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高中生物有效課堂的策略探索

2022-07-18 10:02王巧玉
高考·下 2022年3期
關鍵詞:有效課堂探索高中生物

摘 要:“有效課堂”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使學生獲得實質進步和發展的教育行為。本文從核心素養的培養角度出發,分析影響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幾個因素,提出了有效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有效課堂;核心素養;探索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高中生物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的課程,其實質是要反映自然科學的屬性,讓學生在獲取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科學思維的習慣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的需求[1]。所以,有效的課堂應該以發展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習慣為重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問題。但教學中并非所有的課堂都是有效的。本文就影響有效課堂的一些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有效課堂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影響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

(一)課堂有效性定位認識不夠

許多家長和學生對生物學科都存在著誤解,總認為生物學是學習一些概念知識,所以只要認真識記、背誦就能學好生物了。甚至有些教師也常常提到,某些知識點在課堂上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并且多次進行重點強調,為什么學生老是記不住。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不了解生物學科的性質,也與一些教師對課堂有效性定位認識不夠有關,在教學中只是簡單地傳授概念知識,簡化了生物學概念的形成以及某些規律的建立過程,忽視了生物學科的理科屬性,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生物學知識,使生物課堂變得枯燥無趣,課堂效率自然就很差。

(二)教學方法有效性不夠

傳統課堂提問設置的問題多為“是什么”和“為什么”,主要考查學生對概念知識的識記和理解,或是用于點撥本節課要學什么或理解產生某種生命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缺少讓學生思考“怎么辦”一類的開放性問題,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無法達到運用知識的目的。還有教師的提問也是以預先設計為主,即教師在課前帶有目的性的在課堂的各個環節、教材的重點難點預設好引言過渡、啟發式的導向性題目,預先估計好學生在哪個地方有疑難,然后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實施教學。這樣預設好的問題將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預定的軌道,然后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完全成為課堂提問的主宰者,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問,更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該解決什么問題。長此以往,就潛移默化地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和思維惰性。

(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不夠

課堂教學中必須通過教師得當的引導,才能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沒有思考,學生就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自然也就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了。所以生物學教學中,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通過創設探究求實的課堂學習氣氛,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通過小組合作以及集體討論等活動,在探究中逐漸發現知識,最后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二、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趣味的教學情境導入教學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只有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化,使無味的知識變得靈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ATP知識的時候,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直接介紹ATP的結構以及ATP與ADP的相互轉化過程,學生會覺得平淡無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興趣。但如果上課前教師先展示星光下的原野上一群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以及電鰻利用“放電”捕捉食物的視頻,瞬間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學中。然后教師再闡述螢火蟲發光、電鰻放電等生命活動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接著拋出問題:這些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哪里?基于前面第二章所學知識,學生普遍會認定是細胞中的脂肪、糖類、蛋白質等有機物;但教師卻指出為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的是ATP。這就讓學生引發了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出學習興趣,同時還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接著教師再引出ATP分子的結構簡式,讓學生積極思考:ATP為什么適合充當細胞的能量通貨?ATP與ADP之間如何轉化?學生在查閱教材,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自然就能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就會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二)有效地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輔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推崇。使用白板等多媒體手段,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容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選修三有關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以及必修二減數分裂知識的時候,因為這些內容較為復雜抽象,所以不管教師怎樣講解,學生都難以接受。而應用多媒體的圖文并茂,尤其是動畫功能,就會使難懂、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易懂、直觀、簡單。這樣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生物教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生物學知識零散,但結構性又很強,如果僅依賴課堂的學習,學生很難真正理解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能引導學生充分進行深入探究。而QQ平臺、微信平臺的有效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可通過QQ來傳送微課、分層次作業、課外拓展知識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外學習。

(三)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

1.系統分析教材,培養生命觀念

生物學課程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生命世界,理解生命觀念的含義。由于生命觀念是抽象、主觀的東西,因此,生物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

生命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是需要具體、翔實的生物學事實。課堂上教師如果只憑一味地講述事實性知識是無法形成生命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因為如果沒有理解知識的因果邏輯關系,學生就很難真正體會它的知識內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事實背后的邏輯關系,引發學生的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就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生命觀念。例如,在光合作用的這一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充分滲透物質與能量觀的生命觀念,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物質的合成、分解是伴隨著能量的吸收、釋放。因此,在講解“光反應”的物質變化時,就不能簡單地說類囊體膜上的色素吸收的光能使水分解成為氧氣和NADPH,而應該具體闡述光反應是如何發生的,讓學生能真正體會到色素捕捉光能后,在類囊體膜上多種特殊蛋白質的配合下,生成氧氣和NADPH,同時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NADPH和ATP,只有在厘清事實背后的邏輯關系,才能深刻理解水的光解是在一定結構上發生的物質與能量的復雜變化過程,建立起物質與能量觀的生命觀念。

