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朝語言相似性及其與人群混合歷史的相關性
——多學科的視野

2022-06-21 01:27韋蘭海
關鍵詞:朝鮮語列島朝鮮半島

○孫 娜 韋蘭海

在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語言和人群混合歷史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地理上,朝鮮半島的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朝鮮半島以朝鮮族為主體人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朝鮮半島分裂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簡稱“朝鮮”)和“大韓民國”(簡稱“韓國”)。由于歷史和政治原因,朝鮮語和韓語存在細微差別,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人群使用的語言受到漢語影響較大,和朝鮮語、韓語相比也有不同之處,但這些不同終究是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之間的差別。在中國,官方統一稱之為“朝鮮語”(1)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19頁。。日本列島位處亞洲大陸東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主島和7 200多個小島構成,是典型的島嶼國家。日本人群以大和民族為主體,語言大致分為本土方言和琉球方言以及阿伊努語,我們所說的日語一般指的是以東京地區語言為基礎的標準日語。

日語和朝鮮語的使用人數在世界語言中分占第10位、第12位。(2)[英]尼古拉斯·奧斯特勒:《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章璐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2頁。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有相關性,但二者之間似乎又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日語和朝鮮語的關系以及在世界語言譜系劃分中的位置一直是學術界的爭議話題之一。同時,日本人群和朝鮮人群在外貌和體質上具有相似性,都屬于蒙古利亞人種,從遺傳學上看二者位于東南亞和東北亞基因庫之間,人口遺傳數據具有多樣性,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關東亞史前遷徙路線和人口擴張的寶貴信息。(3)Ding YC, Wooding S, et al.,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2000, 97(25),pp.14 003-14 006.只有人群遷移才有大規模的語言傳播,但是相比于人類歷史,語言的歷史是短暫的。說同一種語言的人群也未必就都來自于該語系最初產生地區的土著居民,語言轉變和接觸導致的語言變化在人類整個歷史上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日語和朝鮮語的相似性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與人群的遷徙和混合有關,即語言和基因的平行演化與否還需歷史語言學、遺傳學以及民族學和考古學等多學科證據。

一 日語與朝鮮語的相似性及其系屬劃分

日語和朝鮮語的最大共通點就是“SOV”的基本語序和同屬黏著語類型。朝鮮語的基本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的“SOV”型,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謂語中的主要動詞和形容詞放在最后;朝鮮語的語法關系主要依靠附著在單詞后面的助詞和詞尾變化來表示。助詞和詞尾是沒有獨立性的一種附加成分,它們附著在詞語后面表示詞語之間的語法關系,或帶來某種意義、語感等。跟朝鮮語類似,日語的語序也是“SOV”型,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日語也是黏著語,依靠助詞和助動詞的黏著來表達單詞在句子中的功能,日語的動詞、形容詞和助動詞有詞尾變化,利用詞尾變化表達肯定、否定,或者添加推測、傳聞、樣態等意義和語感。并且,在詞匯方面,日語和朝鮮語的名詞、代詞和數詞都不受性、格、數的影響,也沒有性、格、數的變化;日語和朝鮮語的動詞都有自動詞和他動詞(有的語言稱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區分,比如,可以用自動詞表達“燈滅了”,也可以用他動詞表達“關燈了”;日語和朝鮮語的詞匯都由“固有詞、漢字詞、外來詞”還有“自創詞”構成,并且漢字詞數量龐大,擬聲擬態詞和嘆詞非常豐富。這些相似之處都為日語和朝鮮語構成日朝語系亦或日語和朝鮮語同屬阿爾泰等語系的說法提供了證據。

