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認知思路的脾胃系病證名稱研究

2022-06-08 08:14魏鳳琴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年11期
關鍵詞:病證西醫命名

張 歡 魏鳳琴

(1.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2018 級,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自西醫傳入我國以來已經有百年歷史,對于中西醫結合的研究,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對于中西醫病名的研究仍存在諸多問題,如一個中醫病名對應多個西醫病名,一個西醫病名對應著多個中醫病名,這種現象的存在是由于中西醫命名方式的不同,究其緣由是中西醫一開始的歷史環境、條件以及相對應的科學技術背景不同而產生對于病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中西醫對于病證名稱的認知思路的不同。

1 認知思路簡介

認知思路是什么?認知(Cognition),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通俗來講就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思路是指思考的條理脈絡。認知思路也就是人在認知未知事物而產生思考的條理脈絡。這里所探討的是基于認知思路的脾胃系病證名稱研究,實際上就是探討中西醫關于如何產生病證名稱的思考。

中醫起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從中醫發展史上看,重視象思維,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人的主觀感受,強調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故中醫病名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多以患者典型的癥狀或體征命名[1]。例如腹痛,是以人的自身感受疼痛為主要癥狀而命名的。

西醫重視疾病對于病理學形態的變化,從西醫的發展史上來看,西醫在一開始的病理解剖的基礎上逐漸延伸到細菌微細胞生物學領域,它以各項明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影像等指標來區別于其他各類疾病特征,從而找到疾病原因所在,故在它的命名中大部分具有明確病位和確定病性的特點。例如鏈球菌性肺炎,以病位和致病因子而命名;缺鐵性貧血,以實驗室檢查結果而確定病性命名的[2]。

脾胃從中西醫兩個方面而言都有重要意義,從中醫上來看,中醫的藏象學說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于中焦,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說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乃為后天之根本,《脾胃論》中曾提到“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更能體現脾胃在人體的重要意義;而從西醫上言,“脾胃”意味著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脾胃作為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對于中醫和西醫來講都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消化系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在中國,消化系疾病患者1.2 億,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消化性潰瘍病發率占10%,慢性胃炎病發率占30%。筆者此次以脾胃為例,來探討中西醫對于病證名稱的不同認知思路。

2 基于認知思路的中西醫脾胃系病證名稱研究

2.1 常見脾胃系病證名稱的中醫研究 常見的中醫脾胃系病證名稱主要有胃痛、痞滿、嘔吐、呃逆、噎膈、腹痛、痢疾、泄瀉、便秘等。胃痛是指由于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命名方式為病位+主要癥狀;痞滿是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以脘腹滿悶不舒為主癥的病證,命名方式為病位+癥狀;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主要以患者的癥狀命名;噎膈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主要以患者的自覺癥狀命名;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素體陽虛等使臟腑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或臟腑經脈失養導致的,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3],以病位+主要癥狀命名;痢疾是以大便次數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凍為主的一種病證,主要以癥狀命名;泄瀉是以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為主的病證,主要以患者的自覺癥狀命名;便秘指排便困難,主要以患者自覺不舒的癥狀命名。綜上所述,中醫主要是以患者的主要癥狀或者體征來對疾病命名的,具有濃重的癥狀學色彩。

2.2 常見脾胃系病證名稱的西醫研究 常見的西醫脾胃系病證名稱主要有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中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從其病名上看大部分具有明確的病位,如胃食管反流、胃炎、食管癌、胃癌、胰腺炎等;以病理變化分為炎性、潰瘍性、腫瘤、癌性;以其發病病程分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以其癥狀命名的,如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等;以致病因子而命名的,如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等;以癥狀群命名的,如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僅從脾胃系西醫病名來看,西醫對于病名的認知思路是諸多因素導致的,一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等,有的則以綜合征或證候群而命名,一般不以某一癥狀作疾病的名稱,而其命名方式多以明確的病位和確定的病性為特點。

