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分析

2022-05-30 10:48王秀玲
新課程·上旬 2022年28期
關鍵詞:融入路徑傳統文化閱讀教學

王秀玲

摘 要:素質教育改革實施以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教師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含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等元素,可以讓小學生深刻領略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他們理解和傳承的能力。為此,從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入手,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希望通過兩者的有效融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閱讀教學;融入路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了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要求。為了貫徹落實這一政策,教育領域也開始在各學科中做出對應的教學調整、創新,呼吁各學科教師依托本學科的教學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語文作為人文性特征比較突出的學科,在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然而,由于一些語文教師對政策精神的解讀不到位,或者課堂融合教學方式有問題,目前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普及并不順利。為此,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的閱讀教學內容為例,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進行探究。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提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隊伍的水平,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能力。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執行者,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融入,能豐富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同時也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閱讀教學的組織者,為了實現高質、高效的閱讀教學效果,語文教師本身需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悟能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和語言文化特色,通過一系列的準備設計活動的開展,可以在無形中提高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德育品質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作為閱讀學習的主體,通過誦讀、品鑒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在互動、分享、交流中深入體會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一些小古文、古詩詞中包含的家國情懷等,都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喚醒他們的愛國熱情。這些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有利于完善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他們高尚的政治人格。

(三)豐富語文閱讀學習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曾經明確指出,小學生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由此可見,在保證課內基本閱讀的前提下,語文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多讀一些探究性的閱讀書籍。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外書籍、故事等閱讀資源十分豐富,在展開課內相關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小學生對同主題內容的理解能力,語文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同類課外讀物,如《中國神話故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弟子規》等。通過這種大量課外閱讀資源的滲透,可以有效豐富小學生語文閱讀的內容,并且通過高效的閱讀方式可以拓寬小學生的閱讀視野和知識面。

(四)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多方面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的沉淀,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古代詩歌、小古文、歷史故事、名言哲理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也包含各種教育引導元素,對當代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具有不可小覷的指引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通過誦讀、角色表演的方式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可以通過一些膾炙人口、有趣的歷史故事吸引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注意力。助力小學生在真正理解、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精神的基礎上,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做新一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

(一)強化理論學習,提高語文教師的滲透教學意識

傳統文化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迎合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作為課堂教學的傳授者,只有語文教師自身對該方面的滲透教學領悟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并展開對應的閱讀教學活動。為此,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關鍵在于提高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重視程度。

從學校層面出發,可以利用座談會、知識講座等方式組織語文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解讀相關文件精神,如帶頭參悟《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課程標準等相關政策、標準的精髓,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轉變小學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落后認知,強化小學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和意義的認識。另外,學校還可以邀請一些對“傳統文化進校園”有研究的專家學者、特級教師走進學校,舉辦同主題的教學研討會,并在會議上傳授一些成功的教學滲透經驗和教育理念。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認真研讀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針對傳統文化滲透教學,從中篩選出具有價值的課文、詩歌、文字等內容,并結合這些內容搜集整理與其主題相匹配的課外閱讀資源,為下一步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打好基礎。同時,可以鉆研學習一些與傳統文化學科滲透教學有關的教學案例、論文等,觀摩學習其他優秀教師或者學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經驗,并將一些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策略與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整合創新,提出更多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路徑。

(二)借助文化故事,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這些文化故事不僅情節生動,還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某種精神內涵。因此,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他們喜歡的故事傳說入手,解讀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精神。

比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中關于《羿射九日》的閱讀教學。這是一篇古代神話傳說,通過后羿這位英雄人物射落九個太陽的過程,歌頌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在課堂閱讀學習中,基于學生對這篇故事的熟悉程度,語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反復誦讀后開展“故事分享”活動,要求學生使用黑板中標注的詞語或者漢字,如“炎熱”“炙烤”“射”“裂”“竄”等,簡單復述這個神話故事。在故事分享開始之前,語文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弄明白這些詞語或者漢字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們在整個故事脈絡中出現的具體位置。以“炎熱”“炙烤”這兩個詞語為例,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明白了這兩個詞語交代了民間故事傳說的歷史背景,九個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帶來可怕的災難,讓聽故事的人感受到當時天上九個太陽對普通老百姓和禾苗、土地等造成的傷害。在學生理解了這些詞語的內涵后,他們可以在詞語的輔助下將整個民間故事的內容貫穿起來。通過學生的簡單講述,他們不僅熟悉了“后羿射日”這個民間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從這些特定漢字的組合描述中感悟到中國語言文化的深邃內涵,還從故事中后羿這個英雄人物的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的民族精神。

