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合共生視域下的城市歷史建筑保護研究

2022-07-05 02:55田冰峰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歷史建筑城市更新

摘 要:分析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保護利用之間存在的對立與沖突,立足現行法規與政策,提出讓歷史建筑與城市更新和合共生的理念,并結合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實際,歸納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歷史建筑;城市更新;原真性保護;和合共生

針對如何實現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平衡,諸多專業人士提出了不同見解和主張。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參與歷史建筑修繕保護的實踐與思考,認為將和合共生理念全過程運用于城市更新運動中的歷史建筑保護,對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兼顧各方利益訴求,消解眾多觀念層面、實踐層面的誤區、抵牾,實現對文化遺產的高質量保護與利用。

一、城市更新為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帶來機遇與挑戰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面臨的需求與挑戰日益多元化,人與環境、人與公共設施、既有空間與新需求等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城市更新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地改造城市空間、環境的理性活動。城市更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必然會牽涉城市中的歷史建筑[1]。當下,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運動在中國大地方興未艾。中國是文明古國,全國有眾多的古城鎮、古村落,很多地區都有歷史悠久、價值豐厚的歷史街區,眾多歷史建筑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這些飽經歲月風雨而遺存下來的歷史建筑,均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其在城市更新運動中的命運遭遇大不相同:有的地區重視歷史建筑保護;有的地區重視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ㄊ袇^)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卻隨意處置尚未定級的歷史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從多地的實踐看,城市更新為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不少歷史建筑直面生存挑戰??傮w而言,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保護的沖突時有發生,甚至愈演愈烈。

為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傳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9月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指出“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提出“堅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堅持價值導向、應保盡?!薄皥猿趾侠砝?、傳承發展”“堅持多方參與、形成合力”等原則,要求“明確保護重點”“嚴格拆除管理”“推進活化利用”“融入城鄉建設”“弘揚歷史文化”,為城市建設發展中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指明了方向,勾畫了政策框架。有擔當意識的文保工作者,應主動抓住政策機遇,科學探索,主動作為,結合城市發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等的實際,創新理念與方法,平衡兼顧,推動二者協調發展。

二、和合共生的內涵及其與城市更新運動的結合

和合共生是充滿東方智慧、中華哲理的發展理念,《國語》《管子》等中國傳統經典中即有對此的思考與體悟?!墩撜Z》主張的“君子和而不同”,看似指的是人際關系,實則可以延展至宇宙萬事萬物,辯證地指出了相異相補、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等觀念,崇尚新與舊、破與立、守成與創新的和諧共進、共生共榮。

城市歷史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城市演化的基礎條件之一,是防止城市生態簡化的重要力量[2]。按照意大利建筑師古斯塔夫·喬萬諾尼的觀點,保護“城市遺產”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城市發展的歷史肌理、延續城市文脈、講求人文關懷的理念,“城市遺產”主要依存于城市及其周邊傳承下來的具有歷史、文化、社會、考古、經濟、科學等價值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地段,是城市文化生態和歷史肌理的主要物質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地、人三才共生,崇尚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時空一體、多元相容、異類求和,主張動態平衡、對立統一、和諧一致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念,這些東方哲學、美學思想和法則在中國城市規劃、建筑營造等活動中有充分體現,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關于城市規劃、布局和合共生的思想資源和典范案例。

