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宋朝的“最美微笑”

2022-07-06 21:48阿茲貓
世界博覽 2022年13期
關鍵詞:安岳觀音石窟

阿茲貓

各個平臺的暑期檔熒屏大戰一觸即發,電視劇《夢華錄》剛一上線便受到大眾的關注。隨著劇集的討論度越來越高,宋朝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驚艷了許多觀眾,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氤氳的東方氣質。

安岳,安居于山岳之上的寂靜鄉村,深藏著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一支低調卻絢爛無比的石窟群。擁有明確傳承體系和脈絡的安岳石刻,上承云岡,下啟大足,中國石窟藝術“唐盛宋衰”的論調在這里被徹底顛覆。

當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途徑并非只有“西域+河西走廊”一條,而是多源的,西南絲綢之路也是重要的渠道——“古身毒道”,即從古代印度經緬甸傳入云南,再到達四川。古蜀恰好位于沙漠綠洲絲路和西南絲路的交匯點,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早期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傳播地之一,尤以岷江流域最為突出。由于石窟造像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需富庶之地的貴族豪強方可完成。這里遠離中央,當地豪門世代信佛,贊助供養,于是,中央帝國邊緣的蜀地反而在佛教石窟藝術末期興盛一時。

資陽下屬的安岳縣古稱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 地處成渝直線中點。始建制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安岳石刻是縣境內全部摩崖造像及圓雕、塔雕、壁雕的總稱,包括10處國家級文保單位和30處省寶。然而這些石刻絕大部分都散落在鄉間山野,想要探訪這些深藏于山巒間的藝術寶藏,實屬不易。

在云鷲山,我沿著石頭階梯來到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塔坡大佛寺。塔坡的文保員肖老太打開門,透過門欄,主尊毗盧遮那佛的面容逐漸清晰起來:低眉慈目,面容安詳,原本作為神明存在的佛顯現出人的光彩。

華嚴洞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箱蓋山上, 有開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華嚴洞和開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 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毗盧洞紫竹觀音,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安岳石窟代表作品。

華嚴洞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箱蓋山上, 有開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華嚴洞和開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 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依巖壁而建,大殿臺上3尊結跏趺坐的佛像高約4米,題材為華嚴三圣。主尊毗盧遮那佛和文殊菩薩皆為宋代原物,身體比例勻稱,鏤空的石雕頭冠尤其精美,衣飾卻很簡潔??上召t菩薩是清代壘石重塑的,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面貌了。

我從不同角度看過去,造像流暢的線條中透著溫婉,眉眼與鼻梁間盡顯悲憫。佛的面容塑造俗稱開臉,是一尊雕塑成敗的關鍵。這兩尊造像的面容栩栩如生,代表了宋代石刻的最高水平。雖是神,卻像世俗的人,親切溫暖。即使時光流轉,放到今日來看,依舊有著極強的感染力。

夕陽西下,最后一縷光線透過木柵射進來。世間蕓蕓眾生仿佛過眼煙云,唯有佛安坐在此千年。佛造像這種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宋代是中國美學成就最高的朝代,也是安岳石窟的黃金時代,堪稱全民審美在線,于是便有了塔坡毗盧佛這樣的神來之作。

能夠代表安岳石刻整體最高雕刻水平的還要數華嚴洞,它是安岳單體面積最大的石窟,所有造像(包括前面的供案)都是在一塊巨石上由外向內挖掘雕刻而成。

此刻,安岳石刻專業講解員周春老師正侃侃而談:“華嚴洞開鑿于北宋,正壁刻5.2米高的華嚴三圣造像,左右窟壁并排有十大菩薩坐像,是安岳石刻造像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組?!?/p>

這的確是我在安岳見過的最華麗精美的宋代群雕洞窟,整座石窟布局嚴謹、動靜結合、虛實得體,特別是兩側的10尊圓覺菩薩,美輪美奐、姿態各異,保存相當完好。我被正中的辯音菩薩造像吸引,其風格既不同于魏晉的秀骨清像,也不同于盛唐的豐腴,頭頂寬大的披巾,面容娟秀,正閉目打禪,仿佛進入了萬物無礙于心的禪定境界。