(一)日語、朝鮮語自成語系說

最能有力證明語言之間譜系關系的現象就是語音對應,如果兩種語言使用著并非源于借用的同源詞匯,并且這些詞匯之間又能形成一定的語音對應,那么兩種語言屬于同一語系的譜系關系會得到相當大的支持。(4)[韓]李翊燮:《韓國語語言學通論》,陳艷平、何彤梅、李玉華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第228頁。日本的朝鮮語學者金沢莊三郎認為日語和朝鮮語屬于同一語系,并且認為朝鮮語是日語的分支,類似于琉球語(琉球方言)跟日語的關系。(5)[日]金沢莊三郎:《日韓両國語同系論》,東京:三省堂書店,1910年。(6)[日]金沢莊三郎《日鮮同祖論》,東京:刀江書院,1929年。但是,這種認定多是根據詞的相似性,沒有形成規則的語音對應,如日語的“tsuma(褄)、tsume(爪)、tsumu(積)、tsuba(唾)”分別對應朝鮮語的“cchima、thop、tam、cchum”,這樣日語的“tsu-”音就會和朝鮮語的“cchu-、tho-、ta-、cchi-”音都形成對應關系,這種復合對應形式出現的原因和演變過程卻無法解釋,因此未能得到學術界的認同。大野晉也曾試圖利用語音對應來解釋日語和朝鮮語的同系理論,如日語的“-ti”對應朝鮮語的“-t、-l”,朝鮮語的“-t”對應日語的“-ti、-du”等。(7)[日]大野晉:《日本語の起源》,東京:巖波書店,1957年。但是同樣出現無法解釋的復合對應形式。河野六郎就曾指出,不應該為了證實日語和朝鮮語的親屬關系而勉強進行語音對應的努力。(8)[日]安本美典:《日本語の起源》,東京:勉誠出版,2009年,第63頁。即使二者存在同源關系,也是如AstonW.G.所認為的那樣,日語與朝鮮語是同一起源但處于親屬關系較遠的位置。(9)AstonW.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 and Korean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879(3),pp:317-364.服部四郎就曾用年代語言學的方法,推測出日語和朝鮮語即使有親屬關系,其分離時間起碼也在六千年前。(10)[日]服部四朗:《日本語の系統》,東京:巖波書店,1999年。

由于語言的譜系劃分是按照語言的發展歷史來進行分類的,同一種語言,古語和現代語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人們意識到判定語言的親屬關系還應該考慮古語的形式。日本的東洋史學家白鳥庫吉就曾做過日本的古語和朝鮮語的比較研究。(11)[日]白鳥庫吉:《日本の古語と朝鮮語との比較》,《國語學雑誌》,1898年第四巻十二號。金思燁做了古代朝鮮語和日本語的比較。(12)[韓]金思燁:《古代朝鮮語と日本語の比較》,東京:講談社,1974年。徐延范列舉了一些表示身體、天地日月、數量等基礎詞匯,如“頭”這個詞,朝鮮語的“utumri”和日語的“atama”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聯系,但是如果朝鮮語的“utu”是從閉音節“ut”變成的開音節,日語的“ata”也是從“at”變成的開音節;朝鮮語的“mri”是從“mari”而來,“mari”的詞根是“mal”,日語的“ma”也來自于韓語的“mal”脫落“l(r)”音變化而來的話,二者就有了古語詞根上的聯系。除此之外,徐延范還列舉了“水”“年”“人”等詞例,他認為朝鮮語和日語是同一祖語演化而來,有著歷史上的同源關系。(13)轉引自安炳浩、尚玉河著:《韓語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13頁。除了歷史語言學角度的論證,長田夏樹也從人類學的角度對比過日語和朝鮮語的農耕文化相關詞匯,如“米”“大豆”等,構擬了二者的古音,認為是這些詞來自于同一原始詞根。(14)[日]長田夏樹:《邪馬臺國の言語》,東京:學生社,1979年。Beckwith,C.I.認為日語和高句麗語有親屬關系,如高句麗語的“ku”“yapma”“kusti”等一百多個詞分別與日語的“ko(子)”“yama(山)”“kuchi(口)”等形成語音對應。(15)Beckwith,C.I.“Koguryo,the language of Japanese’continental relativ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 with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rchaicnortheastern Middle Chinese”,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2007.并且依靠歷史和考古學背景對其古代接觸進行了假設,認為原日語—高句麗語人群的家園位于中國南部或東南亞,在逐漸向北方遷徙的過程中,一部分人經陸路抵達并成為滿洲和朝鮮地區的扶余高句麗人。另一部分人經海路到達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列島的北九州,成為日本人的祖先。對于上述觀點,學者們也意識到高句麗語的地名確實代表了朝鮮半島上曾經出現過跟日語有關聯的一種語言,但是由于其方法論的缺陷,高句麗語已經消亡,漢字記載高句麗語音的準確性本身就值得懷疑,再加上個人構擬的古音,無法充分解釋其與現代朝鮮語和日語的關系,甚至高句麗的語言和新羅的語言關系也存在異議。因此,學者們謹慎地稱其為“偽高句麗語”。日語和朝鮮語組成日朝語系的說法,在學術界得到大批學者的認可。不可否認,二者在句法、語序和詞的形式變化方面存在著很多共性,語音方面歷史上還都有過元音和諧現象,(16)朝鮮語在10—16世紀曾有元音和諧現象;古代日語的萬葉假名即借用漢字表記日語的發音,有時同一個音會用兩類不同的漢字來表示,并且按照規則在固定詞匯中分別使用,這也被認為是元音和諧的一種方式。但是二者之間也有語言學難以解釋的個性,僅依靠語音復合對應和構擬古音的做法還不足以成為二者有同源詞的確鑿證據。

