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課程內容的教學改革探索

2022-07-19 09:34竇超銀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24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課程內容教學改革

[摘 要] 面對鄉村振興戰略對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對“農田水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滿足新時期新戰略建設需要。鄉村振興戰略對農田水利學的新要求主要包括統籌規劃,推進農田水利發展;與時俱進,走現代化農田水利之路;尊重自然,發展生態水利;人水和諧,傳承農田水利文化等四個方面。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應強化規劃設計,調整課程內容,突出生態理念和融合文化元素,以培養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持。

[關鍵詞] 農田水利學;鄉村振興戰略;課程內容;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揚州大學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基于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新農科人才核心能力體系研究”(YDXNK-2021-04)

[作者簡介] 竇超銀(1982—),男,江蘇如皋人,博士,揚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4-0045-05 [收稿日期] 2021-08-20

引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基于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要求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建設,加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農村水利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是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的重要舉措,因此,培養農業水利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新的責任和使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給農業水利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首先體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上,作為專業培養計劃的基礎和核心課程,“農田水利學”教學任務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灌溉與排水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術,學習灌排系統的規劃、設計方法,以及灌排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內容包括農田土壤水分狀況及其變化規律、作物需水量計算與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研究、灌溉水源選擇及引水方式的確定、灌溉系統的規劃設計、排水原理與工程設計、灌溉與排水工程管理等[1]。新時期新戰略下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勢在必行,根據新要求不斷發展課程內涵,與時俱進調整課程內容,以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求。

一、鄉村振興戰略對“農田水利學”課程內容的新要求

(一)統籌規劃,合理推進農田水利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2]。即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的國土空間利用布局下,農村水利的規劃不僅有了新的遵循,還需要滿足多種功能。如農村水利規劃必須受到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必須在水資源承載能力允許范圍內以水定發展;通過合理水利規劃,要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等。

農村水利規劃正是“農田水利學”課程的重點,根據課程教學要求,通過課程學習應熟練掌握灌排工程和田間工程的規劃原則,將原則靈活運用于生產實踐,具備獨立規劃設計的能力[3]。在現有教材中,農村水利規劃不作為獨立章節,相關的知識點較少,以規劃原則為主,其難點在于對原則的理解因人而異,一定程度上又和工程經驗有關;另一方面,規劃結果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下結論,合理與否需要經過對設計結果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進一步論證判斷。這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規劃內容展開,只在講述灌溉渠系(管網)和排水溝道設計時講解渠系(管網)規劃和排水溝的規劃布置,其深度尚未達到將灌區灌溉、排水和配套建筑物等綜合考慮,更遠未達到戰略提出的綜合規劃要求。因此,在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下,不僅要突出規劃的重要性,還要在現有內容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切實提高規劃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要求。

(二)與時俱進,走現代化農田水利之路

傳統粗放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與新時期生產力已不相適應,鄉村振興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農田水利的必然選擇只有走現代化道路。戰略明確要求,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到202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4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5個等級(別)以上;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等[2]?!案邩藴省薄百|量提升”和“智慧”等為農田水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充分吸收和應用新的理論和技術。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農田水利學知識模塊相對固定,涉及內容以成熟的灌排理論和技術為主,且隨著課時的壓縮,教學內容非但沒有增加,相反出現精簡,這與社會快速發展大背景下新理論新技術相繼涌現、知識體系不斷擴充的現狀相矛盾。如鄉村振興戰略下,以“數字化”“智慧化”為特征的現代化灌區工程建設已成為必然趨勢[4],這是涉及多學科、多行業,覆蓋面廣、功能要求高的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但在教學內容中并未體現,與之相關的灌溉排水管理也未作為重點內容。此外,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一些成熟的理論技術,如非充分灌溉、滴灌、暗管排水等,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相關內容在教學時被弱化,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這些技術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其理論與技術是新時期農田水利從業者必須掌握的基礎內容[5]。

(三)尊重自然,生態水利助力鄉村振興

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不斷加強。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目標,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2]。對農田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要滿足調節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情的基本功能,還要重視和發揮農田水利工程的生態功能。首先體現在合理利用水資源上,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鄉村;深入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健全農業節水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6];其次體現在清潔生產上,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在工程中植入生態元素,如生態結構,生態材料等,以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7]。最后體現在對農業環境的治理上,通過科學灌溉管理,實現土壤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地下水漏斗區和地表水過度利用區的用水總量,加大地下水超采的治理[8]。

