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的思考

2022-08-08 06:21練鵬燕吳浩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3期
關鍵詞:品牌建設媒體融合立德樹人

練鵬燕 吳浩

摘要:教育類期刊作為社科出版物中的重要類別,具有服務對象相對單一、專業性強、質量要求高、承載的責任重等特點。為更好地加強教育類期刊的品牌建設,文章立足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最新要求和媒體發展背景,分析當前教育類期刊面臨的創業創新動能略顯不足、內容生產與媒介載體存在一定脫節、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與新媒體時代對編輯核心素養要求的提升不相匹配等新挑戰,認為教育類期刊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提升期刊質量,以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方式,提供更符合讀者期待和需求的內容,在加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新媒體時代對期刊自我變革的新要求,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關鍵詞: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媒體融合;編輯隊伍;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21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教育類期刊是我國社科出版物中的重要類別,具有服務對象相對單一、專業性強、質量要求高、承載的責任重等特點。加強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需要每一位從業者把握新的時代特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強化責任意識、使命意識,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類期刊。

一、新的時代背景對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提出新要求

(一)黨和國家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卮鸷眠@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期刊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牌建設與精品建設已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措施,教育類期刊也必須立足新的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打造一批內容原創能力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名刊。

(二)立德樹人對教育類期刊內涵發展的新要求

作為社會的一種精神產品,期刊在人們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道德情操、文化素質等方面都產生著深刻影響。教育類期刊專業性突出,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展示了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傳播創新成果、傳承創新思想、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科交流、繁榮創新文化、凝聚學者群體的重要陣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直面教育教學一線、服務教育事業發展的教育類報刊,要全面融入教育發展新局,將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自身發展的價值取向與使命追求。

(三)新媒體時代教育類期刊對自我變革的新追求

學術期刊內容的變革發展、形式的改革創新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密不可分,與時代的變革與進步密不可分。在媒體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閱讀方式等發生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今天,如果繼續固執堅持自我固有的原始狀態和老一套的經驗主義方法,不能跟隨時代脈搏及時更新思維、革新方法,那么其結果必然是被受眾拋棄、被時代遺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新媒體時代,教育類報刊要打開新局面,承擔新使命,實現新發展,選準自我變革的契機,不斷在自我革命中實現創新發展。

二、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面臨著新挑戰

(一)創業創新動能略顯不足,過度依賴已有的工作慣性、思維定式,缺乏求新求變的動力

囿于現有的出版技術、出版流程、運營模式等,當下教育類期刊面臨著傳播速度低、內容密度低、運用效能低等困境,在緊跟時新教育話題、研究成果等方面相對滯后;產品形態較為單一,大多數期刊還是以文字、圖片、數據的平面展示為主;在服務讀者、服務作者等方面也存在諸多不足[1]。此外,目前很多教育類期刊仍與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科研機構進行合作,這有其應然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強大的外界資源支撐下,內在求新求變的動能往往仍聚焦于加強既有利益共同體的良好運轉,而跳出事業發展的舒適區,基于時代發展、行業領域及自身內涵進行自我結構、自我革新的動能經常被動地居于從屬地位。對于這些教育類期刊而言,品牌建設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被動需求,創品牌很多時候表現為口號式,缺乏系統推進的體制機制,因而也就難以久久為功。

(二)內容生產與媒介載體存在一定脫節,內容處理簡單化、同質化,快速優質處理稀缺內容的能力不強

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全面,局限地將其理解為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維護,而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流程優化、平臺再造等方面缺乏思考與實踐。在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向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進行內容精準加工和快速分發、推動學術成果大眾普及和應用轉化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還有一些期刊片面追求媒介載體的現代化,過于注重以新興的各類新媒體形式包裝打扮,沒有認識到內容生產作為“源頭活水”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推進品牌化建設過程中,往往出現顧此失彼的難題:埋頭生產優質內容,卻苦于跟不上時代節奏,沒有良好的媒介載體,再優質的內容也很難產生品牌效應;熱衷信息技術包裝,將工作重心由紙媒形態簡單轉變為新媒體形態,聚力于技術更新迭代,忽視傳統紙媒業態下積累的各類資源對內容生產乃至整個期刊品牌的巨大作用。

(三)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與時代對編輯核心素養要求的提升不相匹配

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方面,缺少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教育類期刊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尚不完善,部分從業人員求新求變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新媒體編輯力量和技術力量還不足以支撐5G時代對期刊發展的新期待。

品牌的建設在于人。但是,當從業者習慣了傳統紙媒業態下的工作節奏與方式,并且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時,如何才能真正轉變其認識,增強他們對轉型發展、內涵提升、品牌建設的認同以及為之付出努力的信心與決心?在傳統紙媒編輯缺乏新媒體素養、新媒體編輯專業知識與素養亟待強化培養的矛盾困境中,如何搭建齊頭并進的階梯,使得從業者真正成為品牌建設的根基?

