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研究

2022-06-20 14:34葉彥
藝術評鑒 2022年9期
關鍵詞:融入路徑聲樂教學教學改革

葉彥

摘要:聲樂教學作為我國各大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著獨特的價值。高校聲樂教學改革順應新時代對文化的發揚與傳承,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和認同,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其中。這不僅大大提升了高校聲樂教學的質量,也提高了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本文將從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出發,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的發展現狀,闡明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必要性,進而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聲樂教學?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融入路徑?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133-03

聲樂,即用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借以抒情的音樂表演藝術,又稱為藝術歌唱。有很多種聲樂方式,在唱法上以美聲唱法占據主體地位,此外還有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教學內容多為外國歌曲或漢族經典曲目,少數民族音樂多出現在選修課程上。即便是有少數民族音樂,也大都以美聲的唱法教授民族音樂,故使得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聲樂課程中缺乏民族特色,失去了原生態的本真。因此,在當下的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這對于傳承和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實現聲樂教育的大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聲樂教學現狀

聲樂課程是各大高校都會開設的一門基礎藝術課程,旨在提高高校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對國內眾多高校的聲樂課程調查研究后,我們發現當前我國聲樂教學中對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投入力度遠遠不夠。首先,在高校聲樂課程設置上,學生的聲樂課程課時較少,學習的時間比較短,演唱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一般來說只夠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經典曲目,而這些經典曲目又以外語歌曲和漢語歌曲為主,基本上不涉及少數民族曲目,故而使得學生學習的聲樂內容過于局限性。再者,在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上,教師通常會以美聲唱法作為主要的教授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對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涉獵較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聲樂領域的當下發展,固守傳統教學模式,故而無法向學生傳遞必要的聲樂文化,無法拓寬學生的聲樂視野。最后,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的設備不齊全。各大高校的聲樂教學內容都是以西方和漢族教學曲目為主,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較少。而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曲目來講,只有在其獨有的樂器伴奏下才能顯現出其獨特的本真韻味。而在高校中,專精于少數民族樂器和曲目的聲樂教師少之又少,故而使得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聲樂課程中處于邊緣位置。

二、少數民族音樂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開展,人們接觸到其他文化的途徑越來越多,文化之間的壁壘正在逐漸被打破,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已然到來。時代的發展,對聲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紛繁變化的全球形勢下,我們應當如何進行聲樂教學改革,使得現階段的聲樂教學既能夠適應全球化的趨勢,為不同民族不同審美的人群所接受,又能夠保留本民族聲樂特色,創造出立足于東方美學的獨特美感。我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每個民族都創造并傳承了優秀而獨特的音樂,展現出本民族獨有的本真價值。少數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音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依據本民族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品種繁雜的音樂體裁。從表現形式來看,各個少數民族的音樂可以分為五大類:歌曲、器樂、說唱、歌舞、戲曲,其中歌曲占據民族音樂體系的主體,不同民族的歌曲在唱法、聲調、運氣的過程均存在較大的差異。

(一)豐富和擴充了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資源庫

在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便是民歌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由于地域、語言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都以自己獨有的歌聲特點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和愿望,故而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情感飽滿,像侗族的采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等,無一不是與本民族生活生產實踐息息相關的民歌。高校負有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時代責任,在聲樂教學改革中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優秀民歌資源,加大對傳統民歌的重視,引導學生學習和感受民歌之美,擴展高校聲樂教學的優質資源,提升聲樂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鏈接和傳遞了優秀民族文化的血脈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高校作為文化的集結和輸出地,有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務。在高校聲樂教育改革的進程下,高??梢园l揮其文化輸出地的巨大優勢,讓更多學生了解和認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融合時代因素,將這樣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開來。高校大學生正處于文化觀念塑造的關鍵時期,其作為新生代的重要群體代表,對于文化的接受和傳承將直接影響到后續我國音樂文化在世界上的發展,因此,以高校聲樂教學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集結地,可以最大程度的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鏈接到我們的文化血脈中,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后續發展不斷續航。

(三)拓寬和暢通了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選擇

作為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誕生于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其間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也間接成就了不少民間藝術家和優秀音樂人,比如飽含深情的蒙古族民歌《夢中的額吉》、膾炙人口的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這些經典民族歌曲的演唱不僅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高效傳播,也使一大批歌手,如阿寶、旦增尼瑪等在音樂領域聲名鵲起。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要求在漢語歌曲的教授基礎上,學生要對比學習其他民族的經典音樂曲目,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對于民族樂曲的興趣和愛好,滿足學生對于聲樂課程的自由選擇,為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音樂之路,促進學生在音樂領域更好的傳承發展。

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路徑探索

(一)領悟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美

每一種少數民族音樂的源頭都是民族文化的獨特表達,表達了一個民族對于世界、對于生活的認知和感受,潛藏著民族的個性特點。高校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整個聲樂教育體系時,也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接納與傳承。因此,高校在教授每一個篇目的少數民族音樂時,教師首先應該要深入地了解該少數民族的文化,探索每一種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領略每一個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其次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細細甄別音樂作品的歌詞內容,把握音樂作品的意境美。比如蒙古族的音樂作品中,其歌詞大多通俗易懂、形式簡略,卻耐人尋味,具有很深的思想內涵;苗族音樂作品的歌詞形式通常較為生活化,好似描繪一幅美麗的山間遠景……再者對于少數民族音樂作品,要尤其重點把握歌曲的韻律美,以民族文化作為融入音樂的媒介,深刻體會民族音樂文化民族文化中的風格形式和精神風貌。教師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民族音樂的節奏,促使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進行節奏之間的比較,進而深刻認識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風格和神韻,便于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創造。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每一篇民族音樂作品背后的精神美。每一篇民族音樂的創作背后都是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生動寫照,民族歌曲中也飽含故事性,擁有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清晰的故事發展脈絡,凸顯出高尚的民族風格。在藏族曲目《康定情歌》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便可以體會到青年男女關于愛與責任的選擇,在蒙古族曲目《草原上升起日不落的太陽》的學習中,領略到蒙古族人民豪爽不羈的性格以及對于草原生活的無限奮斗熱情。

