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

2022-05-30 10:48雷亮
求知導刊 2022年16期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摘 要:雖然我國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在不斷地優化與改革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仍有部分小學教學教師尚未建立科學的教學體系,一味地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下零碎化、片段化的教學手段,難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文章基于結構化教學理念,深入剖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結構化教學的價值與原則,同時對各階段的教學設計思路進行重點研究,并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提出具體的優化對策,期望能夠給予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或同領域研究者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課前引導

作者簡介:雷亮(1968—),男,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楊河鎮中心小學。

縱觀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不難發現,無論是教師的授課水平、相關的資源配置、學生學習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而其中影響較深的是教學結構的不完善。對此,教師不僅要摒棄片段化的教學方式,還要引導小學生采取科學的方式學習知識。因此,教師應加強對結構化教學的認知,積極地開展更具系統性的教學,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結構化地學習和消化數學知識。本文通過對結構化教學的研究,總結小學數學課堂各個環節的教學思路,以幫助教師構建系統的數學教學體系,致力于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結構化教學的價值

首先,結構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整體數學知識架構。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結構化教學更注重對學生知識結構的組建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引導。在接受過結構化的數學教學之后,小學生能夠對相關數學知識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問題產生較為明確的認知,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

其次,結構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與發展認知。結構化教學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將其自身的知識結構與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行有效銜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組織、總結,將數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養成在生活、學習中探索數學知識,挖掘并總結數學問題的素養,在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智力提升,使學生真正學會使用數學知識,認同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與專注力。

最后,針對教師方面,結構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等專業素養。結構化教學能夠有效改善數學教師的思維方式,引導教師加強對數學學科基本知識結構的認知,使其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不同學生的個體認知結構的發展趨勢,同時提升其對數學教材與輔助性教學資源的知識的組織能力。結構化教學的優勢與價值同樣體現在幫助教師明確教學規劃、促進教師自我提升等方面,不僅有益于學生的個體發展,對教師自身的進步與提升亦有諸多益處。因此,教師應加強對結構化教學的關注度,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同步落實結構化的學習與成長。

二、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原則

(一)教學主體原則

小學生是數學課堂中信息的主動接收者?;诖?,教師在教學設計以及授課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原則。要想做到以生為本,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不僅要全面掌握小學數學知識,也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訴求、認知情況等進行詳細的了解[1]?;诮Y構化教學,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探究教學內容,依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制訂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主體原則并不推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事無巨細地將所有的知識重點與難點直白、平面化地傳遞給學生,而是要求教師依照學生的真實能力,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與提點,以幫助學生提升探索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2]。

(二)教學結構化原則

一方面,教師應遵循知識結構化的原則,目的是使自身以及學生都能理清相關數學知識的基本原理、概念、重難點等,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自我理解、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形成更完整的認知,便于其在日后能更好地學習與理解更高深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而不斷完善、更新其數學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教師應保證自己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目標定位的精準性、針對性與層次性。在正式開展教學前,教師應該結合數學知識的難度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整體的授課目標以及不同教學階段的子目標,以保證每一節數學課都能具有科學的目標以及針對性。教學目標應具備一定的層次性。教師要依照由淺至深、由簡至繁、螺旋上升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在不斷完成小目標的過程中建立扎實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意在提醒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保證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等的靈活性與動態性。我國學科教學目標在短短數十年內就已經歷了由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再到現階段的核心素養目標的轉變。數學課堂教學的中心思想、手段、方式等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變化[3]。教師應就不同階段的學生需求的變化、教材的變化、主流教學模式以及觀念的變化等不斷調整教學模式。

(四)系統性教學原則

系統性教學原則的具體含義有:①基于結構化教學設計系統性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注意不同模塊之間的銜接處理,既要保證教學體系的整體性,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系統性教學邏輯;②基于結構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的手段與目標,教師不僅要時刻關注不同單元的數學知識之間的系統性,也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系統性與完整性,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使用方式等形成明確且具體的系統性認知,要求學生在不斷學習數學知識、不斷累積數學經驗的過程中促進自身數學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學習態度和正確的三觀。

三、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思路

(一)基于結構化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制訂

結構化教學觀念下的數學教學目標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目標最大的不同在于目標設計的側重點不同。結構化教學更重視數學學科知識的結構、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第一,結構化教學的教學目標應具備一定的精細化特征,其既要體現整體知識的結構性,也要保證目標呈現內容的條理性以及明確性。換言之,教學目標中既要含有學習知識的具體方式,也要有具體的學習內容。第二,由于結構化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以學生的能力等級設計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第三,結構化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具有靈活性。教師應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能力動態地調整目標內容。第四,結構化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由于結構化教學更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進步,所以其教學目標應具有學習行為、行為對象、環境條件等多方面的標準[4]。

