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導家長“共情式”陪伴的實踐策略

2022-05-30 10:48陳金娣
早期教育(教育教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講道理共情陪伴

陳金娣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緣起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即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世界,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共情能夠讓人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對方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納的,從而幫助雙方建立良好的關系?;诖?,我園注重引導家長用共情的方法觀察孩子的表現,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耐心等待孩子的反應,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有效回應孩子,從而真正關注與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達到高效共情的親子溝通,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的自我思考和探索,提升其早期社會關鍵經驗,如自尊、自信等。

一、學習共情,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

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看待事物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如果家長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為,感受孩子的情緒,并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而是用懲罰性方式(批評和說教)來對待孩子,往往會加劇孩子內心的沖突與困惑。因為大人的批評和講道理并沒有讓他心服口服,未解開的心結也常常會潛伏在他的意識深處,成為暗中支配他未來行為的潛意識。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表現出對孩子行為的理解。

為了讓家長對共情有更多的了解,樹立共情的意識,我園專門聘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的伍新春教授和他的共情陪伴研究團隊給家長做共情系列講座,內容包括共情的步驟、共情的層次以及利用共情培養幼兒合作能力、抗挫能力、良好習慣等。在學習中,家長逐步了解到什么是共情、共情的作用、如何共情。如,伍新春教授將共情分解為“?!薄翱础薄奥牎薄罢f”“做”五個步驟。所謂“?!?,即是面對幼兒,在行為和心理上“放下”自己,有兩層含義:一是放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整個身心轉向孩子;二是放下自己的情緒,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如此才能用“排空”的心態正視孩子當下的事情。所謂“看”,即針對當下的事情,細致深入地觀察孩子的動作、表情等,去感受孩子當前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可以用這類語言與孩子交流:你看起來特別著急,你的小臉通紅的,我感覺你很生氣,等等。所謂“聽”,即傾聽孩子講述發生了什么以及他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真實想法,可以對孩子說:“能告訴我什么事情讓你這么生氣嗎?”所謂“說”,即在看懂和聽明白當事人的表達后,用語言或行為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所謂“做”,即用一些動作、表情或指導性語言做出對孩子理解的行為,如:“你剛才生氣時把這些玩具弄亂了,現在怎么收回去呢?我們一起來收吧!”

此外,專家團隊還通過案例分析,讓家長現場互動,在體驗中理解共情的第一步是關注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家長也將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拋出來向我們求助,我們就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共情的方法。漸漸地,家長遇到孩子發脾氣、不會交往、有困難就放棄等狀況時,都會先試著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二、實踐共情,注重感同身受的言傳身教

一個孩子在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就會用友愛的心去感受身邊的美好。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被家長接納、認可、理解和共情的家庭環境中,家長的行為示范會促進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擁有較強的情緒理解能力。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即便家長學習了共情的方法,在遇到孩子的問題時,還是會只看到行為本身而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會注重自己言傳身教的行為示范。以哥哥被弟弟打哭了這件事為例,家長不會共情的情況一般有這幾種:第一,在制止孩子負面情緒的同時講道理,大人一般會說“不哭了,弟弟小,他不懂事,他不是故意的,你是懂事的男子漢”;第二,表示同情,“弟弟打你不對,媽媽去批評他,你不哭”;第三,粗暴壓制,“不就弟弟打你一下嗎?有這么值得哭嗎?不許哭,再哭媽媽也揍你”;第四,冷處理,在講道理等情況不見效時,任由孩子哭,或把孩子放在一個單獨的空間讓他哭,等孩子哭完了再講道理。家長的這幾種做法都沒有給孩子做好共情示范,不僅沒安撫好哥哥的情緒,可能還會深化兄弟之間的沖突。我們這樣引導家長共情:先停下手中的事情,了解事情的緣由后,首先共情哥哥,“弟弟把你打疼了,你特別委屈,對嗎?其實你的力量比弟弟大,但是你卻舍不得打弟弟”。共情讓哥哥哭得更加厲害,因為他得到了媽媽的理解,通過哭來排解情緒,因而此時痛快的哭和之前委屈的哭不是一回事。這時,媽媽再抱抱他或拍拍他,同時對他說:“媽媽知道你是愛弟弟的,情愿自己忍著疼?!蓖ㄟ^這兩個環節,孩子的心理得到了接納和理解,就會輕松好多,接下來就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等孩子情緒緩解后,媽媽把弟弟拉過來,告訴弟弟:“你剛才打疼了哥哥,哥哥很傷心,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你怎么辦呢?”這時,弟弟也會在媽媽的共情示范中理解哥哥,向哥哥道歉,兄弟倆之間會有更良性的溝通與互動。

平時,我們非常注重和家長的溝通,經常提醒家長認識到自己言傳身教的作用,注重和家人的共情,設身處地理解家人,從而給孩子營造溫馨和諧、彼此包容的心理成長氛圍,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三、感悟共情,獲得換位思考的更多智慧

共情時“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這需要耐心、決心和靈活性的換位思考,把共情付諸行動是一門需要實踐智慧的藝術。為了提高家長換位思考的意識,我們通過座談會、沙龍研討、公眾號推文等方式,將家長共情育兒的案例和心得進行交流,讓家長在互學中感悟共情的智慧。

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中,小希媽媽交流“如何利用共情引導孩子大膽表達”,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希膽小,不敢和身邊的人說話,包括同伴和老師,看到生人就躲起來,甚至有時在幼兒園都不敢自己去如廁。媽媽參與學習共情后,嘗試和老師一道用共情的方法和孩子溝通,接納她害怕、擔心、想媽媽的情緒,和她共讀相關的情緒繪本,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困難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一年后,孩子的轉變非常大,不僅能主動和老師、同伴、親戚、朋友交流,敢說、會說,還勇于挑戰,主動要做我園運動會開幕式的主持人,在臺上落落大方。

在一次育兒沙龍中,一位家長如此表達:用共情的方法讓他在孩子滿地打滾時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是之前的生氣、制止、講道理,而是先蹲下來觀察孩子、傾聽孩子,在換位思考中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在一邊靜靜地陪著孩子,或幫孩子擦擦眼淚,或輕輕擁抱孩子,等孩子將情緒表達出來后,再和孩子溝通。他認為:與孩子共情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從而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親密,家庭氛圍也會更加和諧,這是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我們將每年的共情案例通過微信推送給全園家長學習,至今已經推送了60多篇。這些案例有的幫助家長改善了孩子挑食的問題,有的有效干預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的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家長和孩子共情下的親子關系,更為孩子能有父母的高質量陪伴而欣喜。

共情讓家長學會在教育中發現和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孩子的視角,逐步能夠先接納孩子,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不斷體驗著陪伴孩子時發現孩子、傾聽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成就感,從而優化了家庭教育溝通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實現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本文為江蘇省鎮江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促進家園共情陪伴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LX083)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講道理共情陪伴
陪伴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講道理”的面包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疫”路陪伴 架起“僑”梁,心“聯”你我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陪伴
怎么跟孩子講道理?
講理的八大戒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