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育人視角下英語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2022-06-07 16:08張宏麗
教學月刊·小學綜合 2022年5期
關鍵詞:課程育人義務教育課程內容

張宏麗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個要素構成課程內容,每個要素既有獨特的位置和功能,又相互關聯,有機統一。其中,課程內容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性地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滲透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英語課程的實施通過三類學習活動合理組織課程內容、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和推動“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來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關鍵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育人

為更好地適應當前教育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版課程標準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基礎上作了較大修訂,旨在貫徹“素養為綱,育人為本”的理念,以課程核心素養為主線,對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內容結構、課程實施等進行統整,突出正確的政治方向性、科學性、時代性,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課程內容作為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內容基礎,反映的是課程的價值觀和結構觀。六要素整合的英語課程內容是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

一、背景

課程內容的繁、難、偏、舊,對書本知識的過于注重,育人價值不高等現狀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需要系統地探討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組織原則及其結構形式,以揭示“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機理。[1]《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內容的修訂聚焦基礎性和現代性,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

就目標導向而言,英語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使命擔當。為此,《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遵循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作為精選英語課程內容的原則,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突出時代性特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新發展、科技新成果。

就問題導向而言,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知識本位,即片面注重知識教學,忽視素養培育。王薔指出,英語教學多年來只關注了語言的形式和對信息提取技巧的訓練,忽略了語篇的主題和其所承載的文化,這必然使教學停留在知識獲取、表層理解和策略技巧的訓練層面,忽略主題語境和語篇意義。[2]課程育人的標簽化口號,以簡單、膚淺的“告訴”替代深刻的課程體驗,短時、高效、速成的背后是短視和低效?!墩n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以課程素養為本位,突出主題引領,教學聚焦主題意義探究,將育人目標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之中。

就創新導向而言,以“碎片化”活動為導向的教學致使課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從整體、全局的視角把握教學本質的眼光。近年來,語言教育領域的實踐證明,語境、語篇和語用對語言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有必要在課程內容上改變脫離語境的真空狀態下的知識學習現狀,將語言知識學習與語言技能發展融入主題、語境、語篇和語用之中,改變碎片化、表層化的做法,使課程走向整合、關聯和發展?!墩n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課程內容的組織以單元為單位,圍繞主題、依托語篇,融入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要求,并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類學習活動加以實施。

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內容的定位和特點

(一)定位:課程內容是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

《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個要素構成課程內容,每個要素既有獨特的位置和功能,又相互關聯,有機統一。課程內容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性地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滲透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

1.主題和語篇協同發揮統領作用,主題反映立德樹人價值導向,語篇承載特定主題意義。張強認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范圍或語境,能在語言學習中發揮綱舉目張的功效,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的重要媒介。[3]大到主題范疇,小到十個主題群下的若干子主題,均依托語篇所承載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中蘊含的主題意義,反映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以多樣化文體素材呈現的語篇可以按照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進行劃分,也可以按照口語和書面語進行劃分,還可以按照文字、音視頻、數碼等進行劃分。具備特有的文體結構、內容組織形式和語言的語篇不僅傳遞具體信息和文化知識,還承載特定的主題意義,即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主題和語篇共同發揮統領和載體的作用,將教學重心從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傳授轉向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

2.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相互關聯,其中語言知識是構成語篇的語言要素,文化知識提供反映語篇主題意義的內容資源。語言知識為語篇的構成和意義的表達提供語言要素,同時,它也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共同構成語言知識。為避免脫離語境的機械記憶與操練,語言知識的學習應通過聽、說、讀、看、寫等途徑進行,借助豐富的語境,采取體驗、感知、理解、模仿、應用等活動方式讓學生逐步習得。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掌握語言知識本身,更在于能夠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了解外國的優秀人文和科學知識,理解文化意涵,比較文化差異,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并于潛移默化中將文化知識內化為價值觀,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知識依托語篇,與文化知識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相互轉化,互相促進。

