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

2022-07-20 14:15吳媚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2年10期
關鍵詞:教學優化課堂互動教學策略

吳媚

【摘要】課堂教學當中的師生、生生互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是教師在探究課堂優化方案時的有效切入點.在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中,教師應當結合該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背景、調整語言,既要做到內容豐富,又要使其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教師可以從導入環節、情境教學、生活化教學、引導式問題、開展小組合作以及游戲互動等角度進行探究,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策略;教學優化

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在長期的練習中掌握應用知識的方法,學會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各類問題.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常常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很少進行獨立自主的思考與探究等.在新時代的新要求下,教師應當從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出發去探究優化數學課堂的方案,如積極探究課堂互動環節的有效開展方式.

一、導入中激發興趣,為互動打好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自制力不足,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時仍停留在課下時的放松狀態,不能及時將思維轉換到課堂.當教室內出現一些其他事物或周圍的學生做一些小動作時,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與課程無關的事物吸引,導致其課堂學習的效率下降.為了盡量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許多教師注意到互動環節的作用.筆者認為,為了在課堂之初就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專注度,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從導入環節探究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方案,借助導入環節中的互動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學習中有“升和毫升”這樣一單元內容,教師如果忽略了導入環節,直接進入“升”和“毫升”這兩個單位的含義的教學,學生因為不能及時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而逐漸感到乏味,不愿意積極配合教師,互動環節的開展效率就會十分低下.在優化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互動融入導入環節.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張森林的照片,并向學生介紹:“同學們!今天小動物邀請大家去森林里解決一場糾紛!糾紛的產生原因是小豬和小兔在比誰的酒量大.”看到照片并聽到教師的描述后,學生紛紛被PPT和教師吸引.這時,教師可以繼續介紹:“小豬喝了2杯酒,小兔喝了5杯酒.小兔覺得自己喝得比小豬多,所以自己酒量大;小豬則認為自己的杯子比小兔的大,所以自己酒量大.你要怎么解決這個糾紛呢?”這樣的糾紛也讓學生感到十分好奇,要如何判定誰喝的酒比較多呢?教師在學生求知欲得到激發的這一時間段引入本課的主題“升和毫升”,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的互動過程使學生對“升和毫升”產生了較強的求知欲,也使學生在課堂之初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課堂上.

完善化的導入環節有利于幫助學生將思維集中于課堂學習,且能夠推動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探討.因此,教師在課堂開始時不能只顧著引入主要的學習內容,而要合理利用導入環節,幫助學生進行過渡,使學生迅速回進入學習狀態.

二、情境中增添樂趣,吸引學生參與互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情境教學法被證實是一種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與質量的先進教學方法.在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時,教師同樣可以從情境教學法入手,將其與互動環節結合起來,為學生打造更豐富的課堂.情境教學法能夠增添數學課的樂趣,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更能集中注意力,也能結合情境理解知識,產生求知的欲望.在優化課堂互動環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二者有效地融合起來,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融合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各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公平的規則”與“不公平的規則”兩個概念內涵,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情境展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完成一場小比賽,獲勝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品.”而后,教師展示6張卡紙,3張紅色、1張白色、2張綠色,再將卡紙折疊,放入不透明的紙箱內.教師介紹比賽規則:“可以有兩個同學參加比賽,但兩個同學獲勝的條件不一樣.一號同學摸到紅色卡紙便勝利,二號同學摸到白色卡紙就勝利.參賽選手各有一次摸的機會.”這樣的規則讓學生紛紛表示這并不公平,這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原因,學生會發現因為紅色卡紙的數量比白色卡紙要多,導致一號學生比二號學生獲勝的可能性大.這便說明學生已經大概了解了可能性的概念,教師可以在這一情境中繼續與學生進行互動,請學生想一想公平的比賽規則.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給予一些提示與幫助,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與探究中把握概念、應用概念,解決問題,從而拓展數學思維.

情境的設立有助于學生更加集中和積極地參與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在教學中增設符合學生興趣特點的情境增加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進而提升課堂的互動效果.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互動中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是教學的一大目標.但當下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并不能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體現了學生數學知識應用力的缺乏.因此,教師在設計互動環節時,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通過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相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涵與意義,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另外,生活化教學融入互動環節還能起到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的作用.許多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為,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應對考試.這樣的心態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很難體驗到快樂,也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用計算器計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來展開與學生的互動環節.首先,教師可以將計算器與學生實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購物”相結合.在購物結算的時候,收銀員借助掃描器具及電腦計算商品的總價,這樣一來,無論顧客購買了多少件商品,收銀員都能迅速、準確地得到總價.這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些工具,在結算商品時是不是會十分麻煩?”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現,如果沒了計算工具,購物結算時的隊伍會越來越長,購物體驗就會下降,從而理解了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方法的意義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購物這一生活化的場景帶領學生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互動過程中促進學生端正數學學習的態度.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相關因素的幫助下認識數學學科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提高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有著難以斬斷的聯系,教師要利用生活元素的導入,使學生在熟悉的教學環境中逐步掌握數學知識,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注重問題的引導,降低學生互動難度

