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理、路徑和對策研究

2022-05-30 05:10蔣建忠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民營經濟雙循環

蔣建忠

摘 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著眼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路徑有三條:創新為本,分類轉型;服務內需,精準對接;深化開放,聯結內外。當前,民營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存在“為什么參與”“如何參與”“誰組織構建”等現實困境。下一步,需要從用好內循環牽引的“窗口期”,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的競爭能力;優化政府職能,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強化企業家隊伍提質建設,重塑優秀企業家精神;提升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治理服務水平等方面多向發力。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

關鍵詞:民營經濟;新發展格局;雙循環;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63(2022)03-00037-08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科學把握國際大勢和我國發展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事關全局的戰略性決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不斷成長的歷史過程,實現了從零到“56789”的飛躍,民營經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力量。因此,積極探索民營經濟參與新發展格局的方法路徑,是響應中央戰略部署,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主要從三個層面加以細分研究,按照理論分析——現實分析——對策建議的范式,在明確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邏輯機理這一理論問題的基礎上,闡述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路徑,最后通過調研分析,提供民營經濟參與新發展格局的對策與建議。

一、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邏輯機理

(一)新發展格局的形成背景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大國經濟發展規律、改革開放歷史邏輯以及全球格局迭代的周期規律作用于經濟循環的結果[1]。具體而言,提出新發展格局是基于三個現實邏輯。一是全球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中國經濟“兩頭在外”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部市場萎縮,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全球化進程嚴重受損;發達國家加大對芯片、精密制造等“卡脖子”技術的封鎖,導致產業鏈安全性受到嚴重威脅。二是全球價值鏈增長明顯放緩。1980年到2000年,全球分工高速演化,跨國公司相關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1980年只占三分之一,2000年占比接近70%。此后速度一直在放緩,從2000年到2010年只提高了5%,2016年和2010年相比甚至有所回縮。從技術和成本角度來看,制造業全球分工似乎達到了均衡穩定狀態,再繼續細分和轉移的必要性、合理性下降。同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實行嚴苛的技術禁運,試圖將中國排斥在核心產業鏈之外。依靠產業鏈延伸進而享受制造紅利的模式已臨近結束。三是投資拉動效應減小。政府投資是拉動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漸降低。由此可見,促進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動力已發生重大轉折,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問題交織的轉型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為“十四五”時期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綱舉目張的支撐、引領作用。

(二)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定位

新發展格局賦予了民營經濟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科技創新中,民營經濟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生力軍。民營經濟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發揮著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是實現“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2]。民營經濟面臨著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環境,在成本最小化的利益驅使下,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十分強勁,企業家已成為創新意識最強的群體之一。民營企業在我國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中占比超過70%,其中既有華為這樣優秀的大型民營企業,也有近些年迅猛成長起來的科技領軍企業,還有千千萬萬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特別是近年來,黨委政府積極推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壯大,他們保持了較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通過專注鑄專長、配套強產業、創新贏市場,已成為強鏈補鏈、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2021年,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發人員占比基本達到25%,平均研發強度超過了7%,平均專利數超過50項[3]。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民營經濟將通過“創新”這一渠道,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發揮更加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民營經濟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組織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在“三去一降一補”中,民營企業是主要動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從賣方經濟轉向了買方經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拓展,品位不斷提高,消費日益升級,國內外市場日益連通,原有的“大眾化”“低端化”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也從需求拉動轉向供給提升,主要是通過不斷完善產品功能、創新產品樣式,進而把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到社會最需要的產品上,從而擴大整個市場的需求。民營企業作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能夠及時對資源稀缺狀況和供求關系的價格信號作出反應,結合自身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約束條件,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社會最需要的產品,去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關的實證也表明,從所有制結構方面來看,民營企業效率最高。非國有經濟部門用10%左右的資金提供了5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充分說明了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的效率優勢。因此,在以資源配置最優化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民營經濟能夠立足于供給端進行有效供給,通過把住供給側的“準入關”,通過集約化、低能耗的科學發展方式,為經濟高質量增長、社會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在擴大開放中,民營經濟是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結者。民營經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主體,是提升我國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內生驅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4]。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就是要改變過去“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世界工廠模式,重塑新的比較優勢,其實質就是突破價值鏈低端鎖定的困境,實現價值鏈的高端化攀升。參與國際競爭,民營經濟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方面,民營經濟通過不斷“走出去”,競爭實力顯著增強,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競爭經驗。我國很多民營企業已經成長為世界級跨國公司,特別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民營企業抓住了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機遇,實現了價值鏈的高端切入,涌現出華為、字節跳動等一大批初具全球價值鏈影響力和控制力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由于所有制性質,民營經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開國際政治影響因素,更好地與跨國企業和國外政府進行合作。近年來,得益于在產權、決策機制、成本、非政治性等方面的優勢,我國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全球資源配置,已成為引進國外資源、進行國際合作的生力軍。因此,廣大民營企業要在推動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上發新力、立新功,既要積極而穩妥地“走出去”,也要高水平高質量地“引進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打造“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出更大貢獻。

