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教學研究

2022-06-23 10:34楊穎
科教導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企業文化教學研究改革

楊穎

摘要企業文化作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高職教育教學中進行“三教”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是實現教師隊伍的自我“賦能”、教材內容的更新“升級”、教學方法的創新“激活”的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為大前提,從企業文化融入高職進行“三教”改革的意義展開探討,并對其現狀、價值和可實施路徑進行分析,牽引出對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教學,推動“三教”改革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企業文化;“三教”改革;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10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Reform of"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Ying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Beihai, Guangxi 536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nterprise culture is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teaching",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to realize the self "empowerment" of teachers, the renewal "upgrading" of teachingmaterials and the innovation "acti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corporate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value and implementable path, and draws some thoughts on integrating corporate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reform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2019年國家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其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歸根結底是落實“職教20條”的根本要求,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三教”改革已進入落實攻堅階段,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如何“賦能”教師以提升素養能力,“升級”教材以推動教材建設,“激活”教法以推動教學改革,是當前高職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1企業文化概述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2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意義

將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教學中進行“三教”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一方面可使教師團隊得以精準提高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實現自我“賦能”;另一方面可使教材內容得以融入正確的職業價值導向和國家政治方向,彰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教特點;再一方面可使教學方法得以借鑒吸收企業培訓模式,創新并豐富教學的技術與手段,達到育訓結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即可直視職業文化,直面行業動態,直接工作崗位、直達技術核心,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因此,以“三教”改革為抓手,以融入企業文化為重點,進行教師隊伍的自我“賦能”建設、教材內容的更新“升級”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激活”,促進高職教學協同育人理念下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現狀

當前,就職業院校與企業的關系而言,我國職業院校教學更需要企業文化的融入,而企業對職業院校文化的需求相對較少。近年來,縱觀各高職院校,因主客觀等多種因素,高職院校在實施協同育人過程中,企業文化融入教學的“三教”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3.1教師理念落后,自我“賦能”不足

目前,由于環境因素,職業院校專業教師隊伍對企業文化融入教學有幾個理念滯后點:一是上崗教師多來自高校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經驗,對企業文化陌生,重知識重書本輕實踐輕能力的思想植根于其學習經驗、生活習慣之中,面對時代對職業人才培養的新標準、新要求,面對“工學結合”“工匠傳承”“教學做一體化”等新教育教學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很多初到職教崗位的教師均難以適應;也有部分教師認為企業文化教育是企業的事,學生進入頂崗實習后企業必然會進行相關教育和理念灌輸,與自己關系不大,也沒有明確的制度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將企業文化融入教學;二是教師普遍認為企業商業氣息濃厚,企業文化最終倡導的是經濟利益和價值,與崇尚學術、崇尚自由、崇尚民主的校園文化背離,不適合融入也無法融入專業教學中;三是基于個人職業發展和職稱需求,教師普遍比較重學術輕企業融合,認為個人學術能力的提高比職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更重要,忽略了學術能力的提高必須基于教師個人綜合素養的提高,而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之一便是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是教師身上所應該具有的對行業企業文化的認知認同和把企業文化融入教學的能力;四是教師發展的政策、制度不配套,對于企業掛職、企業實踐等能快速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技能的鍛煉要求常流于形式,教師根本不能從中深度體會并學習企業的優秀文化,實踐鍛煉成效較差。因此,教師的理念落后,必然導致自我“賦能”不足。

3.2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亟待“升級”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教材質量的提升直接關系到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是目前高職多數專業教材內容都比較傳統,缺乏時代性。如,多數教材的編寫均以專業的某項技術技能應用或理論整合為設計邏輯,缺乏必要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以及從企業優秀文化內涵中投射出來的先進思想、政治站位、意識形態、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合理植入,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缺乏從專業教學上的引導,對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缺乏文本示范,對高職生畢業后的就業需求,崗位需求、行業需求、個人職業規劃與發展需求所必要的職業文化素質培養缺乏載體的深度挖掘。所以,缺乏先進思想文化引領的教材亟待“升級”。

3.3教學方法形式單一,創新不足

多數高職院校所采取的企業文化融入教學的形式為企業進校園、學生到企業兩類。細化下來,基本是企業進校園開展宣講會或招聘會、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及校園文化和科技文化活動、企業在專業成立訂單班或冠名班、學生到企業認識實習、頂崗實習等幾種。所對應的教學方法多以教師為中心將企業的文化用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進行情景營造和面對面的口授心傳,學生“職業人”的身份代入感低,必要的互聯網層面教學方法的介入也顯得單薄無力。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信息化手段的日趨成熟與廣泛應用,傳統的現場教學方法與企業的信息化資源耦合度低,從而顯得形式單一,創新不足。

4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價值

有利于為教師隊伍的改革和建設提供新的切入點;以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支撐,有利于為教師隊伍的改革和建設提供新的切入點,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協同育人中育人主導的自我“賦能”。