(二)日語、朝鮮語同屬說

一些學者在朝鮮語、日語同一起源的基礎上,認為二者的“SOV”語序和黏著語特性都與阿爾泰語系具有相似性,尤其是語音方面二者都有過頭音規則,即詞頭不出現流音,在借用漢字詞之后該規則被打破。朝鮮語和日語也都曾有過元音和諧現象。中古時期的朝鮮語嚴格遵守元音和諧規則,15世紀開始朝鮮語語音系統自身的演變加之漢語的影響,導致了元音和諧的松弛甚至瓦解。(17)黃曉琴:《朝鮮語元音和諧的松化》,《民族語文》2006年第6期,第54—57頁。古代日語曾借用漢字表記日語的發音即萬葉假名。有時表示同一個音會有兩類不同的漢字,并且按照一定規則只能在固定詞匯中使用。這種表記方式后來被橋本進吉等認為是來自于元音的不同,在具體使用上是元音和諧的一種方式。(18)[日]村山七郎、大林太郎:《日本語の起源》,東京:弘文堂,1973年,第48—56頁。芬蘭的著名阿爾泰語語言學家蘭司鐵(G.J.Ramstedt)和美國的鮑培(N.Poppe)的研究成果都顯示朝鮮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的可能性很大。(19)[芬]蘭司鐵:《阿爾泰語言學導論》,陳偉、沈成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20)Poppe,N.“Vergleichende Grammatik der AltaichenSprachen I:Vergleichende Lautlehre” ,Wieswaden:Otto Harrassowitz.1960.韓國學者李基文根據古代朝鮮語“a”和阿爾泰語原始語“*a”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也基本認可朝鮮語屬于阿爾泰語系。即使朝鮮語不是從阿爾泰語原始語分化出來的,至少也是和阿爾泰語原始語一起從某一個相同的語言中分化出來的。(21)轉引自[韓]李翊燮、李相億、蔡琬:《韓國語概論》,張光軍、江波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第5頁。在日語與阿爾泰語系諸語言的關系方面,日本學者也分別構擬過日語和蒙古語、日語和滿語以及日語和土耳其語等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如日語的“m-”對應蒙古語的“m-、b-”,日語的“水”和構擬的滿語“洪水”結合起來:*bisan(滿)>*mita>midu(日)等。(22)孫娜、王傳超:《語言學和分子人類學視野下日語的起源與日本人群的混合歷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75—86頁。從而認為日語與上述語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語音對應關系。這樣就構架了包含日語、朝鮮語和突厥語族、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的阿爾泰超語系(見圖1)。

圖1 包含日語、朝鮮語的阿爾泰超語系

日本安本美典通過計量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他設想了一個包含日本語、朝鮮語、甚至阿伊努語的原始語言,稱為“古極東亞語”(23)[日]安本美典:《日本語の成立》,東京:講談社,1978年。。韓國的徐延范在其著作《我們語言的根》中擴大了范圍,提出了包括了漢語、蒙古語、突厥語、通古斯語的“東北亞祖語”的說法。近年,Robbeets M.提出了泛歐亞語言說,(24)RobbeetsM.,“Proto-Trans-Eurasian:where and when”,Man In India,2018(1),pp.19-46.在該學說中,結合遺傳學等證據認為原始日語和原始朝鮮語據有明顯的親屬關系,被統一到日朝語系,并且和阿爾泰語系一同被劃入原始泛歐亞語言(見圖2)。

圖2 泛歐亞語言說(改自Robbeets.M.2018)

(三)日語、朝鮮語各自孤立說

日語和朝鮮語同屬阿爾泰語系,或者二者與阿爾泰語系來源于統一祖語的分化的觀點得到了日本學者尤其是朝鮮、韓國學者的大力支持??墒菄H上對阿爾泰語系的成立也存在質疑,如科特維奇(25)波蘭學者科特維奇的《阿爾泰語言研究》只有俄譯本。清格爾泰在為蘭司鐵的《阿爾泰語言學導論》漢譯本作序時,介紹了該學者認為阿爾泰諸語言的共同特征只是語言類型一致,共同成分是由于長期互相影響、互相借用所致。、Vovin(26)VovinA.“The End of the Altaic Controversy.” Central Asiatic Journal,2005,49(1), pp.71-132.、韋蘭海(27)韋蘭海:《遺傳學證據不支持阿爾泰語人群的共同起源》,《現代人類學通訊》2011年第五卷,第229—236頁。等分別從語言學和遺傳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并非同源關系。因此,一些學者主張日語和朝鮮語跟任何語言都沒有親屬關系,就如蘇美爾語一樣,在歷史上就都是孤立語言。