(三)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動力

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主要基于以下兩大原因:一是著眼于政策紅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又一次深刻的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動力上的巨大轉向,只有順應宏觀形勢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新發展格局提出后,黨中央進行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抓好有效投融資,優化收入再分配,釋放消費潛力,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以“新型舉國體制”攻關支持形成高端產出的內循環,更大力度地減稅降費,等等。對民營經濟來講,享受宏觀經濟政策紅利,提升自身經營效能,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雙輪”驅動。只有深入參與新發展格局,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帶來的“超額利潤”,促進企業的發展。二是著眼于競爭需求。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更加市場化的競爭,需要民營經濟及時把握市場大勢,順應大勢。從國內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已經形成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競爭,相輔相成的相對穩定格局。中央所屬企業主要分布于金融、能源(電網電力、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郵政、電信、航運、汽車、石化、有色金屬、軍工等關系國計民生、經濟命脈的要害領域;民營經濟在輕工業、一般制造業、建筑、交通運輸、倉儲、住宿、餐飲、租賃和商務服務等領域占絕對優勢,并且在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也有發展。民營經濟在行業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充分競爭領域,這種競爭壓力有利于民營經濟持續保持創新發展的優勢,隨著互聯網新經濟領域的開拓,民營經濟將不斷提升自身創新力和競爭力,助推產業結構升級。

二、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路徑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民營經濟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的任務。民營經濟應該圍繞發展新經濟,從技術創新、服務內需、聯通內外等幾個方面來培育新的增長點,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民營力量”。

(一)創新為本,分類轉型

創新是民營經濟參與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要根據民營經濟的類型,積極探索創新的突破口。對于外貿型民營經濟,力求多元化市場,特別是要改變對歐美依賴過于嚴重的狀況,要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其中的貿易份額。對于制造業為主的高技術企業,要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力求獲得全球價值鏈攀升。對于傳統型制造企業,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的方向,不斷推動產業向高端攀升、向頂端邁進。對于服務型民營經濟,要按照服務化、品牌化方向,強化互聯網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二)精準對接,服務內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從外循環為主向內循環為主的邏輯演變。發展經濟學“雙缺口”理論指出,發展中國家大多存在制約發展的兩個瓶頸:一是巨大的儲蓄缺口,制約投資;二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存在外匯缺口。打破“雙缺口”的方案是大量引進外資,為本國經濟起飛提供必要的資本和技術支持[5]。國際大循環發展戰略主導下,長期大規模貿易順差本質上是我國內部經濟失衡的體現,在積累大量外匯儲備的同時,也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挑起貿易爭端。同時,由于我們高度依賴國外市場,迫切地引資引技引智,外循環實質上就是以國內廉價資源對接國際市場需求,以低成本優勢換取發展空間[6]。近年來,中國經濟既要面對國際貿易環境根本性轉變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又面臨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內需結構劇變、有效供給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多重問題的交織考驗。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破解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的低端鎖定,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從而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使得消費成為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內需牽引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民營經濟要緊緊圍繞擴大內需戰略,精準對接內需,按需生產、按需轉型,根據國內消費升級實現供給多樣化、高端化,從而服務于新發展格局的核心需求。一是要堅持創新發展。民營企業要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拓展創新空間,持續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增強創新自信。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著力培養技術精湛技藝高超的高技術人才,推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扶持優秀品牌做強做優,樹立具有一流質量標準和品牌價值的樣板企業。二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促進轉型升級,要加快推進民營中小企業“制造+智能”“制造+網絡”“制造+服務”轉型,使融合發展成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路徑。三是集聚優質人才。民營企業要面向未來產業發展引進一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面向產業鏈高端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特別是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大力培養企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積極推進雙元制、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動手能力強、愛崗敬業的高技能人才。四是解決要素制約。靈活運用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定價機制,充分利用小微企業信貸計劃單列政策,化解資金約束。

