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2022-07-19 22:37于微楊青青
民族文匯 2022年49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新媒體

于微 楊青青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快速發展,新媒體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方式,為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承載內容,傳播途徑等注入了鮮活的時代特質,既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一定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挑戰。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傳播的重點陣地,正面臨著新型教學媒介環境下不同思想與社會主義文化之間更多的互動、交融、交鋒。如何正確分析這些機遇與挑戰,利用好新媒體平臺,促進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 思政課? 新媒體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思政專項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GS2017)、吉林省德育與學生發展研究中心開放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 ”(2020)階段性成果。

2020年1月16日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教育系統關于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思政〉的工作方案》,強調要構建經常性愛國主義教育機制,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各類教育活動,著力構建校園網絡新媒體傳播矩陣,全方位開展網上愛國主義教育。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全社會更好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傳播的重點陣地,正面臨著新型教學媒介環境下不同思想與社會主義文化之間更多的互動、交融、交鋒,怎樣利用新條件,有力增強思政教育課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位思政課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因而我國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即是指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包括高校教師利用各種渠道、方式,與大學生開展有關愛國主義情感、標準精神的溝通和互動,并指導他們吸納、接受相應的愛國主義情感、標準和精神,以促使他們在愛國主義意識、情感、信仰、意志、行動方面均衡和諧發展的德育實踐活動。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國家領土安全意識、信息安全意識、主權意識、安全意識,在使學生充分了解國史、國情、黨的基本思想方針路線、國家基本政策的同時,又要達到使其理解并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形成民族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高校思政課教材發行以來歷經幾次修改再版,其教材體系承載了大量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實例和嚴謹深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認真研究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實施狀況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對相關存在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剖析,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機遇

(一)迅速提升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

這一機遇來自于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即其即時性與互動性的特點保障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一方面新媒體傳播速率快、輻射范圍廣的特點,使得國內發生的國家政策、政治事件、社會新聞一經發布便通過互聯網以指數級的傳播速率順勢傳播。相較于以往借助課堂、教師獲取信息的方式,大學生獲取的信息更全面、更超前。但是,大學生愛國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消息傳輸過程,而是透過愛國教育,培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根植于愛國信仰,最終轉化為愛國主義行動的過程。新媒體數字化、互動性強的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學生可通過觀看網絡直播、發送彈幕、發表留言的方式,與教育者進行實時互動,督促教育者有針對性的更新、訂正課程內容,為學生答疑解惑,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二)極大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新媒體網絡海量性與共享性的特點促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趨向豐富多樣化。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由于時間、地點、知識結構等條件的限制,教育者知識儲備能力往往是有限的,不能客觀、公正、全面地呈現愛國主義教育所有內容。網絡新媒體便可以很好克服這一缺陷,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可以通過瀏覽海量互聯網信息數據庫,根據自身需要與興趣,吸收整合數據資源并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新媒體同時也促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加形象。網絡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緩解大學生審美疲勞,通過文字、聲音、圖片相結合動態呈現的方式,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新媒體技術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與觸覺相結合,更加形象生動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感受更加深刻,將愛國情感在形象化教育中進行升華,達到增強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大大拓寬了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信息時代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其帶來的發展機遇,規范與引導網絡輿論,唱響互聯網主旋律。新媒體信息技術同樣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利用視頻、音頻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與傳統的課堂教育相結合,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增強教育效果。因此愛國主義宣傳作為作為引領年輕人建立良好的思想、信仰,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重點內容,更應牢牢抓住網絡傳播帶來的時代契機,做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訓。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同樣要與實際有機結合,在網絡空間加強對愛國主義宣傳的監測和指導,在實際中充分發揮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功能,通過組織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和紀念日活動,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活動的涵育作用,推動線上、線下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使用,最終達到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弱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中多數人都認為對于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來說,可以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掌握更多學科理論知識,并且通過教學可以對本民族歷史與現實問題有更清晰明確的認識,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樣的正確論斷,也比較珍愛目前的幸福生活。但數據中也體現出當前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比如大學生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反應也較為過激,對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了解與認識也尚待提高。面對多元輿論引導下被弱化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大學生很難明辨是非,做出正確選擇。

(二)教育主體主導性受到挑戰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應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主要在課堂進行,這一模式樹立了老師的權威地位,然而互聯網環境當中強調平等交流與互動,每個人都有權利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特點使得教育者主導地位受到挑戰。部分大學生耗費大量時間流連于各式各樣的網絡平臺與應用,相較于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與實踐卻呈現出疲倦、缺乏熱情的狀況,使得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主導地位呈現出弱化的趨勢。

(三)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受到沖擊

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單一,廣度與深度也受到了限制。新媒體時代使得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環境更加復雜,學生接觸的信息與事物往往比教育者更加超前與豐富,這就直接挑戰了教育者的權威,加大了教育的難度。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熟練掌握互聯網等新型的傳媒技術手段,掌握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思維狀態,學會與學生在網絡空間進行互動外,更要學會把新型傳媒技術手段運用于學校教學,以提高教育形態的多元化和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大學生主動接受教育。

結語

新媒體的出現增強了高校大學生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使得愛國主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變得更加公平,改變了傳統灌輸型的教學模式,也突破了傳統教學中課堂氣氛沉悶,大大增強了大學生參加愛國主義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內容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探索新媒體的媒介屬性和內在發展規律,研究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要求與高校思政課開展方式的特殊性與時代使命有機融合,正確認識與分析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利于深化課程思政的研究改革,引領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向,進而提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Z].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01.

[5]陳占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歷史使命[J].思想理論教育.2019(05)

作者簡介:

于微(1976.12— )女,吉林省長嶺人,長春市南關區吉林農業大學馬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楊青青(1998.09—)女,山東平邑人,長春市南關區吉林農業大學馬思主義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新媒體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交互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應用
新時代軍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路徑探討
“小三明治式”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運用
淺談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