盡管“農田水利學”課程中,一些內容含有遵循自然規律的內涵。如灌溉將土壤水分控制在土壤持水能力范圍內;排澇設計充分利用作物的耐淹特性減小工程規模和能耗等;尤其分區水利治理更是強調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但出發點仍是側重于基礎理論的合理應用,并沒有上升到生態保護的高度,且未形成系統的生態觀。灌排理論與技術以各單項技術為主,重點講解技術原理和設計計算,以實現調節農田水分狀況的功能;在多技術比較時,常以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作為主要選擇依據,生態效益僅作為參考,如在灌溉技術應用時,基于調節農田小氣候的目的選取參數,最終是為了獲得高產,而較少考慮技術本身的外部性;再比如渠道斷面設計中,仍以水力最優斷面或實用經濟斷面的計算為主,生態材料和結構僅作為補充知識。知識點的分散也制約了灌排技術在農業環境治理中的綜合應用,如將節水灌溉與減排控排相結合防控面源污染;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和優化種植結構等減少地下水開采等。因此,現行教學內容尚未突出生態理念,教學中生態理念的傳授取決于教師對生態功能的認識,這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的重要地位不相適應。

(四)人水和諧,傳承發展農田水利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文化建設認識的一個新高度,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2]。農田水利是農業和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建設對水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即鄉村振興戰略要深入挖掘已有農田水利工程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9];另一方面,新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要滿足實用功能,還要賦予文化內涵,除將園林景觀設計融入水利工程外,更重要的是弘揚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共進共榮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10]。

工科基礎課程通常以技術理論基礎和應用為重點,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展現一直是薄弱環節,如在講無壩引水取水方式時,常把都江堰工程作為這一技術的經典案例,介紹工程布局、組成及其作用,但很少結合地理條件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思考工程蘊涵的“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在分析渠道斷面尺寸與流速關系時,常從公式變量的角度解釋“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黃方略,但并未了解這一方略所體現的系統性、整體性和辯證法觀念。農田水利的水文化主要在緒論介紹農田水利史時有所涉及,從古代一系列灌溉排水工程的建設中總結體現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內容上只針對工程水文化,且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文化內涵的深度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挖掘提高。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田水利學”課程內容的改革探索

(一)強化規劃設計,提升綜合規劃能力

改變現有結合設計講解規劃的方式,將規劃作為獨立的知識點,突出規劃的重要性。首先,重塑對規劃的認識,規劃作為農田水利工程正常開展的指導性文件,是政府有關部門審核的重要依據,是對地區或國家一段時間內工程建設的綜合考慮和全面計劃,其合理性將直接影響水利工作的開展、水資源的管理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等,是課程中灌排工程設計的基礎。其次,更新規劃相關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對規劃編制的新要求。從單一的渠(溝)系規劃擴展到灌區工程的綜合規劃;從單一的水利規劃擴展到經濟、農業、國土等多部門的綜合規劃;從單一的灌排功能擴展到保護、修復和綜合治理等功能。最后,采用項目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規劃的知識點以具體的規劃原則體現,內容抽象,涉及面廣,與多個學科交叉,綜合性強,且合理的應用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以工程實例為背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將知識點逐步呈現并根據結合工程現狀講解各原則應用的注意事項和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同時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可對規劃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從而提升規劃能力。

(二)調整課程內容,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在不改變現有知識體系大框架的前提下,一方面繼續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調整重難點,吸收新理論新技術,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首先,對教材中已有,在一段時間內由于生產力水平限制未能廣泛應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日益受到重視的理論技術,根據需求調整為重點內容,可弱化落后的技術。如非充分灌溉技術、噴微灌技術等應成為重點內容,而淹灌、漫灌、溝灌等技術可作為了解內容。其次,增加對教材中未編入的成熟的新理論新技術的講授。成熟的新理論新技術經過實踐考驗,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走在社會的發展前沿,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如控制灌溉技術可根據作物需水特性定時定量灌溉,不僅具有顯著的節水增產效益,在提高土壤質量、控制面源污染方面同樣效果明顯;當與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技術相結合時,還可實現灌溉的“數字化”和“智慧化”,可滿足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現代化建設需求。最后,延伸知識點與其他學科交叉,形成新的內容。如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等,尤其近期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目標及其建后運行維護、更新改造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儲備,其相關知識的補充十分重要。