(三)深化開放,聯結內外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堅實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廣闊的國內市場、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雄厚的物質基礎、人才儲備和治理優勢。在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不是排斥對外開放,而是實施更有力度、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從而與國內超級大市場成為車之兩輪,共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這種更高水平、聯結內外的開放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從引進來為主,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互動;從沿海開放為主,轉變為沿海和內地開放并重;從工商企業開放為主,轉變為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開放;從民營經濟適應規則為主,轉變為參與改造、制定新規則。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是要推動內需與外需之間從替代關系走向更多的互補關系。也就是說,要通過國內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來增強國內企業對外競爭的能力,而不是弱化其外向性[7]。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民營企業是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民營企業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資源配置,是推動中國經濟融入世界、行穩致遠的生力軍和主動力。以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為例,2014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初期,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數量為65家,至2019年,這一數量增長了近兩倍,上升為191家。此外,2021年上半年,民營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34.5%,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了37.3%[8]。民營企業也是國際標準化的主要實踐者,已成為國際標準創新的重要力量。把握國際規則,參與相關標準建設,是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民營企業“走出去”成本,成長為世界性企業的關鍵一環。例如,浙江省依靠阿里巴巴、??低暤让駹I龍頭企業,爭取國際標準化組織電子商務交易保障技術委員會(ISO/TC321)秘書處落戶杭州,在電子商務領域主導制定了兩項國際標準,讓民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有了新的支撐。

三、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困境

面對新機遇,民營經濟需要主動適應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當前,民營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短視,“為什么參與”亟待端正

筆者就“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認識問題,對多家民營企業進行了調研,主要內容涉及民營經濟是否有能力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參與的動力和動機是什么。從統計結果看,大多數企業家都非常認可“民營經濟有必要、有能力參與新發展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民營經濟參與動因時,企業家對為什么參與、怎么樣參與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忽視了民營經濟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的主體作用,具有相當大的功利性和盲從性。有些企業希望在參與過程中得到政府在政策、稅收、補貼等方面的行政性支持,表現出“以小換大”的利益交換思想。從中可以看出,部分民營企業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出于“小我”,而不是從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格局轉換出發認識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如果把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僅僅當成企業自身發展的契機;那么,在實踐中利益得不到滿足時,民營企業自然就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

(二)實踐工作短板,“如何參與”尚待確定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民營經濟的市場主體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對中小企業來講,參與新發展格局存在能力不足問題。中小企業多數是以血緣、地緣等關系為紐帶,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人員,也缺乏懂經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從而導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能力不夠、動力不足。對于大型民營企業而言,為了引導他們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會給這些企業較多優惠政策,這實際上是與這些企業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即只有這些大型民營企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實實在在的貢獻時,政府才會給他們這些優惠。但是,民營企業往往是逐利的,這種契約關系的約束力強弱就非常關鍵。一旦政府失靈,如審查不到位、監管不力甚至出現尋租行為,企業逐利的本能就會占上風,很可能達不到政府最初所預想的促進企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效用比。

(三)管理服務機制不完善,“誰來組織構建”仍需明確

民營經濟參與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工作涉及面廣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但從目前來看,針對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工作機制尚需完善,對民營企業的引導未形成合力。同時,引導民營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目標往往與地方的短期目標存在矛盾。對地方政府而言,就業、財政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穩定等都是黨委政府考慮的重要目標。盡管當下各地方政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出臺了給予民營經濟的一系列政策優惠,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等,總體來看這些制度是為解決經濟發展困難的短期之策,還未從更加長遠的視野提出促進民營企業參與新發展格局的組合政策。

四、民營經濟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策略選擇

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特點和作用,優化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可行性方案。針對上述困境,筆者就引導民營企業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幾點策略選擇。

(一)用好內循環牽引的“窗口期”,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的競爭能力

一是要推動現代企業治理制度創新。深化民企股權治理結構改革。從法規政策層面界定公司產權歸屬,區分公司財產和個人財產,優化股權結構,推動股東社會化分布,探索新的股權激勵模式。滲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結合傳統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優勢,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以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為突破口,優化民營企業人力資源戰略。二是堅持延鏈、補鏈、強鏈,筑基賦能產業安全。提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考量是產業鏈安全性。應當充分發揮我國產業完整和產業鏈完善的優勢,加速縱向的聯合、橫向的兼并重組,著力推進產業鏈延伸延長。例如,制造業可以向原材料零部件配套加工、供應與分銷物流、產品開發設計、包裝設計、產品檢測、產品維護等延伸。農產品生產在集約生產的基礎上,可以向儲運物流、系列深加工、農業旅游延伸,也可以向種子生產、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延伸。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合力攻堅,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傊?,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擴大話語權,整合資源,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轉效率,降低供應鏈的運行成本,從而提升民營經濟的整體安全性。

(二)補足短板弱項,優化營商環境

民營經濟發展來自良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本質是政商關系或法治建設。促進民營經濟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交流互動平臺。積極搭建黨政領導干部與民營企業的制度化溝通平臺。規范和疏通民營企業家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方式與渠道,夯實基層協商基礎,打造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會治理共同體。二是建立反饋追蹤機制。完善企業申訴、投訴及建議反饋等機制,采取會議協調、現場調度、建立重點項目微信群等方式,及時了解項目的進度和存在的問題。三是推動政企線上互聯互通。通過互聯網搭建現代化政務信息溝通云平臺,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和公共數據共享,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自成體系、數據壁壘等問題。四是堅持遵守“臂距原則”。一方面要引導民營企業家積極投入當地經濟建設,專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與政府官員保持一定距離,在工作往來中見“清”。

