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學生插上思維的翅膀

2022-05-30 19:08王蒙迪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摘 要】新時期教學要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小學階段教學在明確基礎教育任務的同時,也應逐步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啟蒙。通過加強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專項研究,從教材資源整合、問題引導、學習方法教授、學習反思等角度著手,積極尋求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24-0133-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通過數學學習提高小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邏輯思維能力無疑是對數學教學中各項能力的歸納匯總,是數學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標準。與此同時,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更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價值

1.1? 素質教育的需要

現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這也預示著教育的發展邁入新的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師能夠不斷完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能使教育工作的安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明確數學解題思路與要求,實現對學生智力的良好開發。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解析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同時,也能引導其對日常生活問題進行科學思考,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使數學教育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得到有效發揮,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1.2? 課程建設的需要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工作圍繞著知識傳授展開,但因脫離了對學習實踐的科學規劃,導致學生即便掌握了數學知識,也不了解其實際應用方法。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強調知識傳授,更側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探究性學習的作用日益突顯。在這一背景下,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從對數學學科的固化認知中脫離出來,從而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數學問題進行觀察、操作、歸納、推理、反思等,使數學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也為小學數學課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1.3? 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普遍過分強調小學數學的基礎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性。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未來接班人,其思維的創新發展同樣關乎祖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此,加強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優化,可以引導小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自主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與此同時,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更強調對數學核心概念的把握,在升華教學主題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數學教學安排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

1.4? 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學習能力強,對于外界事物保持著高度的好奇,也處于是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與此同時,小學生也存在抽象思維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問題,這也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加強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也更利于自主探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1]。小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加之性格、認知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強調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量。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收獲與體驗,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注重知識直觀呈現,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缺乏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相比之下,他們對具象化事物的探究興趣更大。對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強調對教學內容的直觀展現,幫助學生從多個層面了解所學知識,在深化教育內涵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數學是一門以數字與符號為語言的學科,想要讓學生理解數學,必然要強調對數與數之間關系的具象展示,積極探尋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更好地引發學生思考。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教學為例,在教材中,該節課的內容主要以計算商品價格的方式進行直觀呈現,最典型的便是計算商品總價。在此基礎上,教師不妨對應用途徑進行拓展,如讓學生以米為單位,以鋪設踢腳板為要求,讓學生計算出教室一共需要多少塊踢腳板。如此一來,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問題,在觀察、操作、求證、驗證等一系列環節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訓練。

2.2? 優化整合教材資源,形成系統知識體系

教材是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教材在數學教學中的關鍵性作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實現對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同時,更好地順應教育發展要求。如教材出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量,往往將一個模塊的內容分散到不同階段的教材中,雖然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卻也影響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應做好單元板塊間的銜接,利用思維導圖串聯知識,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整理復習”的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對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歸納匯總,并劃分成“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三個模塊。從整體上來看,雖然復習板塊向學生展示了所有的知識點,且實現了對知識點的細化分類,但仍然無法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學生很難洞悉各知識點間的關聯性。鑒于此,教師不妨利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直觀呈現各單元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如利用樹狀導圖詮釋代數與幾何的相關知識點,兩棵樹的樹干分別用“代數”“圖形”來表達,樹枝則用來表示延伸出來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將兩棵樹進行連接,并繪制出一棵小樹,表明“統計與概率”是代數與幾何融合運用的成果。如此一來,知識點的展示更加清晰直觀,學生也能通過思維導圖把握知識間的邏輯關系。

2.3? 科學開展問題引導,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數學學科的學習實則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無論是在教材還是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普遍以解題的方式呈現,由此也可以看出問題設計在數學教學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對此,教師在明確教材知識點布局意圖的同時,應結合學科核心概念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以引發學生觀察與思考。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問題的引導功能,實現對學生的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獨立發現并解決問題,全面增強數學教學效果[2]。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能性”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帶領學生探究了概率問題,其中包含統計、運算等方面的知識,綜合性較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極其廣泛。以最簡單的“投擲硬幣”為例,為了讓學生摸透概率計算與統計的規律和步驟,教師不妨利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①同學們是否用過投擲硬幣的方法來做決定呢?(明確學習主題)②硬幣有幾面?投擲出正面與反面的概率分別是多少?(引出核心概念,帶領學生初步了解概率,并掌握簡單的概率統計方法)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玩投硬幣接龍,每個人要記住自己投擲的是正面還是反面哦!然后我們來看一下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概率是多少。(以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通過事實例證帶領學生了解概率的預測性與既定事實間的區別)如此一來,隨著問題的層層遞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提升了學生學習的體驗感與參與感,切實提升了數學課堂效率。

2.4? 運用多種求解途徑,促進學生思維發散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歷史,恰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的發展不再局限于解決問題,而是探尋解題的優化途徑。一個數學問題往往有多種解法,數學教師則要帶領學生尋求最快捷有效的解題方法。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應積極運用一題多解的方式,引領學生了解不同解題思路,在解題方法的對比分析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進而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效果。以小學高年級應用題解析為例,題目如下:“計劃修建一條長120米的水渠,前5天完成計劃的20%,若繼續按照這一進度動工,請問修完剩余水渠需要多少天?”該題的解法有如下五種:①120÷(120×20%÷5)-5;②(120-120×20%)÷(120×20%÷5);③1÷(20%÷5)-5;④(1-20%)÷(20%÷5);⑤5÷20%-5。其中,①是最為常規的解法,即用總工程量除以每日工程量得到總天數,再減去已消耗天數得到剩余天數。從解題速度來看,⑤這一解法最快,但對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要求較高,其中涉及對分數概念及意義的運用,即利用消耗天數除以計劃進度得到計劃完成需要的總天數,再減去已消耗天數得到剩余天數,而120米的已知條件則被忽略。

2.5? 引領學生學習反思,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好奇心強,精力旺盛是小學生的顯著特點,他們通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應充分考量并利用小學生的這一思維特質,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空間,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對多元課堂的構建,避免采用單一刻板的教學方式,以免對學生的思維形成束縛[3]。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的教學為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并學習了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數學應用思維,明確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途徑,教師不妨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探究性教學。如以本班學生為對象,讓學生自行選擇統計的指標,并完成統計圖的繪制。有的小組選擇統計班級中男女生人數分布情況;有的學生則選擇統計班級學生身高分布情況。在這一背景下,小組成員分別選取不同的統計圖類型進行繪制,并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不同類型統計圖的適用范圍。如此一來,學生在實踐中收獲頗豐,也能夠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使教學主題進一步得到升華。

2.6? 教師注重因材施教,把握不同邏輯層次

學生個體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普遍會將中等水平的學生作為衡量標準,考慮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但這對于學困生而言學習難度依然很大,學優生則得不到良好的鍛煉。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把握,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并積極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為了兼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教師應制定層次分明的學習目標。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制定第一層學習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利用公式進行計算;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制定第二層學習目標:在完成第一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會利用公式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面向全體學生制定第三層學習目標:開展“小組幫扶”學習活動,以優帶差,在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也使學優生不斷鞏固知識,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想要學好數學,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關鍵。鑒于此,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從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中跳脫出來,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拓展數學課堂,在明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采取有效的邏輯思維培養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玲,王寶霞,付惠.“思維可視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5).

[2]張僑平,邢佳立,金軒竹.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推理的理論和實踐[J].數學教育學報,2021(5).

[3]李店學.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提供條件[J].人民教育,2021(Z3).

【作者簡介】

王蒙迪(198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猜你喜歡
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