主張朝鮮語是孤立語言的人認為古朝鮮和夫余、辰國等幾個國家和種族的語言并不是這些古代國家在接觸過程中才形成的,而是具有歷史繼承性的。因為構成這些國家的種族語言來源于同一個分支,有發音和詞匯方面作為單一語言的共同性。(28)安炳浩、尚玉河:《韓語發展史》,第308頁。日語方面也有島內生成論的學說,即認為日語是日本列島上形成的有連續性的語言。高島俊男認為日語盡管和其他多種語言具有相似性,但沒有確鑿同源詞和規則的語音對應,是自成體系的孤立語言。(29)[日]高島俊男:《漢字と日本人》,東京:理想社,2001年。服部四郎認為日語的祖語就是日本彌生時代的語言,形成于北九州,伴隨著國家的形成語言也發生著內部混合,逐漸擴散至日本近畿地區并同化了當地方言,成為日語的祖語。(30)[日]服部四朗:《日本語の系統》,1999年。

(四)日語和朝鮮語難以進行譜系劃分的根源

近年來隨著對世界語言研究的深入,語言的同源性研究開始受到質疑。眾所周知,語言的譜系分類是受到了生物學分類方法的啟發,即根據語言的歷史來源或語言的親屬關系對世界上的語言進行分類。但是,語言不僅具有生物性還具有社會性,是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互動出來的產物。當持兩種語言的人群發生接觸的時候,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也必然發生接觸,這樣的語言接觸同樣可以改變語言的發展方向,甚至導致語言更換或消亡。單純的譜系劃分樹形圖忽略了接觸的重要性,研究語言變遷必須同時兼顧縱向傳遞和橫向傳遞,每種語言都是這兩種傳遞的產物。另外,語言的借用、混合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發生了,借用還是同源也不是絕對的??赡苁非暗慕栌玫搅宋淖謿v史時期就被認為是同源關系了。伴隨著歷史比較語言學逐漸發展到超級語系建構階段,也預示著語言的“同源性”研究將轉向語言的“親緣度”檢測。(31)李艷:《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從同源論到親緣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

日語和朝鮮語的相似性研究不能僅僅依靠語言學材料。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有的語言面臨著瀕危乃至消亡,有的語言正從其他語言中分化獨立出來。在語言關系的研究中,僅僅依靠兩種語言的對比,或者依靠個別語言的相似或疑似同源關系詞的存在判定二者的關系是不可取的。

另外,早期的朝鮮語和日語都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借用漢字音標記自己的語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漢字音本身就不同,而用漢字標音的人也不同。因此依據漢字音構擬的古音也不確切,這就更讓其同源關系詞的準確性大打折扣。日語和朝鮮語不只借用漢字標音,還都借用了大量的漢字詞,甚至個別詞匯已經很難辨別出是固有詞還是漢語借詞,讓二者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近幾千年里,朝鮮人口的擴張速度遠快于日本,也就是說半島人口擴張的潛力高于島嶼。朝鮮和日本的人口形成又都受到漢人和北方民族的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的人口遷徙也不是一次形成,具有反復性。這些因素都可能在語言的變化中有所體現。要想更科學地判定語言之間的淵源關系,必須借助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

二 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上的人群遷徙歷史

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從考古出土的遺物來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除了原有土著居民以外,在史前和歷史時期都有外來移民流入。這種移民流入有的是通過不同途徑分別抵達朝鮮或日本,有的是以朝鮮為跳板再抵達日本,也有二者之間的反復往來。

(一)史前時期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土著居民及后裔

走出非洲的早期人群在大約6萬年前開始沿著南線經印度、安達曼島到達印度尼西亞后,其中一部分人群沿著菲律賓、我國臺灣地區北上,大約3萬年前遷徙至琉球群島再由南向北擴散至日本全島。第二批次遷徙到東亞的人群可能通過北線經朝鮮、或通過南線經我國臺灣地區和琉球群島大陸橋,大約在2萬年~1萬年前遷至日本并擴散。這批人群成為日本的繩文人主體,經歷了漫長的獨立演化歷史。(32)Wang CC,etal.Inferring human history in East Asia from Y chromosomes.Investigative Genetics,2013,4(1)p.11.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上存在很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在距今1.5萬年之后,源自西伯利亞和黑龍江流域的細石器文化也傳播到了朝鮮和日本列島。但目前還沒有足夠古DNA證據說明這些古代人群在現代朝鮮人和日本人中留下了多少后裔。

