又如供兒童欣賞的美術作品中蘊含了均衡的構圖、對稱的造型、連續的圖案,能讓兒童感受美學現象背后的科學性。智慧并不單純等同于認知能力,而是以智力為核心的精神能力的實踐表征。兒童在音樂、文學實踐活動中,不僅提升了審美水平,發展了審美能力,還能有效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啟迪和提升智慧水平。

(三)以美健體

在體育運動中,體育與美育向來是緊密聯系的,體育可以強健體魄,美育可以美化形體、豐富體育的人文內涵。如幼兒園戶外體育游戲的開發、現代社會公共體育設施的建立,為幼兒日常身體鍛煉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和家長作為引導者、支持者,在鼓勵幼兒進行身體鍛煉時,還要把握生理活動和美感愉悅的有機聯系,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如增強幼兒早操活動的審美性和趣味性,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在展現人體美的同時,進行隊列和造型的變化組合,從而達到動態美、節奏美、造型美等整體美的效果。

(四)以美尚美

法國教育家盧梭強調,通過感知自然的美而全面豐富生命,倡導自然美育是適合兒童天性的教育。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與大自然的生機勃勃相隨應和,兒童通過感受、觀察、比較、探索,在自然美育中提升感覺、知覺、思維,萌發對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與自然美育相對應,藝術美育則是借用美的環境、美的藝術作品,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藝術美育的可感性、生動性、具體性更加契合幼兒的天性,而藝術美育作為美的高級形態,對于兒童的心理、情感、直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五)以美崇勞

幼兒在勞動實踐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體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從而獲得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發展。通過勞動,幼兒能夠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通過自己改造外在事物而使周圍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達到身體、情感、心理、道德和美學的平衡發展。

三、項目實踐:構建“三位一體”機制,促進幼兒生動發展

(一)家庭兒童美育,審美之心源于生活

首先,家長是家庭美育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家庭美育對家長的藝術修養提出了重要要求。因此,家長應注重自身的藝術修養,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藝術欣賞對象,和孩子交流藝術欣賞的感受和體驗,指導孩子藝術欣賞的方法等,進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

其次,創設內外兼美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的美育包括家庭室內裝飾布置的美化與家庭人際關系的和諧。風格鮮明、整體和諧的家庭裝飾布置是兒童家庭生活客觀的審美環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審美熏陶。同時,家庭成員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是家庭生活內在的審美環境,對孩子的審美影響更為重要。

再次,因需而行,開展家庭美育活動。年幼的孩子應更多到戶外、自然中活動,不僅能增進身體健康和情感交流,還能豐富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

最后,家庭兒童美育因家而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藝術熏陶,家庭兒童美育要將藝術和審美之心融入生活,從而給孩子帶來全面的美的滋養。

(二)學校兒童美育,審美之情融于游戲

無論兒童身處何時何地,游戲總是無處不在,他們捉迷藏、搭積木、唱童謠,形式各異,趣味無窮。

首先,有趣的藝術集體活動能夠激發兒童對藝術的興趣。藝術集體活動作為幼兒園常見的美育形式之一,除了關注活動內容本身的審美教育價值之外,還要重視活動過程和方式的審美性,尊重兒童的學習方式和年齡特點,積極探索美育實施的方法和策略。如在欣賞格里格的音樂作品《挪威舞曲》時,教師可借助小樹生長玩耍、小精靈與小樹游戲狂歡等情境,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的旋律,體驗樂曲舒緩、連貫、快速、緊張的特點。愉悅的游戲體驗,既激發了幼兒的審美興趣,又拉近了他們與藝術作品的距離。

其次,自主的藝術區域游戲能夠激發兒童的大膽想象。區域游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藝術區域一般分為音樂區和美工區,是為幼兒提供自由欣賞和個性創作的專門活動區域。孩子們可以在音樂區的舞臺上自主選擇服裝和道具,根據角色特點進行裝扮和表演;可以在美工區利用豐富多樣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大膽地展開聯想與想象,創作作品。自主游戲中兒童的觀察力、感受力、情感力、想象力協調配合,獲得了精神上的極大滿足。

最后,自由的戶外美育活動能夠支持兒童的創造表現。隨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持續推進,藝術活動的形式更加豐富和多元。如戶外圍墻邊懸掛著高低錯落的罐罐瓶瓶,成為幼兒的打擊樂器,他們敲敲打打,演奏出美妙的音符;樹林里、草地旁、怒放的花朵間,隨處可見孩子們拿著畫板寫生的身影,記錄著他們眼中美麗的世界;小樹樁、大水缸、廢紙盒等材料成為孩子們手中的涂鴉板,他們用稚拙自由的筆觸宣泄情感,恣意表達。游戲結束后的自由表征更是孩子表達情緒情感體驗的絕佳方式。

