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治理研究

2022-06-09 02:47楊利華賈非凡
焦作大學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金融風險監管金融

楊利華 賈非凡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金融行業內涵,把金融帶入了開放、共享、多元的環境中?;ヂ摼W金融具有機構虛擬化、渠道電子化、服務便捷化、對象長尾化的特征,借助網絡技術的特性,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以便捷高效的優勢在金融市場上吸引著越來越多群體參與其中。但信息技術的高速度、數字化,使互聯網金融風險形式多樣,呈現出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和監管難度大等特征。當前,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體系主要依賴“一行兩會”與行業自律,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多采用審慎監管,而金融審計的綜合性、系統性、延伸性,與審慎監管的戰略性、全面性、系統性相契合,如何建立起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治理路徑,把金融審計同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有機結合有待進一步思考。

1.互聯網金融風險聚集

1.1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因素

在金融市場有效的假設條件下,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市場機制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下,競爭價值偏低的企業會被自動淘汰,市場參與者的個體自利行為會使市場自動達到均衡狀態。然而,市場參與者未必都是理性的,加之,互聯網金融主要為普惠金融,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缺乏專業知識,因此,很難真正選擇到自己需求的產品,并且也很難意識到高風險引發投資失敗的后果。即使單個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并不意味著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是理性的[1],投資者對市場信息都比較敏感,出現利空消息時,投資者會贖回自有資金,而貨幣市場資金的頭寸一般有較長期限,這時就存在期限錯配和資金流動性的問題[2]。從單個贖回行為來看是理性的,但對于支付寶、余額寶客戶群體巨大的機構,存在大規模贖回時,貨幣市場資金會有較大波動性,集體行為并非理性的,會造成一定的市場風險。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之下,通過互聯網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還容易交叉感染其他行業不同市場,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市場失控。

互聯網金融橫跨金融和互聯網兩個領域,還跨越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等多個金融市場,在信息的獲取中,難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同時,投資者在作出融資投資決策時,依據的是平臺提供的數據,而且金融專業知識有限,習慣了“剛性兌付”[3],加之金融產品在網絡銷售中“美化”宣傳,大都標榜著“高收益”“高增長”“穩健收益”“資金靈活”等字樣,只披露較好收益表現的期間、產品優勢和政策鼓勵等信息,很少說明收益率通過何種策略取得以及存在著什么樣的風險。投資者根本不了解自己購買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甚至可能購買與自己風險承擔能力不匹配的產品,造成投資失敗。

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的信用關系由眾多機構與金融消費者鏈接組成,其中,包括直接的信用關系如借貸關系,也包括間接的信用關系如擔保、隱形擔保、非標準化的其他產品等。當債務人出現違約行為,資金無法正?;亓?,承接信用風險的交易方無法吸納造成的違約損失,或者承擔信用風險的平臺信用承受能力不足,發生破產倒閉,都會引發信用風險。例如,從事信用中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P2P網絡貸款平臺等,介入借貸活動為借貸行為提供擔保,承擔了與借貸相關的信用風險,如果這些信用中介破產,會使借貸行為的債權人和交易對手的利益受到損害。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而互聯網技術自身仍處于發展過程中,技術安全性尚且不足,相應安全防護機制有待提高,由此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了技術安全風險。同時,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數據信息成為主流,每天都有海量數據產生、儲存,方便數據分析和處理,但數據管理不當會造成數據丟失、損壞和泄露,數據泄露造成的安全風險對互聯網金融影響巨大。并且,數據信息擴散速度極快,一個病毒或者一個程序就可通過網絡迅速傳播,使互聯網金融機構運作系統崩潰。就如P2P平臺頻遭黑客攻擊,皆因一些P2P平臺軟件提供商魚龍混雜,平臺系統簡單、漏洞多、研發技術有限,短暫研發后就投入使用,投入使用之后缺乏運維開發的專業團隊,長此以往,安全風險不斷疊加,致使互聯網金融機構無法正常運營。

金融市場環境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狀態,市場參與者不理性且缺乏相關信息了解,業務流程伴隨信用風險,以及互聯網金融本身存在著互聯網的技術安全和數據管理風險,由此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逐漸累積疊加,一旦出現風險,涉及人數龐大,對社會的負外部性更大,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加以監管治理。