除了菩薩面部表情生動細膩,“注意看佛像的寶冠?!痹谥芾蠋煹闹更c下,我發現這些寶冠兩邊鏤空雕刻著精美的花卉,宋代工匠們不僅將石頭刻出了極強的金屬質感,還有花瓣的柔美。菩薩的衣物也如行云流水,胸前雜飾瓔珞,腳踏蓮臺,海浪輕浮,飾帶如曲鐵盤絲,衣褶如絲綢般自然垂下。坐姿也各不相同,或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膝蓋相抵或相向,體現了古代工匠考究造像對稱美的良苦用心。

安岳以“石秀”聞名蜀中,石質具有柔軟綿的特點,特別適合進行鏤空雕刻。菩薩上方浮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十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飄渺云彩以及各類人物,甚至旁邊下山的金毛獅子都活靈活現。

似乎從踏入華嚴洞的那一刻,便走進了集現實與浪漫為一身的宋代美學世界。

我們的車子停在毗盧洞前不大的空地上。9月的塔子山,路邊翠竹搖曳,傳來白頰噪鹛清亮的聲音。

觀音堂是在山崖上鑿出的一個進深約6米的石窟,10米見方的石壁左上方,便是那尊著名的觀音造像。第一眼望去,我便不愿再將目光移開。首先吸引我的是她的坐姿,“蹺腳戲坐”在古代絕對算不上端莊。只見她側身坐于蓮臺之上,頭戴全鏤空的繁密貼金天冠,冠中鑲嵌化佛,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微閉。上身著短袖披肩,袒胸露臂,胸前掛一串金色瓔珞,腰際系一條結花絲絳,下身一襲薄如蟬翼的繡花長裙,彩帶緊貼于腰腿之間,裙角、褶紋飄逸自然而有風韻。配以祥云、鸚鵡、寶焰,觀音在恬靜中顯微動之勢,豐姿綽約,整體和諧悅目。

誕生于北宋年間的觀音造像高3米左右,不知出自哪位工匠之手,猶如從宋代名畫中款款走出,就這樣蹺腳自在閑坐了千年,細節之繁復精致無與倫比。更讓人贊嘆的,是那種從磐石里滲透出的美,從風霜中磨礪出來的風度。安岳石刻中以觀音為題材的造像不少,都很出彩,但公認的將安岳宋代石窟之美發揮到極致、最精美絕倫的一尊便是毗盧洞的水月觀音,因背后巖壁上雕刻象征南海普陀山的紫竹林,人們又稱她為“紫竹觀音”。

觀音本是男身女相,然而隨著觀看角度方向的不同,又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遠看如端莊的淑女,移步細瞻,似有少女嬌羞之媚,側面卻又像一位瀟灑俊朗的公子。雕刻動感十足,體現了紫竹觀音的翩然婉約靈動之氣,甚至足下的蓮葉都被風吹得卷起。造像鑿刻并非全是浮雕,其右手臂、蓮葉、蓮花、五指和細小巾帶皆取鏤空雕技,虛實結合,平面與立體相間。如此精湛的雕刻技藝,難怪紫竹觀音已經成為了安岳的一張名片。

茗山寺一如既往地靜寂,離入口處不遠,在北宋十二護法神將龕的注視下,我走進山林小道,曲曲彎彎的山路,拐角處便藏著驚喜:體量巨大的石刻佛像逐一現身。原來所有佛像均開鑿于山巔一側聳立的巖壁上,氣勢宏偉。首先是毗盧佛和東岳大帝的合龕,佛道同窟,兩兩并坐。因佛像沿山徑周綴于絕壁之上,只能近距離仰視高約4米的大佛,有種壓迫感。

安岳的鄉間風景。

位于安岳縣城東南60公里的鼎新鄉民樂村虎頭山上的茗山寺,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于茗山”造寺得名,創于唐元和年間而盛于北宋?,F存60余尊石刻造像,皆具唐宋風骨,堪稱北宋摩崖石刻精品。然而因地處山尖,風化相對嚴重,千年的風吹雨打使巖石看起來更有一種滄桑之美。

接下來我遇見了高4.5米的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同樣并肩而坐俯臨崖嶺。菩薩半鏤空的寶冠雕鑿十分精美,冠前左右各有牡丹一枝,大勢至菩薩的頭冠中有七級浮屠,第一層浮屠中有坐佛一尊。需要提下,茗山寺諸佛菩薩頭頂的寶冠裝飾無一雷同,是安岳所有造像中最精美的頭冠。觀音菩薩戴化佛冠,捧經書。大勢至菩薩的面容已被風化,顯現出水波狀層層肌理,如同年輪記錄下時間的印記。