(三)社會兒童美育,審美之力蘊于資源

隨著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推進,面向兒童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主題性兒童公園、兒童城市(社區)等城鄉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社會總體的審美文化氛圍等,都是社會兒童美育的重要載體。如少年兒童圖書館或兒童閱覽區能夠提供豐富的少兒讀物,也有專門的兒童劇院搭建了藝術欣賞、展示、表演的舞臺,還有的社區創設了童趣涂鴉、藝術舞臺、妙想畫廊等美育微空間等,豐富多樣的社會美育載體,使孩子們得以在美的環境中成長。目前,在“雙減”政策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大力建設并有效利用這些資源,使之融入社會兒童美育仍然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四、項目反思:強化“四要”,讓美育回歸兒童發展本身

(一)要弱化單一的集體活動,重視主題實踐的問題思考

藝術源于生活,“看見兒童”的美育強調,每一個藝術集體活動并不是孤立呈現的,而是由教師引導并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通過內容審議確定探究主題,再延伸、探索、發現、提煉出主題中適合幼兒欣賞和表現的美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發現、理解、體驗美,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同樣,針對同一事物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如在開展“橋”主題活動時,可從外表到用途,從前世到今生……內容的積累、延伸、交匯可組成主題的框架,將美育融入其中,最后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要弱化探究的淺嘗輒止,重視深度學習的體驗發生

培養兒童創造力的最佳途徑是美育,美感是美育的核心價值,而審美是以體驗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兒童的美育活動應是建立在多樣化體驗基礎上的。教師應充分挖掘幼兒生活中的資源,將美感體驗作為幼兒深度學習的基礎,引導他們調動多種感官,充分感受和體驗自然生活及藝術作品的美,通過環境創設,引發兒童的自由創造?!翱匆妰和钡拿烙膭顑和瘜κ挛镌夹螒B進行充分的感受與體驗,始終把個性探索和心靈感受放在首位,支持幼兒大膽自由地表達表現,聆聽幼兒創作背后的聲音,使自由聯想的靈活性、廣闊性和豐富性得到提高。

(三)要弱化材料的孤立研究,重視自然資源的拓展生成

“看見兒童”的美育重視幼兒美的經驗和體驗,關注活動過程中幼兒對美的感受以及創造表現,“讓幼兒以異于其他人的方式表達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樹立自我表現的信心”,最終還幼兒以生命本真。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的多元感知經驗,并與其原有審美經驗相結合,從幼兒喜聞樂見的美的事物中創造性地生成適合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如教師引導幼兒用多種途徑、多種感官對自然進行探索,感知美的韻味,從而獲得形態、色彩、形狀等相關審美經驗,激發幼兒運用自然素材創作的愿望?;貧w自然,不僅僅是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藝術氣息,“看見兒童”的美育追求的是一種自然形態的教育,蘊含著自然與美的教育的有機融合與統一。

(四)要弱化專項的美育活動,重視一日生活的美育滲透

專項美育活動的課程設置因其實施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性,而易忽視美育的整體性作用。只有設置和實施完整的美育,才能促進幼兒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完整均衡發展,最終促進幼兒人格的完善。幼兒園里一日生活皆課程,回歸美的生活要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真正感受和體驗到美。緊緊抓住“美”這條主線,將美育貫穿融合于入園、自由活動、區域游戲、用餐、談話、午睡、散步、戶外活動等各個時間,既貫穿始終又自然融合,在活動策略、環境創設上,審美教育既穿插呈現又相對獨立。

“看見兒童”不僅要求教師是看兒童,更應學會用兒童的眼睛來看,要理解、接納兒童的審美特征并適時引導。引導兒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熱愛美、追求美,是落實美育對兒童發展實踐引領的重要價值內容,在美育實踐中培養兒童的審美人格是兒童美育的終極價值。得技明道,技道相成,使兒童美育發展回歸兒童發展本身,使兒童美育實踐回歸正途,使兒童發展實踐取得實效,需要兒童美育的實踐維度與價值維度的良性互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2020年度重點自籌課題“‘真正看見兒童的美育與幼兒發展研究”(課題批準號:B-b/2020/02/26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美育美的兒童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出來“混”,總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這里悄然盛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