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張立文先生學習不“照著講”

2022-05-30 09:36林美茂耿子潔
博覽群書 2022年6期
關鍵詞:西方哲學哲學傳統

林美茂 耿子潔

近年來,歐美哲學界出現新的動向,開始反思把“哲學”僅作為西方傳統之特有學問的認識歷史所存在的偏頗。一些學者認為,“哲學”與“藝術”乃至“宗教”一樣,應該是以某種形態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2016年5月11日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篇由杰依·卡菲爾多和布萊安·梵·諾登聯名的文章:《如果哲學不能多樣化,那就附上表現其實相之名吧!》(If Philosophy Won,t Diversify Let,s Call It What It Rerlly Is)。這二人都是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前者研究印度哲學、后者是中國哲學的專家。這篇文章主要批判美國的大學對于哲學教育的封閉性,明確提出印度哲學、中國哲學以及其他非西方的哲學傳統也應該與西方哲學一樣,成為大學的哲學教育中應有的內容,哲學不應該被西方傳統的哲學所壟斷。于是,他們呼吁在日益多元化的當今世界,大學的哲學教育,應該拋棄西方對于哲學獨占之西方中心主義的傳統哲學認識。

正如所知,關于“哲學”在海外學界,基本上都以“西方哲學”為標準,至于“印度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等是否應該作為“哲學”來理解,人們在認識上有所抵觸。其實這不僅是西方學界的現象,就是東方學界,比如日本甚至中國等也一樣,一般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也不太愿意承認本國的傳統學術屬于“哲學”,也是有意無意地把“西方哲學”作為“哲學”的唯一標準看待本國的思想傳統。對于這種現象,卡爾·雷彼得曾經批判近現代的日本學者否定本國的哲學傳統,僅把近代以后研究西方哲學的文獻作為“哲學”,而把近代以前的日本傳統學術都歸入具有降格意味的“思想”中。對此他尖銳指出,這是一種自己參與的西方知性的殖民化。中國學界何曾不是如此?一些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也看不起“中國哲學”,不愿承認中國也有“哲學”。雖然一些人并非真正對中國傳統思想有什么研究,但卻總是不自覺地以西方哲學為標準,認為中國的傳統學術不如西方的“哲學”,以自己對于西方的“哲學”研究作為學術優越感的資本,對于“中國哲學”頗有微詞甚至表現出某種不屑。

當然,“中國哲學”研究界的前輩們,并沒有因為那些質疑而退卻,而是努力探索“中國哲學”以及建構區別于“西方哲學”的“中國哲學史”,留下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關于如何研究“中國哲學”,學界曾經存在著是“照著講”還是“接著講”的探討,對此,張立文曾明確提出了“自己講”“講自己”的主張。他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上下卷)等,就是秉承對于中國傳統學術的自信和“自己講”“講自己”理念而誕生的重要論著。最近,他的新著《中國哲學元理》出版發行,也是他踐行自己學術理念的又一部大著。在這部論著中,張立文先生為我們展現了如何講述“中國哲學”的探索精神。

如何看待“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元理》“前言”中,作者張立文明確表明了對于“哲學”的認識。他說:

如果說philosophy原初的意義可理解為“愛智慧”,那么世界各民族都有愛智慧的哲學,都有“真知之愛”的思想之間無聲的對話,構成反思思想的思想。

在此,作者把“愛智慧”作為溝通東西方學術本質共性契合點。當然,我們還需要辨別中國傳統的“窮理致知”與西方哲學之“愛智慧”追求的本質不同。作者認為:

中國是中國的哲學,西方是西方的哲學,印度是印度的哲學,各有個性、特點和神韻。這里沒有唯一的哲學,也沒有哪種哲學能獨霸哲學殿堂。

確實,如果從“愛智慧”精神而言,世界各國都擁有求知的傳統與探索精神存在,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誰也不能壟斷“愛智慧”的人類精神。也就是說,從“愛智慧”之求知的精神而言,東西方并沒有區別,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到,在關于如何對待“知”的認識上,東西方確實存在著根本的差異。所以才有了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印度哲學的區別。