身高5米的文殊師利菩薩立像最能體現安岳石刻技術的高超,手持的經書至少也有幾百斤重,全靠落地袈裟作支撐上千年,看來這窟摩崖造像不僅是藝術還是力學的杰作。身后的砂石裸露在外,8個圓形小龕已經被風化成細細的波紋,誰承想這大自然不經意的一抹,竟然成就了茗山寺最具現代感的藝術作品。

茗山寺還擁有全國唯一一尊毗盧佛立像,高6.3米,化佛冠上似有一只金翅鳥立于冠頂,可惜殘缺風化,僅能辨其雙翼腹部,據說是罕見的毗盧遮那金翅鳥王造像。

茗山寺又名虎頭寺,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觀景、求知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區。

守護福濟寺的文保員鄧永福正在講述石獅子的來歷。

圓覺洞是安岳石刻群中少有的4A級景區,登上高高的臺階,來到后被搬遷過來的教鐘寺大雄寶殿外,門口的一對石獅出自現代安岳石刻匠人之手,頗具古風。圓覺洞摩崖造像主要由唐代官吏黎令賓、五代前蜀王建部將、駐守普州的剌吏聶真和北宋普州大戶楊正卿出資雕造。云居山北巖造像區集中了圓覺洞、一佛兩觀音(釋迦牟尼佛、凈瓶觀音、蓮花手觀音)和舍利塔等重要石雕,準確地說,這片石刻群應該稱為“云居山石窟”,圓覺洞不過是云居山眾多摩崖造像之一。

在這里,我第一次見到釋迦牟尼佛側身而立——佛祖通常都是或坐或立或臥3種姿勢,正面朝向觀者,僅各朝各地風格略有差異。這樣的側身佛僅見于四川地區,目前共發現8尊,以面前這尊體量最大。拈花微笑也是四川石窟獨有的禪宗題材,禪宗的產生便源于佛祖拈花的說法。只見佛面相豐圓,螺發高肉髻,雙耳垂肩,身穿雙領下垂佛衣,左右腳各踏仰蓮座,左手持與愿印,右手施說法印,雙目俯視,與右下方的弟子迦葉對視,身后橢圓形的火焰紋樣的頭光一直連接到洞窟的頂部。此窟另一看點是龕側壁上的兩身飛天,短袖彩裙,被云朵托起,裙帶飄逸,姿態溫婉,或托藕捧花,或布灑花雨——“天女散花”一詞便來自于此。

安岳圓覺洞景區內包含了唐、五代、宋三代的造像,可以讓人同時領略這三個時期的造像藝術特色。

圓覺洞的一佛兩菩薩是分龕而立,并非合為一龕,這也是其特殊之處。位于右龕的凈瓶觀音立像建于南宋,高6.8米,頭部采用圓雕,全鏤空化佛花冠中間立有一坐佛。觀音眉清目秀,雙耳佩帶垂肩吊耳環,身上的瓔珞十分精美。她左手持凈瓶,右手執楊柳枝于肩,有拂去世俗塵埃、將瓶中甘露遍灑人間之意。有趣的是凈瓶的持法,別處的楊柳觀音是右手托凈瓶,這里則是十分隨意地用兩根手指提著。瓶上的圓圈紋樣簡潔大方,可以說放到今天都很時尚。

建于北宋的蓮花手觀音高6.5米,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尊。觀音頭戴繁密貼金花冠,冠內鑲嵌一個小佛像。體態雍容華貴,面部圓潤豐滿。身穿寶繒,胸前瓔珞更加繁復,映襯出俊美的面龐和淺淺的笑靨,氣質清麗典雅、內斂溫婉,神情自如地注視著下方的龍女。只見她左手撫右手腕,右手執一蓮蕾。蓮蕾長達1.3米,據說重達百斤,卻千年不墜,是雕刻家借助力學原理,鏤空了手與花蕾、花枝的空間,并巧妙地將花蕾、花枝重量承受于袈裟上的緣故,據說開鑿這尊觀音足足用了8年。