1.2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累積

互聯網金融業務依托信息技術,在信息高度自由的互聯網環境之下,每一微小風險經過一系列內在變化,在傳染性極強的互聯網中蔓延傳播,會對金融系統造成巨大影響?;ヂ摼W金融消費者在選擇金融產品時并不能做到完全理性,而且互聯網金融機構同消費者交易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進一步放大信用風險的影響,如不及時遏制,信用風險會在每一輪擴散中增加其負面影響,甚至通過信息的傳染作用,影響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業務,從事類似交易的當事人、交易對手都會懷疑機構的清償能力,造成風險的成倍放大。在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過程中,金融機構違約或者承擔信用風險的平臺出現問題,該信息在互聯網環境下快速擴散,可能使大量債權人撤資,對杠桿較高,存在準備金制度的機構來說,會對資金流動性造成巨大沖擊,甚至導致風險能量累積。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傳播、累積過程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特征。

“蝴蝶效應”一般發生在一個具有敏感性和自相似性的自組織體內,由于存在眾多的奇異吸引子,對初始事件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奇異吸引子的變化會迅速引起周圍系統波動并通過正反饋機制不斷進行能量增強[4]?;ヂ摼W金融領域中,復雜的自組織體為互聯網環境;奇異吸引子為極具敏感性的眾多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對市場上的細微變化極具敏感性,并且能夠通過開放、共享的信息渠道進行自我復制、自我生長進行內生醞釀;正反饋機制為“長尾”群體在參與互聯網金融中受到的信息不對稱影響,風險因素經過跨行業、跨市場傳導累積而形成的乘數效應,擁有大量用戶群體、傳染效應強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失控,以及在相同業務體系下,從事相同或類似業務的機構受到相互間風險事件影響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等。

在復雜的自組織體內(網絡環境),奇異吸引子(風險因素)受到正反饋機制(風險擴張機制)的作用[4],進行自我復制,傳播蔓延,使得能量加強與累積?;ヂ摼W金融領域中,消費者的不理性,以及業務過程中的信用風險、技術安全風險、數據管理風險,在信息不對稱的持續作用下,原有風險點進行第一輪擴張?;ヂ摼W金融業務具有相似性和互通性,風險點也都存在相似性,這些風險因素經過多個市場、多個行業后會持續復制累積,在眾多用戶群體間快速傳播,加上互聯網的信息傳染效應,容易導致信息傳播失控造成風險點的進一步聚集。這些風險點在單一風險網絡內以分形結構傳播,風險因素層層嵌套,能量加強,彼此迭代,形成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不斷累積。

2.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中審計作用機能

互聯網金融風險能量不斷加強累積,一旦爆發,將會對金融行業造成巨大沖擊,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勢在必行。除了“一行兩會”和協會自律治理,審計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審計充分應用其獨立性、綜合性的優勢,通過發揮“免疫系統”功能預防風險,強化內部控制自我管理促進風險管理,以及通過鑒證業務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來揭示風險。

2.1 發揮“免疫系統”功能防范風險

審計“免疫系統”功能是對審計功能的擴展,除了突出審計的監督職能之外,同時還重視審計的預防功能。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就是既強調審計自身已存在的經濟監督、鑒證、評價功能,又強調生物學上免疫系統所具有的防御、穩定、監視和維護功能,對審計功能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拓展[5]。在互聯網金融中,審計可以了解互聯網金融機構環境、內部管理情況以及經濟活動變化情況,關口前移,實施風險評估程序,跟蹤機構的資金運用全過程,重點核查可能存在問題的項目。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早揭露并發出預警,將識別出的風險和掌握到的準確財務會計相關信息及時向監管部門進行反饋,避免同類風險再次發生造成損失,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同時,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不只是揭示出問題所在,還對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深入分析,從風險產生的源頭抓起,積極做到事前防范,來消滅和排除“病菌”的侵襲,為可能發生的金融風暴做好合適的計劃預案,充分發揮預防作用,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工作。

2.2 強化內部控制管理風險

互聯網金融機構頻頻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機構內部控制管理不到位,沒有及時識別風險、分析評估風險、化解風險。內部控制的實質就是控制風險,內控機制圍繞著風險實施各種措施和手段,COSO框架引入了風險對策、風險零忍度、風險偏好等相關概念和方法[6],建立在風險準確度量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應對風險,因此,健全良好的內部控制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在互聯網金融審計實施過程中,審計部門需要結合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和同行業特征,了解分析互聯網金融機構自身業務特點、必要業務流程、內部控制水平、資金流轉情況以及對機構內部控制設計和實施的有效性進行審查,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管理薄弱的環節和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提出建議,保障互聯網金融機構在良好的內部環境之下運行,有效識別潛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對機構的控制機制評估后,通過對機構整個業務流程進行把控,針對具體細化的業務環節層層把關,形成初步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內部控制模型,進而識別潛在風險。對于重要業務、重要節點,按照業務發展的邏輯順序,逐個分析風險產生的原因和風險程度[7]。根據分析出的風險程度結合風險測評的等級結果,強化審計工作重心,以確??刂骑L險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避免風險防控不當造成的更大風險,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形成持續性的風險防護機制。