有利于為教材內容的豐富和完善提供具有時代意義的意識形態引領;以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依據,有利于為教材內容的豐富和完善提供具有時代意義的意識形態引領,拔高教材對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指導視角,實現協同育人中育人載體的“升級”。

有利于為教學方法的更新與變通提供檢驗樣本;以企業文化融入高職設計類專業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依托,有利于為教學方法的更新與變通提供檢驗樣本,實現協同育人中育人手段的激活。

5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路徑

5.1調整教師崗前培訓內容

對教師的崗前培訓除了必要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高等教育法規概論、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學等知識的培訓外,還應當適時加入對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解讀,引導新入職教師正面認識企業文化與當下職業教育的辯證關系,幫助新入職教師建設對優秀企業文化的主動需求心理。

5.2完善教師掛職實踐制度

制定并出臺成熟度高的教師發展與職業能力提升管理制度,對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鍛煉提出明確的要求和考核指標,聯合企業加強過程監督和管理,幫助教師深度融入企業,在實踐中不僅學習新技術、了解生產流程和崗位職責,還能切身感悟到由企業文化帶入的核心競爭力的意識培養。

5.3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大力培養既掌握高職教育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又了解現代企業技術與崗位需求的專業教師,通過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將企業文化更好地融入、總結、貫穿于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實現優秀企業文化向高職院校的輸入。

5.4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教材

優選知名度高、社會責任感強、口碑好的企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故事進教材,將其作為教學任務背景內容或課后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設企業文化集合線上平臺,在征得相關企業允許的情況下,將其團隊建設、培訓咨詢、文化活動等訊息整合在線上平臺,讓學生足不出校就可及時接受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熏陶,達到在校內宣傳優秀企業精神,傳播優秀企業文化的目的。

5.5開設企業文化限選課

根據不同專業,有目的地挑選大行業背景下具有榜樣性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企業文化進行分析,并作為限選課在各專業中開設,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具體、翔實地去了解這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文化,對學生樹立就業目標和規劃職業生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5.6增加職業見習實踐課程

高職院校的實踐課通常為三類,根據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分步驟實施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不管是何種實習,均是在正式上崗前,把已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較為完整地掌握一門或一些綜合知識和技術技能。但大多數專業在入學第一學期所授課程均為基礎課,學生還不具備某一項或某一種完整的技能,無法完成崗位工作。若在此期間開設職業見習,讓學生以眼看神會的方式深入企業,對所將要學習的事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增加一些感性認識,為今后校內理論和實踐學習打下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

5.7重視新生入學第一課

新生入學教育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大學新生具有較高的入學熱情和對新環境的好奇感以及較強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入學第一課中加入思想文化教育,包括所讀專業對應行業中優秀企業文化的弘揚與宣傳,使新生在入學之初即得到匹配職業崗位的正向引導,穩定專業思想,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力,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大學學習。

6企業文化融入高職“三教”改革的思考

當然,企業文化在“三教”中融入專業教學的發力點還是在于方法的探索與行動的實踐,需要以切實有效的共建統籌,才能推動企業文化在高職院校這個特定環境下的常態化建設,如此方能實現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才有全方位去提高專業人力資源素質的保障。以協同育人理念為導向,多方位多角度進行高職專業融入企業文化的教學探索和實踐研究,形成可指導的從三維度(教師、教材、教法)實施企業文化融入教學的理論參考和實踐依據,達到提升高職專業建設融入企業文化的頂層設計能力,建設具有企業文化理念,可自我“賦能”的高素質設計類專業教師團隊、建設富有時代精神內涵的“升級”版教材、“激活”并形成能方便快捷融入企業文化的教學方法之目的,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協同育人成效。隨著高職設計類專業建設的推進與發展,專業在人才培養層次和深度上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和變化,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教學的實踐開拓和創新面臨時代挑戰。如何發揮學校教育技術優勢,為學生和企業搭建互通平臺,解讀企業文化,促進學生對行業、企業、職業和崗位的了解,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提高高職設計類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和協同育人成效值得深入探討與思考。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協同育人理念下高職設計類專業融入企業文化的教學探索與實踐”(GXGZJG2020B012)。

參考文獻

[1] 項立明.高職教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11):215-216.

[2] 遲玉來.高職教育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的應用探究[J].湖北農機化,2019(22):72.

[3] 黃瑞敏.“三教”改革下產業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研究[J].文化產業,2021(16):148-149.

[4] 劉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與策略[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04):84-85,89.

[5] 劉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教材建設路徑和策略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06):82-84.

[6] 劉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J].鄂州大學學報,2021,28(03):75-76,102.

猜你喜歡
企業文化教學研究改革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生物學概念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綜合研究
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培訓的關聯性分析及闡述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改革”就是漲價嗎?
兒童觀察畫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