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人格培養分析

2022-06-09 04:57劉曉艷
海風 2022年6期
關鍵詞:積極情緒心理學人格

社會日益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改變,更加需要復合型的優秀人才,高校也隨之肩負起更重大的教育使命。在大學生培養時,高校不僅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還應將人格培養納入重要范疇,確保培養出德行兼具的人才??v觀高?,F階段的學生人格培養狀況,還是較為滯后的,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手段,都呈現出諸多問題?;诖?,本文闡述了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并對大學生人格缺陷與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人格培養策略,以期為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開展貢獻綿薄之力。

大學階段是心理、人格趨于成熟的核心階段。大學生在社會中能否更好站穩腳跟和此階段的教育密切相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極為迅猛,使社會環境日益變化,在多元化的局面下,大學生極易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促使人格發生裂變。在日益復雜的環境下,作為未來國家的主力軍,大學生人格塑造問題對于高校來說尤為關鍵[1]。高校必須要對學生人格培養引起重視,并汲取積極心理學的營養,采取科學有效的培養模式,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引導其能夠將理論知識內化成個體行為,樹立健康人格,在精神層面為大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石,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一、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

(一)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本質要求

教育旨在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塑造良好的精神人格。大學階段是再造學生人格的核心階段,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注重對大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而對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夠重視,必然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對每個人來說,健康人格對其的發展極具意義,所以在大學階段必須要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問題。

(二)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其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必不可少的就是完善人格,大學生若要應對未來的挑戰,就應有健康人格作為基礎。塑造健康人格,有利于激發大學生潛能,促進心理健康成長,以及培養創造力,而缺乏健康人格必然會阻礙大學生今后的成長[2]。所以,高校在人格培養教育方面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確保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創造力、競爭力的提升,成為一名復合型的人才,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塑造人格不單單要學校努力引導,社會、家庭也必須共同努力。所以,高校在培養學生人格時,社會與家庭也應共同付出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為人格塑造提供助力。

二、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和成因

(一)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缺陷

1.以自我為中心

由于,社會價值觀給大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導致其自我意識通常較為強烈,具體體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目前,國內更多的是獨生子女家庭,而這些孩子極易被父母溺愛,導致思維模式往往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互動過程中不會對別人的感受多加照顧,極易產生負面情緒,輕則導致人際關系惡化,對他人自尊心造成傷害;重則會出現暴力沖突,釀造重大悲劇。

2.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通過分析學生的心理,諸多在校生都渴望獨立,但由于傳統思維的影響,導致大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嚴重欠缺,很多只是盡力做到思想獨立,但要將思想轉變成實際行動就尤為困難。所以,學生做事往往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討厭別人的干涉,由于一直對父母的依賴性非常強,承受能力很差,也無法獨立解決各種難題[3]。

3.集體意識與社會責任心欠缺

校內開辦的活動,一些學生總想著如何凸顯自身的優勢,對團隊的狀況不夠在意,導致集體效果非常差。除了利己思想極為嚴重,某些學生還具有虛無主義思想,覺得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不相干,進而無法明晰自身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習過于盲目,學習成效并不佳。

4.人格發展不均衡

健康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一直處于均衡的狀態。大學生不僅要注重吸收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對其他能力多加重視,如自強自立等心靈正能量。進而更好地使得大學生的心理人格更為健全,能夠在復雜的社會中更為快速的適應。

(二)當代大學生人格缺陷成因

1.社會方面的因素

全球化發展腳步日益加快的同時,社會環境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作為特殊群體的大學生,尚處于人格塑造的核心階段,社會各種思潮極易給其產生影響,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也阻礙了人格的塑造。時代、社會、家庭等會給當代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促使其出現心理機能不平衡、信念缺失、價值觀偏差等問題,進而形成人格缺陷。之所以有人格缺陷,最為顯著的因素是大學生思想意念過于薄弱、家庭的不良氛圍、社會消極思想沖擊、學校教育體制不完善等。

