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思考

2022-05-30 10:48朱唯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低碳經濟滲透策略初中地理

【摘 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發揮著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不但帶動了國民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同時也為群眾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因此是國家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然而工業的快速發展的代價可能是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及破壞,并且所造成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轉的。針對這一現象,國家不僅采取政策制衡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更是積極從教育層面入手,不斷向學生滲透低碳環保等理念,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地理;滲透策略;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021-03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經濟理念的核心思想,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看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力求在保障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無謂消耗,同時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教學切入點,結合地理學科課程特色,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土地問題、人口問題、水資源問題、氣候問題等,使低碳經濟理念扎根在學生的思想觀念中,進而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初中地理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思路

(一)解讀地理內涵

地理是一門包容性極強的學科,不僅涉及生物、物理、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還需要學生從宇宙天體、人文經濟等不同角度來理解相關知識。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材中涵蓋了有關地球運動特征以及海陸分布、地形變化、各類氣候的形成原因等內容,設置這些內容除了希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發展規律,同時也是向學生呈現地球生態環境的本來面貌,進而與學生的現實認知形成對比,使學生認識除“混凝土森林”以外的自然真實面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特殊的地理現象為學生引入有關低碳經濟的教學內容。

如在“世界的氣候”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溫室效應為學生引出有關氣體排放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到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不僅會影響空氣質量,同時也會改變全球氣候特征,進而造成嚴重的后果[1]。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直觀地從地理角度為學生解讀低碳經濟,并由此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低碳行為的思考。

(二)關注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的錯誤行為對自然生態所產生的破壞,更為關鍵的是要幫助學生解讀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了解創建生態文明家園的正確做法。如此才能有效地宣傳低碳經濟理念,使學生逐漸形成綠色發展觀念,促進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同時獲得更為具體的行為上的啟發。

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天氣與氣候”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從現實角度入手,為學生講述汽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產生的污染。與此同時,人類為了有效控制尾氣污染,近年來不斷研發新型動力能源,并完善發動機制造工藝,從而逐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引入這樣的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同時把握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引導,同時也是一種正向的示范,可以使學生今后自覺踐行低碳經濟理念,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從而在更多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解讀工業問題

工業問題可以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的層面來為學生進行解讀。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地理知識內容,為學生介紹工業生產行為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

如在八年級上冊“河流”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河流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化工生產排放的廢水進入自然流域,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同時,教師可以近年來河流的變化為切入點,利用相關的影視、圖片材料引導學生對河面堆積的泡沫、漂浮的死魚、渾濁的河水等場景展開反思,使學生深刻體會低碳環保理念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化工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創造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并且現代社會當中,小至人們的衣食住行,大至國家的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化工生產。因此,從人類發展的長遠角度而言,化工生產無疑是極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人類的發展需要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那么這樣的代價是否過于沉重?于是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避免化工污染,并適時引入課外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廢水集中處理、工業凈化系統等相關知識,從而使學生理性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行為,并學會通過地理視角進行正確的價值衡量。

(四)可持續發展觀念

早在1999年,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在《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便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其中對“低碳”作出了“能源消耗零增長”的解讀[2]。如今,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實現協調發展,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一發展觀念,推動地理學科與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合,利用學科的兼容性、包容性以及專業性特征引導學生立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視角去了解可持續發展觀念,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并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科的育人內涵。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從地域經濟特色入手,為學生講解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人們的生存方式,如一些國土相對狹小的臨海國家,海洋工業以及漁業相對發達,并且人們能夠從海洋中獲取豐富的生存資源。但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如果過度依賴同一類型的產業,會對該國造成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上網搜集資料來獲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對問題進行解答。如此能促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思考對低碳經濟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理解產業轉型的重要性,這是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舉措。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具體策略

(一)創新課程導入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教學的開展形式得到了全方位的創新,不僅產生了多種教學方法,還明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關注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以此幫助學生快速明確學習主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將疑問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結合教材內容的實際特點,聯系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實際能力,巧妙設計課堂導入話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導入內容:“限厚開采”與“分層開采”是我國煤礦行業中常用的兩種綠色開采技術,其強調在開采作業時,根據礦產分布厚度確定合理的采掘范圍,并只對固定高度內的礦產進行開發,你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嗎?這樣的教學導入環節不僅能夠順利引出課題,同時還可以引發學生對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的思考。如此不僅緊扣教學主旨,同時也可以有效引出低碳經濟的相關話題。

