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興化軍仙游縣進士群體考察

2022-07-05 06:15張慧敏
莆田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蔡襄科舉進士

張慧敏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仙游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依山瀕海,人杰地靈,舊稱清源,別稱仙溪。唐圣歷二年(699),在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隸屬武榮州,即泉州。天寶元年(742),泉州改稱清源郡,因郡名與縣名相同,別駕趙頤奏請修改縣名。因傳說何氏九兄弟在清源縣修煉登仙,故改稱仙游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仙游、莆田、永福(永泰)等縣的部分區域置興化縣,并設太平軍(后改稱興化軍)領莆田、仙游、興化三縣。宋代以前,仙游文教處于萌芽狀態,在科舉考試上,唐代僅有陳乘、楊在堯、陳光乂三人考中進士。五代戰亂,不復貢士。宋代興化軍文教發達,科甲昌盛,仙游縣登科人數大增,自此“魁人韻士,彬彬輩出”[1]8288。目前,尚未有文章專門探討宋代興化軍仙游縣的進士群體,一些學者的專著或論文中雖有涉及,但不夠系統①,故本文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史料,嘗試對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進行全面考察。

一、宋代興化軍仙游縣進士群體的基本狀況

宋代興化軍科舉昌盛,進士總數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位居前列,科舉文化成為莆仙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仙游作為興化軍的屬縣,其“地方百里,科第蟬聯,簪纓鼎盛,甲于他邑”[1]8301。宋代仙游縣的進士數量眾多、等級較高,且呈現出家族化的趨勢。同時,也有不少進士官居高位,政績顯赫。這些都是莆仙科舉鼎盛的重要體現。

1.進士數量眾多、等級較高

據《宋登科記考》統計,兩宋共舉行118榜??瓶荚?,錄取正奏名進士42 588人[2]3。其中,仙游縣士人共登75榜,正奏名進士共216人,北宋101人(見表1)、南宋112人(見表2)、闕年進士3人(林師說、葉任、葉祐),占宋代正奏名進士總數的0.51%。

表1 北宋仙游縣正奏名進士表

表2 南宋仙游縣正奏名進士表

《宋登科記考》中統計,宋代興化軍正奏名進士共1002人,包括莆田縣710人、仙游縣216人、興化縣55人、無縣籍21人[2]。仙游縣正奏名進士數大約是興化縣的3.93倍,占整個興化軍總數的21.56%。與宋代福建路各縣相比,仙游縣的進士數量也比較多。據《福建科舉史》統計,宋代仙游縣共228名正奏名進士,其數量超過了福建的39個縣,位列全路第十[3]115。宋代兩浙路也是科舉鼎盛之地,傅蓉《宋代兩浙路進士時空分布研究》一文對《宋登科記考》中的兩浙路正奏名進士人數進行了統計[4]。較之興化軍,兩浙路15個府州軍中,唯溫州進士總數稍多于興化軍,其他的皆少于興化軍;在兩浙路81縣中,有9個縣進士人數高于興化軍仙游縣,其余72個縣皆低于仙游縣。仙游雖是興化軍下的一個小縣,但其科舉實力不容小覷,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外,宋代興化軍還有700多名特奏名、諸科等進士,其中,來自仙游縣的有160多名[2],包括廖鵬飛、張弼、陳沖飛等,他們推動了莆仙文化的發展。宋代仙游縣進士數量眾多,蔡襄稱:“興化軍屬縣三,仙游才為中縣……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甚乎,其盛也哉!”[5]

同時,仙游縣進士群體中也不乏登高科者。宋代科舉考試按成績高下對進士分等,初分為三等,后分五等。分等亦稱分甲,五甲之中,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同為進士出身。其中,第一甲分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宋代仙游縣科考名次最高者為蔡襄之孫蔡佃。蔡佃是崇寧二年(1103)的榜眼,他原為廷試第一名,但因蔡京曾自稱是蔡襄族弟,認為蔡佃作為族孫,應避嫌,便將蔡佃降為第二名。此外,還有取得特奏名狀元的林濟孫[6]113,廷試取得第四名的王邁、第五名的丘獻以及省試第一名的葉大有等[1]8303。