2.教育方面的因素

學校的因素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目前有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夠重視,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教育模式較為落后,有些學校甚至采取形式化的教學。學校并未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也不會和學生進行溝通,為其提供心理輔導,在人格培養方面嚴重缺失。而校園文化也不具有人格塑造相關引導內容,教師自身也缺乏人格魅力,沒有良好的氛圍,學生自然也難以形成健康人格。學校在制定教學規劃時,并未納入學生人格塑造這項內容,狹隘的知識結構,使得大學生難以提升素質,阻礙健全人格的形成。諸多高校對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完全不重視的,并未做好積極的引導,這種做法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必須盡快改革觀念,注重此方面的引導[4]。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人格培養途徑

(一)制定科學的心理教育目標,構建心理人格培養模式

在人格教育方面,高校必須要結合學生現狀明確科學的教育目標,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并穩步推進教學工作的開展。高校還應設立培訓機構,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人格引導,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诜e極心理學理論之上,將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相互結合,在心理教育體系中加入人格教育,以人格塑造作為基礎目標開展實踐教學,使大學生朝著健康人格方向發展。

(二)實施立體化的教育培訓,助力學生健康人格構建

人格教育也是旨在激發學生潛能,將教和學進行有機融合。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主導者,學生為主體,兩者的互動融合可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效,教師應將學生視作課堂主體,并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潛能,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內部力量得以強化,人格塑造順利升級。人格教育和其他教育有相似之處,同樣也有差異,其可開啟學生的心靈,指引性極強。所以教師在具體教學時,應基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內心世界產生沖擊,通過情理教育來促使人格教育效果達到最佳,學生也可更好地形成健康人格。教師在操作過程中,應積極開展心理輔導,采取有效的手段創設積極向上的教學情境。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的感官得到更大的沖擊,促使學生的內心更好地被觸動,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可自主將所學內容內化成行為,獨立人格得以形成。

大學生在特殊的成長階段,人格也處于重塑的核心時期,要達成該使命最好的方式是培養樂觀積極的態度,教師要采用積極的理念與態度來對大學生進行感染,使其人格重塑的內動力得以激發。此種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是立體化的教育體系,系統性地培養人格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尤為注重開啟情意動機系統,在實踐過程中滲透教育因子,促進內容內化成人格[5]。此外,應創設樂觀向上的校園風氣,使得學生能夠在良好文化熏陶之下,形成與保持健康人格。

(三)加強健康人格的普及,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健康人格

在每個人的素質結構中,人格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個體保持良好狀態,和別人友好交往,能夠更好地解決生活難題,擁有健康的人格是最為基礎的保障。健康人格可促使個體對個人生活狀態進行有效控制,能夠自行調節情緒,更好地適應環境,并樹立正確三觀,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得到教師、家人及社會的認可。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首要做的就是讓其精準了解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明晰何為健康人格,并在學校開設培訓課程中積極參與,進而達到更好的塑造效果[6]。

(四)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情緒,強化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研究得出,積極情緒和健康人格間的關系十分緊密。積極情緒有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形成,進而助力健康人格的塑造,而健康人格的個體表現的積極情緒更多,對自身身心發展非常有利。已有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積極情緒對人的壓力緩解極為有效,所以對每個人來說情緒管理都是尤為重要的。而要做好情緒管理,最為基礎的是對人類情緒有清楚的了解,并懂得適當與積極的情緒有哪些,先有良好的感知力。同時,對于情緒表達渠道也必須有所了解。例如,語言相比于軀體,是更好的情緒表達渠道。此外,教師還可采取團體輔導的做法,將情緒管理方法交予學生,也可開辦公益性活動,讓學生可通過活動的參與來感受到奉獻的美好,從中獲得積極情緒。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能夠增加業余愛好,也是其強化情緒體驗的極佳做法,對緩解學業壓力非常有效,所以教師也應在此方面多加鼓勵,讓學生參與感興趣的社團,獲得更好的福樂體驗。