3.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作為重要的學習途徑和有效的學習手段,協同發力,共同作用于信息獲取、知識建構、思想表達、情感交流、文化浸潤、品格形成。其中,語言技能是學生從語篇中獲得語言和文化知識,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情感和觀點,涵養文化品格,發展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即基于對語篇知識的了解,在語篇層面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和表達,具體包括聽、說、讀、看、寫五項技能以及對這幾項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習策略是學生為有效學習和使用英語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旨在逐步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自主性,為終身學習創造條件。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既是語言學習的目標,也是語言和文化知識學習的手段,二者盤活了主題和語篇所承載的語言和文化知識。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二)特點:課程內容通過三類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

施良方指出,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學生需要學習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或觀念,也包括學科知識的處理方式,即這些事實、原理和問題等是如何組織并實現學習的。[4]也就是說,課程內容既包含教什么、學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又包含如何教、如何學的程序性知識。為此,英語課程內容的學習以單元為組織形式,聚焦單元學習后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圍繞課程內容六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這三類關聯遞進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知識建構、思維發展和文化意識的形成,推動其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全程中的持續發展(如圖1)。

1.學習理解: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感知與注意活動進入教師創設或語篇本身具有的主題情境,基于被激活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以主題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為目的,依托語篇,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開展包含信息提取、信息整理等在內的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類學習活動,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應用實踐: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等實踐活動,如聽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信息結構圖轉述課文大意等活動內化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對文化意涵的理解,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從學習理解類活動到應用實踐類活動的進階既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依據學情,采取多次分層循環的方式逐步完成。

3.遷移創新: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借助從信息圖中提煉出的結構化知識,學生繼續圍繞主題,依托原有語篇,轉換角色和視角開展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等創新活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超越現有語篇,將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以及思想觀點和方法等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實現遷移創新,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單元學習結束之際,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新的情境,嘗試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根據需要進一步學習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豐富現有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向能力和素養的再次轉化。

三、小學階段課程內容的重要突破與具體變化

相較于《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部分改動較大,發生了質的變化,體現了課程鮮明的價值導向。義務教育小學階段課程內容的重要突破和具體變化如下。

(一)課程內容的重要突破

修訂后的《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內容選擇和組織上對《課程標準(2011年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具體表現在為促進核心素養的培育在課堂上真實落地,課程內容力求整合性地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包含陳述性和程序性的知識,確保在精選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做好對這兩種知識的組織與實施?!墩n程標準(2022年版)》對《課程標準(2011年版)》包含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要素進行了增刪和調整,形成了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課程內容,且加強了各要素間的聯系,旨在改變《課程標準(2011年版)》五要素之間缺乏緊密關聯,且無法形成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合力的弊端。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融合內置于主題和語篇之間,并由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兩翼護佑,既表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密不可分的關系,又表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需要圍繞主題,依托語篇,還表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盤活需要借助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課程內容還以教學提示的方式,提出實施時的注意事項,明確六要素整合的課程內容不僅作用于知識的掌握、文化的涵養、技能的發展、策略的運用,更作用于對語篇主題的理解,以及運用所學所獲表達個人對主題的認知、態度、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傊?,上述變化是對當前課程內容割裂而導致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強力糾偏。

(二)課程內容的具體變化

為更好地滿足不同學段和年級學生的起點和發展需求,《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設置上雖然都采用了分級的方式,但為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原先設置為五個級別的課程體系調整為三個基本級別和三個級別+,并兼顧小學因課程開設起始年級的區域差異而設置了預備級,分別對應小學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和初中七至九年級。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小學階段一級和二級課程內容的具體變化加以介紹。