城市更新的實質是革故鼎新,是“存舊”與“創新”的博弈。某種意義上說,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筑保護、歷史文化賡續是結構性、歷史性矛盾,在現實利益面前往往沖撞激烈。城市發展資源(土地、資金等)總是有限的,而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沖動、利益博弈面前通常居于無力的弱勢地位。如何在發展過程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是國際性難題,歐美先發國家走過彎路,后來居上的中國在這方面也付出過代價。1964年5月通過的《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又稱《威尼斯憲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文物建筑,飽含著從過去的年月傳下來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傳統的活的見證……為子孫后代而妥善地保護它們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必須一點不走樣地把它們的全部信息傳下去?!蔽募鞔_強調“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從它所見證的歷史和它所從產生的環境中分離出來”,“保護一座文物建筑,意味著要適當地保護一個環境”,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保護歷史建筑本體原真性,還必須不折不扣地保護其所處環境的原真性,如此才是完整的原真性保護。而城市更新,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更新再造,同時也容易導致原有歷史建筑周邊環境的失真化變遷和滅失。歷史建筑生存堪憂是當代文保人面對的巨大挑戰,其所見證、依存的“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的滅失更是難以應對的問題。對此,《威尼斯憲章》給出的對策和建議是“必須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當作專門注意的對象,要保護它們的整體性,要保證用恰當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們”。實踐中如何落實這些原則性的條文,考驗著決策者、參與者的智慧。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時空一體、多元相容、異類求和、動態平衡、對立統一、和諧一致等觀念,在這一博弈中起著確定方向、創新理念等作用。

針對如何將和諧共生觀念系統地運用于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梁思成、陳占祥1950年2月提出的《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又稱“梁陳方案”)及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1987年出版的《共生思想》中均具有比較成體系的論述。091189D9-E920-4C36-A104-A252A1147D4C

第一,梁思成、陳占祥的“梁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定都北京后,梁思成、陳占祥提出了古都北京保護規劃與新建方案。方案以“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為主導思想,強調整體保護,其要旨是建議政府早日決定首都行政中心所在地,在西郊公主墳以東、月壇以西一帶建立新的行政中心,將古城作為“文化風景區”完整保留下來[3],反對大拆既有歷史建筑,反對改變和破壞古都歷史風貌,強調要傳承與延續古都的歷史文化生態。由于多種原因,該方案雖未能付諸實施,但其中的古城保護規劃理念及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護利用思想在今天仍值得思辨和借鑒。

第二,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黑川紀章是日本著名建筑師,其規劃設計思想重視東方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科學、藝術的融合,強調建筑的地方性、多樣性,提出異質文化的共生、人類與技術的調和、部分與整體的統一、內與外的交融、歷史與現代的共存、自然與建筑的連續等見解。其共生思想以時間、地點、形式、意識等一切可能存在的要素為對象,通過消解事物間的對峙狀態實現相容并存的平衡,其涵蓋了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將建筑和生命建立起聯系。其內容可以歸納為“歷史與未來的共生、異質文化的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內部與外部的共生、部分和整體的共生、建筑與環境的共生”[4],試圖定義人、建筑與文化傳統、空間環境等的互動關系。

三、讓歷史建筑與城市更新共生的理念分析

概括而言,實現歷史建筑與城市更新的和合共生,重點在于四個方面。

一是既要保護歷史建筑本體,又要保護歷史建筑所處的周邊環境①,編制或者更改城市規劃,涉及歷史建筑保護的,應事先科學評估新建項目對歷史建筑、歷史街區本體安全、周邊環境完整的影響,要依法依規劃定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既要考慮本體及周邊環境的安全性、原真性、完整性,同時還必須考慮各個角度下的景觀視線。建筑遺產周邊環境作為建筑遺產生存與發展的土壤,見證了建筑遺產的興衰,烘托并突出了建筑遺產的整體氛圍[5]。在歷史建筑建設控制地帶開展建設活動,新項目的體量、風格、流派等應與歷史建筑、歷史街區保持一致,最好是能與其整體一致、高度契合。

二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保護。英國學者拉德克利夫·布朗強調“文化是一個整合系統”,各種形態、各種特點的人類文化是有機、互動的整體。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呈現、傳承等方面雖有顯著區別,但彼此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于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等不可移動文物,我國已由傳統的文物保護理念轉型為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其中最大的一種變化是在重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高度重視其攜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一并保護,相輔相成,發揮文化遺產的綜合價值?!拔镔|文化是認識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質文化是物質文化得以實現的基礎。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文化形式表現出來,任何一種物質文化后面都蘊含有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盵6]面對城市更新頻率、烈度不斷提升,用系統論思想和體系保護歷史建筑、歷史街區,重視其物質的、非物質的等所有形態的文化因子,有利于原真性、完整性保存其歷史信息、文化信息,達到高質量保護的目的。涵蓋本體與環境、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等全部內容的保護,是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在新時代少受或不受城市更新運動侵擾的基礎性保證。