隨著陸橋消失,日本列島進入獨立的繩文演化時代,朝鮮半島上的人群則在與北方大陸人群的不斷融合中發展。江原道高城郡文巖里遺址就證明了在中國華北地區興起的粟作農業逐漸擴散至西遼河地區,并且在距今5.6千年~5千年前就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在約距今5.5千年~2千年之間,朝鮮半島、遼東地區、山東東部流行支石墓??脊艑W家認為創造支石墓的古代人群可能是后世朝鮮人群的祖先群體之一。(33)[韓]金貞培:《韓國民族的文化和起源》,高岱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在距今4千年前后,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先后進入青銅時代,代表性器物是琵琶型銅劍。(34)苗霞:《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青銅器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東方考古》2012年第1期,第205—222頁。青銅技術迅速擴散到整個朝鮮半島,當地人群創造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青銅文化,如細型銅劍。(35)趙鎮先、成璟瑭:《細形銅劍的型式變遷與意味》,《邊疆考古研究》2005年第1期,第83—105頁。在半島西南部,稻作農業的傳入帶來了繁榮的松菊里文化(Songguk-ri culture,2900—2400 cal.BP)。(36)Kwak S, et al.Beyond rice farming: Evidence from central Korea reveals wid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e Songgukri culture during the late-Holocene.The Holocene.2017,27(8).pp.1 092-1 102 .隨后在鐵器時代,朝鮮半島南北均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在日本,大約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列島西部開始出現稻作農業,隨之人口大量增加,日本歷史從繩文時代步入彌生時代。稻作農業傳入日本的路線尚有爭議,或經由朝鮮半島傳來,或從中國華東沿海直接跨海而來,由于海洋考古還有待發掘,目前看來以前者較為可能。由于繩文人和彌生人在體質上的重大差異,一般認為稻作農業在日本的傳播伴隨著較大規模的人群遷入,并且這些彌生人群可能奠定了日本語言和文化的基本特征。(37)Chard C S.Northeast Asia in prehistor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二)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外部人群流入

據史料記載,從齊桓公之時起齊國已有不少商人循海路往來于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當然就有可能隨海風流飄到日本?!稘h書·地理志·齊地》記載,齊多“巫兒”,即女巫。這很可能與彌生古墳時候日本多以女為巫有關。戰國時期,《史記·封禪書》記載曾派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即所謂的“三神山”,這些人恐誤入或因完不成任務亡命日本列島的也不足為奇。楚、吳、越三國激戰下,人民難以忍受長期的殘酷戰爭,當地人民既掌握水稻栽培技術又擅長造船,很有可能冒險沿海路到達朝鮮或日本。

除了跨海進入朝鮮或日本的移民以外,東亞移民的主要群體還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或北上的中原漢族等遷至朝鮮或經由朝鮮半島再遷入日本。朝鮮半島上最早的國家就是古朝鮮。商末,箕子率五千殷遺民遷入大同江流域,“百工技藝皆從而往”(38)張碧波:《關于箕子與古朝鮮幾個問題的思考——與楊軍先生商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3期,第9—16頁。(39)楊軍:《箕子與古朝鮮》,《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23—27頁。。秦末漢初,“天下叛秦,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又有中原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入。(40)《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三國志》在線閱讀:http://www.wenxue360.com/sikuquanshu/6190.html.漢武帝滅古朝鮮之衛氏朝鮮之后,在衛氏朝鮮舊土上設立了樂浪、真番、臨屯三郡,尤其樂浪郡已有相當數量的漢人。第二年,征服穢貊,又在穢貊地設置了玄菟郡,即漢四郡。穢貊族原始居住地應該是在中國的北部地方,后來才慢慢往東方移動。(41)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四郡設立前后,受到土著勢力的不斷反抗。先是發源于松花江流域,以農安地方為中心的扶余,征服了挹婁等附近部落,與匈奴、高句麗同樣形成了另一大勢力。伴隨晉室南遷、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混亂局面,與漢朝交好的扶余孤立無援,最后受到鮮卑族慕容氏的侵略,隨后,慕容氏衰亡,扶余就此降伏高句麗。而高句麗發源于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流域的玄菟郡,正是當時穢貊舊地因此與扶余同源。高句麗的廣開土王打造了高句麗全盛局面。漢四郡逐步縮減,只剩下“樂浪郡”和“帶方郡”,最終也都被高句麗勢力完全占領。

