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策略

2022-05-30 18:18許夢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樂感鑒賞教學初中音樂

【摘 要】基于培養初中生綜合素養的需要,音樂鑒賞教學逐漸受到重視,其中樂感的培養是提高初中生音樂鑒賞能力不可忽視的環節。文章總結在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要遵循的原則,并且以人教版教材為依托,探討培養初中生樂感的策略,希望能給相關人員帶來啟發。

【關鍵詞】初中音樂;鑒賞教學;樂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036-03

在初中階段,音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學生興趣、緩解學業壓力,還應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進而提升其學習能力。而樂感是初中生理解音樂作品、欣賞作品價值的一把“鑰匙”,教師需要運用恰當的音樂鑒賞教學方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樂感。但面對樂感普遍較差的初中生,教師還需在教學方法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一、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應遵循的原則

音樂鑒賞教學是我國美育的重要一環[1]。而樂感的培養是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所說的樂感強調的是對不同音樂作品的音高、節奏、和聲、旋律的感知力、察覺力。由于音樂鑒賞是相對感性的能力的表現,因此在教學實際中不能完全遵循理論教學的原則和經驗,而應該注意總結樂感培養過程中特有的原則。

(一)理論結合真實情感體驗

音樂是對人的情感的抒發,或直抒胸臆,或纏綿悱惻,或深遠悠揚,不一而足。那么,教師在帶領初中生進行音樂鑒賞時,其樂感體驗尤為關鍵,能夠幫助學生找準鑒賞的切入點,判斷樂曲抒發的情感的類型。為此,教師需要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真實傾聽感受進行指導,讓他們把體驗化為理解作品意趣的靈感,進而把握鑒賞音樂作品的規律。初中生年齡尚小,接觸的音樂類型少,往往對流行音樂了解較多。因此,在遵循理論與情感結合的原則的基礎上,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日常聽歌的體驗融入進來,還能強化他們的體驗,提升其理解音樂的理論高度。

(二)鼓勵創作實踐與技巧練習

讓初中生參與音樂創作實踐可以進一步升華其對音樂的感知,對作品意趣的理解,從而感同身受,推動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初中生的生活經驗、思想深度都不足以支撐其創作完整的音樂作品,但是可以讓學生從編曲模仿、短音樂創作開始練習,重在實踐體驗以及技巧鍛煉,不要求產出優秀成品。學生在親自嘗試寫詞填曲的過程中,不僅會萌生樂感,也可以體會音符的奧妙,對學生日后的鑒賞實踐有很大的幫助。

二、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策略

樂感可以簡單理解為對音樂的感受力。面對同一首音樂不同的人感受有所不同,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賦、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后天培養的不同。那么如何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樂感呢?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夯實樂理及音樂基礎

樂感的培養需要大量素材的認知積累[2]。初中生需要先夯實音樂根基,掌握基礎的樂理和技巧,而后方能進行更深入的鑒賞學習?;A學習階段,教師通??蓮墓澴嘤柧?、視唱訓練入手培養學生的樂感。

節奏訓練需要學生能夠感知切分音節奏,并掌握不同節拍的演唱方法。如在教學《歌唱祖國》這一課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和學唱這首歌曲,感受其中傳達的思想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與方法目標則是讓學生能夠在熟悉歌曲的基礎上,了解切分音節奏并掌握由弱拍到強拍的唱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嘗試邊聆聽邊打節拍。之后,師生共同了解歌曲中的音樂元素,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成果,嘗試難點旋律模唱(以“啦”的形式跟音樂模唱),這個間隙就是體會弱拍到強拍節奏的關鍵環節。教師可提示學生坐姿、咽腔、氣息等注意事項。

視唱訓練需要學生會看簡譜,且能夠把握歌曲的基礎演唱技巧,如頭腔共鳴等。同樣以《歌唱祖國》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范唱環節可為學生明確注意事項,如使用什么音色、情感來演唱以及對演唱速度的把握等,然后由學生自主練習視唱。視唱是對學生之前所聽樂曲的記憶的考驗,也是其樂感的集中呈現,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糾正技巧上的錯誤,使其獲得有效的指導。

基礎學習階段是學生能力積累的階段,是學生進行自主音樂鑒賞的前提。教師在該環節應該穩扎穩打,不應急于求成。

在音樂欣賞能力的諸多要素中,音樂記憶力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得到發展。在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可精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樂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反復聆聽,讓學生掌握作品的旋律、節奏、和聲等基本要素,對作品的特性有更深的感性體驗,并能夠通過聽覺印象綜合起來構成整體,這樣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增強差異化作品體驗

音樂的魅力在于可以使人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獲得豐富的感受[3]。感受則是學生樂感培養的基礎,是其形成音樂鑒賞能力的依托。因此,教師在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強化他們對有差異的作品的體驗。

如教學《小鳥,小鳥》這一課時,教師可通過教唱環節讓學生感受歌曲中小鳥雀躍和展翅高飛的形象,進而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歌詞中“春天里有陽光,樹林里有花香,小鳥在自由地飛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邊,在山崗,小鳥迎著春天歌唱”唱出了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鳥兒們自由飛翔、迎著朝陽歌唱的場景,學生傾聽、演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也會萌發對小鳥的熱愛,對自由的渴望。之后,教師可引入《隱形的翅膀》這首歌,該歌曲大家耳熟能詳,便于與新學歌曲進行感受上的對比?!峨[形的翅膀》也是唱“鳥”,是鳥之表,人之里,是對人的堅毅情感的形象化,而且其情感表達也和《小鳥,小鳥》有所不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提出引導性問題或開展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對這兩首作品的對比,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兩首歌曲表達的情感相似嗎?表達方式有何不同?你從哪些節拍、歌詞看出二者的異同?兩首歌分別教會我們什么?