(三)突出生態理念,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生態保護不作為專業知識內容出現,以理念的形式結合具體知識點進行傳授,且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生態理念與農田水利學的結合,一方面體現在農田水利規劃設計“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原則中;另一方面,體現在將農田水利學專業技術用于生態環境的治理。首先,在農田水利的規劃中,生態理念主要體現在:(1)強調順應自然,分區治理,綜合利用,充分利用地勢差,減少系統能耗需求,在有條件的地區甚至可利用落差發電,提供清潔能源;(2)對于復雜地形條件,盡量減少建筑物數量或規模,減少占地或對土壤資源的破壞;(3)規劃應受到國土空間規劃和水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既不能擠占或破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也不能超出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其次,在農田水利工程的設計中,生態理念主要體現在:(1)選用生態友好的技術,如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根據作物需水和土壤持水能力科學灌溉,不破壞土壤結構,也不生地表徑流,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的風險;水肥一體化是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新技術,實現了對施肥的精準控制,生態效益更為突出。(2)優先考慮生態結構,如在溝底及溝壁采用植物措施或植物措施結合工程措施防護的生態排水溝,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為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空間,在排水的同時起到凈化水質功能。(3)選用生態材料,如常用的生態混凝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管涌現象)消波、改善生態環境和凈化水質等作用。最后,在專業知識講解時,以在農業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為例,突出專業技術的生態功能,如利用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原理,通過灌排技術控制土壤水分在土壤持水范圍內,可降低污染物向下淋洗污染地下水的風險。再如噴滴灌技術用于坡地灌溉,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等。

(四)融合文化元素,提高水文化素質

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文化元素的豐富內涵,樹立水文化意識。農田水利的文化展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已有水利工程或水事活動蘊含的社會意識,表現為與水相關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以水為題材創作的文學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的精神,都江堰工程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學和人水和諧的理念;坎兒井工程體現的吃苦耐勞、困難面前不低頭的奉獻精神;王家壩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科學治水的精神。再如與灌溉制度或管理相關的農時及文學作品等。另一方面是尋找現有水文化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的通道,使已有的文化內容在當今時代得到合理繼承和發揚,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運用,即在工程的規劃設計中,不僅僅只是滿足使用功能,還要賦予文化內涵,使工程具有生命力。如將灌溉水源工程設計成以水利工程為依托的集休閑、娛樂、度假、旅游與教學為一體的旅游景觀區。再如結合圩區農耕文化的演變過程,將圩區文化融入灌排建筑物的外觀、題字和傳記中,留存水利文化遺存和水利工程遺跡,展現了圩區悠久的水系工程演變和水利文化發展史。

結語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為新時期農業發展做了新的部署。農田水利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戰略改變了傳統農田水利的發展進程,對全局統籌、水利現代化、生態水利和文化自信等提出了新要求,這也是對新時期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要求。因此,在農田水利專業核心課程“農田水利學”教學中,應適當針對學生亟須具備的專業能力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采取相應措施。改革應根據社會發展對專業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重視規劃設計能力培養,弱化落后的理論和技術,將當前國內主流技術作為教學重點,將成熟的新理論新技術吸收進來,突出生態理念和文化內涵,從而培養出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金滿,付梅臣.面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農田水利學”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教育,2007(3):85-87.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7-22].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201811/t20181129_6163953.htm.

[3]趙經華,洪明,馬英杰.灌溉排水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1):144-145.

[4]李益農,張寶忠,白美健,等.數字灌區建設理念與實施路徑[J].水利發展研究,2020,20(12):5-8.

[5]高恵嫣,楊路華,石志建.“灌溉排水工程學”課程改革探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15(2):78-81.

[6]卓漢文,曲強,宋實,等.建立節水灌溉發展長效機制的探討[J].節水灌溉,2006(2):35-37.

[7]張柯.淺析基于生態文明的水利發展路徑[J].中國水利,2021(2):14+18.

[8]王一格,王海燕,鄭永林,等.農業面源污染研究方法與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5-33.

[9]倪陽,祝安榮.傳承紅旗渠精神 民生水利惠民生:寫在改革開放40年固始縣水利發展之際[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6):1-2+51.

[10]賴穗斌.文化元素融入水工程建設中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21(4):109-112.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OU Chao-yin

(College of Hydraul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es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u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trateg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form of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cours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mainly include making overall pla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advancing with time, and developing modern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specting nature, and developing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keeping man-water harmony, and inheriting th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course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aspects of course content. The course content should be adjusted, highlight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so as to trai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戰略課程內容教學改革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
依標明辨 巧用萃取——談如何將文本內容萃取成課程內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