在北方戰爭混亂之時,受到鐵器文化熏陶的流民不斷自古朝鮮或漢郡南下到漢江以南的諸部族社會即辰國。流民以其成熟的政治手腕和鐵器文化等知識為基礎,結合辰國的土著勢力,促使辰國重新改編,結果形成了馬韓、辰韓、弁韓即三韓?!逗鬂h書.東夷.倭傳》記載“靈帝末,韓、穢并盛,郡縣不能止,百姓苦亂,多流亡入韓者?!碑敃r的“韓”即辰國分化之“三韓”。即使如此,南部也并非安全久居之地,也有不少人流入日本列島。

(三)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之間的人口流動

公元1世紀初,日本列島部分地區分散百余國,受到中國先進文明的刺激,生產力提高、政治上漸趨統一,中后期已經合并。從青銅器的制造、發展來看,3世紀前后,彌生后期日本列島最先進的地方已經不再是九州,而是以大和為中心的近畿地區。(42)汪向榮:《邪馬臺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4世紀開始,朝鮮南部的人民,因避免高句麗勢力的入侵,大批涌向日本列島。公元478年,《宋書》的《夷蠻》上所描寫的表書記載,順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國偏遠,作籓于外,自昔祖禰,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可見,邪馬臺國不僅戰勝了九州強國狗奴國從而統一了九州地區,還繼續東征,占領了比較發達的近畿地區。最后,在本州地區建立了大和朝廷。并更名為“日本”,開創了日本的古墳時代。日本的古墳文化是受到中國王朝陵寢制度的影響,設計方法和建筑技術也來自于中國。(43)[日]松本雅明:《古墳文化の成立と大陸》,《九州文化論集1(古代アジアと大陸)》,東京:平凡社,1973年。朝鮮半島上與日本近畿地區出土的古墳具有相似性,也被認為是這些移居倭人的墳墓。7世紀后半,新羅聯合唐朝與倭國、百濟聯軍的白江村之戰,倭人大敗,損失慘重。大量百濟人民逃亡到日本列島?!度毡緯洝肪陀邪仓冒贊说挠涊d。

其實在高句麗與百濟和新羅對峙時期,日本與朝鮮半島南部就持續進行著人員的往來流動。朝鮮南部的原辰國之一的弁韓還處于小國林立狀態。由于弁韓產鐵,日本列島的倭人缺鐵,所以倭人不斷侵犯弁韓,或與弁韓交流,以獲取鐵。因此,在弁韓有倭人,也是毫無疑問的。但這里的倭人不過是列島上的倭人移居而已。(44)沈仁安:《日本起源考》,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據日本相關史書記載:“大和王權依靠在半島南部的加羅(任那),與百濟通交,壓制新羅,與高句麗相對立?!?45)[日]児玉幸多:《新日本の歴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93年。當時的倭國和朝鮮南部弁韓之間的頻繁人口流動是一定存在的。也許是倭人有計劃的壓迫,也許是僅僅為了幫助百濟或者貿易往來,總之在其遭到了高句麗以及唐朝的回擊之后,不得不回頭向列島東面求出路。(46)徐逸樵:《先史時代的日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

從人群遷徙來看,彌生時期流入日本列島的外部人群有一部分是直接從跨海而來,但絕大多數應該是經過朝鮮半島后進入日本列島的。在彌生后期和古墳時代,久居朝鮮半島的漢人和朝鮮半島的原住民也大量涌入日本,朝鮮半島的原住民也深受來自穢貊等北方民族的影響。同時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的人口遷徙也不是一次形成,具有反復性。

三 遺傳學視野下朝鮮人群與日本人群的混合和分化

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定居是復雜的過程。日本與朝鮮半島地處歐亞大陸邊緣,是人類遷徙的終點站。同時兩者又處于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間地帶,具有來自于南北兩個方向的人群流向。早在新石器時代,南北方人群就在東亞長期混合,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導致了人口大擴張,并與其他周邊地區的人口混雜在一起,這是東亞人口形成的普遍模式。日本人群和朝鮮人群也是東亞地區大規模人口擴張和隨后發生的混合事件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孤立事件或人口遷移現象,不同的分子遺傳標記和DNA樣本可以揭示不同的層面。