2.進士具有家族聚集性

宋代的仙游縣不僅進士人數眾多,且有“一門兩公相,五里三待制”之說,進士群體向家族集中,出現許多科甲世家。

宋代仙游縣的傅、蔡、許、葉、余、陳六大家族是當地有名的科舉世家,一門之中產生很多進士。據《仙溪志》記載,傅氏家族進士有傅楫、傅權、傅求、傅希龍、傅諒友、傅巖、傅誼夫、傅佇、傅知柔、傅丙、傅誠、傅公稜、傅諴、傅牧、傅淇、傅益、傅大聲、傅熺、傅學古、傅燁、傅一聲(新)、傅夢澄、傅登炳、傅虎臣、傅雷龍25人②;蔡氏有蔡袞、蔡襄、蔡準、蔡高、蔡說、蔡京、蔡卞、蔡佃、蔡翛、蔡伷、蔡棣(橚)、蔡仍、蔡伸、蔡樞、蔡頔、蔡衍、蔡戡、蔡諒、蔡敷言、蔡雋、蔡廉、蔡儀甫、蔡儀國23人③;許氏有許程、許稹、許章、許巽、許異、許堯夫、許賁、許振、許堯臣、許知新、許亞璟、許興裔12人④;葉氏有葉賓、葉傅、葉牧、葉確、葉阜、葉颙、葉叔僑、葉立功、葉立志、葉槃、葉大有11人;余氏有余象、余授、余敻、余元一、余崇龜、余日華、余君節7人;陳氏有陳次升、陳拱之、陳立伯、陳湯、陳塤伯5人[1]8303-8304。

一些家族還出現了連續幾代人考中進士的奇跡。如許稹一家六代連中進士、蔡準一家四代連登進士第、陳驥一家連續三代登進士第等[1]8304。此外,仙游縣還有許多父子、兄弟皆登進士,父子登進士第的有14對、兄弟登進士第的有11對[1]8304。同時,還有4對兄弟同年登第:慶歷二年(1042)的吳乘、吳秉,熙寧三年(1070)的蔡京、蔡卞,紹興二年(1132)的林宋臣、林宋弼和淳熙五年(1178)的余元一、余崇龜[1]8304。這些科甲佳話,至今廣為流傳,成為莆仙科舉文化的一大特色。

3.進士官居高位者多

“莆之風俗,惟仙游為近古。生其間者,人性敦樸,嗜好簡靜。始也,士未知有科舉之利,民未知有紛華之悅。承平日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習俗漸趨于文然”[1]8276;“莆故秀民,未嘗肯出仕”[1]8314。而到了宋代,仙游學子積極應考,這里“異人輩出,甲于他邑”[1]8314,有不少進士官居高位。

在宋代,學子進士及第后,無需經過吏部考核,可直接入仕為官。在官職上,宋代設有“宰執”,為宰相和執政官的合稱,二者分別是國家最高的行政長官與軍事長官。一般情況下,同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副相與樞密使等皆稱“執政”。這些高級官僚中,有不少是來自興化軍的進士,他們的晉升速度也很快。

據《宋史》記載,兩宋居相位者共133人,位執政者482人[7]5414。程民生統計,宋代福建共出18位宰相,來自興化軍的有3位,分別是徽宗朝的蔡京、高宗朝的葉颙和孝宗朝的陳俊卿[8]。其中,陳俊卿是莆田縣人,蔡京和葉颙均是來自仙游縣的進士,二人分別于熙寧三年(1070)、紹興二年(1132)登第。仙游雖為蕞爾之地,但來自這里的宰相卻占了全省宰相總數的11%左右。在執政人數上,宋代來自興化軍的10位執政官中,仙游籍的有4位,分別是蔡京、蔡卞、蔡攸和葉颙,蔡京與葉颙之后晉升為正宰相[9]。蔡攸為崇寧三年(1104)特賜進士出身,剩下幾位都是正奏名進士。另外,在六部尚書和侍郎的人數上,來自興化軍的六部尚書有13位、侍郎有15位[10]。其中,仙游籍的尚書有3位,分別是蔡洸、蔡翛和葉大有;侍郎有5位,分別是蔡襄、許敦仁、傅誼夫、陳讜和余崇龜。在這些尚書與侍郎中,蔡洸、蔡翛分別是以蔭補、恩澤入仕,其他都是正奏名進士出身。

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還出現了“四代侍從”“兄弟同時監司” “兄弟同時郡守”等現象,這也是宋代興化軍進士群體的一大特征。這些進士活躍在宋代的政壇上,不論任職何處,都有顯著政績,為莆仙盛名遠揚天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二、莆仙文化與宋代興化軍仙游縣進士群體的形成