2.3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揭示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的累積與爆發,很大程度上由于信息不透明,同時缺乏相應監管。對于單個企業或平臺的風險治理,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為重點。獨立審計的鑒證業務旨在對鑒證對象信息真實性、合法性、公允性提出結論,增強除責任方之外的預期使用者對鑒證對象信息信任程度,鑒證業務對提升企業信息披露尤其是財務信息有重要作用。

由于信息的預期使用者大都為“長尾”群體,企業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風險、條款和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信息披露不足,使這些群體與互聯網金融企業處于信息不對等的位置。企業掌握產品的內部信息和定價主導權,會利用消費者的信息劣勢來開展業務,導致“長尾”群體可能承擔高風險帶來的損失?;阼b證報告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提高審計的監管要求,可以同時提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使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條款以及經營活動信息披露更加信息透明,讓“長尾”群體明白自己所面臨的風險。同時,互聯網金融業務產生的數據量巨大,并且存在數據篡改的可能性,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可以使審計在監督過程中,掌握更多真實的信息數據,有助于發現蘊藏的風險點,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揭示。

3.金融審計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困境

互聯網金融結合了金融行業和互聯網技術,使得金融審計在對風險的治理過程中存在一定困境,如信息系統的使用,使得互聯網機構不能完全展示對業務信息的處理過程以及信息系統對數據信息的運算處理過程,傳統的審計線索隱性化[8];審計人員獲取的信息可靠性有待考量;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缺乏可參照的具體規范條例;同其他監管部門之間存在監管重疊,缺乏協調機制。

3.1 審計線索隱性化

審計線索是審計人員檢查經濟業務實際運作過程或檢查業務數據處理過程的依據,是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的根本依據。在傳統審計業務中,審計線索通常為企業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形成的反映業務真實性及業務流程的紙質記錄、相關文件或其他形式的資料。在會計系統中,審計線索主要表現為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9]。在互聯網金融審計業務中,基于信息技術環境,業務數據的具體處理過程都有固定的程序設定,按照設置好的指令直接進行處理,互聯網機構不能完全展示對業務信息的處理過程以及信息系統對數據信息的運算處理過程,傳統的審計線索變得隱性化。并且,業務數據均保存在磁性介質上,數據的輸入、存儲、處理方式都會對審計線索獲取造成影響。審計人員難以及時高效地通過現有渠道,獲取所需審計證據,在一定的時間和成本下,還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從中篩選出有效的信息,給審計工作帶來了挑戰。

3.2 審計證據可靠性低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斷創新,使得市場上涌現很多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產品,行業競爭加劇,優勝劣汰的淘汰率更高。為了保持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和自身利益,許多互聯網金融機構就會鋌而走險,粉飾財務報表、虛增經營業績、甚至違規經營,對審計人員隱瞞真實情況,審計人員獲取的信息可靠性大大降低。

互聯網金融業務記錄大都以數據形式記載,許多民營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對數據查看、修改的權限沒有嚴格限制,交易人員、財務數據記錄分析人員、軟件開發者甚至黑客都可以無痕篡改交易數據,形成不真實的財務數據。交易信息虛擬化使審計人員更難獲得真實有效的審計證據,難以作出準確的審計判斷。

3.3 制度依據不足

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還處于探索階段,互聯網金融協會籌建時間也較短,缺乏細化的監督管理條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等規范性文件也相對缺乏。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業務活動時,依照的仍是傳統的會計準則以及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業務時也同樣參照傳統的審計準則。而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不斷增強,業務內容與形式向更多元方向發展,傳統的企業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對于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產品并不適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缺少具體細化的規范參照,加之審計人員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存在差異,依據傳統審計準則進行判斷,難免出現判斷失誤,發表不恰當意見。

3.4 缺乏監管協調機制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以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方式,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為主要監管主體,結合互聯網金融協會建立自我約束標準,來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 是政府就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發展和市場監管制定的第一個指導性文件,確立了“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10]。