那么,何謂“中國哲學”?張立文先生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他認為那是“對宇宙、社會、人生之道的道的體貼和名字體系?!辈⑦M一步指出“中國哲學是‘為道屢遷‘探賾索隱的哲學”,其中有《周易》《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墨經》《四書章句》《傳習錄》《正蒙注》等一大批經典名著。

為此,要強調“中國哲學”作為“哲學”不遜于西方,就需要中國學者講好中國傳統思想中擁有怎樣的哲學,有哪些具體的內容等。關于這些問題,張立文先生的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研究,正可謂“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筆耕不已。他說是要遵循先哲的求知精神,秉承“循名責實”的信念,追求名實相符之“中國哲學”的確立?!吨袊軐W元理》,正是通過中國傳統學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根據時代不同出現的不同范疇的發展史,系統地揭示了“中國哲學”之“愛智慧”的思想特質、理論體系。

為什么要“自己講”

然而,“中國哲學”自從誕生以來,就受到所謂“合法性”的質疑,西方哲學家黑格爾、德里達,東方日本的著名學者津田左右吉等都有相關的言論。

黑格爾認為:“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之外”,因為在東方傳統思想中“找不到哲學知識”。他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保ā墩軐W史講演錄》)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津田左右吉在為《世界文藝大辭典》撰寫的“支那哲學”詞條中,同樣對“中國哲學”提出質疑。他說:

支那哲學的稱呼被一般地使用,但實際上這個稱呼有問題。一般所說的支那哲學,如儒家、道家、墨家那樣,即所謂諸子百家的總稱。但那些都是關于道德、政治、處世術的教誨與考說,古代被稱為“道”“術”或者“道術”。所謂學問,就是學習那些道,這不過只是實踐的手段。這樣學問賦予哲學之稱并不妥當。

在這里,津田左右吉指出中國傳統所重視的知識流于實用,否定對實際生活無用知識的探索,從而造成論證思維之正確與否的邏輯學不發達,這種質疑基本上屬于黑格爾等西方觀點的沿襲。而在21世紀初,法國哲學家德里達來中國講學,同樣表達了“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的觀點。(王元化《關于中西哲學與文化的對話》)就這樣,“中國哲學”作為“哲學”,一直受到西方乃至東方學界的質疑,其“合法性”問題始終糾纏著“中國哲學”。

正是德里達的這句話,引發了中國學界自2001年開始長達三年的關于“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大討論,并在2004年3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聯合舉辦、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重寫中國哲學史與中國哲學學科范式創新”的學術研討會,把這場大討論推向高潮。此次大討論以及這次研討會的論文,中國人民大學彭永捷教授和人民出版社方國根編審,共同收集、編選了4部相關論著(其中3部由彭永捷教授一人主編),于2011年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其實,在這次研討會的前一年,張立文先生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哲學的“自己講”“講自己”——論走出中國哲學的危機和超越合法性問題》論文,闡述了自己關于當時學界熱門話題之“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立場。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指出:“我們不能圍著西方文明中心論(包括西方哲學中心論)的指揮棒轉。若如此,即使我們寫了更多更好的中國哲學史,這些中國哲學史也只是西方哲學的注腳,是西方哲學靈魂在中國的復活或翻版,這將是中國哲學的悲哀!”“中國哲學決不能照貓畫虎式地‘照著西方所謂哲學講,也不能秉承衣缽式地‘接著西方所謂哲學講,而應該是智能創新式地‘自己講……中國哲學必須而且只能是‘講自己?!保ā吨袊嗣翊髮W學報》2003年第2期)這篇文章中的主要觀點和學術精神,在其近20年后出版的新著《中國哲學元理》中與我們再次相遇。在該論著的《緒論》中,作者提醒人們:

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一個沒有理論思維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記憶和理論思維。其古典哲學思維是以表意語言和象形文字這種特殊的符號為媒體的,“象性”范疇,“實性”范疇和“虛性”范疇兩兩復合,構成與西方“愛”與“智”二元分裂異趣,具有象外有言、言內有意、愛外有智、智內有愛特性的重重無盡、奧妙無窮的和合精神意境。