(二)借鑒少數民族音樂的演唱美

少數民族音樂中,歌曲大都是一種直抒胸臆的表達,故而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歌曲的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民族歌曲這種形式簡單、內容豐富的音樂形式是傳播民族音樂方式中最核心一部分,使得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代代傳承,進而促使中華音樂文化的大發展。將民族歌曲帶入音樂歌唱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區別于圓潤、洪厚的美聲唱法,重點關注每一種民族歌曲的發音方式??偠灾?,聲樂演唱的發聲技巧有多種,包括氣息的控制、喉頭的穩住、咬字正確、吐字清晰、節奏的把握以及情緒情感的狀態等。例如在學習壯族、苗族的歌曲時,學生就要運用多聲部的發音方式,以頭腔共鳴的演唱方式將高昂的演唱情緒表達出來,增強民族歌曲在演唱過程中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每個不同風格民族歌曲的獨特唱法,加強對少數民族唱法的研究。如苗族歌曲在演唱上分為平腔和高腔這兩大腔體,這兩大腔體在演唱過程中不斷通過切換和銜接,使得苗歌的曲調或悠長婉轉,或明快動聽,體現出了清新自然之美。在演唱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不同形式的運氣、發音技巧,運用相對應的唱法腔調來演唱少數民族歌曲, 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讓民族歌曲文化在高校中得到傳承和發揚。

(三)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器樂美

少數民族歌曲往往是在少數民族獨有的器樂伴奏下進行演唱才別具民族風味,兩者的發展相輔相成,故而民族器樂是民族聲樂文化的共同構建成分。將民族器樂的學習融入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是學習傳唱民族歌曲的有效路徑,也是更加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為民族音樂的學習開辟新道路。我國少數民族器樂種類豐富,僅廣西地區發現的種類就有百余種,比如壯族的田螺笛、侗族的侗笛、馬骨胡、土胡等。另外,在民族器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少數民族生活條件,增加學生對于民族歌曲傳唱的熱情和興趣,增進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和民族風格的理解。例如馬頭琴作為蒙古族的典型器樂,在造型風格上體現了蒙古族馬上騎射的形象,在器樂風格上以悠遠大氣為主要特點,體現出蒙古族人民不拘小節的民族特點。

(四)體味少數民族音樂的表演美

民族音樂植根于民族文化,在表現形式上富于生活化,往往不拘泥某一種形式,是集歌唱、舞蹈、器樂演奏于一體的大雜燴,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廣西侗族的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的方式為主,演唱者為3人。歌曲的音律結構、演唱技巧風格獨特,且多以琵琶歌、蘆笙曲的音樂形式加以表達;而苗族情歌則多以男女對唱的形式出現,一般不需要器樂輔助,唱法或明快靈動,或鏗鏘雄厚。在高校聲樂教學演唱中,教師對于同一首民族歌曲中的不同唱法和形式要加以區別,分開教學。課堂上可以根據唱法形式和節奏對每一句歌詞進行甄別,采用對唱、分唱的形式教學,將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到聲樂教學課程中,提高聲樂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傳承原汁原味的民族聲樂文化。

(五)創造少數民族音樂的時代美

時代是文化發展的土壤。在當今流行音樂盛行的時代潮流中,少數民族音樂要想不被湮沒,只能適應時代趨勢,與時俱進,即為少數民族音樂打造流行唱法,或在流行音樂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最為成功的教學典例便是以壯族民族音樂為主基調的《壯族大歌》,這首歌既保留了壯族原本的五聲式唱法,將漢語與壯語相結合,增強了歌曲的傳頌面積,又在民族特色和風情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大調式風格。雖然高校的聲樂教學仍以保留民族特色為重點,但也要啟發培養學生在傳唱民族歌曲時的時代化意識,創新民族音樂發展的時代性。諸多知名歌手對民族聲樂唱法進行改編,如慕容曉曉的《女駙馬》,既賦予了流行歌曲的民族韻味,又對傳統民族音樂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校聲樂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是國家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少數民族音樂追隨時代發展的必經之路。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完善學生的音樂價值體系,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有助于加強我國音樂文化的全方位發展。對高校聲樂教學體系而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為聲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是聲樂教學體系改革中的亮點。

參考文獻:

[1]朱佑寶.淺談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大觀,2017(11):140.

[2]陸彥.淺談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藝術評鑒,2019(12):92-94.

[3]楊華.論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3(11):111-111.

[4]張海強.微探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文理導航(下旬),2017(12):89.

[5]龍清萍.淺談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178.

[6]劉愛雪.淺談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J].北方音樂,2015(17):181.

猜你喜歡
融入路徑聲樂教學教學改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
關于五大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職電氣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路徑的探索
論流行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