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盞柴燒龍窯的創新*

2022-06-02 07:31
陶瓷 2022年5期
關鍵詞:龍窯建盞輸送帶

陳 星

(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夢然建盞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4200)

“千年名窯,黑瓷巔峰。洗盡纖塵,重獲新生”,黑瓷的典型代表是建盞。建盞作為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產,同時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盞有著古樸渾厚的造型,手感較沉,和其他瓷器相比,韻味十足,深受人們喜愛。建盞歷史悠久,最早在晚唐出現,在宋代進入鼎盛時期,符合宋朝獨特的審美,燒制建盞的技藝已經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有力保護。建盞是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能夠支持文雅的生活態度。

建窯的發展經歷了許多階段,從興起到興盛再到衰敗,其發展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1]。當代建盞的文化也要隨著文明的腳步有所進步,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傳承、仿制、創新工作,其成果斐然。

1 建盞龍窯的現有結構及缺陷

在建盞的傳統燒制中,主要采用龍窯柴燒。龍窯是我國瓷窯的一種形式,其依山而筑,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依山坡挖出斜狀的地槽,然后砌成長條形窯爐,外觀看上去很像一條斜狀的臥龍,故名“龍窯”[2]。在燒制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如天氣和濕度的掌控難度很高。再加上采用龍窯柴燒效率比較低,通常在一個月內只能燒兩三窯,而且每一次燒成,都必須不間斷進行3個晝夜的燒窯,然后再等待三天三夜,自然降溫燒制好的建盞。

投柴是必須的,而速度和方式、氣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變化,都會影響窯內建盞的釉面和色澤變化。建盞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燒制,燒制出的成品率比較低,一般為10%~30%。

圖1是現有的一種建盞龍窯。龍窯包括窯體、窯頭及窯尾,其中窯體是依坡而建的長條狀;窯頭設置在窯體的較低處,即坡底;窯尾設置在窯體的較高處,即坡頂。窯體的坡度約為11°,窯頭生成的熱氣循經燒成室后由窯尾排出。

圖1 現有龍窯結構

頭部圓的窯頭好像老式內燃機“火車頭”,是龍窯的關鍵部位。狹長的火門在正面的中下部,風口在火門下緊貼窯底的地方開通,是火膛內進風的主要入口。松材作為燃料從窯頭正面經火門投入燃燒室,同時空氣經通過口進入火膛燃燒室,充分燃燒燃料,熱量隨著經過龍窯內通道進入窯體,為窯體開始升溫。

窯體的內腔形成燒成室,是放置匣缽的空間,又稱為“燒成帶”,窯身越長,裝燒量越多,產量就越高。

有著防火板、排煙區和排煙管道的排煙系統是窯尾。防火板的顯著功能就是對火焰流速進行控制,使火焰與胎體之間接觸充分,同時使爐內溫度直線增加;排水煙區定位在窯爐的尾端,能夠將胎體進行烘烤;窯爐的最上端為排煙管道,具有釋放煙氣和強化空氣流動性的作用,同時也會將爐內溫度得以增加,這就是窯爐燒成中還原燒制的技術要點。

該種龍窯結構是基于使用習慣設計,便于往窯頭投柴,但由于熱煙氣上升的特點,其煙氣在燒成室內停留時間短,蓄熱能力差,不僅造成能源的浪費,還不利于建盞釉面花紋的形成與穩定[3]。

2 本建盞龍窯的創新結構

如圖2、圖3 所示,筆者描述了一種建盞柴燒龍窯,其包括窯體、窯頭及煙囪。

圖2 本建盞龍窯的結構示意圖

圖3 本建盞龍窯的結構結構示意圖(隱藏窯蓬)

其窯體呈依坡而建的長條狀,窯體的內腔對應形成沿坡向上延伸的燒成室,燒成室的兩側設有窯門,以便于瓷器(建盞)的進出,燒成室的兩側還設有輔助的投柴孔。

窯頭設置于燒成室的較高側(即坡頂處),煙囪設置于燒成室的較低側(即坡底處),將柴火投入窯頭燃燒,其產生的煙氣即由燒成室的高處往低處倒灌,然后經煙囪排出。此過程中,由于煙囪的抽力降低及煙氣的倒灌,龍窯內火充分,煙氣在窯內停留時間長,不僅提升了保溫性能,還能使煙氣與各匣缽充分接觸,有利于產品釉面花紋的形成和穩定。