通過問題把事實轉化成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起生命觀念。比如,教師展現葉綠體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同時提出問題:①圖中所示是什么結構圖?它的功能有哪些?②類囊體和基質中分別含有什么物質?這些物質有什么作用?③光反應與暗反應發生的場所分別在哪里?它們分別完成了哪些物質變化與能量變化?通過圖示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既積極思考問題又團結合作,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同時也促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觀,培養了生物核心素養,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2.關注生活,培養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生物學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生物新教材中有“與社會的聯系”“科學技術社會”等欄目,都是培養社會責任的優質資源。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第五章第三節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先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病,課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遺傳病的類型及預防措施,加深了學生對遺傳病知識的理解。

3.運用科學史,培養科學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

生物科學史包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精心篩選史料,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應用探究等手段開展生物科學史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感悟科學研究方法,體驗推理過程,在探究中不斷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促進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在教學“DNA的復制”這一內容時,探究前教師先提供相關的歷史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通過DNA的結構這一知識來推測DNA復制方式,在此基礎上運用假說—演繹法來探究DNA的復制方式。因此,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可先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假說內容的主要區別(即子代DNA分子中來自模板的DNA母鏈與新合成的子鏈結合方式不同),然后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展示1958年M.Meselson和F.W.Stahl釆用同位素15N和14N標記DNA,通過CsCl密度梯度離心技術使含有不同標記的DNA分子分層[3],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最后讓學生針對假說設計實驗,演繹推理,并展開交流討論[4]。實驗驗證階段,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離心管內物質分層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與小組預測的結果進行對比,認同DNA的復制符合半保留復制模型。在這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還提升了運用假說—演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魅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創造性思維,提升生物科學素養。

4.開展實驗活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務實的科學探究態度。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基于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合理的探究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實驗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還能幫助學生切實掌握科學探究方法。例如,在學習“酶的特性”時,學生已掌握酶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的特點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啟發酶的特性會受什么因素影響?學生會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及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推理,得出溫度和pH等因素會影響酶的活性。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此實驗的自變量(溫度),因變量(酶的活性),無關變量(反應時間、底物的量、酶的量、pH值等),讓學生設計好怎樣控制溫度,酶的活性的具體指標應該是什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實驗完成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推理,發現溫度確實會對酶的活性造成影響,通過類比該實驗再驗證pH對酶活性的影響。該過程就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生物學知識的形成更加全面、深入、有效的理解。

(四)注重概念圖教學中“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轉變

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涵蓋的知識外延廣,范圍大。高中生物學存在很多微觀而抽象的概念內容,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運用語言重復闡述,很難使學生理解概念的核心意義,機械記憶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構建分析概念圖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不過在使用概念圖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重把學生的“前概念”轉化到“科學概念”。所謂“前概念”是指學生僅僅基于感性認識,并未上升到生物學教學所要求的理性認識高度而掌握的概念,是一種經驗型的概念,比如,內環境是指人體內的液體環境;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是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誘導,使細菌產生定向的適應性變異等。這些概念往往缺乏科學性,而且前概念還具有頑固難轉變的特點,所以課堂上教師必須先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然后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對錯誤前概念的轉變,否則容易導致新建構的科學概念難以得到鞏固。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探究活動、合作學習等活動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把抽象的生物學概念與相關的具體事例相聯系,加強思維訓練,利用概念圖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強化學生對概念深刻內涵的理解,理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糾正因為理解偏差而形成的片面、錯誤的前概念,實現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五)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教學的發展,積極的評價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在教學組織和實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學評價體系的作用。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要讓學生、家長、科任教師都參與,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小組交流情況等都記錄在學生記錄卡內,家長也參與評價,記錄卡還可以記錄下學生階段性的進步,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階段的學習進行反思。這能夠讓教師和家長去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保證教學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個性特點,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伊麗梅,王有祿.生命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途徑[J].中學生物教學,2020(2):18-20.

[3]劉學仁.基于生命科學史提高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生物教學,2020(12):26-28.

[4]蔣進.由“前概念”到“科學概念”[J].中學生物教學,2020(1):42-43.

作者簡介:王巧玉(1975— ),女,漢族,福建古田人,福建省古田縣玉田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基于大數據考試評價的反饋式高中生物教學研究”(課題編號:KCZ-20200040)的階段成果。

猜你喜歡
有效課堂探索高中生物
實現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洗去浮華,回歸本真
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綠色生物實驗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高中生物解題教學中應用化學知識的可行性研究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