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的有效培養途徑

2022-07-09 13:43曾丹曼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2年24期
關鍵詞:親子關系培養途徑家庭教育

曾丹曼

摘要:親子關系是家庭中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關系之一,和諧的親子關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而親子關系中存在的:發泄情緒而非教育孩子、氛圍壓抑而限制發展、不懂溝通而造成代溝等問題使得親子關系的培養與初衷背道而馳,為此,父母情緒管理、構建輕松家庭氛圍和掌握親子溝通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親子關系;培養途徑;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個人來到世上最先接觸的環境,家庭的本質是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是家庭中最為基本、最為重要的關系之一,是人在社會聯系中出現最早和持續最久的人際關系,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一、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和諧的親子關系能夠讓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體會到善良、寬容、平等、真誠等美好品質,促進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其人際交往的基礎,增強親子之間的依戀心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僅是靠語言,更是靠自身人格的力量影響教育孩子,親子教育是融于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的。積極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

二、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發泄情緒而非教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常用的溝通方式是吼、打、瞅、罵等等,殊不知在這一系列行為背后,是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過度干預,止不住的叮囑和控制像直升機盤旋在孩子頭頂,父母以為這是負責,是教育,是愛,實際上是父母在一味地發泄情緒,擾亂孩子內在秩序,以及破壞親子關系。父母長期的消極情緒更是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征,并提高孩子患上人格障礙和神經癥的可能性。

(二)氛圍壓抑而限制發展

面對孩子不聽話、不做作業、沉迷手機,父母該如何對待呢?很多家長會安排許多的規矩給孩子:不許看手機、強制做作業、不給零花錢等,這樣聽起來是很不錯,但實際上并不管用。它不僅磨滅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更是逐步構筑起一個專制家庭,壓抑的家庭氛圍使得孩子遇事也更容易傾向于逃避或抗拒。當孩子選擇逃避時,表面上順從聽話,但內心卻是蠢蠢欲動的,長期的壓抑也可能導致崩潰;當孩子選擇抗爭的時候,會對家長進行言語或身體上攻擊。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對家長和孩子的身心的莫大傷害。

(三)不懂溝通而造成代溝

一些家長面對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候往往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不清楚如何形容自己的真實感受,明明很關心很在乎孩子,卻經常在孩子面前挖苦,說反話,甚至威脅恐嚇,以為孩子害怕了,去做了,就是聽懂了,學會了。多次反復,親子關系問題層出不窮,家長越發手無足措,家庭親子關系陷入困境。

三、親子關系有效培養的途徑

(一)情緒管理是首要

母親的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父親的積極配合是母親的“定心丸”。情緒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能力,要想獲得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首先,父母要認識自身情緒,即當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察覺,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動機、欲望,并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其實,促使情緒產生的刺激事件并非真正的源頭,充其量只是一根導火線,真正激發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認知評價。因此,父母更需要客觀評價觸發情緒產生的事件,反思分析到底是什么事情引發了自己的憤怒情緒。

其次,父母要調控好自身情緒,使其適時、適地、適度地表達出來。如果父母喜怒無常,孩子就會感到驚慌失措,長期如此,孩子容易膽小懦弱,抑或是傾向于討好別人以獲得片刻安寧和好感。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父母可以通過換個環境、換個角度、改變認知等方式,等心情平復、客觀分析事件后,再和孩子敞開心扉,就事論事表達情緒和想法。

再次,父母要識別到孩子的情緒,即移情、共情能力,察覺到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后的真正動機。既然孩子的情緒已經表現出來,父母就不應該逃避或打壓,而是接納它、認識它,同孩子一起面對它、解決它。

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要學會自我調整和尋求支持,正確認識和理解父母角色,對父母角色有適度的期待。期待太高易否定自我,期待太低易被他人否定。父母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才能讓孩子從小感受到家庭環境的歡愉和溫暖,從中體會到父母的愛意,懂得愛護被人、關心別人。