3座造像均為側身站立,一雙秀足輕踏于蓮蕊之上,與觀者形成呼應之勢。高大但不粗糙,傳承了唐代的審美風格。造像的面部圓潤,膚質細膩,鼻梁挺拔,俯視的眼睛里流露出仁慈的情懷。體形都是修身平胸,體態含蓄自在,雙手的動作幅度小。匠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釋迦佛的慈愛眾生、凈瓶觀音的悠然自在、蓮花手觀音的溫婉含蓄表現出來,一組充滿人性光輝的造像。

我在黃昏時分走進千佛寨,幽靜的山林間,只聞歸巢鳥兒的鳴啼。暖暖的光線灑在小路上,一側的山崖上,風化斑駁的佛像在光影下逐漸生動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在夕陽下欣賞安岳石刻殘缺的美,又有周圍環境的襯托,這些充滿山野韻致的石刻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千佛寨位于安岳縣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崖壁上開鑿有規模壯觀的石窟。這里也曾有寺,唐代名“棲巖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為“千佛寺”。原有五重殿宇,幾經興廢,1974年,僅存的大雄寶殿又被付之一炬,如今只留下了寨崖上那3000尊造像,故稱為千佛寨。

我的目光被第56號窟一尊富麗的凈瓶觀音吸引,她頭戴鏤空高冠,瓔珞飾體,輕紗透體,莊嚴妙相,神氣自如,尤其是肌膚的豐潤質感在光線下格外出色——好一位健康美麗的菩薩!這是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一一看過去,這些造像多以半圓雕為主,輔之以淺浮雕和線刻,線面結合塑造形象。雖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嚴重,但衣飾保持得相對不錯,可以看出衣褶的處理,借助流暢的線條來表現衣紋疏深。除了一佛四菩薩窟、西方三圣窟,還有第五、六號窟,都是經典之作。

安岳石刻造像通常包括釋迦、彌勒、菩薩、金剛、力士、飛天、供養人等形象,千佛寨的力士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第50、51號的龕門力士,為盛唐出品,很有“唐朝范兒”。力士身體呈S型,橫眉怒目平視前方,上身裸露,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雙腳赤裸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的雄風。

北巖96號龕有保存完好的盛唐《藥師經變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藥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藥師佛端坐于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菩提樹,左右分刻八大菩薩,前后交錯站立,兩側的“九橫死”以及“十二大愿”題材在他處鮮見。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躍然壁上。

路隨山轉,崖壁上長滿厚厚的青苔,蘇鐵、銀杏、人面竹,巖石與樹根纏繞,雨水滲進石窟,暈染出長長的印痕。植物的氣根纏繞著曾經繁華的石窟,佛像被逐漸湮沒其中,千年的時光讓它們無可逆轉地靜靜走向調敝與寂滅,終有一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中國的土木古建成就赫然,但這座殿中有亭、亭中有塔的木門寺卻十分另類。更絕的是,無際禪師塔亭系仿木建筑的無梁石殿,以石為木,保存至今,甚為罕見。

木門寺地處安岳縣石鼓鄉木門村的清泉山麓,這是一處明代古跡,原名佛勝寺,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登上臺階,一座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出現在面前,這座三疊斗拱大寺殿則是萬歷年間修建的。門楣上有“無際禪師之塔亭”楷書匾額,門額飾“二龍搶寶”圖案。

這“無際禪師”是何許人呢?他乃明代國師,著有《道林錄》流傳于世,生前有知名弟子十余人,或成高僧,或為主持。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圓寂于北京,明英宗特地下詔禮部護送靈柩回蜀,建石塔安葬于木門寺。為防風雨,明英宗又敕建一石亭覆蓋舍利塔,這“介”字亭為全石雕仿木結構,僅兩扇門用木料制作,木門寺由此得名。

看護國寶的文管員打開上鎖的木門,里面出現了一座石亭,背北面南,黑漆漆的亭內安放著無際禪師的肉身舍利石塔。這是一座五級八角石塔,高4.7米,須彌座塔基,石塔內葬禪師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鏡,正面陰刻無際禪師坐像。

手電的光束照亮之處,我看到了石亭內壁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細致精巧,竟與木構無二。每朵卷草上面圓雕禪師弟子像一尊,神態各異,皆面向禪師墓塔。塔頂部呈穹窿狀,中心鏤空雕卷葉團花圖案。再繞到建筑的后面,可以清楚看到單檐四角攢尖式亭蓋,飛檐挑角,脊上雕飾仙人、異獸,亭頂雕刻待放的蓮蕾,象征佛家的圣潔。這種集殿、亭、塔3種建筑式樣于一體,殿中有亭,亭中有塔,層層保護的結構果然很特別。尤其是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頭、房瓦、滴水、椽子等均為石制,據說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