再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關于《曹沖稱象》的閱讀教學。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的兒子曹沖在文武百官面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智慧。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曹沖年僅七歲,與二年級的小學生年齡相差無幾。在這篇課文的閱讀學習中,雖然課本中也配備了對應的插圖,但是故事的畫面感效果并不好。為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動畫的形式與學生一起分享閱讀課文。在教學開始之后,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版的《曹沖稱象》,引導學生在形象的視覺畫面中感知這個歷史故事。畫面中大臣一籌莫展與曹沖機智靈活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強化了這則古代故事中蘊含的愛動腦筋、善于觀察、富于聯想的品質,激勵小學生遇到困難要向古人學習。

(三)借助角色表演,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哲理

寓言故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頻率也比較高。對于小學生而言,寓言故事的內容讀來生動有趣,但是基于小學生自身抽象思維不成熟的現狀,所以他們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為此,為了幫助小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閱讀教學活動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小學生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深入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哲理世界。

比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關于《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閱讀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這些寓言故事中隱藏的人生哲理,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展角色表演的活動,結合這些寓言故事中出現的人物、情節等要素,搭建有趣的寓言故事表演小舞臺,還可以制作一些簡單的舞臺道具,如古代人的帽子、種地的鋤頭、地里的禾苗、小羊的頭飾等。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按照閱讀文本的內容合理彩排表演,通過故事再現的方式展示這些寓言故事,親身體驗感悟寓言故事中蘊含的人生道理。以《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故事為例,這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位農戶發現自己家的羊丟了,檢查一圈后發現羊圈破了一個窟窿,這時候有人勸他趕緊將羊圈補一補,可這位農戶卻認為羊已經丟了,補羊圈沒有用。結果后來狼又出現叼走了羊,這時候他才醒悟,趕緊補好羊圈,從此再也沒有發生丟羊的事情。這篇寓言故事圍繞“羊丟了、羊圈破了”這個關鍵點展開。在后期舞臺劇表演中,為了加深學生對寓言故事哲理的理解,語文教師還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將《亡羊補牢》的寓言故事改編成兩種不同的閱讀文本:一種為聽取鄰居勸告后及時補好羊圈的故事;一種為不聽鄰居勸告,任由羊圈破損的故事。然后分別讓學生按照兩個閱讀文本進行故事表演,盡可能生動地演繹兩種不同的結果。通過這種強烈的寓言故事結局對比,學生可以從這些傳統的寓言故事中窺探到古人的智慧,從而在結局的差異性理解中加深對“聽取他人勸告及時止損”的人生道理的深刻感悟。

(四)依托媒體技術,拓展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員,語言簡練優美、意境深遠,成為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古詩詞這種傳統文化元素包含的意境太廣泛、深遠,加上低年級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健全,僅憑單純的閱讀根本無法觸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文化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這種信息化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古詩詞有關的畫面,或者同類主題的古詩詞傳統文化,拓展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了解。

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關于《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兩者古詩中傳統文化的閱讀鑒賞。這兩首古詩描寫的都是一些壯觀的人文和自然景色,其中有登鸛雀樓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種萬里河山的壯闊,也有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通過寫景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內心的不同情感。這兩個地點的景色雖然存在我們生活的國度中,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親自到現場感受過那種震撼、唯美的氣勢,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鸛雀樓和廬山瀑布有關的視頻,如站在鸛雀樓上登高望遠去欣賞眼前的自然風光,或者站在廬山瀑布腳下又是一幅怎樣的光景,讓學生通過對真實的自然景象的觀察形成對古詩詞文化中意境的直觀認識。尤其是講解一些古詩詞中某一句詩的意思或者某一個詞的含義時,語文教師可以尋找與之相關的視頻畫面,從現實景象的震撼效果中帶領小學生感悟古人在詩詞中隱藏的個人情感,同時也能借助對媒體畫面的解讀加深學生對傳統語言文化運用奧妙的理解。以《登鸛雀樓》這首詩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為例,語文教師可以播放層層攀登看到不同景象的動態畫面,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詩句鼓勵人們要“登高望遠,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的思想境界。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響應“拓展閱讀”的教學要求,在閱讀講解完畢后,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課文文化主題相關的古詩詞內容,如唐朝暢當的《登鸛雀樓》、唐朝馬戴的《鸛雀樓晴望》等,組織學生開展對比閱讀欣賞活動,從不同文人的詩詞造詣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氣息。

綜上所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起到豐富閱讀內容、提升學生品質、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為了確保兩者之間更好地融合滲透,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課本中已有的傳統文化內容開展“課內+課外”閱讀的整合教學模式,并且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互動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地受到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

參考文獻:

[1]錢海萍.挖掘蘇州文化 打造特色課堂:融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本地傳統文化的幾點方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0(4):25-27.

[2]姚文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巧妙滲透思索 [J].學周刊,2020,4(12):139-140.

[3]李長東.淺析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J].才智,2020,5(9):201.

[4]連雪卿.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8,1(22):46,48.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傳統文化閱讀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