(一)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之間密切的遺傳距離

Y染色體、線粒體和常染色體研究都支持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之間密切的遺傳距離,并且在東亞人群中,韓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關系更為密切。(47)Jin HJ, et al.The Peopling of Korea Revealed by Analyses of Mitochondrial DNA and Y-Chromosomal Markers.PLoS ONE,2009;4(1):e4210.(48)The HUGO Pan-Asian SNP Consortium, et al.Mapping human genetic diversity in Asia.Science, 326(5959).pp.1 541-1 545.(49)Poznik GD, et al.Punctuated bursts in human male demography inferred from 1,244 worldwide Y-chromosome sequences.Nature genetics,2016,48(6).pp.593-599.伴隨著遺傳學研究使用的遺傳標記和方法的不斷進步,對人群起源演化過程的解析度也在不斷提升。母系線粒體DNA的分辨率不高,相關的研究大致可以說明日本人群、韓國人群與亞洲北部人群的母系遺傳結構較為接近。父系Y染色體遺傳標記容易形成族群特異性的支系,因此具有較高的分辨率,也有大量的數據可供比較。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父系遺傳結構可大致總結如表1所示。(50)日本人群及朝鮮人群的Y染色體相關數據:https://www.yfull.com/tree/??梢钥吹?,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既有彼此無關的、獨立的支系,也有彼此共享且比例都很高的支系,另外還都有大量來自中國地區的支系。父系類型所見的人群復雜起源和演化歷史、以及彼此間復雜的親緣關系,可以成為解釋朝鮮語和日語演化過程、特點以及二者相關性的背景知識。

表1 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主要父系類型及其可能的來源和意義

(二)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群體遺傳分化

遺傳學證據不僅顯示出了二者的遺傳距離,看到了彼此之間的相對密切關系,也看出了彼此的差異甚至計算出二者大體的分化年代。Wang, Y.et al利用全基因組高密度SNP數據,對日本人群、朝鮮人群以及東亞大陸漢族人群這三個東亞群體進行了全基因組研究。(51)Wang, Y., et al.“Genetic structure, divergence and admixture of Ha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populations.” Hereditas,2018,155(1).pp.667-671.結果表明,三個東亞族群可以通過全基因組數據或者祖先信息標記(AIMs)來區分,即地理隔離在東亞種群分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其遺傳差異最初是由史前或歷史遷移導致的人口分化造成的。隨后,東亞大陸、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地理位置不同,由于物理隔離和獨立的遺傳漂變,明顯促進了種群分化。這三個種群最近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3千年~3.6千年前,其分化時間估算大約在1.2千年~3.6千年前。今天的漢人與日本人有距今最近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3千年~3.6千年前(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商朝)。朝鮮與東漢自古交往頻繁,據估計兩族的分化時間約為1.2千年前(相當于朝鮮三國后期,中國稱為唐朝)。日、韓兩國分離約1.4千年前,略早于漢、韓兩國分離(對應日本的飛鳥時期,或朝鮮三國中期)。并且,三個人群在最初分裂后發生了大量的混合,與周圍族群也有明顯的基因漸滲,其中北方祖先成分占主導地位。

綜合上述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和遺傳學(母系、父系和常染色體)的相關研究,我們將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大致總結如圖3所示。日本的主體現代人群是舊石器時代繩文人和彌生時代外來人群的混合,彌生時代的外來人群以來自朝鮮半島的農業人群為主,同時也融入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群。而朝鮮半島的人群演化分為南北兩路,現代朝鮮人群是半島南部農業人群與北部青銅文化人群的融合,同時也混入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群。

圖3 多學科視角下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歷史

四 問題與討論

民族融合是歷史的主線,無論騎馬民族、游牧民族、還是農耕民族,在國家政權建立之時,都是民族融合的過程。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語言接觸,甚至語言瀕危和消亡等現象。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上國家政權的建立伴隨著大量南方和北方人群的混入,以及由南向北遷徙的中原人群的混入。人群的混入對語言造成了影響,但未必所有人群都是現代語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一)從民族學和遺傳學上來看,日語和朝鮮語的形成都受到了北方人群的影響

中國古代北方的穢貊原始族群族在逐漸向東部遷徙的過程中先后融進東部原始族群如沃沮、扶余以及高句麗。這些朝鮮半島北部的原住民和已經融入漢人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混合人群伴隨著戰爭逐步向南遷徙,部分停留在朝鮮南部古辰國舊地即三韓地區,最有代表性是曾成為百濟的統治階層,另一部分則跨海進入日本九州并逐步北上,在與日本繩文人的融合過程中也與朝鮮半島的三韓尤其是弁韓進行著貿易或軍事往來。這一期間外來人群以男性為主導,是東北亞地區的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以及中國北方人群具有共同遺傳信息的根據,(52)Jin, H.J., et al.“Y-chromosomal DNA haplogrou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ual origins of the Koreans.”Human Genetics,2003,114(1).pp.27-35.也是日語和朝鮮語具有相似性的原因之一。