三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使用。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10月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強調,要“深入挖掘、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多處歷史建筑在中華文明體系中各具價值,有的是一座城市、一個街區的標志性建筑,可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積極作用。為此,各地政府,尤其是文物管理部門、城市建設部門應創新理念,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加大開放力度,提高利用水平,創新管理模式,讓歷史建筑活起來,讓歷史建筑與城市相輔相成,讓歷史建筑成為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融入城市文化建設大規劃。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脈肌理,通常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人文痕跡,往往是城市重要、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某些階段是城市著名的景觀,是區域文化形成、發展的基礎之一。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當下,國內很多城市都認識到了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價值,都在投入財力、人力打造本地的文化名片、精神地標。筆者認為,應充分論證研究、合理利用歷史建筑資源,將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設大規劃,以歷史建筑為紐帶構建歷史底蘊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融匯、共生,使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我國城市,尤其是古城或老城區,普遍存在公共文體設施不足等問題,當下城市更新的一大任務是興建面向大眾的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設施。合理利用歷史建筑,將歷史建筑保護與公共文體設施建設統籌實施,是一篇頗有內容和意義的大文章,國內外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和經驗。

用“文化線路”理念構建歷史地段,無論是出于對建筑悠久歷史的考慮還是出于對建筑自身的體驗,人們會對建筑這種清晰且獨特的形態產生強烈的依戀感,進而會與建筑建立某種情感上的聯結,最后形成對城市整體印象的感知與評價[7]。歷史建筑擁有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社會等豐富、多元的價值,在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審美活動中各有地位,把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與公共文化整合統一起來,不僅能夠讓大眾擁有底蘊厚重、形制別樣的文化平臺,更便于大眾直接、便捷地認知歷史、體驗文化、感受文化遺產,在體驗中強調歷史記憶、文物保護。

注釋:

①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通過的《西安宣言》指出:“不同規模的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包括城市、陸地和海上自然景觀、遺址線路以及考古遺址),其重要性和獨特性在于它們在社會、精神、歷史、藝術、審美、自然、科學等層面或其他文化層面存在的價值,也在于它們與物質的、視覺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層面的背景環境之間所產生的重要聯系?!薄斑@種聯系,可以是一種有意識和有計劃的創造性行為的結果、精神信念、歷史事件、對古遺址利用的結果或者是隨著時間和傳統的影響而日積月累形成的有機變化?!薄俺藢嶓w和視覺方面的含義之外,周邊環境還包括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有過去和現在的人類社會和精神實踐、習俗、傳統的認知或活動、創造并形成了周邊環境空間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當前活躍發展的文化、社會、經濟氛圍?!?/p>

參考文獻:

[1]孫冰,田波,李軒.城市更新中的歷史建筑保護策略研究綜述[J].建筑與文化,2021(11):197-198.

[2]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20-21.

[3]葉芷甄.淺談“梁陳方案”中的遺產保護理念[J].文化學刊,2017(7):40-42.

[4]萬豐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歷史建筑再生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5]孟曉惠,劉勇.歷史建筑遺產周邊環境保護設計研究[J].美術大觀,2021(2):147.

[6]王玉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J].群文天地,2011(21):222.

[7]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8.

作者簡介:

田冰峰,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館員。研究方向:古代建筑保護與研究。091189D9-E920-4C36-A104-A252A1147D4C

猜你喜歡
歷史建筑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廣州正式發布城市更新5個指引
定調!廣州城市更新由國企主導!
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時空“生長”
TOD/城市更新
新形勢下對加強重慶歷史建筑保護與開發的研究
百年建筑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和
淺談恩陽古鎮歷史建筑的現狀與保護構想
城市歷史建筑的文化建設及其市場化運作研究
臺灣城市更新中非營利組織的作用及其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