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的形成與朝廷“重文抑武”政策、中原人口南遷及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等密切相關。同時,莆仙地區的書院文化、家族文化、藏書文化等也在這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莆仙書院文化的浸染

仙游地狹人稠,但儒風特盛、科舉人才輩出,這離不開莆仙書院文化的浸染。南朝梁陳時期,鄭氏三兄弟“開莆來學”,在莆田南湖創建湖山書堂,教授生徒,拉開了莆仙“重教興學”的序幕。此后,莆仙地區的文化教育不斷發展,尤其是宋代,不僅官學發達,私學也極為興盛,民間創辦了許多書院、書堂,為莆仙科舉鼎盛之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兩宋時期莆仙一帶影響較大的書堂、書院就有30多所[6]21,其創辦者包括一些大家族、返鄉進士、地方官員等,書堂、書院為本地教育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仙游縣也創辦了許多書院,如會元書院、龍華書堂、莊山書院等,很多名儒在書院講學,眾多進士曾在那里讀書。如仙游縣楓亭鎮的會元書院,宋代學者林迪、朱熹曾在此講學;仙游進士蔡襄、蔡高兄弟及蔡京、蔡卞兄弟,興化縣武狀元薛奕等都曾在這讀書。這些書院、書堂,藏書豐富、群賢聚集,既是重要的教育場所,也是學術研究的中心,提升了當地崇儒向學的氛圍,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人才的培養。

《福建教育史》中指出,自唐代以后,一個地區文化的發達程度、人才的多寡一般與該地科舉及第人數成正比[11]。宋代仙游縣,科舉進士多,官居高位者多,文化名家也多,反映了莆仙地區文教的發達程度。唐代莆田詩人翁承贊的詩句“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12]道出了莆仙濃厚的讀書氛圍。在重教興學這一優良傳統的影響之下,莆仙地區創辦了許多學校,尤其是書堂、書院,為本地學子考取科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條件,造就了宋代仙游縣科舉史的輝煌成就。

2.莆仙家族文化的涵育

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呈現家族化的趨勢,這與莆仙家族文化密切相關。聚族而居是閩南及莆仙地區家族的基本特征,中原士民遷徙到莆仙后,到新居地總是聚族而居,這為一些世家望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6]65-67。唐宋時期,莆仙地區形成了許多世家望族,如鄭氏、蔡氏、傅氏等。這些大族多由科舉入仕起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培養了許多科舉人才。

在宋代,參加科舉是成為地方名門望族的有效途徑。家族中出現第一位進士后,往往會更加重視族內子弟的教育,詩禮傳家,逐漸成為科甲世家。對應考的學子來說,嚴格的家教、詩書的傳承、重學的家風等都能為其走向成功提供極佳的條件。他們受到長輩的言傳身教,以讀書為業,積極投身科考。如宋代仙游縣的傅、蔡、許等幾大家族,一門之中產生許多進士與顯宦,這與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密切相關。

在良好家學的熏陶之下,族中子弟常?;ハ嗝銊?,一起應考、共同登第,如仙游有名的蔡襄家族。蔡襄出身寒微之家,但其家風淳樸,自幼便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勤奮學習?!断上尽酚涊d蔡襄: “年十八試進士,為開封第一人。天圣八年,登進士甲科”[1]8314。其初授為漳州軍事判官,歷知制誥、三司使,終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蔡襄的成名為后輩立下了榜樣,他的后人秉承家學淵源,讀書習文,積極應考,入仕為官。在蔡襄五代人之中,便產生了9名進士,其中,有2對叔侄同年登第,即大觀三年(1109)的蔡橚與其叔父蔡伷、政和五年(1115)的蔡樞與其叔父蔡伸。此外,一些家族也會集資辦學,為族內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還有一些望族之間也會相互交好、進行聯姻,促使更多人參與科考。他們在仕途上相互提攜、共同發展,又進一步擴大了家族的關系網。

