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分析

2022-07-05 15:11張嘉豪王亞婧
商業文化 2022年18期
關鍵詞:勞動力農村發展

張嘉豪 王亞婧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任何一個國家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時期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問題,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表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最近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然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于振興農村經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勢復雜,城鄉如何發展始終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重點問題。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根據政策傾向不同可分為三個階段:內部就地轉移階段、鄉鎮企業轉移階段與深化城鎮轉移階段。第一個階段,就地轉移階段是指自1978年至1983年之間,黨和政府就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的一系列政策改革,此階段間采取的限制勞動力轉移政策主旨為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農業內部化分流。此階段根據時間節點可細分為兩個時期,初步探索期與適應完善期,初步探索期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政策的萌芽時期,該期間內出臺的相關政策提倡以就地轉移為主要手段,通過限制勞動力流入城鎮,轉為向農業內部各行業分流的方式,以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大的容納空間。渡過初步探索期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入適應完善期,此期間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細化勞動力流向,為實現勞動力分流轉移奠定了基礎。如1979年中央工作會議強調,要解決全民所有制單位計劃外農村勞動力人員溢出現象,動員其中部分人員回村建設,改變剩余勞動力的城市化流向,同時改善城鎮大量人員待業的現狀。再如有相關文件明確規定各地農村地區通過開發多種經營模式、興辦社隊企業的方式,就地安置農村多余勞動力,以控制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鎮??梢哉f只有在利用好多種經營的本土模式前提下,充分開展社會分工,才有利于動員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內部細化分流的舉措,也為其向農業以外領域產業流動轉移做足了準備。中央領導層在此期間也首次強調要以動員農村人力資源為目的,支持并引導開展多樣化生產經營,從而實現由“小農業”轉向“大農業”,由單一糧食種植業向林牧副漁業等跨領域多行業間經營模式的轉變。第二個階段,鄉鎮企業轉移階段是指1984年至1991年之間,在此時期由于改革開放的紅利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卻使農業對勞動力的相對需求量和絕對需求量均呈下降趨勢,以至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日益嚴重,以農業內部分流的老辦法已然行不通,如何擴張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成為新難題。隨著各地區鄉鎮企業的興起,鄉鎮企業的興盛發展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新空間,其所能發揮的重要影響受到中央領導層的青睞,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如強調農村剩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原則、貫徹農村內部的一二產業之間的轉移等政策。由此我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政策趨勢發生逐步轉變,由強調內部化分流轉變為以扶持發展鄉鎮企業為重點。第三個階段為深化城鎮轉移階段,該階段以1992年十四大為起點,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央領導層也開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著眼新去處,屆時發展迅速的各地區小城鎮無疑為最佳選擇,城鎮作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橋梁,一方面可以起到溝通作用,有利于打破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促進城鄉地區融合發展。另一方面以小城鎮為據點可以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緩沖平臺,勞動力的轉移并不單單指的是人員流出后身份、職業的變化,還有其生活觀念、生活習慣等問題同樣需得到重視,城鎮相較于城市更貼合農村地區,以城鎮作為勞動力融入城市的中轉點,可以起到有效緩沖作用?!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特別強調了小城鎮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作用,提出發展小城鎮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綜合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可以促進鄉鎮企業適當集中和結構調整.....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不難看出,在此階段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傾向從鄉鎮企業為重心過渡為以城鎮為重心,以城鎮為主要據點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幾十年來的實踐經驗已然證明,小城鎮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化城鎮轉移階段的一系列政策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和身份的雙重轉變奠定了良好根基。

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產業分析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大幅下降,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脫離林、牧、漁業,城市的高收入吸引著大多數勞動力轉移,由此導致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面發生改變,由第一產業流入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近兩年來具有關調查顯示,在第二產業中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人數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且該比重有穩定持平趨勢,從事制造業的比重高于建筑業農民工。從事第三產業的人群占三分之二,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在第三產業中,從事零售業與服務業的農民工人數占比五分之一,較往年上升幅度較大。我國經濟結構的改革使第三產業具備了更強大的就業承載能力,較年輕一代的農民工更青睞于第三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從事批發和零售的比重最高。

農村剩余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分析

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往往面臨殘酷的社會汰選,目前就業環境中,最為常見的篩選因素為年齡與學歷,這也就意味著農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年人往往更容易實現轉移。而其他剩余勞動力則會涌向對學歷與年齡要求較低的工作職位。據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中約有60%左右人數具有初中文化水平,10%左右人數具有中專文化水平,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數大約僅為10%。隨著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多方面教育政策的普及,農村教育程度也在普遍提高,已然基本消除文盲現象,但與發達城市相比整體仍有較大差距,教育資源的差異化也導致了他們在城市就業市場上的劣勢地位。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地區分析

由于現階段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流向呈現為從落后地區轉向發達地區。目前來看,主要流向是東部地級以上的一線城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據統計數據顯示,在河南省轉移就業的1523萬人中,有一半的人群在本縣域就近就業,另一半人群則跨縣轉移就業。且近年來農民工的輸入輸出地大致流向沒有發生變化。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以及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快手、抖音等提供了網絡直播平臺,不少農村個體戶通過互聯網直播、帶貨等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也使得許多人不再產生離鄉打工的想法,勞動力轉移有了一個明顯的轉變是跨省就業的農民工比重下降。

