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22-06-25 04:01鄭玲萍
學生之友 2022年7期
關鍵詞:學法圓柱算式

鄭玲萍

摘要: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后續的學習和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模仿、操作中去學習,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習方法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內化生成。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縱向、橫向學習遷移法的運用,創新學習方法,真正實現生本課堂的生成。因此,教師在重視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學習方法;指導

當前,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向,就是教法改革與學法改革相結合,寓學法于教法之中,把學法研究的著眼點放在縱向的教法改革與橫向的學法改革的交匯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逃野5录印じ粻栒f:“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注重學習方法指導,關注學生的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學性的年齡特征等因素,合理指導引領學生選擇學習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學什么,用什么方法學的問題,達到知識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有方法地學,降低學習難度

1.在觀察中學習

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在觀察中發現事物的特征、規律和數量關系等。這樣,學生不僅能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事物,還能在認知活動過程中逐步內化觀察學習法。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可以事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各式各樣的四邊形,著重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這些四邊形有哪些相同之處? 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探究,不僅完成了從認識平行四邊形的表面現象到概括梯形本質特征的認知過程,同時領悟了通過觀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有效促進了學生對觀察學習法的內化生成。

2.在模仿中學習

模仿,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學習,它直接依賴于教師的示范,依賴于課本上的范例和說明。學生獲得數學知識一般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可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縮短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因此,模仿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

在模仿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領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本規律,懂得模仿什么和怎樣去模仿。例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以前學習的小數除法有什么不同?怎樣利用舊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這是模仿的開始,也可以說是“輸入”階段,激發探求的欲望。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書本或聽教師講解,同時獨立解答與書上同類型的題目,這是模仿的深入,也是“新舊知識交互作用”的階段。這期間,新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與舊知識建立聯系。學生在模仿書本例題解法的過程中,可以逐步理解除數是小數轉化的技能,從而懂得計算方法。

又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出示三個情境圖,讓學生先解決“小飛機共坐幾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加法算式——乘法含義——圈一圈(幾個幾)——認識乘法算式——畫圖等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再讓學生有模仿地學,自行解決小火車共坐幾人和過山車共坐幾人的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了乘法的來歷后,讓學生經歷知識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

由此可知,模仿不是無意識的、機械地學習,而是有意識的、自覺的行為,它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

3.在操作中學習

皮亞杰認為:“數學上的抽象乃是屬于操作性質的,而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一系列連續不斷的階段,而最初的來源又是一些十分具體的行動?!边@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完成一個從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認知過程,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領悟通過操作進行探索的學習方法。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讓學生思考:(1)圓柱的表面積由幾個部分組成?(2)構成圓柱表面積的都是什么圖形?(3)想一想這些圖形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操作,得出圓柱可分成三個基本圖形,即圓柱的上下面是兩個圓形,而側面沿高展開則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如此一來,再求圓柱的表面積就輕而易舉了。最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結論:S圓柱=S側+2S圓,S側=底面周長X高。

又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布置學生課前準備好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多種情況的圓柱、圓錐容器和紅色水。課堂上,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進行實驗、比較、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已經掌握的圓柱體積公式V=Sh ,學生很快便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樣讓學生積極探索,親自動手操作,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既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有聯系地學,構建知識體系

“新知”是建立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而“遷移活動”經常出現在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中。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少知識規律可用相似的方法探索和發現。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縱橫聯系,相信學生能主動把已經獲得的學習方法應用到類似的學習情境中去解決新的問題,讓學生能“知法用法”,實現學法遷移。

1.縱向遷移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有些內容的前后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是相同或相似的。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讓學生實現學法的縱向遷移。為此,教師可誘導學生用前一知識點的學法自行探究后一知識點,逐步使學生形成自覺遷移學法的習慣和能力。

例如:“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方法就可讓學生從“8的乘法口訣”學習方法中進行遷移。先復習“8的乘法口訣”的,再讓學生嘗試編制“9的乘法口訣”,教師稍加誘導?!拔覀兪窃鯓酉氤?的乘法口訣的?”,讓學生受到啟發,實現了學法的有效遷移。

2.橫向遷移學習方法

對于可用相同或相似的學法探索學習的不同的數學知識,教師就應著力誘導學生發現之前某一知識的學習方法可用于對新知的學習,實現學法的橫向遷移。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圓的面積》,這幾課在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就有相似之處,都是將其轉化成已知的圖形,再根據剪拼成的圖形和原圖形各部分間的關系,推導出其面積的計算方格。因此,教師可抓住這一關系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形成“思轉化——拼圖形——找關系——想算法”的學習方法,為學法遷移作好鋪墊。這樣,學生不僅探索出了新知,鞏固了學法,還形成了學法遷移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三、有創新地學,拓展學生思維

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是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創新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運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探索。為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進行學法創新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自主進行學法的創新。

例如,讓學生把加法算式“2+4+6”改寫成乘法算式,學生看完題目后直接說不能改寫,因為找不到相同的加數。這時就需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提醒學生不要按常規的解題方法去思考,嘗試換個角度或換個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懷著好奇、求知的心理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和實踐,很快發現了這個加法算式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2X6”。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寫加法算式、畫圖、表示幾個幾,圈一圈的表示方法,來進一步鞏固乘法的意義。顯然,學生在學困情境中進行探索、實踐,實現了學法的創新。

當然,學習方法的選擇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他一定要因人而異,因內容而改變,但無論如何,作為教者,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絡,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猜你喜歡
學法圓柱算式
圓柱的體積計算
“圓柱與圓錐”復習指導
怎么寫算式
“二元一次方程組”學法指導
好玩的算式謎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減法算式
削法不同 體積有異
圓柱殼的聲輻射特性分析
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