(五)辯證看待問題,建立合理的歸因方式

對于人格,解釋風格理論將其劃分成樂觀型與悲觀型兩種解釋風格,指出人格特征不同的人,看待相同的事情,歸因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產生的心態也有樂觀與悲觀兩種。樂觀型是在面對失敗時,會有積極的傾向,認為這只是一時的失敗,并不是永久性的失敗,而引發失敗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完全是個人的因素,外部性因素占據大部分,因而對于失敗會更為積極看待。悲觀型和樂觀型恰好相反,此時的想法會非常糟糕,覺得失敗是永久性的,已經難以挽回此次的失敗,且認為這次失敗自身原因占據大多數,也會對今后產生更多影響,進而會感到內疚自責,未來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更為消極。同樣,在面對成功時,樂觀型的人會覺得是自身努力才造就了成功,悲觀型的人則覺得此次成功大多數都是運氣,并非是自己能力的體現??偟膩碚f,在面對成功或是失敗時,樂觀型可產生更多積極情緒,會感到更為滿意與自信,而積極情緒更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所以,要引導大學生看待任何問題時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靈活轉換關注焦點,應用積極的方式來應對,形成合力的歸因方式,尋找更多積極的因素,將負面情緒更好的消除[7]。

(六)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通過環境助力人格發展

人格的完善發展,環境是其中極為關鍵的因素,而環境不僅體現在家庭,也體現在學校與社會。社會組織系統是積極向上的,個體獲得的體驗也將更為積極,可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健康人格的塑造。而現今的大學生幾乎都是全日制與寄宿制的,所以對其來說校園環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而高校必須注重校園環境的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必然有健康文明、朝氣蓬勃的特征。

1.在所有學校中教育理念都是尤為關鍵的

由積極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應對學生的積極品質更加關注,盡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也能夠認清自身的優勢,并積極應用這些優勢,促進自身人格的完善。

2.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方面也應尤為重視

主要原因在于校園文化的潛在教育功能是極顯著的。高雅文化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才,包含的內容有軟環境建設以及硬環境建設,軟環境主要是指歌劇、畫展等,硬環境主要是指現代化設施、高雅建筑等,引入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讓學生積極閱讀,都可讓學生引起深思,對塑造健康人格非常有利。

(七)客觀了解自己,善于自我評價

其實,很多人都擁有自愈能力,積極心理學強調所有人的內心都應為積極向上的,有著自我完善動機,因而認為在解讀問題時也應積極樂觀,用開放、欣賞的眼光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對個體的積極品質提升關注度,并主動擴大這些品質。做到這些,需要大學生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主動分析并完善自身性格,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積極心理學啟示我們,幫助大學生對自我進行客觀評價,積極挖掘自身的積極品質和美德,充分發揮自身的美德與優勢彌補不足,不斷完善,產生恰當的自信和自尊。此外,還可以為大學生開設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或者講座,讓大學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結語

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健康的人格,若是缺乏健康人格,即使學到再多的知識與技能都是無濟于事的,也不會有良好的發展。人格的培養是凈滌心靈、內化修養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難度,沒有具體的量化手段,積極心理學理論為高校大學生人格培養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通過其方法論的運用有效地開展教育,提高教學效果,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曉彧.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創新大學生人格培養模式[J].當代職業教育,2015(1):3.

[2]韓廣海.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創新大學生人格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4):3.

[3]王瑞.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創新人格培養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7.

[4]王云輝.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J].企業家天地:中旬刊,2009.

[5]盧春麗.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研究[J].2021(2):67-69.

[6]祁萌,卞小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當代大學生積極人格培養機制研究:以舍己救人英雄孟瑞鵬烈士為例[J].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3):4.

[7]甘雄.積極心理學對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啟示[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

作者簡介:劉曉艷(1984-),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初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歡
積極情緒心理學人格
鑄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質討論
“沒有用”的心理學
《人格的發展——巴金傳》(評傳)
《心理學報》2021年度審稿專家名錄
中小學生積極情緒現狀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積極情緒助力更好記憶
積極情緒的主要干預綜述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嗎?
跟蹤導練(二)5
打噴嚏個性心理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