目的性明確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層層深入地展開探究。在初中音樂教材中,可拿來對比的作品還有很多,教師也可以基于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而主動拓展對比流行音樂作品。強化差異化作品體驗,其實是幫助學生在舉一反三中把握音樂鑒賞的竅門,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進而使其樂感得到強化。越是契合學生喜好的對比內容,越能帶動學生主動參與,也可以彰顯出教師教學的與時俱進,讓學生看到音樂與生活的緊密關聯,從而認識到音樂鑒賞的價值。

(三)利用恰當的音樂啟發學生

培養初中生的樂感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音樂的學習是一個情感體悟的過程,是學生接受音樂洗禮的過程,所以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利用恰當的音樂作品來啟發學生的心智、引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4]。

如在教學《大海啊,故鄉》這一課時,學生通過傾聽、教師范唱等環節了解到歌曲的結構非常整齊,且情感抒發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樣綿長、悠遠。但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啟發學生在演唱時注意歌曲不同層次的情感表達。在唱完a段之后,b段的情感要體現出升華之感,因此,教師在學生演唱時要指出以下內容:a段演唱是敘述語氣,因此情緒和緩,娓娓道來;b段演唱是抒情語氣,其情感力度強于a段,演唱力度就要明顯強于a段。受到情感啟發,學生可以深入音樂之中,與音樂交融,進而產生豐富的感受。而《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能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愛,理解對童年、母親、家鄉、大海,再到祖國,一層深于一層的愛。

當然,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都是在情感啟發、思想厚度等方面有很強代表性的作品,適合初中生學習,而教師在分析作品情感、思想時不要偏頗,切忌過于主觀化的理解,也要注意在延伸拓展課外音樂作品時保持思想深度的一致性,避開存在價值觀爭議的內容,更不能為了投學生所好而降低選材的標準。而當學生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時,教師要分析其邏輯是否自洽,價值取向是否積極,如果分析合理,應予以肯定,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果學生的鑒賞邏輯不能自洽,或者理解有誤,教師要及時對其進行科學引導[5]。

(四)有效融入現代技術

當下的音樂鑒賞教學可以有良好的視聽呈現,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使課堂氛圍得到渲染。音樂藝術不僅可以通過聽覺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夠通過多樣的表演形式帶給人豐富的感官體驗。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非常發達的當下,音樂欣賞早已不限于樂器和音樂家嗓音的結合,而是采用集樂器伴奏、歌唱、表演、舞臺效果甚至觀眾反應于一體的新形式。為此,教師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為音樂鑒賞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

如教學《七子之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的展示來引導學生感受“回歸”的氛圍。這首歌曲創作的背景距離今天有一定的距離,而學生生活在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的時代下,因此很難感受歌曲中“回歸”的情感。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當時的氛圍,通過背景的鋪墊以及對母子久別重逢的引申等,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情緒,使之順利融入音樂背景。

初中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依然明顯,如果課堂教學缺少吸引力,他們的思緒很容易游離于課堂外。而媒體影像能帶來直接的感官刺激,對于初中生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能夠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同時,媒體影像的氛圍感很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幫助他們更深刻地體會音樂思想,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

(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能檢驗學生的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要加入實踐環節,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

如在教學《渴望春天》這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反復聆聽、演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由此,在比較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也能喚起學生對音樂、對春天、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了這些內容作鋪墊,再結合學生了解到的有關作曲家生平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適當指導學生基于作品結構嘗試進行簡單的創作。教師可提出創作要求:詞曲風格統一,可模仿《渴望春天》的結構,最后要有結束感。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共同完成創作[6]。期間,教師巡視指導,還可允許學生哼唱,教師幫助其記譜。各小組完成創作后,可在課上進行演唱展示,由師生共同評價。創作實踐的環節打破了作曲的神秘感,也讓學生擁有了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能讓他們產生對音樂的熱愛,其樂感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

時代發展會催生出豐富的音樂作品,因此,人們對于音樂的感知、鑒賞勢必也要與時俱進。樂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采取有效的音樂鑒賞教學策略的同時,還要繼續研究教材,立足于初中生的發展需求,不斷在教學實踐上實現突破。

【參考文獻】

[1]李強.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探討[J].科普童話,2019(3).

[2]張忠華.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培養與鑒賞教學分析[J].北方音樂,2020(5).

[3]韓詩.淺析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研究[J].數碼設計(上),2019(2).

[4]汪元淵.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J].考試周刊,2019(17).

[5]朱妍.試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5).

[6]李桂梅.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鑒賞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19(2).

【作者簡介】

許夢(1993~),女,漢族,山東日照人,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音樂教學。

猜你喜歡
樂感鑒賞教學初中音樂
新課標下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策略
跳躍的黑白鍵
淺談聲樂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樂感
試論師生互動教學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
小組活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
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