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驗“再構”相待而成

2022-07-01 21:10朱美芳
三悅文摘·教育學刊 2022年12期

朱美芳

摘要:“一切學習來自經驗?!眱和奶煨跃屯ㄟ^與環境相互作用來認識環境,經驗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立足項目課程實例,以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兒童經驗是什么?它的價值在何處?如何實現兒童經驗的再構(加深與拓展)?”為解決實際問題,力求基于兒童經驗,以此為關注的焦點,從實踐研究和理論中尋找幫助兒童獲得有益于生長的經驗脈絡,以此來解答和總結“價值”和“策略”的問題。

關鍵詞:兒童經驗;原有經驗;經驗再構;價值與策略

經驗是什么?在杜威看來:“經驗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逼喗芤嗵岢觯骸皟和奶煨跃屯ㄟ^與環境相互作用來認識環境,在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中不斷學習與收獲的?!边@其中給我們提出三個關鍵要點:第一,“指向”,經驗是兒童學習的途徑;第二,“相互作用”,經驗是兒童通過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生長的;第三,“結果”,經驗是評估兒童發展的媒介。由此可見,經驗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課程發展的核心要素?!皟和涷炇鞘裁??基于兒童經驗如何實現經驗的再構(加深與拓展)?基于此,我們以項目課程為實施途徑,并尋找基于兒童經驗幫助兒童獲得有益于生長的經驗脈絡。

一、本體追尋:獲得兒童經驗的方式

“教育必須以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經驗作為起點?!币虼?,了解兒童經驗,即是課程的起點。項目課程“捉捉捉”科學探究,整個過程即從兒童經驗與興趣出發,支持兒童在親身參與中從事多種實踐活動,使之經驗得到不斷生長與再構,從而豐富和拓展科學核心經驗。

(一)幼兒行為實錄--蟲子逃走了?

茂茂在想辦法捉蛐蛐。他彎著腰,先用捕捉器去夾。接著,茂茂就用瓶口對準蛐蛐,試了幾次;那邊的越越則正在捕捉蝴蝶。越越趕忙用兩手壓住網,并用一只手捏住網兜里的小蝴蝶,往瓶口湊。

(二)幼兒經驗分析

幼兒天生好奇好問,對外部環境探究、大自然有親近感。從幼兒行為實錄,以及和幼兒的分享與交流經驗中,我們發現:

對焦A:有共同的興趣點,但幼兒的經驗卻是不同的。

兒童經驗的載體是活動。因此觀察幼兒的行動可了解幼兒相關經驗。繼而也可發現在同一興趣點下,發現幼兒不同的經驗?;诖?,我們整合幼兒的經驗,以幫助兒童獲取有意義經驗:

實踐方法:

1.進行這樣的關鍵提問,如:你是怎樣捕捉的?可以運用什么工具?在哪里可以找到什么昆蟲?

2.營造一日活動皆課程氛圍,幼兒持續實踐捕捉、密切交流自己不同的發現與經驗。

對焦B:個體經驗雖不同,但獲得的途徑相同。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奔春芏嘟涷炇墙⒃谕ㄟ^自身“做”中獲得的直接經驗。案例中,幼兒使用了捕捉的直接經驗——一些他運用觸覺、視覺得到的經驗——作為這次操作的基礎。因此,我們用以下方式支持幼兒直接經驗的建立:

實踐方法:

1.幼兒“做”中觀察和傾聽孩子們的交流:你在哪里發現蟲子?蟲子可能喜歡待在什么地方?在觀察探索中你的發現?

2.運用環境記錄幼兒的直接經驗,并持續用“做”支持幼兒接下來想解決的問題。

因而,追尋幼兒經驗,從兒童從事的行為、表達的語言等等多種維度中了解兒童的興趣、想法和需要,并把涵蓋兒童直接感知和體驗經歷的學科經驗、個體經驗、直接經驗等作為課程架構的奠基,為下一步獲取新經驗以發揮聯結作用。

二、直面解析:兒童經驗生長的方式

“兒童的生長表現為經驗的生長?!苯涷炈N含著自我生長、自我更新的力量。那么,兒童經驗生長怎樣向前延伸般生長?杜威認為:“一切學習來自經驗?!边@里的“經驗”,從課程組織過程來看,一種是動態的,通過行動的過程,又指向靜態的行動結果(即已有經驗)中發展思維、獲得經驗生長。所以,可從動態和表述呈現的經驗中看經驗生長。而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從而在自己親自動手觀察探索的過程中,產生后續的相關疑問和新發現。

(一)幼兒行為實錄--我的蟲子長什么樣?