(二)輕松氛圍是沃土

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輕松氛圍是家庭和諧幸福的源泉,更是良好親子關系的沃土。父母對孩子尊重而不溺愛,鼓勵而不專制,孩子對父母尊重而不失個性、依賴而不失獨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營造輕松氛圍:

鼓勵教育,積極關注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它的關鍵在于改善而不是追求完美。父母只要看到孩子比之前有改善、有進步,就學會抓住契機鼓勵孩子成長,而不是按最終結果或完美標準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每次進步中,積極關注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明白孩子所謂的很多缺點,其實是用錯地方的優點。同時,家長需要能夠識別出來孩子的真實需要和進步,鼓勵孩子的真實成長和改變,避免毫無現實依據的夸贊,因為這樣反而會導致孩子成為討好者,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同和夸贊。

尊重平等,把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父母要學會真正尊重、了解孩子,把孩子當作獨立、平等的個體對待,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學會傾聽,換位思考,讀懂孩子行為表現下內心的真正需求。用愛管教,在愛中管教,全然接納孩子的所有,對事不對人,讓孩子自由地順從內心感受選擇需要的有意義的活動,實現個體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突破,在放松的心情中補充各種能量。當孩子各種能力得以充分發展時,孩子的生命質量也會得到提升。

輕松的家庭氛圍并不等同于溺愛、放縱,理解、寬容才是孩子早期形成安全的依戀的沃土,在這片沃土上,父母善于抓住每日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自然地、滲透式地向孩子傳遞規則,才能逐步增強孩子的情緒穩定性,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促進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三)溝通技巧是良方

溝通好了,親子之間的心是通的,溝通不好,親子之間的溝是深的。那么,該如何有技巧的溝通呢?那就是:態度上要好好說話,方式上要話好好說,內容上要說說好話。

如何說得好?從少說“不”、不抱怨開始。人類大腦有一個特點,潛意識不接受含有“不”字的指令,凡是接受到含有“不”字的指令,大腦總是想把它刪除,于是,你不想孩子做的事情,他偏偏就做了,他沒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因為你還沒有告訴他。我們反思自己,經常跟孩子說的句子里頭有多少個“不”字,這些“不”字,其實是在表達家長的悲傷、痛苦或不滿,對現存問題的過分關注又隱藏著內心的厭煩,它充滿消極和負面能量,反而強化孩子的行為,從而增加分歧,催生親子之間的隔閡。

說得好,更要聽得下?!叭牎倍坡?,走進孩子心。何謂“三聽”:聽清楚孩子說的內容,聽懂孩子要表達的情緒,聽到孩子內心的需求。真正聽下去孩子的心聲,教育才有真正的開始,否則往往事與愿違,南轅北轍,在彼此消耗中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埋下更多問題。同時,凡事先處理父母和孩子心情,再處理事情。這樣,才有好的親子關系作為基礎,有了好的基礎,才有好的影響。當父母學會“說”和“做”,孩子才能準確接受到有效的、良好的教育,才能在被教育中學著去面對和處理外界沖突,學會“說”和“做”。

當父母不是從書本上、從別人的經驗中學出來的,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間中“悟”出來的。父母既要自主學習,做自己問題的“專家”,也要向孩子學習,讀懂孩子這本“書”,將屬于他們的人生課題交還給他們,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人生擔起責任,有機會和勇氣去獨立成長,同時也可以為彼此之間的親子關系留出舒服的距離。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一起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育能力,在家庭中建立學習團隊,與孩子共同學習,構建家庭中高質量的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彥春.良好的親子關系會讓孩子更健康[J].黨的生活(青海),2021(3):70.

[2]孫云曉,宿金金.改善親子關系從讀懂孩子開始——基于《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J].中國德育,2019(3):42-46.

[3]貢志閣,何思宇,南星雨.提升和諧親子關系的家庭教育模式探索[J].農家參謀,2020(18):161.

[4]朱永芳.淺談家長情緒管理能力對家庭教育影響[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39.

猜你喜歡
親子關系培養途徑家庭教育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高等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討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