互聯網金融的跨行業經營方式,使金融機構同證券機構、保險機構等眾多機構業務邊界更加模糊,在分業監管機制下,各監管部門缺乏有效協調。對于混業經營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必須由多個部門共同監管,但這些部門往往各司其職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信息割裂和協調機制的缺失給混業監管增加了難度。不同部門的法律規章交叉重疊,缺乏適時的更細化的準則進行具體約束,這使審計人員無所適從,導致審計風險增加。

4.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治理機制

4.1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模式

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治理,從產生的風險因素出發,采用風險測度的審計監測體系,對財務數據中的一些指標進行監測,從而發現潛在風險,完成對風險的監視環節。對于使風險乘數放大、迅速蔓延傳播甚至傳染到其他行業的風險擴張機制,分別形成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從機構的內部關鍵節點進行初始風險控制,實現風險自穩。在微觀審慎監管中結合社會審計,檢測在審慎監管下的風險應對措施是否合理,加強信息披露透明度。在宏觀審慎監管中嵌入政府審計治理,實現審計同其他監管部門的合作協同,解決監管重疊、監管空白問題。從社會審計和政府審計兩方面達到風險防御,形成風險監視、風險自穩、風險防御的風險治理閉環,具體治理機制形成如下:

4.2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治理路徑

4.2.1 建立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測度的審計監測體系

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首先,要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點進行審計監測,這樣才能及時發現風險,作出預警。對風險點的研究可以借助風險模型,如學術界的主觀概率模型、人工神經網絡模型、Simple Logit 模型區制轉移模型、“In-House”和“Private Sector”模型、VaR和壓力測試法[3]。本文在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因素的分析過程中,使用相關權益分析法(CCA模型)來對風險進行審計監測。相關權益分析法,著重分析部門經濟資產負債表的相互關聯。相關權益的含義是某種金融資產將來的收益依賴于其他資產的價值。CCA 定義了資產價值和負債價值的基本關系,把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組合[11]。

CCA分析的主要依據是企業形成的資產負債表,互聯網金融審計可以依據機構經營業務產生的財務數據、債權債務數據,形成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經濟資產負債表以及風險財務報表。進而分析互聯網金融機構有條件要求權的資產和負債的經濟價值,來確定各經濟部門分擔的風險存量,根據期權原理,估算風險的暴露狀況。同時,參照從事相關業務的各類銀行、證券及信托公司的行業數據、交易信息,使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和相關權益分析法,來構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審計測度指標體系,如風險債務價值、權益價值、違約概率和資產損失率等。依據互聯網金融機構自有數據和市場數據,綜合應用審計方法和相關權益分析方法,進行實時動態的審計監測,以對風險動態監視,把握風險狀況和變化趨勢。

4.2.2 形成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上市公司較少,企業大多數規模小,甚至一部分還在初創期,內部控制較為薄弱。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大部分屬于民營企業,股權結構較為集中,設置上難免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公司各項決策的制定和執行權力掌握在小部分管理層手中,管理層出現舞弊動機時,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這些民營企業處于初創期、發展期,更關注企業的經營業績、客戶規模等指標,忽視企業存在的風險,缺乏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治理時,需要形成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從企業自身出發實現風險自穩。

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首先,需要了解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控制環境,如企業的治理架構、管理架構以及人力資源政策等。其次,以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為出發點,實施風險評估程序,進行風險分析,對每一階段中的每一業務采用流程圖法列示,關注可能發生風險的關鍵控制節點,從而采取有效對策遏制風險。再次,檢查控制活動并分析相關程序,如對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厘清崗位界限;授權審批控制,注重互聯網金融企業業務過程痕跡管理。在發生借貸業務時,如果借款人逾期率較高,就會對企業造成較大的壞賬損失,給公司經營資金鏈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關注逾期率的計算方法是否合理,應用檢查和重新計算的審計方法,代入數據查看逾期率是否能夠真實反映當前客戶的貸款情況。在對借款人的資質和信用水平審核時,關注信用評級模式是否合理及評級結果的有效性,查看借款人提供信息是否真實可靠,與之對應的風險準備金是否恰當。在審批環節,關注線上業務電子簽章的真實合法性,審批過程是否做到職責分離和存在越權批準的現象。從可能產生的風險入手,對各個業務環節的關鍵節點進行控制,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降低風險。最后,對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控制的全流程進行監督,衡量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質量,使內部控制建設不斷優化加強。