木門寺實為明朝著名木工蒯祥所建,北京的紫禁城、長陵、隆福寺等,都有這位大師的參與。這座木門寺,尤其是無際禪師亭,自然也成了傳世精品,是四川現存除明蜀王陵外唯一一座明代官式建筑。以假亂真,以石代木,明代工匠石刻建筑的高超技藝可見一斑。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出自《道德經》),我走進了玄妙觀,走進了唐代曾輝煌一時的道教世界。

依舊是寧靜的山村,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這樣的地方邂逅千年前的石刻藝術。上山的路上,我不自覺地搜尋著鳥兒的身影,來安岳看石刻,可以順帶觀鳥。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集圣山就在眼前。鴛大鎮玄妙村的玄妙觀,很典型的道觀名字,也是安岳為數不多的唐代石刻經典,看門口掛著的國寶牌,顯示是2006年才列入的。

安岳石刻主題除了佛教,還有道教造像,以及儒釋道三教合龕。佛教造像無外乎是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和供養人等,儒家造像則僅見有孔子,道教主要有天尊、老君、真人、金仙等,尤以老君龕最多,玄妙觀便是唐代道教摩崖造像的代表。之前一直以為唐朝對佛教最尊崇,其實不然,從唐朝開創之始,歷代君主皆視太上老君(估計都姓李的緣故)為祖先,建寺立觀,不斷加封尊號,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是道教堅定的擁躉者。

木門寺為亭內修塔、亭外建殿的古建筑群。

玄妙觀在造像布局上獨具匠心,針對特定環境,充分利用空間,鐫刻錯落有致,顯示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文管員開了門,我一眼便看到龕窟上的兩尊道教護法,站姿“非常唐朝”——S形的“三屈式”。左邊的護法手持寶劍,雖面目盡失,但依舊可以感受到他的英姿颯爽;右側的身上甲胄保存完好,細節精致??上?,護法也無法保證身后的道教神仙的安全,所有造像無一例外都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魏晉以后,佛教興盛,道教迫于壓力也不得不仿效佛教鑿窟造像。只是玄妙觀石刻的雕鑿環境十分特別:建在白羊山巔一塊蘑菇形平頂巨石周圍,有大小龕窟79個,其中12個為佛道合龕。龕窟內外雕刻石像1293軀、唐碑4座。這里原有七重大殿,后來全部被拆毀,僅留下這塊巨石。造像內容主要有老君釋迦并坐、真人、十二時神、金剛力士、九頭鳥、觀音、大勢至等,還有不少位處道教神靈中最高階的天尊造像。巨石拐角處,一座高大的裸露上身、肌肉飽滿的力士形象栩栩如生,石窟朝陽的部分風化也相對更嚴重。

歲月在巖石上留下一層厚厚的青苔,樹影投在地上,籠罩在陰影中的碑刻題記記錄下玄妙觀開鑿者——國公之子左識相悲涼、傳奇的一生。身為玄元弟子的左識相父子于開元十八年開始私募建造玄妙觀,雖晚于龍門的道教造像,但仍為“御立”,且規模還大于龍門,全國少見。由此可見安岳石刻上承龍門的關系,甚至對研究龍門石窟中的道教造像亦不失為一個重要內容,是極為寶貴的宗教藝術遺產。

縱覽安岳石刻,代表了北宋到南宋初年期間巴蜀地區的審美和藝術成就,讓我認識了“佛教造像在民間”是個什么狀態。無論是佛、菩薩、羅漢、金剛力士還是供養人,都立體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市井風情,具有濃郁的地域化、民俗化和生活化的特點,儼然一座公元8至12世紀中國全景式社會生活的博物館,是中國佛教藝術走向世俗化、鄉土化這一轉折期的杰出代表。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戰爭、歷史等原因,這座藝術寶庫直到今天仍沒有被世人充分認識。

(責編:昭陽)

猜你喜歡
安岳觀音石窟
石窟與云Sushi Hanzo
唐英恭制甜白釉觀音坐像
安岳檸檬生長的氣象條件分析
四川:安岳檸檬減產價格創新高
深情
夜宿石窟
觀音(七絕)
觀音乘鳳
夜宿石窟
自在觀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