項目課程“捉捉捉”,在持續的探究中,話題由:“我捉來的是什么?這是啥蟲?”轉移到蟲子的特點。陽陽捉到的蟲子是一只蚱蜢。他從頭部開始觀察,發現蚱蜢的嘴巴很奇特,接著發現身上、腿上的特征,并一一記錄。澤銘觀察的是毛毛蟲。先后用簡筆畫表現毛毛蟲吃食、住在小瓶子里、自己用捕捉網去捕捉等情景的方式記錄昆蟲世界。

(二)幼兒經驗分析

1.對焦A:讓動手操作成為經驗的起點和來源。

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呈現經驗的起點和來源,我們把這稱之為原有經驗,那么實現經驗生長,這個過程可以是教師給予記錄的間接經驗,也可以繼續在“做”中建立經驗。為此,我們進行以下方法的實踐:

實踐方法:

(1)在科學區觀察孩子的記錄水平,再決定下一步怎樣衍生。

(2)傾聽幼兒記錄時遇到的困難,分析并支持不同記錄經驗。

(3)建立“工具大派對”,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提供環境、材料支持幼兒記錄探索。

2.對焦B:動腦“操作”以獲得新經驗的方法

經驗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是兒童的活動、兒童的生活,而動腦“操作”是獲得新經驗的方法。為獲得動腦“操作”以獲得新經驗的生長,我們通過提供環境、材料來支持、推進、反省的新經驗,聯結原有經驗,以得到它的檢驗與持續建構,促進了幼兒經驗的延伸性與擴展性。

實踐方法:

(1)運用交流、查閱、詢問、記錄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昆蟲的探究需求,且建立一定的觀察昆蟲的方法。

(2)通過養昆蟲、調查昆蟲的喜好,了解昆蟲的喜歡吃的食物。

(3)在實踐中了解昆蟲特點與基本生命周期。

因此,兒童經驗生長的方式,是通過在真實的經驗情境,以問題促使兒童思考問題、調動原有經驗,從事必要的觀察,產生解決問題的種種設想,并通過這種動腦操作,解決了新的問題,獲得了新方法、新策略、新認識和新經驗,實現了經驗的持續生長。

三、自觀提升:兒童經驗再構的方式

兒童經驗生長如果以縱向再構般生長,可以怎么做?“建構主義強調經驗是學習建構的必要條件?!币虼苏n程就是兒童通過動作作用于環境,并在內心不斷反思、加工自己的行為,螺旋形的累積和建構,即兒童個體經驗的提升。這就意味著可在“最近發展區”中深化兒童經驗。面對新經驗,兒童采取同化或順應方式,通過納入或調整已有認識經驗,來接納新經驗,實現經驗再構。

(一)幼兒行為實錄--我和我的昆蟲

早晨,妹妹想清理昆蟲盒。于是,打開盒子,卻發現盒子里的蚱蜢、蝗蟲搶著跳出來。妹妹連忙蓋上盒子,藝涵馬山來幫忙。妹妹掀開盒子一點點距離,趕快塞了一點草。喂食成功!在KWHL圖表記錄中,孩子們圍繞這些來記錄。藝涵和妺妺共同記錄了對蝗蟲的不同發現。

(二)幼兒經驗分析

1.對焦A:同化納入新經驗

新的經驗能夠被同化,兒童能夠適應它,說明它與已有認識條件中的經驗有某種屬性上的相同。幼兒在喂養和照顧昆蟲時,通過操作產生的已有經驗。為此,我們和孩子一起總結,并將自己需要內化的經驗轉化為自己通過自主探索能發現的答案。如以下方法:

實踐方法:

(1)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片、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發現過程與結果。

(2)通過記錄“我知道的”,幫助幼兒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享發現。

2.對焦B:順應適應新經驗

新的經驗能夠被順應,它的條件就是讓它與已有經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此,我們將幼兒經驗進行了區別性的了解:“我想知道的”。通過親自觀察、調查研究和照料,幼兒對自己的經驗有了不同的認識,重組認識結構并獲得新經驗。我們相應的策略有:

實踐方法:

(1)我們幫助孩子建立了KWHL圖表。

(2)回顧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收獲,通過繪畫、表達展示(展板)等方式表現自己的所學所得所想。有效鼓勵幼兒自主參與自我評估與學習發展的方法。

通過被同化或順應,與兒童已有經驗發生聯系,“把已有經驗中的結果運用于新經驗中,以便幫助理解和處理新問題”,實現了兒童新經驗的再構。

綜上,“兒童經驗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生長的基點和載體?!币彩墙處煫@得兒童經驗的價值與根本所在,從兒童原有經驗中探尋態度動機興趣、有關生活經驗積累、已有概念知識、表達方式、能力水平和經驗遷移等方面,尊重兒童在興趣下自然呈現且具有的個體性與獨特性經驗,支持兒童個體在已有經驗中學習并再構,實現經驗向前發展的延伸與加深。經驗生長與再構是經驗的經和緯,彼此積極生動的結合,最終實現兒童經驗延伸與加深以及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仲唐琿.三級路徑:從課程資源走向幼兒經驗——以“微項目”活動建構的實踐為例[J].教育觀察,2020,9(12):3.

[2]劉靜.基于幼兒生活,聚焦幼兒經驗——結合實例淺談幼兒園課程的班本化實施[J].新課程:綜合版,2018(8):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