(三)強化企業家隊伍提質建設,重塑優秀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和稀缺資源,但長期以來被排除在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對企業家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無法培養的,是靠市場激發出來的。因此,要劃分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做到“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事實上,企業家面對的最大風險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可以劃分為兩類:一個是市場的不確定性,一個是政策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源于技術不可預測、消費者偏好、競爭對手策略等因素,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政府導致的。為了消除不確定性,企業需要創新。政策的不確定性來自政府部門行政命令的變動、執行效能的高低。對于相應的不確定性,創新也可以劃分為兩類:一個是技術、商業創新,比如推出新產品;另一個是制度創新,就是設計一些新的、可能和政府博弈的制度安排。這樣劃分后,企業面對的形勢可以用矩陣表來表示(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西方企業家和中國企業家的區別。西方企業家應對的主要是市場的不確定性,精力主要用來預測未來消費者是什么口味,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是什么。而中國的企業家,更多地在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花大量的精力應對政府,找出一些繞過現行政策的辦法,進行所謂的制度創新。因此,我們需要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讓企業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的創新創造上,而不是處理與政府的關系上。

(四)提升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治理服務水平

一是要產權保護和產權監督兩手并行。對不同類型經濟體制的產權保護和產權監督要一視同仁,對強勢產權和弱勢產權的保護監督也要一視同仁。打通政策頒布與政策落實之間的梗阻,必須要避免行政權力和司法權力產生共謀關系,確保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裁量產權案件。監督產權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度上有所規定,另一方面注重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二是要支持發展與防范無序齊頭并進。審慎提高行業趨勢開放度?!靶袠I趨勢開放度”概念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一脈相承。數量上,負面清單所列事項越多,行業趨勢開放度越低。質量上,已開放的清單事項能否讓市場主體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能否消除市場準入的地方保護和人為市場分割、能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決定著行業開放層次。行業趨勢開放度表征了我國市場主體投資容量和投資環境。提高行業趨勢開放度舉措包括深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破除機制、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等。完善多元共管的反壟斷機制。將資本擴張和資本流動,資本配置與收入分配聯合起來,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制度駕馭資本和運用資本的能力。探索建立數據產權制度,加強對平臺經濟的私人監管和公共監管。三是平穩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9]。平穩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需防范“混合所有制失靈”。明確不同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各類資本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完善外部和內部平等產權保護制度。企業應在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運行機制設計等方面充分體現對各類股權的保護。構建獨立外部監管機構,完善關于資本市場中關聯交易和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的立法。

(五)加強政府服務培養,破解民營企業傳承之惑

隨著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接班潮涌現,80后、90后“企二代”逐漸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在“權力棒”交接中面臨著三個突出問題:子女接班愿望低迷,缺乏成熟的、前瞻性的傳承計劃和行動方案,傳承過程的家族世襲和人治特征突出。在民營企業代際傳承的關鍵時刻,要做好其延續工作,推動其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是促進“企二代”提神、提質。通過實施“薪火傳承創新創業”行動計劃,讓“艱苦奮斗、敢闖敢干、聚焦實業、做精主業”的老一輩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在新生代企業家身上得到發揚。優化新生代民營企業家的培訓計劃,強化企業傳承過程中所需政策、法律、稅務、管理、團隊及文化等知識板塊的課程培訓,努力提升創新發展、資本運作、現代管理、市場開拓和國際競爭五大能力,從而使企業傳得穩、握得緊、跑得快。二是加強政府扶持、服務。高度關注民營企業代際傳承發展,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分層次、分領域加強針對性指導,在創造傳承條件等方面切實做好民營企業傳承的扶持與服務工作。協助企業建立職業經理人評價制度,政府和相關監管機構應建立職業經理人協會,制定信任評判機制,提升市場的信息透明度,促進職業經理人自律行為,規范職業道德。三是引導社會理解、包容。積極宣傳推廣借鑒國內外優秀企業在傳承方面的經驗做法,讓社會認同多樣化的傳承模式,減少企業傳承過程中的社會文化阻力。

參考文獻:

[1][7]江紅霞,王贊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J].湖南社會科學,2021(2):51、55.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3] 解碼“小巨人”的成長秘訣[N].中國青年報,2021-01-29(5).

[4]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88.

[5] Chenery H.B, Strout A M.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 (4):912-916.

[6] 劉勇,李麗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轉型發展的機理、路徑與政策建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1):43.

[8] 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查分析報告[R].全國工商聯經濟部,2021:54.

[9]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責任編輯:宋好

猜你喜歡
新發展格局民營經濟雙循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探析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東遼縣發展民營經濟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