4.2.3 在微觀審慎監管中結合社會審計檢測和披露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手段通常為審慎監管,審慎監管的方法在于識別風險之后,對風險實施一系列管理手段,控制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行為以及負外部性[2],其中,微觀審慎監管則更加關注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例如,從事信用中介的機構發生破產,導致信用風險,并可能向其他行業市場傳播,針對這類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機構通常會計提一定數量的資產損失準備金來應對預期損失,如風險儲備池來保障投資者的投資本金。社會審計則需要對機構存在的風險進行準確識別、評估和計量,根據識別出的風險計量數對資產損失準備金、風險儲備池的計提依據、計提比例、計提是否充分、記錄是否完整、披露是否恰當審查其合理性,保障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對風險的措施能夠有效實施,來防御風險。

同時,互聯網金融機構通常在資金流動性和期限轉換方面存在問題,也會存在跨行業產生的乘數效應以及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些流動性危機,會直接影響到債權人和交易對手的流動性。當互聯網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危機時,通常會出售資產收回資金,來滿足流動性的需求,然而,短期內大規模的出售資產會使資產的價格下跌,持有同類資產的其他企業也會受到影響,資產價格下跌引發企業拋售,進而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社會審計則需要對確保資產流動性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進行查驗,確定進一步的審計范圍,審查資產增減流動是否真實、流動比率是否合理正確,對投入資產保管是否恰當,揭示資產流動性中存在的問題,避免拋售資產致使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來防御風險。

對于“長尾”群體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社會審計的鑒證業務按照一定準則要求對單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經濟活動進行審查,并對機構提供的信息進行評價,提出審計意見?;趯徲嬕庖妶蟾娴臋嗤?,可以對互聯網金融機構作出的信息披露起到約束作用,使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的條款披露更加透明。社會審計在對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審查時,要保持自身獨立性,提高監管要求,加大監督力度,對機構的信息披露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并且明確注冊會計師的報告義務,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合理。

4.2.4 在宏觀審慎監管中嵌入政府審計治理

波蘭尼的“嵌入理論”認為,不能僅僅依靠經濟一項因素維持社會運轉,還需要政治、文化、宗教等多個因素的協同作用,才能使社會有序發展。由波蘭尼的嵌入理論衍生出的嵌入式監管,其核心在于經濟問題存在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想要解決經濟問題,無法依靠單一的手段和措施,而需要多方手段彼此協作、互相嵌入才能解決。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需要多方共同協作,在已有監管的基礎上嵌入政府審計,形成健全的治理體系[12]。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在于降低金融風險的強度,減少其他因素造成的風險累積,以及使金融體系在面對經濟下行和其他負面影響時,具有一定的自穩恢復能力。政府審計可以對跨行業、跨市場的綜合性業務進行宏觀的風險控制與防御,與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十分契合。在宏觀審慎監管中嵌入政府審計,使監管主體之間、被監管主體和政府機關之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以此提高監管效率,防御風險。

政府審計嵌入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首先,要貫徹國家戰略基本目標,不能偏離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在國家特定的發展策略上,政府審計同其他監管部門共同協作[13]。由于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其他監管主體都隸屬于中央政府,彼此間不存在上下級關系,所以,政府審計需要與其他監管主體對風險預防策略進行定期磋商??梢越⑿畔⒐蚕砥脚_,對內、外部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儲存在網絡平臺,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與速度,保障彼此間信息互通和協商,形成基于國家治理的各監管部門間剛性合作。明確互聯網金融部分領域監管職責,對涉及多環節、跨部門監管的職責進行調研和裁定,把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由此,解決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重疊和監管空白的問題。同時,政府審計可以同被監管者形成一定合作模式,由被監管者提供更多內部信息到信息共享平臺,配合監管,自覺完善內部機制,調整經營活動,改善監管主體與被監管者直接的對立關系,降低監管成本,促使互聯網金融機構能夠自覺遵守監管要求。政府審計同時也向被監管者積極傳達政策信息,提供審計建議,促進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好發展,形成合作伙伴關系。政府審計通過與其他監管部門和被監管者之間的協作,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多層次、多主體、多中心的治理,進而可以全方位防御風險。

猜你喜歡
金融風險監管金融
金融風險防范宣傳教育
構建防控金融風險“防火墻”
跨境并購金融風險的應對策略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大力增強憂患意識 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
監管
P2P金融解讀
監管和扶持并行
多元金融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