(二)現代日語和朝鮮語具有相似性的最直接原因來自于半島南部的古朝鮮語

日語的形成主要依靠彌生時期農業人群的傳播,這些農業移民群體在來源區域上具有多元性,但主體還是經由東北亞,穿過朝鮮半島而入的東亞大陸移民,也有部分從山東半島或者是長江中下游直接跨海而來。日語的形成與混合的模式基本與日本人群的遺傳混合模式相呼應,因此日語具有典型的混合語特征。(53)孫娜、王傳超:《語言學和分子人類學視野下日語的起源與日本人群的混合歷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75—86頁。也包含了古高句麗語以及古朝鮮語。南部的古朝鮮語是現代朝鮮語的基礎,這也是現代日語和朝鮮語具有相似性的最直接原因。朝鮮半島政權是建立在南部的新羅。三韓中的馬韓來自于扶余族系的一支(也被稱為高句麗族分支),南下建立了后來的百濟,辰韓中的斯盧國后來發展成為新羅,最終沒能統一的弁韓十二小國最后滅于無形之中。新羅后來占領了漢江流域土地,先后與高句麗、百濟樹敵,并且與唐朝結盟,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最終,將唐軍也趕出朝鮮半島,實現了半島的統一。因此,朝鮮語也混合了北方民族的語言,但是由于南部作為主體的原始朝鮮人群的存在,尤其是其主導的新羅的統一,北方民族語言最后被侵蝕、同化,成為現代朝鮮語的殘留。這也解釋了日語不同于朝鮮語,日語有高句麗語及其同源扶語余的同源詞,但是朝鮮語與高句麗語關系不大的原因。

(三)語言與基因的演化平行與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語言形成之后,外來移民為朝鮮人群或是日本人群貢獻了基因,但是語言方面已經影響不大。公元后朝鮮半島的混戰以及新羅建國的過程中,大量持漢語或者原始朝鮮語以及北方語言的百濟人逃到日本,但當時的日語基本雛形已經形成,用漢字表音技術也愈發成熟,因此除了詞匯借用以外,對語言系統已經不能構成影響。第二,決定語言發展方向的可能是統治階層的語言,也可能是被統治階層廣大民眾的語言。以朝鮮半島為例,北方少數民族或漢人的遷入,多通過戰爭或是中原王朝的移民政策成為半島上的統治階層,但在與原住民長期戰爭中未能制定統一的語言政策,語言的發展方向還是取決于被統治的半島原住民。因此,朝鮮語是以朝鮮半島南部原始居民使用的古朝鮮語即新羅語言為基礎發展而來。漢語對日語和朝鮮語的影響都是通過語言接觸造成的,二者都有大量的漢語借詞。

總之,日語與朝鮮語的相似性與人群混合歷史具有相關性。共同來源的原住民和外來移民不僅為二者貢獻了遺傳基因,使得朝鮮人群和日本人群擁有最近的遺傳距離。同時也為朝鮮語和日語帶去了語言上的相似元素,使二者具有高度親緣性。朝鮮半島南部興起的稻作農業人群和中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的青銅時代人群的后裔可能構成了后世朝鮮人群的主要部分,并且奠定了朝鮮人群的主要語言文化特征。從秦漢時期開始從中國遷往朝鮮半島的人口也很多,但因為陸續分批到達,雖然其后裔在現代朝鮮族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可能對朝鮮人群已經形成的語言文化特征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日本列島,由于地理的隔離、眾多的島嶼和狹長的地形,來自東亞大陸地區和朝鮮半島的遷入人口最初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緩慢地向日本其他地區的擴散。據此推測,舊石器時代采集漁獵人群應該留下了很多后裔,其中的一部分在彌生時代開始后也轉向了農業生活方式。伴隨著農業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口大量增加,這些彌生時代人群尤其是外來人群奠定了日語的混合語基礎。在日語基本形成以后,從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早期以及從古墳時代早期向古墳時代中期的轉變,都伴隨著重大的社會變革(如國家的出現)和文化變遷(如巨大的墳冢),但那個時期來自于中原和朝鮮半島的大量人群遷徙也只是為日本人群貢獻了遺傳基因,帶去了文化方面的影響,在語言方面除了借詞以外已經不能在語法、語音等系統方面給日語發展帶去實質性的影響。

猜你喜歡
朝鮮語列島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打令藝術的俗文化特征
“雙重沖擊”下的朝鮮半島新博弈
初級朝鮮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習近平應約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
漢語經歷體標記“過2”與朝鮮語對應表現的對比分析
朝鮮語音韻論中的同化現象
朝鮮語專業課外活動現狀與對策初探
舟山風物志
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