上述這些問題,既是教育類期刊在發展中必然會碰到,必須妥善解決的“發展中的問題”,也是教育類期刊推進品牌建設面臨的極大挑戰。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唯有剔除影響發展、阻礙創新的因素,才能真正理順關系、打通渠道、形成機制,為教育類期刊的內涵提升、品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教育類期刊品牌建設的策略

(一)充分發揮精品期刊在美好生活建設中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水平的提高。除了物質文化生活之外,人民群眾在民主、環境、文化、生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推進教育類期刊品牌化建設的實踐中,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這一關鍵,將期刊自身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文明發展真正結合起來,有效激活精品期刊以文化人的內涵本質。

一要遵循辦一流教育類期刊的原則,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思路,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抓好期刊質量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政治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自覺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務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在原則問題上,要旗幟鮮明;在內容上,要明確辦刊宗旨,全面準確地發揮教育類期刊的社會功用,發揮各自優勢,對工作應有針對性、指導性,對公眾應有啟發性、教育性。

二要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之路,加快轉變自身的功能定位,結合在知識引領方面的專業性、權威性、科學性,逐步探索建設智庫期刊的成長之路。除了在選題策劃上進一步體現前瞻性、建設性和引領性外,還可以依托區域資源,加強與行政部門、高等院校、高端智庫之間的合作交流。一方面為自身的智庫建設引入更多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主辦、承辦各類學術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智庫優勢。

(二)圍繞讀者需求加強內容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教育類期刊品牌化、精品化建設過程中,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提高期刊質量出發,以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方式,提供更符合讀者期待和需求的內容。

期刊發展的基石是內容,在傳播的實踐中,內容生產永遠處于整個傳媒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上游位置[2]。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類期刊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傳播功能的進一步增強,作為學者、專家等學術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教育類期刊要能反映當下教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播教育領域內最新的研究動態。為促進交流功能的進一步擴大,教育類期刊要能通過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數字化平臺為學術研究搭建更為便捷、通暢的交流渠道,促進知識的傳遞、交流和創新。為進一步深化評價功能,要在組約稿、選稿、用稿、編讀往來的過程中,讓真正具有創新性、真實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脫穎而出,幫助研究者加深思考、加深研究。為進一步強化引領功能,要通過有選擇地刊載某些研究成果,引導學者關注,引領學術研究的方向。

要在這四個方面達成教育類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編輯的角色定位需要進一步優化。要做一名話題的設計者,始終關注教育前沿動態,結合社會需求和社會熱點,拓展選題思路,進行多視角、深層次地話題開發、設計。要做一名學術的研究者,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了解教育研究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動態、最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等,始終與作者、讀者進行專業對話。要做一名新技術的實踐者,面對數字化出版環境,及時了解、學習最新的出版政策、行業發展趨勢、新技術等,在體驗和實踐中,不斷適應新平臺、新媒介和新的工作方式。要做一名知識傳播的服務者,了解作者(讀者)需求,做好作者(讀者)服務工作;通過組織開展各類專項活動,加強智庫建設,進一步發揮好學術期刊的決策咨詢作用、學術引領作用。

(三)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說明,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抓緊做好頂層設計,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作為內容和思想的提供者,教育類期刊必須抓住機遇,在全媒體內容生產方式、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等方面主動求新求變,創新內容的發布形式和發布渠道,從傳統覆蓋向跨媒體、跨介質、跨形態的傳播方式轉變[3]。注重向自身擅長產品鏈領域的延伸,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內容共享,增強傳播效果,不斷提高期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類期刊編輯首先要強化產品意識。教育類期刊的受眾雖然有局限,但針對這部分受眾的服務卻可以在新媒體上無限拓展,可以不拘泥于期刊本身的內容,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來拓展內容和服務,做到有話題、有價值、有引領,從而逐步擴大學術期刊在行業或領域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要更新用戶觀念。在新媒體發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教育類期刊與讀者(作者)之間的關系應轉向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教育類期刊要時刻考慮如何向作者和讀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和更為優質的信息資源。借助新媒體平臺,守住讀者(作者)、發展讀者(作者)、集聚讀者(作者),進一步提高期刊出版工作的便捷性、靈活性,進一步增強編讀互動的及時性、有效性。

最后要提升專業素養。在內容組織上,轉變單一的媒介內容制作、生產、傳播的傳統思想,不斷發展立體的多維思考方式,在“互聯網+”的時代,拓展“期刊+”思維,讓編輯工作從封閉走向開放;技術掌握上,要逐步提升駕馭新載體、使用新手段的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方式,借助新媒體平臺,二次開發甚至多次開發原有版面內容,滿足讀者對多樣化內容的期待。

四、結語

隨著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中占有的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地位不斷強化,教育類期刊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教育類期刊質量建設,需要每一位從業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系統梳理品牌發展路徑,以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媒體發展環境和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 蔣保華.賦能與深耕:5G時代教育期刊的轉型發展[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16-20.

[2] 魏金成,辜朵兒. CNN的優勢與警示:兼論媒體融合的先驅優勢與后發優勢[J].新聞愛好者,2022(4):69-71.

[3] 王彬.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面臨的困境與突破[J].新聞傳播,2018(10):107-108.

作者簡介 練鵬燕,碩士,編輯,江蘇教育報刊總社《現代特殊教育》副主編,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編輯出版、新聞寫作。吳浩,碩士,編輯,江蘇教育報刊總社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編輯出版、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品牌建設媒體融合立德樹人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唯品會的品牌塑造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論循證新聞的方法與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