3.莆仙藏書文化的影響

莆仙的藏書文化促進了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的形成。歷史上莆仙人熱衷藏書、刻書與著書。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不斷改進,莆仙藏書之風極盛,除了軍學、縣學中有大量藏書外,很多家族、書院中也有豐富的藏書。同時,刻書、著書亦蔚然成風。豐富的典籍對地方文教的發展、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藏書數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文化的興盛與否。宋代的莆仙“藏書之多在全國首屈一指”[13],足以說明莆仙文化的繁榮。據統計,宋代莆仙地區有39位著名的藏書家,占全省藏書家總數89人的44%,其中,還有17家設有藏書樓、室[14]7。在這種背景之下,仙游縣的藏書之風也極為興盛,如邑人朱元飛, “仕官三十年,不營一金產,所得奉給即買書籍,每部各三本,分遺三子,為書藏之。所居之地,有穹石堂,林萍齋諸公留題其上;有歸樂堂,朱文公為之記”[1]8320;林一鳴奉母居家之時, “以讀書自娛”,在惠州任滿后, “惟有書數擔、白金二笏而已”[1]8328。當然,莆仙人不僅重視收藏典籍,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些藏書,做到藏、讀結合。學校和家族中大量的藏書資源,為士人讀書應考、著書立說提供了極佳條件。如皇祐元年(1049)仙游進士鄭升, “有《寓懷詩集》 《易學釋疑》《春秋發微》 藏于家”[1]8330。其孫鄭可復于嘉定七年(1214)登進士第,鄭可復“性儉樸,嗜書,老不釋卷,捐金構書,如恐失之。晚年家藏幾數千卷,手自編錄,以韻類之,目曰《百八集》,書未及竟而卒?!盵1]8330

宋代的莆仙在藏書、刻書、著書方面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不僅有助于文化的傳承,也大大提升了讀書的氛圍,對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地方科舉人才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宋代興化軍仙游縣進士群體的成就

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官期間,多正直清廉、政績顯著;同時,他們也紛紛著書,流傳后世。此外,進士群體積極進取的求學精神對后人也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1.為官正直,名垂青史

宋代,仙游縣“儒者力于修飭而不茍進取,仕者樂于清貧而不急富貴,有高臥山林而累征不起者,有致身公相而田不增一畝、屋不插一椽者,風聲氣習之熏染,蓋可想已”[1]8276。仙游縣很多進士為官正直,受人稱贊,如:“慶歷之諫臣,元祐之君子,乾道之相業,其人物之懿,真足為國家麟鳳?!盵1]8314

(1)慶歷之諫臣蔡襄

蔡襄忠直剛正,是宋代“四諫”之一。慶歷三年(1043),天下?;己?、蝗之災,蔡襄言:“災害之來,皆由人事?!渌灾轮?,由君臣上下皆闕失也。不顓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于人……此陛下之失也。持天下之柄……不盡忠竭節以副任使,此大臣之失也?!盵7]10398此疏一出,聞者皆悚然。第二年,開寶寺遭火災,仁宗下詔將寺內佛像移入皇宮供養,蔡襄上諫:“今生民困苦,四夷驕慢,陛下當修人事,奈何專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為神異,彼其所居尚不能護,何有于威靈。天之降災,以示儆戒,顧大興功役,是將以人力排天意也?!盵7]10398-10399今仙游縣蔡襄墓前的石柱上刻道:“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倍潭虜嫡Z,深刻表達了民眾對蔡襄的敬仰之情。

(2)元祐之君子林豫、朱紱、陳次升、王回、朱寘等

他們不畏權勢、忠直剛正,展現了仙游士人的高風亮節。如元符元年(1098),章惇請立劉氏為后,鄒浩因反對而遭除名,其家貧無以繼,平時故舊不敢顧。而朱紱“率親舊出金贐行,其事上聞,悉以所饋遺者赴臺鞠治獄,具第輕重,以公贐金特厚,追一官勒?!盵1]8318;王回“慨然為之治裝,慰其母心,仍上書力辯。上怒之,遂罷其職”[1]8320。又如哲宗剛親政時,章惇、蔡卞誣陷宣仁皇后有廢帝之意,某次奏事結束后,陳次升上前曰:“臣聞宣仁保佑圣躬,終始無間。若以奸臣疵毀,輒有議論,不惟有虧圣孝,且失人心?!盵1]8317宋徽宗時,陳次升任侍御史,極論章惇、蔡卞、蔡京等人之惡,結果“竄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寧”[7]10971?!肚∠捎慰h志》載: “崇寧五年,詔隸元祐黨籍者悉湔洗復官,以星變,故邑人林豫、朱紱、陳次升、王回、朱寘俱以原職用,紱知福州、次升待制、回宗正簿擢御史、寘知南雄州?!盵15]250