本建盞龍窯的燒成室的腔底與水平面呈8°夾角(即燒成室的坡度),夾角公差為±1°,相較于傳統的11°坡度,其保證了煙氣的倒灌能力,在煙氣倒灌與煙氣停留之間取得了較優的均衡。

由于本建盞龍窯煙囪設置在較低處,增加了落灰的積累,為便于清理灰塵,煙囪的底部設有可開啟及關閉的清灰門,打開清灰門即可便捷地清理積灰,避免影響煙囪的排煙效果。

為了充分利用窯體散逸的熱量,窯體的頂部為弧形頂,其頂部朝左右兩側各延伸有烘柴托臺,烘柴托臺用于放置木柴,實現對木柴的預烘烤,一來可提高木柴的熱值,二來使其投入窯頭中的木柴的水分相對均衡,降低對燒成器皿的影響。

為便于頂部投柴及柴火的自動排序堆放(見圖4),兩烘柴托臺上各設有一輸送帶,2臺輸送帶單獨控制。輸送帶的帶面上形成有供熱氣穿透的透氣孔及防止木柴向低處滾落的防落裝置。堆放木柴時,只需在坡底邊往輸送帶上放置木材,邊控制輸送帶輸送,即可實現木柴的自動排序堆放。

圖4 輸送帶示意圖

本建盞龍窯將輸送帶優選為雙鏈式輸送帶,其帶面由——銜接兩側各鏈節、金屬網節組成,金屬網節形成前述透氣孔及防落裝置。該類型輸送帶的選型,不僅承載能力強,而且其金屬網節的網眼可有效透氣,其落錯的網面并防止木材從輸送帶上滾落,同時其網眼可有效防止未放置好的木柴落入輸送帶內部而帶來的隱患,其結構簡單可靠。

本建盞龍窯還包括兩窯梯及窯蓬,兩窯梯分布在窯體的兩側,便于人員作業。窯蓬覆蓋窯體及窯頭,以防止淋雨[4]。

3 本建盞龍窯的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建盞龍窯具有以下優點:

(1)本建盞龍窯將窯頭設置在高處,煙囪設置在低處,如此,煙囪的抽力降低,龍窯內火流通充分,窯內停留時間長,保溫性能好,有利于建盞釉面花紋的形成和穩定。

(2)本建盞龍窯將坡度優選為8°,防止坡度過大,影響煙氣倒灌效果;也防止坡度過小,影響煙氣停留時間,取得了較優的平衡。

(3)本建盞龍窯在煙囪的底部設有清灰門,便于清理煙囪底部的積灰。

(4)本建盞龍窯在窯體的兩側設有烘柴托臺,可以利用窯體散發出的熱量對木柴進行烘烤,使得木柴含水量均一。

(5)本建盞龍窯在烘柴托臺上設有輸送帶,用于放置木柴,不僅便于木柴由低處輸送往高處,實現投柴,而且對輸送帶提出了透氣要求,便于木柴在此輸送過程中被逐步烘干;同時將輸送帶優選為雙鏈式金屬網輸送帶,結構簡單、承載能力強、透氣性及耐高溫性好,還能利用網面防止木柴滾落。

4 結語

在建盞的燒制過程中,除了要保留傳承建盞傳統燒制工藝,還要緊跟時代步伐探索研究新工藝、新結構,以使建盞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盞。建盞燒制技術推陳出新,使用新型建盞龍窯替代傳統龍窯,發揮新型龍窯的優勢,繼續加強對建盞質量和燒制建盞環保性的控制,燒制出更多具有藝術美感的建盞,才能夠保持建盞市場的持續生命力。

猜你喜歡
龍窯建盞輸送帶
橡膠輸送帶損傷部位的冷粘修補研究
龍窯的火不熄
淺談建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探析柴燒與建盞龍窯燒制技藝
大型鋼絲繩芯輸送帶更換方法的探索
矢志傳承 探索創新—歸隱山林,只為做出一只舒服的茶盞
從文化內涵解讀建盞之美
輸送帶撕裂檢測技術淺析
“活著”的龍窯
龍窯柴燒:一盞一匠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