勞動力轉移對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傳統農村文化消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繁榮興盛農村文化。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人數不斷攀升,農村的人口在逐漸減少,許多人在經濟需求面前漸漸迷失了初心,傳統手藝逐漸被人淡忘,使得傳統農村文化難以傳承。為了避免農村空心化現象,許多鄉鎮采取了合村的方式,將各個鄉村剩余人口進行集中,再將各鄉村土地統一進行規?;虡I建設。這種盲目合并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模式難以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反而會破壞農村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流失特色傳統文化,并且進一步“趕”民進城,形成惡性循環,破壞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根基,也將使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無處施展拳腳的窘境。

城鄉發展差距大

自改革初期以來,我國一直以工業發展為戰略重點,改革開放后更是將城市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此背景下逐漸演變出了城市興盛而農村落后的局面,城鄉發展之間資源配置差異化逐漸擴大。農村中,有不少的年輕人都選擇進城打工,農村勞動力外流的主要因素是為了脫離農村化標簽。從而給后代提供更好的發展資源。我國目前仍然遍布著廣大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由于資源配置的差異化,難以得到與城鎮相同的資源配置,由此導致經濟差距逐漸擴大,農村地區相較于城市發展將一直處于劣勢的地位。這些現狀極易使農村地區人民產生了不平衡感,由此產生脫離農村的想法,人口的流失也會進一步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將影響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綜上,城鄉資源配置的差異化已然成為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另一關鍵因素。

村莊空心化

當前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為了給自己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平臺,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城買房落戶,以圖逐漸脫離農村。在這種趨勢下,農村地區的“空村荒地”現象日益嚴重。大批年輕勞動力的外流現象,也提醒著我們應對農村后續如何發展、土地種植如何保障。在勞動力流失的背景下,農村地區逐漸失去了發展振興的有機力量,村內的經濟形勢更為嚴峻,任由農村人口流失將導致未來的農村地區成為 “空村”,而城市地區將面臨人口密度壓力,這是由農村勞動力外流所造成的最嚴重的一個危機?!翱沾寤爆F象不僅不利于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而且對城市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促進勞動力回流鄉村振興的解決對策

加強村黨組織執政能力

村黨組織作為領導鄉村振興的帶頭人,應堅持建設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將大片土地集中進行農業化生產。以本家鄉臨潁縣為例,可發展村內辣椒種植的優勢,通過村委會的宣傳號召,由每戶部分土地集中到一起建設的種植園區,村支書干部應落實扶貧政策支持,給予補貼,吸引人才種植。一家帶頭攏地,帶動全村發展??梢杂行П苊庖蛄鬓D土地或勞動力外流產生的大片荒地現象,因此,村黨組織需要對農村人民群眾加強引導,在促進特色農業發展中,要以農民利益為先,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的考慮農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協調好當地供需關系,利用各項土地資源,充分發揮本村優勢,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開辟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道路。

健全留住人才體制機制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勞動力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根基,加大農村資源投入,面對勞動力外流的趨勢,應建設健全的人才留聘機制,重點加強產業引導扶持,充分開辟農村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道路,發展本土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從而增加農村就業崗位,吸納剩余勞動力。勞動力外流的根本是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凸顯,公共基礎設施的不平衡,收入低下,農作物種植風險大,醫療無保障,教育不均等,重點從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給予資源保障,利用政策扶持、種植補貼等手段,營造“物質”“環境 ”雙優。各鄉村應主動吸引進城務工人員回歸農村,可以利用興起的互聯網平臺,對于開展電子商務創業的人群,應發送補貼啟動資金,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帶動村內經濟的上升,促使農民增收。如某些地區通過家家攜手的方式,共同形成全村范圍內的農產品種植、初加工和工藝品加工一條龍的產業發展模式。許多農村家庭利用種植網售“一條龍”的模式,基本家庭收入明顯提高,為發展農村特色種植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留住人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完善農村教育建設

教育乃固國之本,有教育才會有人才,除吸引外來人才相比最重要的是激發農村的內生動力,農村的教育建設不僅是指農村地區小初中高等學校的建設和教育資源的配備,還涉及農村居民貧困思想的消除,隨著政策的普及,近年來農村地區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但相較于城市,農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低下,扶貧先扶智,鄉村建設離不開人才的獻計獻策。筆者建議應普及種植技術、專業種植知識的宣傳,提高生產和發展技能,使農民群眾能夠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財富,逐步擺脫對國家幫扶政策的過度依賴,激發出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應逐完善鄉村人才的教育培養機制,這是一項重要且偉大的措施,不僅能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振興農村經濟,激發農村內生動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回流,還能為鄉村振興后續工作的進行提供了人才保障。

結 語

我國農村如何進一步發展應綜合我國國情及本土化特征綜合考量,并非簡單的先吞并后建設,而是應開辟一條打破二元社會結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地位平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趯ξ覈r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分析,筆者建議后續相關政策應重點關注發展農村教育建設及健全人才機制,這是新時期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回鄉的關鍵舉措。當地政府應保持積極的心態,嘗試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和資本市場的資源,結合本土優勢主動探尋具有本土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河南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董晶.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城鎮就業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黃波,魏偉.個體工商戶制度的存與廢:國際經驗啟示與政策選擇[J].改革,2014(04):100-111.

[3]劉鵬宇.農民工市民化的地方經驗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2.

[4]盧紅軍.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勞動力就業政策的演變[J].中國集體經濟,2009(06):48-49.

[5]魏勇強,黃郁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 2019(04):82-84.

[6]王藝洳,許伊.農村勞動力轉移、空村隱患及鄉村振興戰略分析[J].南方農業,2019,13(03):108-111.

猜你喜歡
勞動力農村發展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相對剝奪對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