所以,他認為不能把中國傳統哲學放在源于古希臘的哲學“法庭”上審判其是不是哲學,也不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古希臘哲學“幽靈”一般地制約或支配。這種提醒或指摘,同樣是在強調關于“中國哲學”,不能“照著講”,或“接著講”,應該我們“自己講”,“講自己”,講述屬于中國的“哲學”。

如何“講自己”

那么,應該如何“講自己”?講什么?這是研究“中國哲學”,構建“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張立文在2003年就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我們應該“講述中國哲學自己對‘話語本身的重新發現,講述中國哲學自己對時代沖突的藝術化解,講述中國哲學自己對時代危機的義理解決,講述中國哲學自己對形而上者之謂道的赤誠追求,等等”(《中國哲學的“自己講”“講自己”——論走出中國哲學的危機和超越合法性問題》)。而在《中國哲學元理》中,他以《周易》之“天”“地”“人”之道為基本架構,并以陰陽論、柔剛論、仁義論對應天、地、人而展開論述,體系性地揭示了“中國哲學”獨特而豐富的話語體系。其中對于“中國哲學”作為“哲學”的核心概念、范疇,通過生生論、太極論、格致論、健順論、修身論、誠正論等意蘊的論述進行系統呈現。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中國哲學”之元貞利亨、體用一源、理一分殊、能所相資、不離不雜、內圣外王、融突和合等七大基本元理,并把這些元理放在和生論、道體論、體認論、常變論、中和論、明德論中進行對應性展開與論述,構建出中國哲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張立文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致廣大、盡精微的自成系統的哲學理論思維邏輯體系,它已經突破了希臘語詞意義的形而上學。他要講述的中國哲學元理,是中華傳統思想中“關于宇宙、社會、人生元始的、最大的道理、原理”。這種元理,是一種建立在融匯、貫通、把握中華民族五千年哲學理論思維的歷史和成就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為此,他把中國哲學定義為“對宇宙、社會、人生之道的道的體貼和名字體系?!睂で箨U發超越西方意義之“哲學”的中國哲學。

與西方之哲學始于“驚訝”的認識不同,張立文先生分析了中國哲學區別于西方,呈現著“憂思出哲學”的特點。關于西方哲學之“主客二元”與中國哲學之“天人合一”不同所產生的誤解與批判,他分析闡述了中國哲學既有“天人合一”,又有“主客不雜”“明于天人之分”的思考特征,明確指出中國哲學中天與人、客體與主體的關系是精微而獨到的,那“是一種具有奧妙而深邃的精神意味的境界,它是建立在主體自由的、普遍的、無限的中國哲學元理之上的”中國哲學之形而上邏輯思維體系。同時,對于中國哲學之形而上學的核心概念“道”的問題,論著中分析了自先秦至近代的發展脈絡,揭示了其“在先秦為道路、規則、方法;在秦漢為天人、太一之道;在魏晉南北朝為虛無之道;在隋唐為佛道之道;在宋元為理之道;在明清為心之道、氣之道;在近代為人道之道”的不同特征,從而“構成了中國哲學元理邏輯體系架構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元始范疇”。正是在這種“道體”的追尋、探索中,形成了中國哲學之“歷史與邏輯”“突然與必然”“萬象與道理”“問道與道體”的道體思維方式。

作為一部闡述與建構“中國哲學”之為“哲學”的原理性論著之《中國哲學元理》,它是張立文先生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中國哲學“自己講”“講自己”的理念踐行與學海之鉤深探源、窮理致知的“愛智”碩果。論著通過中國傳統學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根據時代發展出的不同范疇之發展、演變史,系統地揭示了“中國哲學”之“愛智慧”的思想特質、理論體系。該論著對于中國傳統思想,進行如此整體性梳理、分析、把握、闡發與建構,無論在我國學界,還是在世界的中國哲學研究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吨袊軐W元理》所開創的“中國哲學”作為“哲學”之“講自己”的“元理”性探索、研究,體系性建構、闡發,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文化軟實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林美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耿子潔,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西方哲學哲學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學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論西方哲學“看”世界的三種方式——兼論西方哲學世界理論的發展邏輯及其意義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西方哲學中國化的進程及其經驗教訓
淺析西方近代哲學的轉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