(3)乾道之相業葉颙

葉颙是南宋著名的賢相,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寧靜謙退。其任廣州南??h主簿時,與巡檢抓捕盜賊十余人,巡檢欲將功勞歸于葉颙,颙曰:“掠美、欺君、幸賞,三者皆罪,不忍為也?!盵7]11819知常州時,有人勸他把一年盈余的二十萬貫錢獻上,颙曰: “名羨余,非重征則橫斂,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賞,心實恥之?!盵7]11820同時,葉颙也是一個敢于對皇帝直言之人。如孝宗任用自己的手足至親為州郡長官,葉颙上疏謂:“陛下以手足之至親,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盵7]11820因此,人們皆稱贊他的直率?!端问贰贩Q葉颙“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舊”[7]11822。

此外,仙游縣進士群體中還有許多政治人才,如郭琪、傅楫、林宋卿等。劉克莊有言:“地以人重,瞻言耆舊,有列于慶歷諫官者,有危言讜論,相望于元佑黨籍者,有與鄒道卿同貶者,有為乾道名宰相者,其他魁彥勝流,不可勝書?!盵1]8270

2.著述如林,流傳后世

仙游縣的進士群體不僅活躍在宋代的政壇,在宋代文壇也占有一席之地。在飽讀詩文的同時,他們還熱衷于著書,這些作品流傳后世,大大推動了莆仙文化的發展。

據《重刊興化府志》統計,宋代仙游縣進士群體的著述類作品較多,具體可分為經、史、文等[16]。其中,經學類創作者共8人、作品共12部,包括正奏名進士余象《論語集解》《中庸大義》,鄭升《易學釋疑》 《春秋發微》,蘇權《春秋解》3卷,謝升賢《太極圖說》 《易通》《大學、中庸、孟子解》,鄭鼎新《禮學從宜》1集;特奏名進士張弼《易解義》10卷,陳沖飛《易原》10卷,尤彬《讀易》4卷[16]689。史學類創作者共3人,其中,除蘇欽一人是從泉州遷徙到仙游的,其余的2人皆為仙游籍進士,作品共2部,即正奏名進士陳珙《西漢比事集》、林番《典故鉤玄》60卷[16]691。文學類作品的創作者有17人(不包含蘇欽)、作品共23部。包括正奏名進士蔡襄《莆陽居士集》36卷、《荔枝譜》1卷、《試茶錄》2卷、《墨譜》1卷;余象《遣興集》;傅楫《傅楫文集》35卷;陳大卞《塘南集》20卷;林豫《筆峰草錄》20卷;陳驥《陳驥文集》10卷;傅知柔遺文1卷;傅淇《云泉霜林遺稿》;留洪《晉康文集》20卷;陳豐《舫齋文集》;蔣雍《樸鄉文稿》30卷;陳讜《錦江徐吟》 《云岫歸來集》;余崇龜《靜勝文集》;葉立志《見山集》10卷;余日華《兌齋文集》;王邁《癯軒文集》26卷;特賜第同進士出身陳覺民《陳覺民文集》若干卷、《書評》10卷、 《硯譜》 10卷[16]695-696。

除著述類之外,奏議類作者共5人,都是正奏名進士。作品共7部,即蔡襄《蔡襄奏議》十卷,陳闡《鹽法議》3卷,陳次升《讜論》20卷,林宋卿《湖北兵籌五利》 《湖北事宜》《都府集議》 2集,陳覺民《制策》 10卷[16]697。詩賦類作者有5人,作品共6部,即正奏名進士鄭升《寓懷詩集》、余日華《凌江唱和集》、林宋卿《道山詩社》1集、 《涪陵唱和》1卷;特奏名進士傅共《東坡和陶詩解》、特賜第林彖《萍齋詩集》[16]699。

宋代仙游縣的進士群體著述如林,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影響深遠。如蔡襄的《荔枝譜》,里面詳細記載了福建的荔枝品種及各類荔枝的栽培方法、加工手段等,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果藝栽培學專著,為后人研究荔枝的栽培技術和了解福建的歷史、地理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3.積極上進,勉勵后學