1.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中的話題改為主題,凸顯了課程內容的育人功能?!墩n程標準(2011年版)》的小學階段涉及包含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身體健康等在內的十一個話題。然而,話題作為談話的題目,本身與主題、主題意義存在較大差異。主題指語篇所傳遞的意義和價值觀念。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其語篇理解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成效?!墩n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范疇,分別設置了“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題群,并提供了多個可供選擇的子主題內容。兩個級別的子主題在內容設置上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活經歷、感興趣的主題和應涉獵的主題,做到內容豐富,且既有關聯又有梯度,特別是主題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體現小學生應具備的素養。例如,一級的主題內容中不僅包含班級與學校規則,更包含學習這個主題以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內涵。

2.《課程標準(2022年版)》增加了語篇類型內容要求,突出了語言的整體性特征,提供了服務于主題意義,探究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多種類型的語篇形式,找到了課程育人的載體。一級和二級課程內容對應的三至四年級和五至六年級的學生處在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其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所喜歡的語篇形式和所能接受的語量也存在差異,因此對語篇類型的選擇各有側重。一級的語篇類型多為圖文并茂的歌謠、韻文、日常短對話、配圖故事等。隨著年級的增高,課程內容增加了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類型的語篇,便于小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語篇的特定文體結構、特征和表達方式,加深其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提升其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表達的能力。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3.《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中的語言知識部分變化較大,除去保留原有的屬于語言結構性知識的語音、詞匯、語法等項目外,刪除了功能和話題,增加了屬于語言應用性知識的語篇和語用兩個項目,指明了課程育人的途徑?!皠h”與“增”主要考慮到只有把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放到語篇中或在語境中運用這些知識建構語篇,傳遞意義、表達觀點、態度,才能幫助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內容要求分別強調在語境中感知簡單的拼讀規則、理解詞匯含義和語法現象。值得一提的是,語法知識的內容要求不同于《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列出的具體的語法項目,而是突出了語法的功能,如一級語法知識內容要求提到“圍繞相關主題,在語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知識描述人和物,進行簡單交流”。再如二級語法知識內容要求提到“在語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知識描述、比較人和物,描述具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描述時間、地點和方位等”。上述表述旨在使教師充分認識到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整體。新增加的語篇知識是關于語篇如何構成、如何表達意義以及如何使用的知識。例如,一級語篇知識的內容要求里提到“體會語篇中圖片與文字之間的關系”。二級語篇知識內容要求里有“判斷故事類語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辨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等”的表述。新增加的語用知識能幫助學生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適切的語言形式,得體且恰當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達到交際目的。例如一級語用知識的內容要求中有“使用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與他人進行得體的交流”的表述,二級語用知識的內容要求中有“對他人的邀請、祝愿、請求與幫助等作出恰當的回應”的表述。

4.《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出現的文化意識調整為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并列,突出了課程育人的使命。文化知識的內容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化知識點的記憶上,更突出了學習文化知識的目的,即理解文化意涵,比較文化差異,發現、判斷文化知識背后的態度和價值觀,促進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化品格,實現知行合一。兩個級別文化知識的內容要求相互關聯且層層遞進。例如一級文化知識的內容要求中有“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飲食習慣等的異同”的表述,二級的要求中有“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舉止、生活習俗、飲食習慣、待人接物的禮儀,應當規避的談話內容,體現出禮貌與得體”的表述。

5.《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中的語言技能,根據理解多模態語篇的需要,除去原先的四項技能外,還增加了“看”這一技能,并將聽、讀、看歸為理解性技能,說、寫、看歸為表達性技能,豐富了課程育人的方式。聽、說、讀、看、寫五項技能對應一級和二級,要求隨級別的增加而相應提高。以“聽”為例,一級在關于“聽”的技能要求中提到“根據圖片和標題,推測語篇的主題、語境及主要信息”。二級在關于“聽”的技能要求中提到“借助圖片、圖像等,理解常見主題的語篇,提取、梳理、歸納主要信息”。此外,語言技能要求中均列出了“級別+”要求,為參加過預備級學習或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選擇。