由于學科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為不足,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常常遇到不能理解新知識、難知識的情況.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在做題過程中正確解出答案,教師采用的策略往往是“灌輸式教學”,即不關注學生是否理解算理等內容,而是將公式或定理直接告知學生并要求學生記憶、背誦.在記憶與背誦的過程中,數學學習變得機械而刻板,不能體現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非主動的思考與探究,導致數學思維、數學應用力都不足.對于強調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當下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十分不可取的.那么,教師該如何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深奧而又重要的知識呢?教師可以借助引導式問題的方式開展互動環節,將難度較高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彼此關聯的小問題.而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解答這些小問題來發現大問題的答案,從而理解知識.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引導式問題來開展互動環節,將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融入其中.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個長方形:“同學們,這是什么圖形,你會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嗎?”當學生回憶起長方形的特點及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再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繼續引導:“同學們,想一想這個圖形的面積要怎么計算?可不可以試著把它變成我們學過的圖形?”這一問題拋出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思考,或請學生與同伴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可以挑選部分學生上臺闡述或者借助數形結合的方法說出自己思考或者和同學討論后的答案.如一個學生回答:“平行四邊形與老師剛剛所說的長方形很像,可以利用長方形的面積來進行推導,將平行四邊形補齊成長方形后,再減去補齊后多出來的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即可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假設平行四邊形的上、下邊為a,補齊后長方形的長為a+c,寬為d,則平行四邊形面積=(a+c)×d-12×c×d×2=(a+c-c)×d=a×d,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應該是底邊邊長×高.”學生的推導過程可以證明學生基本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先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展示將平行四邊形轉換為長方形的動態過程.前期的思考與后期的教師演示使學生能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巧用問題進行引導,學生多多自主討論探究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推導能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互動時可以采用問題引導模式,再配合使用多媒體、數形結合等,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課堂互動.

五、組織小組合作活動,開展多樣互動

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離不開獨立的思考與探究,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與溝通亦是十分重要的.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活躍,在共同圍繞某一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學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培養.數學是一門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共同探究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師也可以從生生互動的角度入手探究優化方案,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有趣的互動平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幾個探究問題,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究時間.如通過學習,你能說一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嗎?我們應該如何區分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有哪些基本性質?如何將分數轉換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個分數呢?等等,在主要需要討論的問題設置完成后,教師便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任務不同的探究小組,讓學生分別探究出自己需要回答的問題的答案.在各組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后,教師可以讓組長在紙上寫上自己組的答案,然后讓各組學生對其他組的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所有問題都探究完成后,教師再讓各小組之間進行辯論,比對是自己的答案正確還是其他小組的答案正確.在與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思考與探究,使自己所學習到的分數的有關知識得到鞏固,也使自己對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產生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團隊合作的學習模式能帶動整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歡快的氛圍中實現學習的互補和互相督促.因此,教師可以多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六、組織數學游戲活動,改善學習互動觀念

小學高年級學生往往較為活潑,要想提升其對課堂互動的參與積極性,教師需要從根源入手,提升互動內容與學生的匹配性,讓學生對互動內容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數學游戲便是提升互動內容趣味性和適配性的一大措施,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適當組織數學游戲活動,利用游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參與積極性,進而在根本上改善學生對學習互動的不當觀念,剔除其畏懼互動的心理.但教師在開展數學游戲活動時不能隨意設置游戲,要思考游戲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學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是否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興趣需求,是否具備一定的互動性和氛圍感.教師唯有考慮清楚以上問題,才能呈現適合的游戲活動課堂.

以小學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中“和和積的奇偶性”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內容較為復雜和煩瑣,學生也很容易出現判斷錯誤,從而出現厭倦參與課堂互動的情緒.此時,教師可以開展與之相關的游戲活動,如學生普遍喜愛且具有氛圍烘托作用的“數字炸彈”游戲,規則為教師先指明炸彈與某個“和”或“積”的奇偶性一致,讓學生在1~100中挑挑選數字,命中炸彈的人需要說出教師準備的“和和積的奇偶性”的判斷題,答對則免罰,答錯則需要將事先吹好的氣球弄爆.首先,教師制訂炸彈為“46”,并告知學生炸彈的奇偶性與“1+3+5+…+99”的奇偶性一致.而后,學生開始依次回答,“13”“26”“63”“69”等,似乎大多數學生都因為奇數多而判斷炸彈是奇數,在有人回答出炸彈后,教師便可以向學生解釋:“雖然奇數居多,但首尾相加是偶數,且該式子可以組成25個首尾相加的形式,25是奇數,首尾相加的得數都是100,為偶數,奇數×偶數,得到的數還是偶數,所以炸彈應該是偶數.”在游戲活動的驅動下,原先互動意識薄弱的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

數學游戲活動能讓學生更加興奮,也能增加學生的互動頻率,因此,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教學,讓學生在放松的環境中學習.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為使課堂互動環節更有效率,教師應當具備多角度思考與探究的意識,注意從實際教學出發并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探尋優化方案.互動環節融入導入環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專注課堂.教師可以將互動與情境結合,情境中互動可以提升課堂樂趣;可以結合生活元素進行教學,互動中幫助學生端正數學學習態度;可以從引導式問題出發,借此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可以從小組合作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芳.探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師生交往互動[J].天津教育,2021(4):150-151.

[2]胡詩雨.基于課堂互動優化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效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1(8):71-72.

[3]曹亞平.寓教于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2021(3):172-173.

猜你喜歡
教學優化課堂互動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淺析師生課堂互動學習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優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初中政治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電子商務與物流課程的教學優化與項目教學的實施
組織高中英語課堂互動的四要點
簡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