(二)精心設置課堂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化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強調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行為。這一特征不僅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可以促使其通過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之上汲取需要的知識內容,如此才能夠發揮出地理課程的價值,使地理課堂成為學生獲得生活技能的重要場所。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把控、創新中融入更多思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做出明確的指引,如此才能夠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并使其對低碳經濟理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以七年級上冊“多變的天氣”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層面入手,借助人們日常使用的一些天氣預報軟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天氣的變化情況,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天氣預報軟件的“城市查詢”功能,隨機播報某一個城市的天氣信息,從而使學生能夠熟悉氣象符號,把握天氣特點,識別衛星云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城市的天氣信息進行匯總,分析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以及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導致氣候產生變化,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關注現實生活中不同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三)主動拓展教學實驗,積極延伸課外材料

要想確保學生有效展開課堂活動,教師除了要進行巧妙的活動設計,更關鍵的是要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來精準投放課程材料,如此才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同時有效對教材內容進行完善以及補充,增長學生的見聞。為此,教師需要利用好網絡渠道,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提取更加豐富的課程素材,確保能夠在拓展課程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并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發展與合作”時,教師通過搜集國際新聞,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認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貿易模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發達國家為什么要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礦石等自然資源?是因為該國稀缺類似的原材料嗎?這樣的貿易行為除了造成利益不平等,還會產生哪些更為嚴重的影響?隨后教師可以繼續為學生引入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引導學生分析其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貿易模式有什么不同,以此進一步延伸地理知識領域,使學生通過地理學習獲得更為全面的對世界的認知。

(四)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低碳觀念雖然是對學生思想層面的引導,但其實際價值卻需要體現在人們的行為層面,如此才能夠真正構建美好的生態文明家園。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應當積極聯系實際,從學生的既有認知著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低碳理念的實踐途徑,如此才能夠促進理論進一步向實踐轉化,并體現出地理教學的價值。為此,教師不妨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事入手,促使學生積極發散思維,通過分析各種具有代表性的現象,獲得更多與低碳生活有關的啟發,從而進一步發揮地理教學的實際價值[3]。

如在講解七年級上冊“人類的居住地——聚落”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石羔鎮南壩旅游資源開發的案例來引發學生對于生態破壞的思考。案例中顯示了當地許多茶館為了節約服務成本,常常將剩余的茶水倒入河內,并就地清洗茶具,還有的餐館直接傾倒廚余垃圾等。以上種種現象不僅造成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同時也導致當地旅游項目被迫擱淺。通過這樣的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案例,不僅能夠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使學生深刻理解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之間的聯系,從而落實低碳教學理念。

(五)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完善校本課程

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大量的地理素材作為參考以及借鑒,如此才能夠發揮出地理學科的教育功能,確保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內容。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開發鄉土資源,并加強對資源的利用和整合,從而進行校本課程的建設,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的同時,也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打造精品活動項目,組織學生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了解家鄉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然后采集這些企業周邊的地質樣本,結合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搜索的方式,檢驗當地的水質污染情況或地質災害情況,并根據采集到的數據來推測產生污染的具體原因。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推動地理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其將低碳行為踐行于日常生活當中。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課程特色,分別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兩個層面,討論了初中地理學科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有效途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本文進一步拓展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內涵,希望通過地理學科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作用,從而拓展地理學科的內涵,助力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尹麗.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1(Z1).

[2]孫慧慧.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的實踐分析[J].科幻畫報,2021(4).

[3]吳文妹.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J].讀與寫:中旬,2021(8).

【作者簡介】

朱唯(1992~),女,漢族,江蘇東臺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

猜你喜歡
低碳經濟滲透策略初中地理
中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探析
芻議初中地理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低碳經濟的理論的基礎及經濟學價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視角江西低碳經濟發展研究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