(二)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問題情境的設計

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會涉及多種多樣的知識點。結構化教學需要教師將這些零散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在于教師對問題情境的設計。數學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探索與思考,引導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合大量與該問題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存在小學數學課本的不同單元、不同年級中,甚至是其他學科的知識[5]。數學知識本身是具有系統性的知識結構,大體可以分為基本模式、核心問題、事實性知識等。傳統教學概念下的問題情境設立過于碎片化、表面化,難以幫助學生養成更好的數學思維。結構化教學模式下的問題情境設計更傾向于有組織、系統性的問題引導,能夠幫助小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形成數學知識結構。例如,在學習一位數加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情境設計為“在文具店購物”,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明確文具單價的情況下計算總金額。在教學二位數、三位數加減甚至混合運算的時候,教師都可以延續上一階段的問題情境,塑造“水果店購物”“超市購物”等涉及更大金額、同時包含更多運算技巧的問題情境。教師要重視問題情境設計以及整體知識體系的結構性,促進學生以更完整、更系統的方式獲取并消化知識。

(三)基于結構化教學的資源材料設計

資源材料設計指的是在日常教學活動或問題情境設計中,幫助教師更好地呈現知識內容,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數學知識本質的輔助性材料。這部分材料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引導性,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引導學生基于自身學習經驗學習新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問題情境中的案例與信息資源指導學生。以教學正方形周長計算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設計彩色卡紙、帶有動漫元素的正方形物體等資源,輔以“怎樣才能計算該物體周長?”“測量時應怎樣保證數據準確性?”等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層層遞進地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與學習實踐行為。除了對問題線索方面的資源材料設計,教師還應該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原則以及循環上升的邏輯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鞏固知識。課堂練習應具有層次分明、信息量大、綜合性強的特征,以促進學生內化數學知識,使學生在搭建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提升數學思維與數學應用能力[6]。

(四)基于結構化教學的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流程包含課前導入、知識講解等主要的大環節以及其他小環節。結構化教學觀念更重視大環節與小環節之間的連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喜好與能力,對具體的教學活動內容進行反復的梳理與理論推敲,以保證教學流程各個環節的結構性與完整性。例如,當教師決定在本節課使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時,其需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提示,以喚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明確教學的具體項目之后,教師需要進一步確定具體活動方式。例如,在結構化教學的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思考、研究本節課知識與學過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又如,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角色轉換活動讓學生上臺作為教師講解相關知識內容,促使學生在準備發言內容的過程中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反復記憶與思考[7]。

(五)基于結構化教學的課后反思

完成了一節課的教學并不意味著教師工作的結束。通常情況下,教師即使對教學活動、教學資料等準備得足夠充分,也難以保證實際的課堂教學不會出現問題。教學問題對于教師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應基于結構化教學觀念,在課后積極地反思課堂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持續性的成長。教師應從結構化教學觀念出發,對教學目標是否科學合理、問題情境是否有效、資源配置是否完善、教學活動是否存在亮點、學生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教學意外、教學整體結構是否完善等方面進行充分反思。此外,教師也要對自身課堂表現以及主觀感受進行深度剖析,總結教學意外、優質教學成果等,以改進下一階段的教學設計,落實整體教學的結構化,促進教學效率的持續提高[8]。

結語

總而言之,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師應養成整體規劃、統籌兼顧的教學觀念,全面把握好數學教學的整體框架,同時基于結構化教學理念合理地設計具有系統性的教學過程,從根源上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推動學生有效記憶與理解數學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強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結構性教學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優化教學方式,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向結構化思維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菁.指向整體視域 開展數學結構化教學[J]. 小學生(中旬刊),2022(1):121-122.

袁春芳. 小學數學結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2022(3):132.

鄧利民,王兆強.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J].安徽教育科研,2021(35):62-63.

周云.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例談[J].小學數學教育,2021(23):29-30.

羅二連.小學生數學學習經驗結構化教學的策略探尋[J].新課程,2021(47):88.

薛師文.基于單元整合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1(32):50-51.

顏春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結構性思維的培育[J].教學與管理,2021(32):57-59.

胡華珍.數學結構化學習背景下單元整體設計探析[J].成才之路,2021(33):98-100.

猜你喜歡
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結構化教學,彰顯數學整體系統的教學力量
讓語文教學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
利用電子白板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應用分析
善用關聯思維 促進主動思考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