6.《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將學習策略明確劃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確保課程育人落到實處。其中,元認知策略由原先的調控策略和資源策略整合而成,強調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規劃,并根據監控發現的情況調整教學進度或教學內容。例如一級規定了“在教師指導下制訂簡單的學習計劃,并付諸行動”,二級規定了“在教師指導下制訂簡單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認知策略較《課程標準(2011年版)》雖然在名稱上沒有變化,但具體內容要求有所增加。例如,二級增加了“在學習內容與個人經歷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豐富了認知策略的內涵。學習策略中還增加了情感管理策略,旨在運用該策略使學生學會調控學習情緒、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四、小學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途徑和方法

在小學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師教什么以及為什么這樣教,即英語課程的性質是什么,什么樣的課程內容是最有價值的;二是學生想學什么,能學什么,即充分了解學情,摸清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學習興趣點、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語言水平、以及學習風格和學習優勢;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和學到什么程度,即如何設計關聯遞進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體驗、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做到知行合一;四是如何評價學生學得怎樣,即設計什么樣的評價任務檢測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為此,有必要以主題為引領,通過精選并合理組織課程內容、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和推動“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來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一)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

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本著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原則,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特征,反映社會新發展、科技新成果,選擇課程內容。例如圍繞主題進行語篇的選擇,要理解“文以載道、詩以言情、歌以詠志”的道理,認同不同類型的語篇都是生活的折射、思想的源頭和情感的提煉。好的語篇一定言之有物,承載主題意義。內容的組織應以主題為引領,以不同類型的語篇為依托,融入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以單元的形式呈現。

(二)以主題為引領,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增強單元整體教學意識。首先,教師在進行單元設計時,要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中心,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然后,教師根據單元教學目標重新梳理與整合單元教學內容,說明取舍與調整不同語篇教學內容的依據,并在單元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建構各語篇子主題之間邏輯清晰、關聯遞進的單元主題意義探究主線。接下來,教師應圍繞主題意義,并基于單元教學目標細化每課時的教學目標,明確每課時教學對于完整的單元主題意義建構的支持與貢獻。最后,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應聚焦主題意義,在獲取語篇信息的基礎上,逐層建構語篇主題意義探究支架,并引導學生利用支架加強對語篇所蘊含的主題意義的感知、理解、內化、拓展與評判,豐富學生對單元主題意義的理解,實現語篇教學的價值。教師還應強化以主題意義串聯的單元整體語言學習,讓學生運用語言圍繞單元主題意義進行觀點表達,實現創造性語言輸出。[6]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三)以主題為引領,推動“教—學—評”一體化設計

在聚焦主題意義的單元整體教學備課階段,教師要將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的學習期待,即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整合到評價任務和課堂活動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教師應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生能做什么為核心,圍繞主題意義進行思考,深入研讀語篇,考慮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這三類活動,設計融語言、文化和思維發展于一體的教學目標?;诮虒W目標,教師須設計服務于目標達成的教學步驟和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監控學生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效的具體措施。在上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提問等方式,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并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架或調整教學形式,以幫助學生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有效避免課程育人“走過場”的現象。

五、展望

《課程標準(2022年版)》剛剛頒布,未來十年,小學英語課程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作為課程的著力點,以學生為中心,精選并通過三類學習活動組織課程內容,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推動“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澤文,葉敏.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組織原則及其結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0-63.

[2]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六大變化之解析[J].中國外語教育,2018(2):11-19,84.

[3]張強.英語課程內容中主題語境的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6):7-11.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8.

[6]王勇.圍繞主題意義探究開展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5):59-64.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300191)2B811DBF-4453-480E-A6D3-CB484CA37A31

猜你喜歡
課程育人義務教育課程內容
日本中學家政課中的勞動教育——基于“技術·家庭”課程內容分析
析課程內容 謀教學佳策——“數的認識”模塊知識的教學思考
新生態學校如何詮釋課程內容
五項教育,推進中職?!队嬎銠C基礎》課程育人
生態育人之初探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教師資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讀
信息技術走進山區教育,揭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篇章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教師·上(2016年3期)2016-04-14
幼兒園藝術課程內容的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