《乾隆仙游縣志》載:“仙游建縣自唐,而建學則始于宋。其時弦誦之盛,等于中州,至今家詩書而人禮樂,猶稱海濱鄒魯。觀斯文之未墜,益知圣澤之無窮也。夫為政者,育賢才,興教化,使一邑之人崇正學而振士風”[15]252,可見宋代仙游縣儒風之盛。在莆仙重教興學風氣的熏陶之下,仙游人以讀書為業,創下許多科甲佳話。同時,宋代仙游士人積極進取的求學精神,以及他們在科場上的成功又在不斷地激勵后人,莆仙一帶讀書蔚然成風,重學風氣也更加濃厚。

紹興八年(1138),來自莆田縣的黃公度、陳俊卿分別是當年的狀元、榜眼?!案咦趩栐?‘卿土何奇?’黃曰: ‘披綿黃雀美,通印子魚肥?!愒?‘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咦谠? ‘公度不如卿?!盵17]在高宗看來,豐饒的物產猶不及讀書人的求學精神。陳俊卿此言不僅道出了莆田縣濃厚的讀書風氣,也反映了包括仙游縣在內整個興化軍的讀書風氣。這種現象與當時進士群體的榜樣作用密不可分。莆仙一帶人多地少,受自然條件所限,士人紛紛走科舉改變命運的道路[18]。因此,科舉入仕成為仙游學子的一大人生追求,他們奮發圖強、飽讀詩書,展現了莆仙士人積極上進、一心向學的精神風貌。宋代仙游縣的進士群體以詩文揚名科場,他們的精神與事跡成為了莆仙學子克服困難、立志成才的重要動力。

宋代以后,莆仙地區的向學風氣一直未減,讀書人的進取精神依然存在。元代科舉制度式微,興化路共7名進士,皆來自莆田縣[3]180-181。明、清時期,興化府的進士分別有542人、67人[14]837-847,其中,來自仙游縣的分別有19人⑤、8人。從元至清,仙游縣的進士數量雖然不及宋代,但其中仍不乏佼佼者,如明代的鄭紀、林蘭友和清代的鄭遠等,在當時的文壇或政壇上都頗具影響力。直至近現代,仙游縣仍有濃厚的求學風氣,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凹邑氉幼x書”已經成為莆仙大地上諸多家族的家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激勵著他們披荊斬棘、開拓進取。

總之,宋代的興化軍文教發達、科舉昌盛,仙游作為屬縣之一,也涌現了眾多進士,其進士數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進士等級較高,有家族聚集性,且有不少人官居高位,政績顯著。宋朝推行的“重文抑武”政策、中原人口的南遷等與仙游縣進士群體的形成密切相關,此外,莆仙地區獨特的書院文化、家族文化與藏書文化等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仙游縣進士群體在宋代的政壇、文壇等方面皆取得了顯著成就,在莆仙地區產生重要影響??疾焖未捎慰h的進士群體,展示莆仙科舉的盛況,這對理解莆仙地域文化,尤其是莆仙科舉文化具有一定的意義。

注釋:

①詳見:陳春陽、劉福鑄《莆仙文化概論》,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年版,第1-224頁;仙游縣教育志編纂委員會《仙游縣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8頁;林祖泉《莆陽進士錄》,海峽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0頁;金文亨《莆田歷史文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8頁;戴顯群、方慧《福建科舉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52頁;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8頁;宋凌云《宋代的學校與仙游科舉盛況》,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第53-57頁。

②傅璇琮、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載:傅佇為光州固始縣人,徙興化軍仙游縣;傅丙為常州武進縣人;傅諴為莆田縣人;傅益為常州武進縣人;傅學古為常州人。

③《宋登科記考》載:蔡說為杭州錢塘人,蔡廉為平江府吳縣人,書中未登記蔡翛;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嘉慶二年(1797)阮氏小瑯環仙館刻本)卷18載:蔡翛以恩澤入仕。

④《宋登科記考》載:許堯臣為莆田縣人,許知新為臨安府仁和縣人,許興裔為臨安府臨安縣人。

⑤19名進士中不含高江、林道楠。陳春陽《莆田市名人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載:弘治六年(1493)進士高江,《明代職官年表》中將其作“仙游縣人”,《重刊興化府志》將其作“莆田白塔兜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林道楠,原籍為仙游縣,幼年隨其母遷到莆田縣,此后便定居于此。

猜你喜歡
蔡襄科舉進士
胡子怎么放
四進士(上)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科舉”
蔡襄拒為皇后寫碑文
南戲中的科舉程式
唐宋時代的科舉與黨爭——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為“君謨”
進士橋
巧改對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