2.3 常見脾胃系病證名稱的中西醫對比研究 在對常見脾胃系病證名稱的中西醫研究探討過程中發現,中西醫病名對照中存在“一病多名”的現象,即一個中醫病名對應多個西醫病名,或一個西醫病名對應多種中醫病名(見表1)。而這種現象的存在不能說是中醫、西醫某一方的命名方式欠缺或者不足所導致的,正如黑格爾所言“存在的即合理的”,“一病多名”現象存在,就應該探討它存在的合理性。

表1 節選常見中西醫病名對照表

以中醫脾胃系疾病“腹痛”為例,西醫相對應的病名就有“急慢性胰腺炎”“胃腸痙攣”“不完全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型過敏性紫癜”“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多個病名。以中醫角度來看,“腹痛”既是患者的主觀感受又是疾病的病名,在這里很好地體現了中醫病名的命名方式具有濃重的癥狀學色彩,而在西醫中“腹痛”僅以癥狀存在,它作為“癥狀”體現在上述各個疾病中,而這些疾病中不單單以“腹痛”這個癥狀為主,單以患者“腹痛”而言,西醫無法客觀作出對疾病的判斷,必須在客觀檢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后才能對于患者“腹痛”做出合理的判斷,而中醫恰恰相反,病名的產生恰恰是患者主要癥狀的體現。如果假設中西醫命名是事物的不同2 個方面的話,在這里中醫體現了事物的“主觀能動性”,而西醫恰恰反應的是事物的“客觀性”。

以西醫的“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來說,它屬于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范疇,在中醫命名中,其病散在見于“腸澼”“便血”“赤沃”“飧瀉”“泄瀉”“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下利”“滯下”“痢”“休息痢”“久痢”“痢疾”“臟毒”等10 余種疾病中[4]。以西醫角度來看,“潰瘍性結腸炎”病名的命名方式是對其病理性質以及病位的高度概括,而中醫所相對應的病名中主要是對患者癥狀以及體征的概括,這里又驗證了西醫的“客觀性”,以及中醫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對上述“腹痛”“潰瘍性結腸炎”2 種中西醫病名的對比探討,不難看出中西醫脾胃系病名命名方式大有不同,中醫的命名方式更能體現患者的主觀感受以及病證在患者身上出現的相關體征,這種命名方式的產生印證了中醫“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通過對患者自身的主觀感受及體征的認知,從而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達到中醫的治療效果;西醫的命名方式更具有客觀性,在客觀檢查結果的印證下,針對病變部位的病理性改變而得出治療方案的不同,達到西醫的治療效果。

3 研究脾胃系病證名稱的意義

通過對常見脾胃系病證的中西醫病名的探討,加上中西醫“一病多名”現象的存在,我們得知中西醫病證名稱命名的各自優勢,從而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一方面,通過中西醫病名“一病多名”的探討,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西醫命名的核心思想的不同,從能更準確地針對患者疾病的不同進行針對性處理。比如在“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疾病的過程中,針對患者的不同癥狀,更好地對中醫疾病名稱進行分屬,解決患者目前最主要的不適癥狀,更好地將“以人為本”這個理念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最大程度減輕疾病對患者所造成的不適感,更加準確地將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臨床實踐中。針對患者現階段的主觀感受而言,利用中醫的治療方式,緩解患者現階段的不適,從而緩解患者治病過程中的不適,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從對西醫病名的命名方式的探討而言,對于尚未產生病理改變的情況,西醫往往缺少合適的治療方法,而可以通過中醫針對患者的癥狀及體征的改變進行辨證論治,從而達到“治未病”的良好效果。所以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更應當將中西醫病證名稱的不同優勢應用于臨床治療上,而不單單只是生搬硬套地將其視為中西醫病證名稱的結合,更應當重視的是中西醫思維模式的應用。

猜你喜歡
病證西醫命名
基于復雜網絡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病證結合人群分型研究
命名——助力有機化學的學習
兩手
張竹君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西醫
從病證結合角度探析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治療
有一種男人以“暖”命名
為一條河命名——在白河源
蒙西醫結合治療對宮頸癌術后中性粒細胞及CD4+/CD8+的影響
河鲀命名小考
辨證治療內傷發熱驗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